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三代佛裝服飾技藝申遺
2015年04月11日 攝影旅遊
陳進勝的“關平像”作品獲得“第十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閩南地區宮廟隨處可見,隨之衍生的神佛頭像雕刻、紙帽製作、服飾刺繡技藝在民間代代相傳。說到這些傳統技藝,就不得不提洪梅鎮新林村55歲的老師傅陳進勝,他的佛裝服飾技藝是業內翹楚。目前,他將這門技藝向市文體新局申請南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老手藝師從父親目前已傳到第三代
昨日,記者來到陳進勝家裏採訪,他奉上一杯清茶,家學淵源娓娓道來。
陳進勝的手藝師從父輩,父親陳日淵自小癡迷手工藝。“爺爺常跟他急,斥責他耽誤農活,但父親依然堅持自己的愛好。”陳進勝說,1957年,他父親進入泉州工藝美術廠,當時那裏彙集了泉州頂尖的工藝大師。因悟性高、工藝出色,陳日淵被國家木偶大師江朝賢等人收為弟子。
出師後的陳日淵回到南安,開始雕刻神佛頭像,製作紙板粉線按金帽和刺繡服飾。
陳進勝出生於1960年,耳濡目染下,也深深喜歡上工藝美術。“我的童年沒有遊戲、玩樂,有的是畫筆、紙板和刻刀。”陳進勝說,除了上學,他所有的休閒時間都泡在父親的作坊裏。
然而,還沒等他系統學習技藝,文革“破四舊”突然襲來。“父親被迫跑路,工藝一度中斷,家裏收藏的木偶頭戴模具都被收走了。”陳進勝說,1969年,回到家的父親不敢從事佛裝服飾製作,開始為眠床雕花。
那時候,有人私下找陳日淵定做佛像、頭戴,他只好晚上在被窩裏偷偷幹活。“父親並不想冒險接活,但他說不想辜負別人,也不想辜負這門手藝。”陳進勝說。
陳進勝家中有兄弟姐妹
6人,家境窘迫,父親和大哥全身心投入手工藝製作,他承擔起了家裏大部分農活。“我不想一輩子種地,我想成為像父親一樣的工藝美術大師。”18歲的陳進勝為尋找自己的出路,選擇離家。
1980年,感覺風聲已過的陳日淵重操舊業,製作紙帽和刺繡,而陳進勝回家跟隨父親學藝。
陳進勝兄弟幾人都師從父親,然而如今仍在從事這門技藝的只有陳進勝一人。“想過轉行,只是這樣一門傳統技藝斷了太可惜。”陳進勝說,這門手藝收入不高,當時他自己有
4個孩子嗷嗷待哺,只要能賺錢的活他都願意幹。
1994年,他曾到廣州從事家私設計。“當時月薪3500元,還包食宿,是相當好的一份工作,收益比做紙帽、刺繡好太多。”陳進勝幹了兩年後,面對父親的懇求,他回家幫忙,放棄了高薪工作。
“這是我們南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一代一代傳下去。”陳進勝說,他的兩個兒子接了他的班,一個負責做紙帽,一個負責刺繡。
工藝改進與堅持傳統並舉現在用鐳射刻花只要十幾秒
聊天中,陳進勝帶記者參觀了他的工作室。工作室內,十幾名工人正在忙碌,有的為紙帽上漆,有的正在針繡,有的在粉線。
看到金燦燦的帽子零件在陽光下曬著,記者以為這些是金屬製成的。“這些是採用進口硬紙板做的,中間還要加鐵絲,用牛皮膠粘合在一起,硬度就像金屬一樣。”陳進勝說,之所以不直接用金屬是因為太重了。
“紙板粉線按金帽這門技藝,在父親和我的手上就改進了五六次。”陳進勝指著旁邊的一台鐳射機器說,這為他們省了大量的工夫。例如刻一朵花,以前要先做出範本,在紙板上依範本而畫,然後才刻紙,整個流程要花上20分鐘,而用這台機器就只要十幾秒。
粉線製作的工具,父子倆皆有改進。“改進的是一些基礎技藝,大幅提高了效率。”陳進勝說。
記者還看到了不少已經成形的金倉繡戰甲,有人字戰甲、獅子頭戰甲、魚鱗戰甲等,繡工講究,要經過好幾個程式,並且在上完線後,還要糊上漿糊,拿到太陽下曬乾。這些服裝刺繡,陳進勝堅持傳統手工製作,他的作品深受台商青睞也是受益於此。他說,手工刺繡出的每朵花紋都不一樣,看起來更靈活。
依靠工藝改進與堅持傳統手工並進,陳進勝的佛裝服飾系列產品深受港澳臺和東南亞等地客戶的喜愛,作品多次在國內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獲獎。
2013年,佛裝服飾技藝被確定為泉州市十大瀕危藝種之一。考慮到長遠的發展以及對技藝的傳承與保護,陳進勝決定申請南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目前,他已經向市文體新局遞交了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