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土風情 »

采風南安——洪梅鎮

作者:高山流水  來源:  更新時間:2012年08月02日

采風南安——洪梅鎮

2012年02月25日 攝影旅遊

靈應寺

旅行車穿過東大路,往洪梅路貼近,之後由“洪六路”直入洪梅。我們的車是從盤山公路一直開到靈應寺的觀音廣場,在觀音廣場拍了一張合影之後,順著山路往下參觀。還是那句話:“仙公夢,靈應簽”,這是所有泉州人都能讀懂的一句古話。就是說仙公山的夢很靈,靈應寺的簽很准。登上靈應寺的最高處遠望,東面就是仙公山的雙髻寺,而西面則是楊眉山的雪峰寺。自古閩南多古刹,這三座閩南名刹一字擺開,足見當時閩南地界佛家之興盛。

靈應寺座落于南安市東北部洪梅鎮境內的玳瑁山南麓半山腰,始創于唐天佑年間。傳說有一個神童叫李文愈,生下兩天就會說話,其後祖父、父親、母親相繼過世,六七歲時就成了孤兒。後來他為姑姑家放牛,姑父母憐其聰慧靈性,就讓他去私塾讀些書。因為李文愈修心行善,眷戀於在一根枷吊藤邊打坐,終於修身成佛。而他插在地上的放牛竹,後來竟然長成一株奇異的“倒拋竹”。

因為李文愈坐化之後,他的靈氣庇佑於鄉里,後世人由此尊稱他為靈應祖師。在靈應祖師坐化的左方,有一株一千多年的杜杉,根據石碑上記載,其高48米,圍4.68米,傘寬32米,比古寺歲月還要久遠。由此,靈應寺的枷吊藤、倒拋竹、和千年杜杉就成了靈應寺的“三大奇木”!後來,在海外僑民的支持下,靈應寺於,2002年至2003年 9月間,建成了一座高25.7米,全國第二高度的滴水觀音,從遠遠的“洪六公路”往上望去,就能看到這尊巨型的觀音造像,更彰顯出靈應古寺的莊嚴。

靈應寺是集佛教、鄉土和自然森林資源為一體的旅遊生態景區。因此,只要你有時間到上面走走,自然是處處青山秀水,鳥語花香。除了問香求卦、旅遊攬勝之外,也是一個度假休閒的好去處。景區除了上面說的“三大奇木”之外,還有真身塔、放生池,以及獨具特色的亭臺樓閣。走在林蔭道中,山中的原始森林一樣給你充足的自然氧離子,讓你感覺置身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之中。

1940年10月,弘一法師在他六十一歲時,從永春蓬壺來到靈應寺居住。於去年 4月份離開,去福林寺居住。據說,弘一法師來靈應寺時,住在西廂的“香積堂”右側禪房。每日晨起自掃佛堂,飯後走訪山林,並為當時的住持寺僧傳法釋經。留下了“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的佳句。時值日本侵略者對泉州空襲,高僧當既激奮,揮毫寫下了“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千古名句。

在靈應寺的真身塔後,有一所紀念弘一法師的紀念堂,內有弘一法師的塑像,在塑像邊上,還有法師的的石雕造像。弘一法師在閩南各處的名山古刹遊歷了十多年時間,因此,閩南信徒對大師的崇敬,自當立館紀念。關於弘一法師,相信大家對他的生平都有所瞭解,所以在此不做重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住靈應寺期間,還為真身塔寫了《靈應祖師現化記》,並鐫刻於塔身。

當時值中午,太陽很大,採訪團的成員都感覺到很疲勞。參觀完靈應寺景點之後,各路人馬最後會聚于靈應寺管理處的接待室,喝了一杯小茶,與管理人員討論一些靈應寺的身前事後,然後走下山門,揮一揮手,坐車轉道駛向六都村。

 

建設新六都

六都村委會向我們做了《堅持科學發展、實現強民富村》報告。六都村地處洪梅鄉東北部,“洪六路”中間。國家3A級旅遊風景區和省級森林公園“靈應寺”就是歸六都村管理。全村人口5186人,耕地 800多畝,山地3000多畝,因人多地少。改革開放後,洪梅人紛紛外出做海產生意,最後形成了全國出名的“沒有海的海產村”。

因為年輕人大部分外出,故目前留守洪梅村的老年人特別多,村老年化現象相當嚴重。村委會主打發展風景區旅遊業,開發種植、養植業資源,引進部分輕工業生產。為了方便村民生活,著重開展如下工作:加強聯防隊的村保安全和老年人的安全保障扶持工作;加強村區域衛生環保清潔工作;加強村區域飲水資源衛生管理工作;開建拓寬公路,集資建設六都村民小市場。並在今後的發展中,做出如下五個新的建設性的突破:一是專案工作建設突破;二是生態旅遊建設突破;三是新型農村建設突破;四是農民培訓建設突破;五是村民自治建設突破。

 

民族英雄陳瑞山

告別六都村委,我們踏上了歸程。路經洪梅鎮麻坑村時,我們參觀了民族英雄陳瑞山的故居“陳氏祠堂”。陳氏祠堂於2003年10月(古曆)開始動工,2005年2月(古曆)竣工。大部分材料全部按原樣尺寸重新建造,只有小部分如天井台石,還保留著原來古舊石料,當然,這些留下來的古舊石料,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陳瑞山(西元1504-1562年),南安五都梅溪人,嘉靖年間(西元1531年)進士,“處事廉潔不苟,深得朝廷器重,升任雲南監察禦史。曾以‘兩廣代巡’名義,奉命治理兩廣少數民族的民變,力主寬容疏導,戒濫施刑罰,民變得到順利解決。”“因家中居喪,服喪後任河南道監察禦史,執政公正廉潔,聲望日隆,被薦任東粵按察使。到任後,熟悉民情利弊、政治優劣,整治合理。”

據鄉史料記載,陳瑞山為官清正,曾智退安南(越南)敵兵,得到朝庭賞識。因當時在世時,就有四進士九舉人二十四歲貢,故被嘉靖皇帝口賜為“科弟世家”。當我們進入祠內時,從祠堂後廳中發現了一塊舊木匾,上書“科弟世家”四個大字,字跡厚重有力。據祠堂管理人員稱,這是一塊原古木匾。應我們之請,祠堂管理人員把它搬出來放在正廳給我們拍照。兩邊的圓柱上還各有一幅對聯,聯語如下:“巡七省官二部知兩府五代相承皆登科弟;濟名宦祀鄉賢旌忠孝一門濟美何愧世家!”

後來,陳瑞山告老還鄉,期間,倭寇侵擾,陳瑞山和名宦莊用賓招募鄉兵,協助南安令夏汝礪築城禦寇,傳為佳話。告別“陳氏祠堂”,已經是日影西斜了,陽光透過碎雲染紅了霞暈,映照在祠堂前的小池水中,金紅透亮。一個民族英魂,融入鄉間的碧水青山之中。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