安溪驚現百家碗墓
2011-12-30
碗墓中出土的頂珠
“百家碗”墓中挖出的青花瓷碗
2008年在洛陽鎮發現的碗墓(朱彩雲/攝)
安溪官橋洪塘王姓後裔,在城廂鎮光德村遷移祖先墳墓時,發現了這是一座由眾多青花瓷碗堆砌的“百家碗”墓。
昨日,記者再次來到安溪,與安溪縣文管辦副主任林美蓮一同探究“百家碗”墓背後的故事。
瓷碗為康乾時期所制
這是一座夫妻合葬雙壙墓,方形墓室四周密密麻麻鑲嵌了好幾層青花瓷碗。
林美蓮用小刀片輕輕刮下了 7塊完整的瓷碗帶回文管辦研究。洗去表面的糖水灰,幾塊瓷碗的釉色清亮、花紋精細、製作工藝成熟,可基本判定瓷碗是屬於康熙到乾隆時期所制。
據介紹,碗墓是中國某些少數地區特有的墓葬習俗。
當有名望的人死後,各家各戶拿出一個碗,好讓祖先保佑子孫後代的繁衍生息。
“這座碗墓的瓷碗數量非常大,應該是每家具體到每丁一人出一個碗,才能有這樣的規模。所以這座碗墓應該叫百家千丁碗墓。”林美蓮說,“能讓全村一丁出一個碗,足見古墓主人在當地的名望。”
“讓親人到陰間有飯碗”
碗墓引發了許多人的好奇心,有的人說,是為了“讓親人到陰間也有飯碗”。
泉州博物館陳館長介紹,有種說法是,老人過世,子孫為了讓老人在陰間能夠交上朋友,就壘碗墓供老人和朋友在陰間吃飯。
至於此座碗墓的由來,墓主後裔介紹,傳說是各家為了讓祖先保佑子孫的繁衍,王姓村民一家都出了一碗糯米、紅糖拌成的糖水灰用來壘墓。
墓主為清初王尚志
據介紹,這座“百家碗”墓的主人是王尚志。
昨日下午,在墓主後裔王金乙家中,記者看到了王姓的族譜。據族譜記載,王尚志是王姓第十三世子孫,生於康熙壬申年(1692),死於乾隆乙卯年(1759),是清初康熙年間的太學生。王尚志共有四個兒子,大兒子王鐘聲,也是太學生。
在族譜上,王尚志的妻子卓氏只有生辰記載,但“卒無記”。
安溪縣文管辦有關人士推測,很可能是這家女主人早于丈夫去世了。
安溪官橋王姓子孫為何會在相隔十幾公里外的光德里外姓村落下葬?文管辦表示,有兩種可能:一則是因為風水問題,在此買地。“這也可以看出王姓家族家底殷實、身份顯赫。”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王尚志對光德里這個村落有恩德,村民感激遂提供土地供其下葬。
墓主可能官拜七至九品
在“百家碗”墓中,除了瓷碗,還發現了一顆頂珠。
據後裔王金乙等人說,頂珠是在夫妻雙壙墓中的男子墓穴,即王尚志的穴位上方發現的。
“這個頂珠很關鍵,清朝官員的身份地位就顯示在頂鏤花金座上的頂珠和頂珠下麵的花翎。”文管辦有關人士說,若是在女子墓穴發現,頂珠則為裝飾品。若是在男子墓穴,就可判定是一位官員。
在上香祭祖後,王金乙小心翼翼地拿出已供奉起來的頂珠。但可惜在清理碗墓時,後裔們沒有注意到頂珠的細部構件,輔助判定官位的花翎不見了。“這個頂珠是 7件套,再加上一根螺絲。”研究人員刮淨泥土,又敲了敲小圓球細聽聲色,“應該是紅銅鍍金材質,估計是官拜七至九品的官員
。”
泉州多地有碗墓
洛江梧宅--陳三的故鄉曾發現過碗墓,南安豐州夾燒寨附近也出現過碗墓,而泉州台商投資區洛陽鎮也有一座古老的碗墓,如今安溪又發現一座碗墓……
這些碗墓,並不是孤立的,它們宛如散落的珠子,有待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較清晰、系統的研究。
其實,泉州葬俗中,將一遝遝碗放入墓中作為殉葬品,並不鮮見,如施琅墓中就有,但是,以碗砌墓,即我們說的碗墓,就真的很少見。
碗墓也是一種葬俗,較普遍的說法諸如:
一,“飯碗說,”這是為了讓親人死後也有飯吃;
二,“子孫說,”認為碗墓能保佑子孫興旺;
三,“加固說,”有如閩南海邊部分房子曾加入海蠣殼一般,認為糖水灰加上碗,能加固墓殼,且更加美觀;
四,甚至還有“窯址論,”認為與生產窯址有關。
泉州各地這些碗墓的發現,為泉州墓葬風俗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實物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