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徑陳氏一世祖福全公與佛應之關係析
2012.7.12
後徑(今惠安後見)陳氏後裔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 700年後的西元2011年尋找到至祖佛應公的故里—永春小岵南山陳氏源流,這是一件非常值得慶賀的事。據《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志》記載,佛應公為小岵南山陳氏開基祖校尉公第14世孫、君治公第三子,於元時遷居惠安。另據後徑陳氏現存的族譜資料記載,佛應公自永春小岵遷鳳山;福全公自本縣21都前嘉來贅後徑餘家生子原定。
福全與佛應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福全是佛應之子還是佛應之孫?兩者是否為同一個人?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要解決後徑陳氏一世祖與永春小岵南山陳氏先祖接代的重大問題,必須理清福全與佛應兩者之間的關係。本文就所掌握的資料進行分析,希望能拋磚引玉,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
一、幾種說法的依據
1、後徑三房舊譜序言:“始祖諱福全公其初乃本縣21都前嘉人也於大元家間來贅本鄉後徑餘家僅生子原定其公乃佛應之孫也考首丘前嘉墓碑見在生故年月時無稽”(原文無標點符號,下同)又“鳳山始祖鳳山公墓葬在鳳山生子來後徑贅餘家”。這是目前認為福全是佛應之子的主要依據。
2、明嘉靖二年(1523年)陳德孚《重修族譜序》:“扣自光州移惠之嘉村舊民至祖佛應乏房兩秀效祖龐之制贅其孫福全於此餘家徑山島焉福與餘共鹽籍幹蠱原定公欲複其舊鳴事于官縣申鹽運司批下不許”。有人根據“佛應乏房兩秀效祖龐之制贅其孫福全”認為福全是佛應之孫;有人則根據“原定公欲複其舊”解讀福全本不姓陳,其子原定欲申報恢復其舊姓不獲批准,認為福全與佛應沒有血緣關係。
3、永春小岵耀輝宗親則根據各方面族譜資料,首先提出佛應與福全為同一人的觀點。
二、對後徑三房舊譜的解讀
後徑陳氏族譜資料相當有限,現存的族譜資料主要是三房舊譜。首先應肯定其世系資料有重要價值,福全公為一世祖,原定公為二世祖,仕字輩為三世祖記載明確。其中“原定公卒於大明永樂2年5月13日壽80諡顯創公;妣辛氏卒於永樂4年8月23日諡懿和合葬在本鄉西墓林坐葵向丁”記載非常詳細具體,應該是準確可信的。另外,其收錄的明朝先人所撰二篇《重修族譜序》則十分寶貴。
但由於三房舊譜是清末民初修撰的,其年代距今近而距福全公遠。受歷史條件的局限,三房舊譜的序言中追述遠祖時既有符合史實的部分,也有揣測和不當推斷的部分。如該文中“原定公當在元延佑時生而福全公來贅想在延佑皇慶間”,連續用“當在”和“想在”二個推斷的語氣而不是肯定的語氣,說明修譜者並無把握。再如:“原定公卒於大明永樂 2年壽80當在元延佑時生”此推斷不當,永樂 2年往上推80年是1325年,並非元延佑年(1314—1320);還有“祖在永春小姑陳公生三子諱佛乞次佛應三佛( )分一派在南安下尾今往泉州,分一派在阪頭分一派在興化府馬枋大枋,分一子在鳳山。始祖鳳山公墓葬在鳳山生子來後徑贅餘家”與事實出入很大;據《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志》記載,佛應有佛惠、佛乞、佛應、佛養四兄弟而非三兄弟,佛應排行第三非第二;分派地點除分一子在鳳山外,其他均與《譜志》不符。
如上所述,三房舊譜序言必須重新進行檢驗,對“原定其公乃佛應之孫也”“鳳山公墓葬在鳳山生子來後徑贅餘家”的推斷缺乏依據,不能輕易采信。因為修譜者顯然不清楚永春小岵南山陳氏世系,不清楚君治、佛應、福全具體生卒年月,對佛應與福全關係的認識模糊不清,甚至有的地方以訛傳訛。故不能僅憑此就斷言福全就是佛應之子。
三、對明朝《重修族譜序》的解讀
雖然三房舊譜序言疑點重重,但其譜中收錄的明朝中期所撰的二篇《重修族譜序》距離福全公年代最近,也是後徑陳氏僅存的最早的譜序,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可信度高。因此有必要進行認真研究,深入對比和分析。只有參透其中奧秘,才是解開佛應與福全二者關係的關鍵。
1、明嘉靖二年(1523年)陳德孚《重修族譜序》,距離原定公卒於永樂 2年(1404年)只有100 餘年,可信度高。
序文:“扣自光州移惠之嘉村舊民至祖佛應乏房兩秀效祖龍之制贅其孫福全於此餘家徑山島焉福與餘共鹽籍幹蠱原定公欲複其舊鳴事于官縣申鹽運司批下不許”“因披荊剪刺逮立門戶……夫靈椿老而六桂香曰長曰德曰敬曰進曰安曰滿俱以仕冠其元曰進公字奕忠曰安公字奕仁兩贅外家至永樂宣德間始合六房”。因古文無標點符號,故不同標點意思截然不同。
將“至祖佛應乏房兩秀,效祖龐之制,贅其孫福全於此,餘家徑山島焉”理解為福全是佛應之孫,佛應將福全贅餘家,純屬誤解。如果標點換成:“至祖佛應乏房兩秀,效祖龐之制贅其孫,福全於此餘家徑山島焉。”佛應之孫當另有其人。全文大意是:“佛應乏房兩秀,效祖龐之制贅其孫。福全與餘家共營鹽業生意,原定申請恢復其戶籍不獲批准。原定生六子,四、五子贅於外家,至永樂宣德間又恢復六房”。根據序文解讀,“佛應乏房兩秀,效祖龐之制贅其孫”是肯定的語氣,即“贅其孫”是指已經發生的事。弄清佛應“贅其孫”所指何人?佛應與福全關係便可迎刃而解。
那麼佛應“贅其孫”是指贅福全嗎?如上述所析顯然不是,贅福全只能算一秀,不是兩秀(“秀”舊時指望族男丁),且祖孫之說在舊譜資料中得不到印證。是指贅原定嗎?更不是,原定是獨子。贅奕忠、奕仁嗎?答案是肯定的,本序文下段已明確奕忠、奕仁兩贅外家,正好是“乏房兩秀”,佛應“贅其孫”舍此其誰?這就證明瞭佛應與福全為同一人。試想,如果佛應不是福全而是其父或其祖父,怎可能以一個居住在前嘉村的太祖父或高祖父的身份去管已經贅入後徑村的福全的孫子們的外贅之事,豈太不合情理?我認為合理的解釋應是:佛應自前嘉村來後徑贅姓餘人家,改名福全(或者福全是佛應的字),保留了原姓(陳),因原定是獨子,佛應(福全)只好“乏房兩秀贅其孫”將原定二個兒子過繼給餘家以延續餘家香火。既不是過繼給原定妻辛氏的外家,更不可能是過繼給所謂佛應在前嘉的家(如是則應是認祖歸宗而不應算贅外家)。從後徑六房外大廳下厝刊家譜序:“初時第四、第五二子過繼餘家,後又複歸陳姓”同樣可以得到印證。
另外,將“福與餘共鹽籍幹蠱,原定公欲複其舊鳴事於官,縣申鹽運司批下不許”,理解為福全本不姓陳,原定要恢復其舊姓,這種理解也是十分片面的。正確解讀是:福全因與餘家在後徑共營鹽業,其子原定欲請恢復其原前嘉的戶籍。請看三房舊譜序:“其甫冠時欲複前嘉,餘家以鹽籍故鳴於官,縣申鹽運司批不許,因定籍”說的也是“以鹽籍鳴官”;戶籍身份對任何朝代都十分重要,何況與餘家正共營鹽業。如果是恢復舊姓,理應由戶政司而非鹽業司管轄。再者,福全如果不是陳姓來贅後徑餘家又保留原姓,他怎麼可能成為後徑陳氏開基一世祖?
有人猜測佛應抱養一女招福全入贅,福全年齡偏大些也是可能的。我認為此說不能成立。若佛應在前嘉招贅福全,不但與“來贅徑山餘家”的記載相矛盾,也與後徑世代口語相傳相違背。也有疑問佛應與福全如屬同一人,在前嘉時間應非常短暫,福全公為何死後墓葬前嘉而沒有葬後徑?對此我的看法是,佛應離開永春的時間不明,難以認定其在前嘉非常短暫。其很小就離開永春、在前嘉長大,並與前嘉存在某種特殊感情關係的可能性始終存在。
2、皇明正德年(1510年)六房七世孫紹禹所作《重修族譜序》,譜序:“吾陳之先公自來贅餘家居住徑山積今 200餘載矣”,再根據《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志》,君治公於1295年出生有明確記載,佛應公出生時間最早應在1310年左右。從1310年起至1510年正好 200年,最為接近;如果福全是佛應之子或之孫,那麼時間上還要晚一至二代人,與譜序所述較遠。
三、與《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志》的銜接
2011年後徑陳氏尋找到至祖佛應公的故里—永春小岵,並得到《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志》,其重要意義不言而諭。
《譜志》記載君治公生於1295年,則佛應公出生時間最早應在1310年左右。另據三房舊譜“原定公卒於大明永樂 2年(1404年)壽80”。1404年往上推80年為1325年。考慮閩南風俗,年紀一般按虛歲計算和79可稱80大壽等因素,原定公應生於1327年前後。自君治公1295年出生至原定公1327出生,期間僅有32年,按常理32年扣除君治、原定兩代,中間最多只能有一代而無法二代出生。福全是佛應嫡子或嫡孫從時間上看絕無可能。如果佛應與福全二者為同一人,君治生佛應(福全),佛應(福全)生原定,這樣時間上則完全可以合理銜接。即:君治1295年出生--佛應(福全)約1310年出生—原定約1327年出生。不但理清了佛應與福全的關係,也解決了上下接代問題。
今天,雖然我們還不能完全確定佛應(福全)的具體生辰時間,但值得慶倖的是,我們已經知道君治公的生辰。《譜志》關於君治公生辰的明確記載為我們研究和理順佛應與福全的關係提供了時間上的重要依據。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譜志》所載佛應二兄佛乞之孫名:仕隆、仕仲;與福全之孫、原定公六子名:仕長、仕德、仕敬、仕進、仕安、仕滿,均為仕字開頭。佛應公雖然生於元朝兵慌馬亂的時代從永春避居來惠,但畢竟其祖上是永春名門望族,其來後徑繁衍子孫不會不重視世系輩分、長幼尊卑。名字都是仕字開頭本人認為並非是一種偶然的巧合,他似乎在向我們透露一個重要資訊:仕字輩應是同一輩分的堂兄弟,佛應即是福全。
綜上所述,我贊同耀輝宗親所提佛應與福全為同一人的觀點。
附:明嘉靖二年(1523年)陳德孚《重修族譜序》、皇明正德年(1510年)六房七世孫紹禹所作《重修族譜序》、順治乙丑年四房十世孫尚仁《重修族譜序》。清末民初《三房舊譜序》
陳滄河2012年 6月10日
地址:廈門市湖濱南路90號立信廣場901室
郵編:361004
電話:0592-3299009
手機:13906025672
傳真:0592-3299010
電子郵箱:1617337211@QQ.com
重修族譜序
道惠邑而南崗巒環繞距海敵其陽考槃軸然層層而疊見於聳翠之下者幾百餘煙徑山陳氏家也扣自光州移惠之嘉村舊民至祖佛應乏房兩秀效祖厐之制贅其孫福全於此餘家徑山陳氏島焉福與餘共鹽籍幹蠱原定公欲複其舊鳴其事于官縣申鹽運司批下不許因披荊剪棘逮立門戶芑流水滸之事雖不成而其義氣固已薄秋日而烈冬霜矣子孫蒸嘗之不替良有以夫靈椿老而六桂香曰長曰德曰敬曰進曰安曰滿俱以仕冠其元曰進公字奕忠曰安公字奕仁兩贅外家至永樂宣德間始合戶六房派別蘭枝玉樹滿階承祖休也夫和見者虎炳豹鬱翻之則葆光龍德陳氏雖乏何夭之寵然溯其所為有若迎風寒露玉壺一段清水亭亭皎皎遙掛數策珠璣鐘德裔而孫裔紹禹者齠齒異常祠源。以三載於棘場累首於黌選而今古筒醉裏乾坤觀之洞庭彭蠡而其所以先天下之憂之氣象已充包夆矣惜未就而卒耳夫修身而起敬鄉閭者一邦之望也誦詩書而山鬥泮宮者一邑之望也進而希聖希賢出將入相者則天下之望也成天下之望者固在於天也嗚呼陳氏之子孫觀此譜者可以油然而興矣祖宗有善而不揚者非孝也祖宗有善而不述者非志士也予民而遺阮人瓚道龍駒欲重加補葺遂因以屬予嗟哉譜系揚先人之德文字垂切戒之功珠纏琬琰非老於學者曷克任茲予正果行意在不納阮人而已非敢以言文也然於陳氏之子孫得而觀之則亦可以為法祖光宗之助雲耳
明嘉靖二年(1523)癸未九月吉置莆田陳德孚謹序
重修族譜序
竊惟人生天地間有此親斯有此身而祖乃親之所自出也記曰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良有以也故父祖已往而氣脈猶存者子孫傳之也子孫傳父祖之氣脈則其受姓獲氏自有所歸雖至曆世遠久而同宗一本之親自有不可棄焉若不祖其祖而冒他人之姓以為姓者是名教之罪人也而王法所貶外矣是何也蓋夫親不可以人為而強而同之豈理也哉如郭崇韓之拜子儀取譏于當時狄青之不妄認遠祖所以見稱於世後也粵稽吾陳之先公自來贅餘家居住徑山積今二百餘載矣子之流衍或於家處或散處他方或贅別室一日有隆無替撥茅連如以充國家之任使者寥寥乏。。石不求當世之聞達者蓋居多焉詩曰千祿百福子孫千億書曰惠迪吉易曰積德之家必有餘慶觀吾族之中子姓兄弟桑柔之鬱瓜瓞之綿亦祖宗之德。。休也水木本源之思又安敢忘耶世系之昌雖祖宗之德亦子孫之幸也然不考前世之所從來紀後世之所分派恐去世愈遠源流益別後世之為雲礽者莫知其根源至有祖非其祖而冒他人之姓以為姓者況乎先人嘗將群公積錄之於譜矣然歲久漸已蠹壞苗裔多欠備述吾父嘗有志於斯一日謂紹禹曰爾陳之先祖今蓋數世昔人曾志於譜其後事多所缺略子其再來修諸況吾今年五十餘失今不知所以志之萬一事異勢殊其孰能知之禹退而思將曰姑舍置之恐非所為孝也且置宗族於紊亂非所以為仁也於是忘其固陋纂而序之於後使昭穆燦然而複明族派秩然而可考後之來者知所自而不忘所宗有若狄青之不忘遠祖非如崇韓之冒拜他人也嗚呼莫為於先後將何述莫為於前後將何傳先世既有是作吾今複有是述亦惟遹追先志恪遵父命爾間有遺漏不詳簡略不通文不足以達其意望後之再為修撰庶幾可以傳之無窮雲
是為序
皇明正德庚午(1510)孟春 六房七世 紹禹謹序
重修族譜序
仁生也晚福全公至仁已十世矣於年十五時入邑肆業閱諸大姓俱有族氏譜牒竊訝我族之何以無歸而問之父父曰汝族亦有譜但藏在汝叔家未及取閱耳繇是索譜愈急而叔愈不應此豈叔之不以應哉良以叔不識譜之所關為甚大也夫譜關祖宗之血脈系子孫之源本失今不取而增修之則水木本源之謂何祖若孫派別之謂何甚矣修譜之謂業重而且急也仁之索譜者若而年仁之思譜欲修者若而年至崇禎末造丁亥邑居十一世孫愛官始出所為譜者以示予予覽及譜且喜而且悲雲喜則喜夫譜之不終於泯悲則悲夫譜之或幾於泯蓋以譜之所存者僅什之二三而其不存者已不知其幾代矣時欲修之恐失水木之真源本欲不修之恐獲祖宗之大罪戾日夜焦思姑沿家叩質何者為而高若曾何者為而祖若父搜尋幾閱月始就稿就稿幾閱月始成帙甚矣不鈍也雖然不鈍不能以詳審不詳審不可以雲譜蓋之所關為甚大祖宗之血脈存焉子孫之源本奈何得以不鈍也於是稍詳者筆之未及詳者闕之以俟子孫之自為參詳焉祖宗在天之靈或有以諒予則子之獲福矣
四房十世孫尚仁 字爾修謹志 順治已醜年(1649)季夏立
三房舊譜序
始祖諱福全公其初乃本縣21都前嘉人也於大元家間(曰大元家間傳訛也據原定公卒於大明永樂2 年壽80則原定公當在元延佑時生而福全公來贅想在延佑皇慶間矣或得或否必有能辦之者)來贅本鄉後徑餘家僅生子原定其公乃佛應之孫也考首丘前嘉墓碑見在生故年月時無稽二世祖諱清保字原定福全公之子也餘家所出娶妻27都溪底鄉辛氏生男六長仕長次是仕德三仕敬四仕進五仕安六仕滿原定公卒於大明永樂2年5月13日壽80諡顯創公妣辛氏卒於永樂4年8月23日諡懿和合葬在本鄉西墓林坐葵向丁公事蹟遠弗可考據舊譜志其甫冠時欲複前嘉餘家以鹽籍故鳴于官縣申鹽運司批不許因定籍創業垂統與福全公均為千萬世開基祖焉祖在永春小姑陳公生三子諱佛乞次佛應三佛( )分一派在南安下尾今往泉州分一派在阪頭分一派在興化府馬枋大枋分一子在鳳山始祖鳳山公墓葬在鳳山生子來後徑贅餘家
開業收過世科銀3分5厘5合5勺其餘世科艮米2兩4分3兀米5合5勺
伍年歲次已亥孟春朔日重修家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