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土風情 »

洪梅六都靈應寺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22日

洪梅六都靈應寺

南安市洪梅鎮六都靈應寺風景旅遊區距離省道307線8KM。靈應寺始建於五代後唐,距今有千年歷史,現建築面積二萬多平方米,主要景點有真身殿、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觀音閣、觀音廣場等景觀。1983年03月被南安縣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泉州市列為重點旅遊風景區,2002年04月,靈應寺森林公園成為南安市首個省級森林公園,2003年03月,靈應寺風景旅遊區通過國家AAA風景旅遊區評定。

靈應寺座落于南安市東北部洪梅鎮境內的玳瑁山麓,海拔 660米,因山峰拔峭,林壑優美,時有雲霧盤繞峰巔,像戴著一頂大帽子而名“戴帽山”,雅稱為“玳瑁山”。靈應寺應深藏南面半山腰中,據載此寺宇始建於五代後唐,為禪門誦經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相傳後唐年間有個神童叫李文愈,幼時孝行,家貧有志,童真棄俗,坐化於岩後茄滕中,後人將他塑造成佛,祀奉為靈應祖師。

靈應寺原名為“紫帽岩”,清光緒乙末年因連年旱災,祈雨應驗而被當時的武榮知縣賜名為“靈應寺”,據說從此靈應祖師更加神威顯現,有求必應,聲名遠揚。當時,靈應寺也迎來他的鼎盛時期。文人墨客,四方善信,遁聲而來,當代高僧弘一法師曾在這裏研究佛理,如幻、定眉、靜慧、廣淨等和尚地都住持過,很有建樹,歷代不少名人游而複返,留下大量墨寶、詩天和財帛。現存比較完整的有如幻法師著的《寓居靈應寺同井公》一詩;明朝詩人黃克晦的《題靈應寺》律句;弘一大師的“念費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等幾幅佳聯、詩文。

經過幾代人的重修、擴建,現在靈應寺整個建築規模宏大,殿堂樓閣,雕樑畫棟;亭台杆榭,飛詹翹角,塔橋流水,池塘魚躍,紅牆碧白,青山環抱,梵鐘疊起,香煙嫋嫋,好一處佛門勝境。加上寺依玳瑁一峰獨秀,生北朝南,整體自然景觀十分優美,境內千年奇竹、茄吊滕、古杜杉、真身塔等名勝古跡在國內實為罕見,是假日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靈應寺第二山門

林間小道

寺前廣場

露天觀音佛像

天王殿

真身法界正殿

觀音殿閣

大雄寶殿

觀音廣場,全省最大露天觀音佛像

古塔

天王殿

放生池

雄偉殿閣

正殿雙龍

殿頂雕龍

殿頂雕龍

寺院風景秀麗

東西涼亭

靈應寺風景如畫

靈應寺

靈應寺大殿

早期靈應寺院

靈應寺

靈應寺真身法界正殿前臺階

靈應寺天王殿石龍樁

靈應寺古杜松

靈應寺鐘樓

靈應寺鼓樓

靈應寺風景秀麗

靈應寺放生池邊涼亭

 

靈應寺坐落于福建泉州南安洪梅玳瑁山中,是一閩南千年古刹,南安市唯一的國家級 AAA風景旅遊區,省級森林公園。

明清期間,歷代狀元進士參照祖師公之神愛事蹟,結合各種典故整理成了《靈應簽詩》,歷經數百年驗證,以“靈應”著稱於鄉裏。

靈應寺又名靈應岩、紫帽岩,位於南安市洪梅鄉北部仁宅玳瑁山南麓半山腰,東連鸚鵡嶺、香嶺、淩雲寨、氈坪山,西接楊梅山雪峰寺,正面與馬甲雙髻寺對峙,是閩南著名古寺之一。

玳瑁山,海拔六百六十米,因山峰拔峭,林壑優美,時有雲霧盤繞峰巔,像戴著一頂大帽子而名“戴帽山”,雅稱為“玳瑁山”。

靈應寺創建于唐末天佑(禮字旁)年間( 904年)。旁立石碑《唐神僧靈應祖師現化記》記載:李文愈祖師(俗稱靈應寺李公祖師)系“三真人六祖師”之一。師字文愈,誕生於唐代仁宅李家,幼有孝行,家貧有志,博超群倫,福而有德,常現神愛事蹟昭聞,如渡溪飛笠、立石朝天、播竹茁地等,坐化於山中“茄藤”。鄉人就其肉身塑像,祀於紫帽岩中,尊為李公祖師。五代後唐年間(923~936年)建寺。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南安縣令梁韻清來寺祈雨,甘霖普降,遂題刻“靈應”兩字作匾額。

明末清初焚毀,清初寺僧如幻法師(著有《瘦松集》傳世)、狀元黃培松、刑部尚書黃彌漚及華僑、鄉人等募捐重修,改稱靈應寺。後又幾度修葺擴建,清末定眉和尚出力最多。文革中頹廢,文革後重新修建。1941年弘一法師曾駐錫此寺,閉門著述,研究佛經。

從護界亭拾級而上,約等一百四十級石階,便到靈應寺。最早為土木石結構,現為磚石木結構,建築面積三千平方米,占地近五十畝,由大殿、彩柱、兩廂、涼棚、護界亭、塔等組成七落漢式寺廟群落。雄偉壯觀,仿佛一座民間平時作“超度”用的紙厝,富有民俗風貌。

兩座牌坊式山門並峙寺前,飛簷、紅磚,層次分明。山門之後為放生池,清澈如鏡,遊魚歷歷。位於群屋中間的肉身殿,五開間,面積約二百多平方米,朱梁畫棟,頗為可觀。殿中供奉靈應祖師肉身像,右邊供奉其父母神主靈位,左邊供奉觀音菩薩,以及韋馱、伽藍諸菩薩;殿后供奉十八羅漢。殿前拜庭寬敞,拜庭兩翼輔有平臺,可縱觀東山日出和環山景色。殿之兩側為一座座不同時間建造的廂房,約三十多間。

寺門殿宇,名家書跡楹聯林立。

清武狀元黃培松題:“潤物洪深”。

狀元林騷題:

 “此寺號靈應,後唐身化來。

  溪山兩亭峙,周宋一塵埃。

  夢逐寒鐘去,僧攜老衲來。

  君看竹倒拋,大造不能栽。”

  注:在李文愈圓寂處有一片綠竹,傳說原來還有一株倒生竹。

  林騷碑記《倒拋竹》立寺左旁。

清刑部尚書黃彌漚題:

 “天下大嚴林似此亦稱古刹,

  個中佳山水遊來始駐真人。”

鄉人名客黃圭、黃位中題寫門聯:

 “靈承帝事昭神化,應感人心奏佛力;

  為憫眾生多靈應,長存萬古大真身。”

橫披:“果然靈應”。

寺後一棵千年杜笙引人注目。據說有此寺便有此樹。樹高三十余米,樹圍四.六米,歷經滄桑,現仍枝繁葉茂。山中盛產荔枝、香蕉、桃、李等水果和茶葉,靈應茶聞名遐邇。明黃鼎象《靈應岩祖師竹》:

 “靈性原來物物有,況複耽經解脫久。

  生老病死苦根纏,枯竹生華根誰受。

  夾岸青青色空浮,植自道人牧牛手。

  道人牧牛歸純白,鞭笞不用盡回首。

  生意長存萬劫秋,優缽蘿花對悠悠。

  至今人指祖師竹,牧卻自家心上牛。”

注:祖師竹:李公祖師手植的“倒栽玉竹”,每竿偏枝倒掛,芽芽向下,年年都有新竹破土而出,青蒼翠綠。耽經:專心致志,深入研究佛經。解脫:佛教名詞,佛教徒認為,修道到了最後階段,脫離煩惱業報束縛,自在無礙,叫“解脫”。華:同“花”。根:高等植物的營養器官,也為佛學名詞,佛教以人身之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因眼、耳等對於色、聲等能生起感覺,故稱為根。受:通“授”。生意:生機、生命力。劫:佛教名詞,古印度傳說世界經歷若干萬年毀滅一次,重新開始,這樣一個週期叫一“劫”。缽:僧徒食器。

 

自古就有“金果頭磨內後,柴山水萬好,仙公山出米石,碧石嶺出磨石,靈應寺出茶葉”的典故。有關靈應寺的傳說其乎神乎不在話下,那麼我們就用詩詞的形式來謳歌它吧。

 

風入松 神奇的玳瑁山

風光滿眼入高山,旖旎彩雲間。瓊樓玉宇峰巒嶂,

  花木深,幽谷林寰。紫霧祥雲嫋嫋,碧波流水潺潺。

文人騷客墨遺篇,古刹越千年。閩南勝景天堂甲,

  仙景般,玳瑁奇觀。度假休閒佳地,神奇探險森園。

 

七律 遊靈應寺

  山門疊嶂幾牌樓,路轉峰回曲徑幽。

  畫棟雕樑添勝景,珠光紫氣繞簷悠。

  奇筠拋地千年蔚,老柏撐天百世稠。

  異草奇花彌勒笑,隧橋亭榭澗泉流。

 

七絕 登玳瑁山觀音閣

  躊躇滿志上山岡,試比天高意氣昂。

  玳瑁奇觀淩絕頂,果然靈應滿風光。

 

七律 觀音雕像座落玳瑁山靈應寺吟詠

  一塵不染立蓮台,過海飄洋送子來。

  駕霧騰雲留玳瑁,牽情寄意伴靈孩。

  燭香萬古修圓滿,梵刹千秋化厄災。

  拋卻人間承雨露,豈知女貌是男才。

 

七絕 玳瑁山觀音雕像

  巍峨玳瑁座觀音,妙相青蓮清靜身。

  日月金容光普照,千年古刹煥然春。

 

七絕 兩首 登玳瑁山頂峰

  層巒疊嶂瑁山旋,逐浪心高欲探玄。

  惟見當年遺寨址,誰家亂塚煞峰巔。

  

  仁宅鄉村紫氣中,千山萬壑眺朦朧。

  呼聲穀應傳三鎮,伸手穹蒼觸太空。

  

七絕 夜登玳瑁山靈應寺觀仁宅村莊

  萬家燈火映長空,仁宅鄉村一望中,

  溢彩流光輝不夜,車如龍馬去來匆。

  

沁園春 登玳瑁山觀仁宅鄉

  仁宅風光,一派新裝,平疇田園。望村莊南北,墅樓林立;

  霞溪上下,碧水蜿蜒。阡陌交通,繽紛火龍,恰似村莊都市般。

  可堪處,看風光無限,水笑山歡。

  尖坪聳入雲端,峙靈應、風光玳瑁山。

  歎松蒼柏翠,鐘靈毓秀;地靈人傑,辟地開天。

  始祖遺宗,英才耀祖。金榜題名商仕壇。

  與時進,正人才輩出,繼往承傳。

 

排律 美麗的仁宅家鄉

  風光無限美村莊,一望平疇稻穀香。

  別墅簇新飛柳燕,高樓林立映河塘。

  龍蟠虎踞瑁山屹,柏翠松蒼香嶺芳。

  紫閣瓊樓靈應麗,拱橋流水霞溪泱。

  鶴鳴鳳舞尖坪峻,霞蔚雲蒸碧嶺暘。

  水秀山青多錦繡,地靈人傑盡輝煌。

  精英輩出仕商界,耀祖光宗還故鄉。

 

楹聯:

  靈通萬物施因果;

  應覺群生布福田。

 

  駕霧騰雲滿月金容光普照;

  飄洋過海青蓮妙相法超凡。

 

  佛經梵語句句蕩回吊藤長茂坐化真身地;

  暮鼓晨鐘聲聲響徹石塔永恆靈應玳瑁山。

 

七律 詠靈應寺李祖師

  玳瑁山中李祖師,真身坐化吊藤枝。

  公卿一世不為貴,香火千秋無盡僖。

  感悟群生投正果,化通萬物濟安危。

  千年古刹聞遐遠,一代高僧慕道馳。

 

李祖師真身坐化的傳說與靈應寺的由來

相傳在唐末時,有位番客姆(古時閩南人對到海外回來的華僑婦女的稱謂)途經玳瑁山南麓,走到一樹蔭下坐下,在此停腳稍作歇息,片刻突聞一股惡臭撲鼻而來,她脫口而出哪來的這麼難聞的臭味,不經意用兩手指捂住鼻孔起身欲離開,剛剛起步怎麼手粘住鼻空收不下,她心裏犯了嘀咕莫非這裏有什麼神明?急中生智口中念念有詞祈禱,真的靈驗,驚喜過望的她忘乎所以用力一拍大腿說這下該放下啦,不想又粘在大腿上,任由她怎麼祈禱許願手也收不起來,無奈只好俯著身子一拐一瘸地走著,突然眼睛一亮不遠處一叢吊藤上有一骷髏,可是怎麼就是完整地掛在藤上不曾掉下,這讓她大驚失色,渾身毛骨悚然,驚餘之後恢復冷靜趕緊許願要給它塑造真身以求放過她,叩求之後手還是收不起來,最後許下宏願要給其建造神廟。於是就有了靈應岩,再後來才改為寺。

李祖師神奇的傳說

李公祖師原名李文愈,別名叫李應,從小失去父母,寄居在其姑母家,從小頑皮好玩,在其姑母家時常要幫忙家務什麼的。有次其姑母要他去放牛,他二話沒說牽著牛就出門,來到一野外壙地把牛一放,撒了一泡尿把牛圈了然後玩去了。到了天黑姑母見其還沒回家,於是到處找就找到放牛的地方來,真奇怪牛在小子跑哪兒去了,姑母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就想把牛先牽回去,一看不對頭呀,吃了一驚那泡尿痕跡還在,牛就在圈中原地。姑母感覺莫名其妙把牛牽回家。小文愈回家自是挨了一頓罵。

還有一次姑母要他去菜園除草,他卻沒除下草而是把滿園的茄子除掉,回家又是遭到挨駡,姑母火冒三丈大發雷霆說明天到菜園給我摘茄子回來,如果摘不到就別回來了。第二天小文愈不慌不忙地摘了滿滿一籃子茄子回到家,姑母不覺驚訝,哪來的茄子莫非這小子去偷摘別人的?姑母決定試探看看,又到了第二天,姑母遠遠地躲著,只見他倒在茄子溝上左右搖晃,口中叫著紫的來白的來,不一會功夫滿滿一籃子紫色和白色的茄子。這次令姑母大吃一驚,感覺這小孩有靈異。

李文愈來到了皇帝跟前,皇帝問他今後長大了是想一代公卿還是想萬古香火,他認為萬古總比一代好,於是不加思索地答要萬古香火。此時姑母聽了想告訴他說一代公卿才對呀,急了不覺醒來,原來兩人同時都是在夢中所遇。這樣就有了李文愈真身坐化為佛的由緣。

更為神奇的是,有次李文愈做客出門,路過一個叫陳塘的地方。他走到了陳塘江邊剛好那裏正在徹築攔水壩,他叫徹石師傅停下讓其經過,砌石師傅抬頭見是一位素不相識的小孩,又見他脫下戴在頭上的草帽邊扇風邊說,又是滿頭禿疤,砌石師傅愛理不理的哼著你這臭頭(禿疤意,當時也有人稱他叫臭頭應)仔有本事就遊過去把,說著埋頭幹活,他等了片刻賴不住了,素性把草帽往水裏一甩,躍身坐在草帽裏就象遊艇似的,口中念道“陳塘江一邊徹一邊幫(垮的意思),陳塘壩一邊築一邊退”。砌石師傅大吃一驚,感覺奇異不已,幾位砌石師傅砌西邊垮東邊,砌東邊垮西邊,李文愈上岸後拂袖而去。眾砌石師傅望著李文愈背影驚出一身冷汗,據傳說後來的陳塘壩再也砌不成功了。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