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梅尋幽之陳氏祠堂
當我跨入梅溪陳氏祖祠大門的時候,首先感覺到它的高大宏偉。再往裏去,更是深深感受了陳氏祖祠宏大的規模,嚴謹的佈局,雄偉的氣勢,巧奪天工的“十三落”裝飾和建築的富麗堂皇。
走進“陳氏祠堂”,厚重的歷史氣息和深深的文化底蘊撲面而來,逝去的歷史背影在這裏仿佛被時光定格。在這裏,我內心深處微微顫抖的心靈之手,極盡深情地撫摸著、品味著一切。因為心靈的觸及,陳氏祖祠輝煌的歷史背景漸漸地洞開了,像一扇又一扇大大小小的門。之後,我仿佛看到那些如豆的光亮,隨著我的接近,深厚的歷史畫卷在一點點地展開並放大,直到大成一片燦爛的天空。這時,我仿佛還聽到了種種的聲音,遠在天邊,卻猶在身內,如鐘磬,如瓦釜,如絲弦,如馬鳴,如哽咽……
那些光亮,便是梅溪陳氏族人的理智。
那些聲音,便是梅溪陳氏族人的情感。
它們既是兩種不同的質素,卻又始終交織在一起,並且緊緊地纏繞著歲月。
梅溪陳氏祠堂管委會理事長陳先生介紹說:梅溪陳氏祠堂是南安二座半祠堂之一,系其八世祖,時任七省巡按陳瑞山于明朝嘉靖十一年(西元1532年),智勇擊退入侵我邊境的安南(現越南)軍隊,因功獲明皇帝特賞寶鏹麒麟服後,乞假回鄉建造的,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了。梅溪鐘靈毓秀,人文薈萃。明朝年間,有四進士(陳儲秀、陳學伊、陳應堂、陳恒奎),九舉人,二十四歲貢,皇帝親口賜封為“科第世家”,清代當朝禦史泉州宗侄陳慶鏞親書對聯:“可有諫章存柏省,猶留聲望在梅溪”懸掛於祠堂大門兩邊,以頌揚梅溪陳氏祠堂。
陳氏祠堂依山傍水,左邊青龍山落星峰迥異,體格雄健,上下起伏,左右翻滾,穿帳過夾,有翻江倒海之勢;右邊白虎低眠,前案山呈疊勢,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廳堂的神龕上供放著祖宗的牌位,備有祭台和置放供品的供桌。我覺得,這是一種家園意識的隆重強調,也許是為了一種深刻的教益。祖祠就是陳氏族人的“家廟”。祖祠的顯赫,便是陳氏家族的顯赫。祖祠是陳氏族人心靈傳繼和溝通的紐帶,是情感皈依、精神供奉的神殿。
閩南人有“求神不如拜祖”的理念。千餘年來,閩南人飽嘗了遷徙和流亡的痛苦,奔波中,孩子們緊緊地牽著父母的衣襟。那時候,父母是孩子們心中的神,無可替代的依靠。所以,祭拜自己的祖先,便是對創造、對繁衍和對那片衣襟的崇拜。對於梅溪陳氏後人來說,崇拜祖先這個理念還有更多的含意。他們在感謝祖先恩德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強化一種氏族的意識,強調一種繁衍生命和興旺基業的崇高責任;是在集體記憶的深處找尋根脈的動力,以完成血緣和精神的雙重對接。
所有對祖先的祭祀都是繁複的,因為人們需要有一個過程來完成心靈到達心靈的跋涉;需要有許多的細節來張揚一個故事的外殼,展示歷史的魅力;需要更多地接受一種情感的沐浴,以及幹淨而虔誠地面對著生命的初始和未來。
這個過程便是儀式,隆重莊嚴而又神秘的祭祖儀式。
每逢正月十八,梅溪處處洋溢著春的氣息,沉浸在節日喜慶中的陳氏宗親,把對祖宗的祭祀作為春節活動的一部分,或者說是更為盛大的節日。連徙外宗裔亦要選派代表參加祭祀,今天的陳氏宗親,在歡樂中仰視著先祖,仰視著那古老的天。整個陳氏宗親的情緒都十分地飽滿,如同春分裏正在膨脹的穀種……
從前,陳氏族人登科入仕,必在祖祠前立華表以報新喜;閨女在出嫁前要到祖祠裏燒香,拜別祖宗後,方能上轎。這一切都非常自然地成為陳氏宗親生活的一部分。
在梅溪陳氏宗親那裏,祖宗是個無邊無際的寄託,有如滋養著生命的水、土壤和空氣。祖宗是他們內心的宗教。每年都有許多在外工作,甚至是在海外的梅溪陳氏宗親都要想方設法回來祭祖。這是令人感到溫暖的盛事。回鄉祭祖是他們與故土家鄉聯繫溝通的重要方式。這些遊子們,無論走到哪里,都不是漂泊,因為他們有自己精神的根。或許,那個節日般的祭祀民俗,就是他們永遠珍藏在心靈深處的“童年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