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東平鎮 »

東平鎮“講古”《上》

作者:  來源:東平鎮政府  更新時間:2013年05月22日

東平鎮“講古”《上》

原載《永春縣東平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調查表》

 

李中和的傳說

李中和,太平鄉人,年幼時,聰明好學,琴棋書畫,件件精通,不愛科舉,不想做官,不求名利,卻喜歡結交朋友。他常坐在樓上,和志趣相投的朋友,下棋談藝或飲酒賦詩,按連幾日,也不覺得疲勞。他生得身材高瘦,皮膚潔白,留有長須。每次出遊,愛騎一匹白馬,身穿白袍,頭戴竹笠,活像白衣仙人下凡。

明嘉靖年間,有一股倭寇從仙遊竄犯湖洋,搶掠東山、太平,後又進犯縣城。知縣萬以忠驚慌失措棄城逃跑。李中和原在縣城避難,見知縣庸材無能,不敢抵抗,賊寇到處洗劫,人民遭受災難,不忍坐視,就返回故里,號召太平李氏鄉人,組織抗倭。他慷慨自出資金,一面整修昆侖寨土堡,作為防守的據點;一而召集青壯鄉民,日夜親自訓練;並叫婦幼老弱,退入寨內,以保安全。

幾年後,倭寇又勾結晉江人謝愛夫,率賊寇三百餘人,從南安九都,侵入東關隘,聲勢兇猛,向縣城直進,途中得知太平防守嚴密,不敢繼續前進,停留東關搶劫,兩日後就又退走。

第二年,又有一股倭寇從南安詩山,竄入永春南無石,進攻縣城;另一股倭寇從南安九都侵入東關隘,想與攻城的倭寇匯合。中和在昆侖寨頂瞭望,見倭寇眾多,來勢很猛,立即鼓舞鄉民說:“賊寇沒有什麼可怕,只要大家服從指揮,敵人是可以打敗的!”於是他沿途設下理伏,見寇到,一聲令下,鄉民齊出痛擊,分段分圍,賊眾全被俘獲。捷報傳至守城訓導呂嶽那裏,他驚喜地說:“我以全城之眾,不能解圍,李中和一個白面書生,竟能俘獲眾寇,此真是奇跡。”

中和所俘賊寇,關押在寨中,既要耗費大量糧食;又怕賊眾多,會發生事變;要將俘虜解送縣城,而縣城正被包圍,知縣被扣押,無法解送。於是召集眾人商議,決定將寇首斬殺。眾寇見狀,跪地求饒。中和把他們全部釋放,並發給路費,遣送回家,同時,教育他們回去,要安份守己,不能再來侵犯。眾寇再三跪拜,感謝再生之恩。此後倭寇進犯永春,再不敢從太平經過。

當時,中和日夜與眾鄉民防守,勞累過度.身患重病,醫治無效,不久,就病逝寨中,族內外人士痛哭十余日,悲痛萬分。

縣城解圍後,新知縣林萬春從賊營中釋放回縣,呂岳向知縣彙報中和禦寇情況,因妒他賢能,誣陷說:“李中和俘擄眾寇,不待亂定獻功,擅自斬殺寇首,釋放賊眾,其中可能是中飽私囊。”知縣聽後說:“中和建有奇功,中飽之事,查無實據,不能亂說。”但對中和之舉,心中也存懷疑。

鄉里人要紀念李中和生前的功績,再三向知縣請求給李中和立祠,知縣始終不准。惠安名儒黃克晦,素來與李中和友誼深厚,為他撰寫墓誌銘,歌頌他的功績。太平李姓每年農曆正月廿四、廿五晚上,舉行“迎龍燈”環繞昆侖寨及太平全境遊行,相傳就是為了悼念李中和的事蹟。

講述者:李金稿

記錄人:李文輝

 

李子元的傳說

李子元,名勃生,太平鄉人。他武藝高強,好義輕財,很有俠士的風度。

明嘉靖卅三年,倭寇開始侵擾我國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各地。卅五年,倭寇集中侵擾福建,以仙遊縣為據點,竄犯沿海及永春等地。

嘉靖卅九年四月間,倭寇 500餘人,從仙遊竄犯湖洋,又掄擄東山、太平,官兵不能抵禦。五月間,倭寇數千人,複從仙遊竄至永春縣城,知縣萬以忠棄城遠逃,倭寇就進入城,焚燒鼓樓及居民住房;搶劫後,轉掠上場、達埔、蓬壺。蓬壺義士尤濂、許時佐率領民兵抵抗,追擊倭寇至徐山,他們不幸負傷陣亡,倭寇也向南安潰退。六月十三日,倭寇數千人,從南安詩山竄入塔口隘,進攻縣城,典史侯爵領兵,奮力拒賊,因兵少難拒,十五日縣城失陷,倭寇據城洗劫三十餘日,人民慘不可言。

李子元見知縣如此無能,激起義憤,散發家財,招募義兵,親自督練,並築萬安寨,率領群眾堅守。
嘉靖四十年,倭寇再次侵擾永春,新知縣林萬春守禦無方,賊寇重重包圍縣城,乘虛進攻,林萬春被擄,囚禁數日,李子元率領義兵,英勇抗擊,寇才潰退,林萬春才被釋放回歸。

嘉靖四十一年三月,倭寇勾結晉江謝愛夫等人,率寇數千人,又從南安竄進塔口隘,經榜頭、留安再圍攻縣城,訓導呂岳與巡捕率領民兵,堅壁拒守,相持二十餘日。李子元又率領義兵救援,殺寇十餘人,寇才向十九都嶺頭庵敗退,李子元率眾窮追。這時,湖洋黃光甫也率領民兵追來,在吳嶺的地方會合,共同猛擊,殺寇數十人,寇死戰無效,突圍向仙遊潰逃。

倭寇之亂平定後,論功行賞,李子元以保家衛國,人人有責為由,堅決不受賞。他的亮節高風,深受人們的敬仰,至今民間仍傳說不休。 

講述者:李金稿

記錄人:李文輝

 

冷水

從前,有一年的酷暑時節,烈日炎炎,大地被烤得乾裂、滾燙,人走過去,一步一串白煙。縣官高太爺熱得無心上堂,時常坐在府內後花園榕樹下的小涼亭裏乘涼。

這一日,高太爺覺得心煩口焦,吩咐侍從沏上一壺好茶,喝將下去。過了會兒,仍是唇幹口澀。忽而想起前幾日偶爾聽人傳說,本縣境內東邊的肴山上有兩根石筍,石筍下有一股山泉,名叫拜竹泉,泉水清冽甘涼,夏日飲了它,令人從頭到腳涼個透,爽快極了。縣爺想到此,便叫來衙役王升,吩咐道:“明日,你為本官到肴山取拜竹泉水,快去快回,不得延誤。”

第二天清晨,王升一骨碌起床,匆匆吃了早飯,找來一節竹筒背在身上,往東直奔肴山。緊走慢跑,赴了兩個時辰的路,到肴山腳下。王升急忙打聽拜竹泉的去處,才知道在半山腰的石筍腳下。

王升沿著羊腸小徑走了半個時辰,轉過一道山梁,兩根沖天而立的石筍出現在眼前,那石筍下果然有一股清澈的山泉。

這時,王升渾身上下都被汗水濕透了,又饑又渴。他三步並作兩步地奔到泉水旁,雙手掬起清涼的泉水,“咕冬咕冬”一連喝了好幾口,接著啃了些隨身帶來的乾糧。抬頭-看,烈日當空,已是中午時分了。王升趕忙裝了滿滿的一竹筒泉水,轉身下山,直奔縣衙。

王升跨進府門時,已是傍晚時分了,見過高太爺,把那竹筒泉水雙手獻上。太爺見了,吩咐進:“端一杯水來。”侍從排上一杯泉水,太爺接過去就“咕碌”一大口喝將下去,忽然眉間一皺,濃眉倒豎,一聲斷喝:“大膽奴才,拿何泔水來欺騙本官。”原來太爺喝的不是清涼的泉水,而是喝了一大口熱乎乎的溫水。

王升結結巴巴地申辯:“太爺,卑職不敢瞞騙老爺,這實實在在是拜竹泉水呀!”高太爺氣呼呼地喝道:“大膽!還敢耍貧嘴狡辯,拿下重責二十大板!明日再不取來拜竹泉水,小心你的狗頭!”

王升被打,實感冤枉。他疼得一夜沒睡好,撫著熱辣辣的屁股,想來想去,解不出背來的清涼泉水為何變成了熱水。

第三日清晨,王升無可奈何地仍然背上竹筒,一步一拐地歎著氣出了衙門。走了一個時辰,到了一個村落,他實在走不動了,只得拐進路旁的一家茶館歇息一會兒。

店裏的夥計李智看到王升的狼狽相,暗自好笑,迎了上去:“客官,為何如此?請坐用茶。”工升答進:“一言難盡呀……”如此這般地把前日的事講了一遍。王升的話音未落,李智就撫掌大笑。王升正色道:“放肆!你這小小刁民膽敢來取笑你家老爺……”

李智忙賠禮道:“客官息怒,恕小人直言,昨天的事是你不對……”王升又想發作,只聽李智繼續說:“客官,你在中午時分背泉水回府,路上烈日當頭照,再清涼的泉水裝在竹筒裏曬上兩三個時辰,也會變成熱水呀!”

王升恍然大悟.忙點頭稱是。繼而,他又憂心忡忡地說:“路途遙遠,不在中午往回趕,來不及呀!”

李智眼珠一轉,微微一笑,說:“客官,小人有一小計,未知客官肯聽否?”王升急忙道:“何計策?快快講來!”

“我店前路旁石岩下有一股山泉,這泉水雖不及拜竹泉水的清甜涼冽,但在夏日飲它,卻也覺得涼爽。客官倒不如暫在店中歇息,待到日落後,再取此泉水背回,包管太爺滿意。”工升聽了李智這番敘述,轉憂為喜,連稱:“妙計!妙計!”於是,王升就在店中歇下。

夕陽西下,王升精神已養足,急忙到路旁石岩下,裝了一竹筒泉水.拔腿就趕回縣城。見過高太爺,獻上泉水。太爺呷上一口,只覺得涼絲絲的,一股冷氣直沖腦門,連聲叫道:“好冷水!好冷水!這才是真正的拜竹泉水!”王升暗自好笑,卻又不便說破.高太爺接連喝了幾大口,一時高興,拿此碎銀賞給了王升,並說:“王升,你明日再去替本官取拜泉水。”

一連幾日,王升都是到這家店鋪歇息到日落,才取泉水回府交差。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此處有一股涼絲絲的“好冷水”,就索性將此地稱為“冷水亭”,這個地名也就襲用到今天了。

這股泉水便是如今的永春縣東平鄉冷水村亭橋坑公路旁的那口水井。

講述者:李智博

記錄人:王傳昆

 

叢桂庵

叢桂庵,位於東平鎮東山村貴格嶺上,是從永春縣城到湖洋鎮莊府的必經之地,也是從永春到仙游、福州的必經之路。嶺上路旁有一座尼姑庵,稱為嶺頭庵。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晉江縣莊際昌中了狀元,回祖籍湖洋顯祖並出資重修嶺頭庵,並親自題寫“叢桂庵”匾額。他為什麼題“叢桂庵”呢?

原來,莊際昌祖籍永春湖洋,家境貧寒。父親莊園以屠宰為業,你要多少肉,他一刀切一下去,就不多也不少,剛剛好,稱為莊屠手。莊際昌出生時,曾祖父莊用賓剛好夢見張襄惠來謁,莊圖就把孩子命名夢岳。夢嶽大哭不止,有一老者說:“必須把孩子抱著向東南方向走,他停哭就是他安家之所,這才方保無患”最後,莊夢岳家于晉江青陽。他天賦很高,讀書過目成誦,因為想念父母,就回永春在嶺頭庵讀書,明朝萬曆乙卯(1615年)由永春癢生薦第九名。萬曆巳未(1619年)舉進士,會試、殿試皆第一。他在殿試製策卷中訛錯一字,把繁體字的“馬”字最後四點水連寫為“一”橫,被嫉妒他的人所譭謗,未能授官職而返鄉。他高中狀元,湖洋老屋建成莊府,好作為紀念;他感念父親賣肉辛勞,天天路過嶺頭庵而歇腳,就出資重修此庵,讓大家都有個歇腳之地;他不忘當年在嶺頭庵苦讀和受到尼姑照顧的情景,滿懷蟾宮折桂的喜悅,面對庵外四周的叢叢桂花樹,於是題寫“叢桂庵”三字。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八月折桂、金榜題名,所以“叢桂”兩字有著深刻的含義。

現在,莊際昌手書的“叢窪庵”木匾,經過重制後仍然懸掛在庵門。另有光緒丁亥年(1887年)《重修叢桂庵記》碑刻一方。

講述者:顏建津

記錄人:張寶清

 

雲峰岩

雲峰岩原名大山庵,位於東平鎮太平村大山嶺頂端,沿三郊線分路可直達廟門口,廟中供奉武功祖師,兼奉釋迦如來、觀音佛祖。現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雲峰岩初建於宋朝政和四年,至明朝萬曆九年(1518年)太平李應元更大棟宇,恢宏廟貌,易名為雲峰岩(閩書載:“山高承雲,故名雲峰”)。岩始建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武功祖師乃永春傳說中三大佛之一,佛靈顯赫,千古常昭。

武功祖師姓蘇,名一道,號法真,籍貫陝西省武功縣,宋紹聖元年(1094年)十一月初六子時出生,十歲持齋,十五歲成道,十八歲入閩,居普濟寺後入沙縣望雲景山,政和元年入永春,同年十一月脫化於雲峰山上,建刹大山庵。鄉人每逢歲旱禱雨輒應,護國佑民,世代流傳。永春有柴鑣毀佛,欲毀武功三次均不得成功乃作罷。有關武功祖師神奇傳說在民間四處流傳著。

雲峰岩除主廟外,尚有護駕宮、土地廟、風景亭、觀音山、武功石、顯化石、無頭蝦坑、九彎十八曲石階、一雨亭、二雨亭、三雨亭等景觀,僑親新捐建有鐘鼓樓、放生池、笑佛迎賓園、十八羅漢景、怡情軒、膳房及雄偉山門等。

在岩山門處南望南安詩山、金淘等鎮,東對樂山、五台、碧卿群山,北看嶺頭庵,西視天馬、大鵬等山,登上觀音山可俯望城關、五裏街全景,夜間四望,萬家燈火照耀,琳琅滿目,甚然奇觀。岩四周萬木環抱,風光秀麗,暑天乃天然避暑勝地。

講述者:黃金車

記錄人:曾顯權

 

昆侖洞•昆侖古廟

昆侖洞俗稱港頭洞,位於永春縣東平鎮昆侖寨山腳,背靠昆侖寨,面向雲峰岩,有桃溪自西姍姍而來,繞山麓小龜山而過,景意幽古,曾經多少文人、名士讚歎不已,實乃一聖地也。廟中供奉著張公聖君(法主公)、武功祖師、陳公聖侯、吳公真仙、十二仙班、皇君夫人等列聖。張公聖君自明朝從德化石牛洞分衍而來,迄今已有 500多年歷史。自來昆侖洞後,又從此分爐至晉江、南安、臺灣等地。近年鄉人修葺一新,吸引了眾多海內外人士前來朝聖、觀光。

昆侖古廟位於永春縣東平鎮昆侖寨內。昆侖寨俗名港頭寨,乃明嘉靖末年間太平李氏族人為抵禦倭寇而建。寨占地達3000平方米,寨牆為石構、依山而築,平面呈圓形,設東、西二門。寨內之“昆侖古廟”建于明隆慶元年(1567年),祀關羽。古廟坐東朝西,面闊、進深各三間,設有回廊,抬梁穿鬥混合構架,重簷歇山頂,左右兩邊建有護厝、管理樓等相關設施。2002年,東平鎮紫美玉堂厝李氏三兄弟捐資全面維修昆侖古廟,使之更為輝煌壯觀。

講述者:李金稿

記錄人:李文輝

 

昆侖山昆侖洞

昆侖洞在昆侖山,其山拔地而起,形如昆侖,盤據數裏,峻峭壯麗。其洞距太平街約一公里,與李總山迎面相對峙,在港頭外的長澄潭附近,鄉人亦稱港頭洞。有桃溪自西姍姍東來,繞山麓小龜山而過,景意幽古,亦鄉中一勝地。

自古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語。寫寺廟古跡的人,大都從名山勝景入手。惠安名儒黃克晦隨父仕官水春.留寓斯地,與當地名儒學士交遊甚篤,與我鄉賢開芳公文字交尤甚相得。他寫昆侖山,卻從勝水挑溪著眼。

黃君的昆侖洞記雲:“自永之東,至昆侖洞,可十裏。崇山峻嶺,溪行其中,有灘名衡山馬甲……巨石唅砑,瀉水若建瓴;波濤澎湧,雷殷電擊,舟行上下,必前挽後曳,又必並數舟而行進。持篙者稍失尺寸,往往船碎人溺。蓋至昆侖而上,始安流,而地乃夷曠。先是嘉靖中金液何李二仙(來自德化金液洞)著靈於醫,昆侖由是有洞雲。”(下略)

由此可知,洞之初建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6),當在雲峰岩、昆侖寨之後。

昆侖洞厥後擴建棟宇,兼奉武功神師,陳公聖侯,張公聖君,以供遠近善信前來瞻仰膜拜。

陳公聖侯,據舊時縣令柴鑣所修縣誌的留寓傳,及林士涯文集所記載,均與國史相符。俱雲陳侯為五代光州人,陳後主叔寶子,為御史大夫。隋滅陳後,隨乃兄鏡臺翁及弟禦史中丞(曾)引兵南奔,隱居於桃林場之肥壺(今水春蓬壺)的峭岩西山。一夕留弓矢於驛舍而歿。後有靈異,邑人于官田立廟奉祀。吾鄉善信亦塑像供奉。

據臺灣刊印的《永春文史》稱,陳公于宋時曾得宋皇帝封為威靈侯.吾鄉善信塑像奉稱陳公聖侯。張公聖君亦稱法主公。據黃桐城白馬潮稱:張公姓張,德化人。一夕路過德化十八格的佛嶺,聞一老嫗哭訴.十八格路下龍潭有條多年巨蛇.常上岸吞食兒童,禍害民居。張公聞言,義憤填胸,挺身而起,沖至龍潭,果見大蛇正在岸上昂頭張舌。他立拔劍,對準蛇頭直插。巨蛇略事掙扎而止。張公順將巨蛇環繞頸間,作為紀念。遠近傳聞,莫不稱煩其義俠美德。

後聞石牛山上石牛洞,洞底有穴深杳,時有山魈趾的蹤跡。張公乃鼓其餘勇,結交肖、章兩義士,奮身同往山上。果見蹤跡.滅之又現,遂搖撼巨樹,搬取石塊,以塞洞底深穴。從此安然若堵。三人在此修身養性。厥後同在山上坐化。德化縣誌稱,至今猶留有張公治鬼遺跡。故老相傳張公能捉卦治邪,永德兩縣相信的人為數不少。

吾鄉初建之法主公宮,系在店口街後即今宮後頭厝的下麵。後來宮圮,乃將張公聖君遷進昆侖洞供奉。

嗣後,昆侖洞移至接近山麓的現址,鄉人稱為下洞。廓大洞宇,畫棟雕樑,鐘聲噌華,洞前加建石柱為欄,現壯觀瞻。

每當風和日麗,停立洞前,俯視桃溪,自遠而近,蜿蜒如帶;溪流有聲,隱隱可聞。若放眼遠望,鬱鬱蒼蒼,盈眸皆綠,亦年豐物阜,四境安寧之朕兆吧!

講述者:李金稿

記錄人:李文輝

 

張公聖君玉封傳說

法主公姓張名自觀(慈觀),生南宋閩清一農民家中。四歲失父,母子相依為命。其少年敦厚勤勞,酷愛拳術劍法,然善惡分明,好打不平。首拜龍樹法師為師,後往驪山學道,吃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之仙果,脫胎換骨,神通廣大,好善樂施,赤手赤足。是位農民法師,得到鄉人尊敬。

有一年,他家鄉有人冒犯天條,玉帝動怒,下旨該鄉一年不雨,以示懲罰。時土地乾裂,作物無收,生民叫苦連天。有人請張法師求雨解旱,法師出於愛民之心,答應眾求。他於是作法上天找水去。

法師駕雲至南天門,整個天空均不見水源。他遁入南天門到靈霄寶殿。玉帝時已退朝,不見一人。慈觀又惱又氣,把玉帝桌上的硯臺推翻。硯臺水灑下,傾刻變成一場傾盆大雨。

慈觀即駕雲回鄉,見作物久旱逢甘淋,必定得以收成,大喜。鄉人對張法師倍加崇敬。

下雨一事讓巡察的天將得知,奏知玉帝。玉帝迫查雷部雨師,均說沒有降雨。後見硯壺倒翻,召問值日天將。南天門值日天將說有一位赤手赤足道士進來。太白金星奏說:此人是張慈觀,道行不淺。玉帝動怒遣五雷速速追拿慈觀,並面諭:若抗拒即就地擊死。

慈觀道行高深,心血來潮,得知五雷前來捉他,卻不懼不怕。事先化成鄉民坐在茶棚飲茶聊天。不一會,見五雷前來,即迎上搭汕,先請吃茶水,後問此行目的。五雷感其熱情,就如實告知奉玉帝旨意,捉拿慈觀一事。慈觀佯說:此人甚壞,我吃過他的虧,我可帶你們去捉他。但此人道行很深,怕你們非其對手。再說他看到我帶人去,就會作法跑掉。五雷說那該怎麼辦?慈觀想想,假裝很為難地說:那只好委屈一下,你作法,身藏入我長袖中,他就沒看到你,保證一下子可抓到他。五雷認為很好,就化身避入慈觀長袖中。這正中慈觀之計。於是,慈觀將手袖尾捏累,對五雷說:我就是你們要抓的張慈觀。你若敢對我無禮,我就一摔,把你摔死。五雷說,小敢,小敢!張說,你知道我是天下第一好人嗎?五雷說,我是例行公事,身不由已。張說,例行公事,玉帝坐在靈霄殿知個屁事。犯天條的是個別人,怎能把全部生民活活餓死?做什麼玉皇大帝?我張慈觀看萬民處於水深火熱中,不能坐視不管,卻好心沒有好報,反而要抓我問罪。這是玉帝的不是了。五雷說,好了!先把我放出,再帶我察看清楚,回天庭為你向玉帝奏明。張說,這就差不多了。五雷放出後,先到慈觀家中飲茶閑喧,又走遍鄉里察看。所見皆是勤勞善良的老面姓,即與慈觀告別,回天庭啟奏。

玉帝得到實情,即召張慈觀到靈霄殿。玉帝說:張慈觀你道行已深,一生又盡行正道,連五雷都被你制服說服,現封你為監雷張聖君。因每年只有七個月有雷,五個月無雷。帝諭張不得亂來,張聽錯為七月雷歸他管。故現有七月法主雷之說。

講述者:李金稿

記錄人:李文輝

 

法主公纏蛇及寶劍傳說

張、章、肖師兄弟三人得到龍樹法師指點,往驪山學道。他們學會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變幻法術,歷經幾度春秋。一天,三人下山,途中得師尊降旨:慈觀可先回去除妖,三日後在石壺寺聚首。慈觀乞賜護身法寶。師尊說,你平時砍柴用具即是法寶,屆時自然靈驗。慈觀叩謝後,奔向塵寰,路經蓬島,兩條麻繩忽變成兩條長蛇。張抓住一條纏在自己脖子上用靈符封牢,另一條蛇卻溜走。慈觀舉扁擔猛追。扁擔忽然閃閃發光,呼呼作響,變成一口莫邪寶劍……

講述者:李智博

記錄人:曾顯權

 

三聖顯化石壺寺傳說

一日,慈觀在德化蕉溪山石鼓岩修煉,遙見石牛山夜火晶瑩,洞察那裏必有鬼魅作怪,即尋蹤追去。時鬼魅扮作新郎迎娶新娘,鼓樂喧天,非常熱鬧。慈觀伸出手掌,給鄉人從指縫中窺視,見妖魔原形悉露。慈觀前去先將新娘藏起.自變成新娘模樣,坐大轎被抬入石牛山石壺洞。進洞後,慈觀現原身拔劍廝殺。石壺洞“五通鬼”帶眾妖迎戰。雙方殺得天昏地暗,難分難解。後眾妖思之知硬拼難以取勝,且戰且走,引慈觀中計。慈觀窮追不捨,不小心被眾妖所設麻繩拌倒而被擒獲,禁錮在獅子岩洞中,遭火燎煙熏達七日七夜,遂變黑色。正當危急之際,章、肖二位趕來援救。慈觀躍出岩洞,三人合力作戰,終於制服“五通鬼”,收其為護壇將軍。

講述者:李智博

記錄人:曾顯權

 

皇封法主神號傳說

九二年臺灣《中央日報》四月一日第八版刊載提及:張公與肖、洪三位義結金蘭,于宋 代年間聞永春九龍潭石龍(牛)洞有千年大蛇為害鄉里,乃入洞制服大蛇,……明正德皇帝 敕封為法主神號。

講述者:李智博

記錄人:曾顯權

 

法主公借袍賴袍之傳說

張公受玉封之後,天宮要事及節日,常要到靈霄殿。天兵天將不時譏笑他赤足赤手,衣冠不整,十分寒酸,張公自覺慚愧。

茲觀的舅父保生大帝吳本,身穿龍袍。慈觀心生一計,走到其舅父家中。入門後東看西看,眼落在在舅父身上。舅父問他看什麼?張說阿舅你穿的這龍袍很美,能不能讓甥試穿一下。舅說,此袍是帝后所賜,讓你穿了,玉帝知道後會責罪我的。張說,家中試穿一下,何人得知?舅父認為舅甥至親,就脫下給張穿。張穿上龍袍後,在舅父面前再三稱讚合體,心中想不還。舅叫甥脫下龍袍,沒想到張捨不得脫下,並就此往外跑。由於張年輕力壯,又赤足,自然舅父追他不上。跑遠了,張回頭對舅父說,你別那麼小氣,一條龍袍給甥穿,何必認真?再說你是王母救命思人,再向王母要一條龍袍,不是很容易的事嗎?結果,吳本也無奈張何,只好同王母求討。因龍袍已盡,王母拿出一條女袍給吳本。所以保生大帝就男穿女袍至今。

講述者:李智博

記錄人:曾顯權

 

張、章、肖三聖為何黑面,紅臉,青面

三聖義結金蘭,雲遊四方,共學道,同為民辦好事,滅妖除魔立大功。

在合力剷除石牛山石壺洞妖魔時,奮戰中氣怒了肖聖,故而面變青;張聖則被火燎煙熏面變黑,章聖在舉槌砸洞時誤傷張師兄一瘤,自感有疚而臉紅。

張公是閩清二十九都人,宋紹興年間生。宋淳熙十年(西元一一八三年)在金沙堂歸真。

章公是閩清九都人,在石牛山紫霄洞成佛。

肖公是仙遊縣人,北宋徽宗年間生,化身於漠溪。

三聖在永泰三十九都劍斬蟒蛇,血染溪流成赤色,所以那裏叫永泰赤水。張聖一夜間為永泰通仙遊的聳山峻嶺羊腸小徑鋪設三千四百多石階道路。永泰仙遊交界的梧桐尾,歲旱無水,糧食無收,民不聊生。張聖施神力,連夜用鐵犁犁右壁成圳,欲引他山之水。天未明,張公犁石之聲驚動一挑鹽尖嘴農婦。農婦驚叫,張公所用犁頭停止前進,插在石中,水圳也未通水。張公與牛消失了。民國初,還發現犁頭包在石上。

講述者:李智博

記錄人:曾顯權

 

“王爺”不敢入永春的傳說

“王爺”這名詞在泉州閩南一帶是不祥之語,有人用“王爺捉去築溪”的話罵人。鄉人最忌此詞。

元未明初(西元十三世紀中葉),泉州南安一帶鬧饑荒,餓死很多人。饑民成群結隊來永春覓食。而永春德化又是貧赤山縣,這要承受多大的壓力,但又有什麼辦法呢?

這時,神也同樣逃荒去找香火。有一次、聽說為數較多的王爺要來永春。他們聽信一民諺“永春無優,旱澇半收”.張公聖君明察後,赤膊趕到彭嶺頭(九都)阻攔。張公當場介紹永春縣貧苦之狀。說永春年年要向泉州府納賦糧幾萬斤,連縣衙公差的薪傣都找泉州府拿,百姓生活十分艱難,連我做神的也不好過。你們看我這樣衣冠襤褸,赤身露腿,蓬頭垢面,三餐吃不飽還要捉蛇充饑。你等若到永春,准會後悔不及。“王爺”聽說後又看張的樣像,深信不疑張公的介紹,咋著舌頭返回泉州去。他們此行既走緊腳腿,又花銷盤纏。後人說“王爺入永春,蝕本著三分。”

講述者:李智博

記錄人:曾顯權

 

法主公驅鄧治病的傳說

明萬曆年間,桃林堡(桃場)有座百二十間大厝,住上桃陵公後裔,是巨富大戶。某大戶因一子受鬼魅作祟成瘋,湯藥無效。家中束手無策。

大戶聞說昆侖洞法主公驅邪最靈,就來太平恭迎張公聖君並請乩童到其家中.為證實佛之靈異,一百二十間全設香案燭火,而不說明病人在哪一間,要由佛親自靈驗。壇前咒語數遍後,真神下降,乩童手舉莫邪寶劍,沖入患者房中,抓住病者,揮劍迎刺,鬼魅見勢逃遁。乩童再派中藥與服,患者從此而痊癒。此事感動顏氏全家,後常帶家人到宮廟燒全,叩答神恩,裏人欽服法主公靈感,神威顯赫。
岵山塘溪店上李祥謙信士曾言:昆侖洞法主公靈感,岵山鄉信民心目中萬分崇敬。有句俗話:小事由境內神佛排解,大事非迎昆侖洞法主公不可。因此法主公一九九一年進香岵山蹯溪黃墘室(乾峰岩),受到岵山鎮萬民夾道禮佛。

講述者:李智博

記錄人:曾顯權

 

昆侖洞皇封傳說

清康熙四年,即西元一六六四年。

當年八月,張公聖君進香,恩點火頭。大申厝紳士李開芬,裏人稱他三老爹。童身叫頭時直呼其諱名李開芬、兩遍還不回應。第三遍時李以誥封為由說:我受裏人尊稱為老爹。你這木佛何以對我不尊,有多大神通?佛及童身敢過我的火堆嗎?童身即口答應,張公予童身夢:囑其勿懼,如期赴約,但不可洩漏天機。

屆時在水萬垵大溪埔,四周火堆特大,稱為火城。各村善男信女(除不潔身者)齊集,手拿大金放入柴堆,祈求佛靈顯應。童身之生母關懷,也來到現場,拜天托地,保佑佛及童身平安無事。

四周點火後火焰沖天,佛及童身上佛轎,真神下降,沖入火城中。童身之母見狀焦急萬分,拿面盆盛水潑入火中數次,也無濟於事。不久,火自熄滅,佛人無損傷。只是人因母潑水濺上幾滴處起小泡。

事後,有人問童身詳情。童身初不敢雲,久而久之說當時火城中有武功祖師、鳥髻媽、協天大帝三把龍傘保護,觀音大士用甘露水灑下,故平安無事。天機洩露,童身即亡。此事一時轟動全縣。地方官寫成奏章,逐級轉送京城奏知皇帝。皇帝見有此顯靈奇事,即下旨地方官保送張公等進京面聖,賜見時,皇上見到一尊金身小佛,如此靈異,就問及神居何寶山寶刹?奏為昆侖洞。皇上曰:天下昆侖山只一個如確是昆侖山我封為昆侖洞張聖君。光緒年間,人就此寶山南面建成現有昆侖洞。

講述者:李智博

記錄人:曾顯權

 

泉州看戲

蘇一道童年家境貧困,故為裏人放牧。他天資聰穎超人,或許有佛骨仙風之根基,能隨心所欲之效應。他與牧童放牛時,常一起稱心無忌嘻戲。他用劃圈看牛,即把牛放進所畫圈內,牛在其中吃草、休息,從不往圈外跑。

一日,蘇對牧童說:泉州城很熱鬧,日夜有梨園戲演出,你等要去看戲嗎?童間,牛呢?蘇說,牛在圈內吃草,回來收牧不遲。牧童又說,在泉州要買吃的,可又沒錢。蘇說,我身上有錢。於是每人分給三枚錢,交代說每次只准買兩枚錢,留下一枚。這樣,錢就任用不完。牧童又問,泉州路那麼遠,怎徉去呢?蘇說,你們閉起雙眼,伏在我背上,我就可以帶你們到泉州。只是,一定不可睜眼,否則,掉失就不好辦。眾牧童遵其言起程,耳聞呼呼風響,都不敢睜開眼,一瞬之間已到泉州。他們遊街,買了吃,看了戲。而後照樣返回牧場收牧不誤。

講述者:李智博

記錄人:曾顯權

 

種神茄

一日主人買了幾包茄苗回家,叫蘇去種。他輕鬆愉快地荷著鋤頭帶著畚箕往菜地走去。

到了菜地,他放下工具,在園中東張西望,觀察菜穴位置。然後,拿了五棵茄苗,在中央種一株,在東西南北方向種種一株,餘下茄苗全拋棄。給種下的茄苗澆上水,就回家了。

過幾天,主人往菜地看茄苗的成活,發現只種五株,空菜地還很多。回家後主人生氣地問蘇搞什麼鬼,是懶惰不種,還是故意捉弄主人?蘇和氣地說,種植要改變舊方法,只要精而簡,培育出好苗,就會有好收成,何必種那麼多。主人聽了大怒,罵他“放屁”。蘇說,免動肝火,到收成時才看我的成績。

到茄子收成時,蘇挑起兩科籠出門。主人背後笑他只會吹牛,會有什麼成績?結果,蘇采了滿滿一擔回來。主人不相信,懷疑他是偷人家的。幾次,蘇總是滿滿一擔挑回來。主人想弄個水落石出。有一次,蘇前面挑籠出門,主人就偷偷地跟在後面,想看看他是否偷人家的。到了菜地,蘇放下籠擔,手拿竹梢,先在中央那株一拂,再拂東西南北各株,邊拂邊說“茄來,茄來”。這樣,株株上頭有茄子可采,采得兩籠滿滿挑回家。主人看得眼花燎亂,覺得很神,對蘇產生敬畏。

講述者:林雪英

記錄人:曾顯權

 

武功祖師顯化于大山絕頂

傳說蘇一道是個孤苦兒,入永春後四處流浪。東平許阪一老嫗收留他,蘇拜老嫗為乾娘。因生活所逼,為裏人放牛。後因帶牧童泉州看戲,種神茄等奇事發生,主人心感敬佩,不再叫他放牛,而安排些輕微雜務讓他做,他件件知完成很好,主人甚然歡喜。時蘇年僅十八。

因佛緣來近,他悄悄離開家鄉往離山深處走去,日夜不回。饑渴時,就用鹹芒蕘配坑溝水喝。取水時看到群蝦嘻戲,就抓幾隻上來捏斷蝦頭再放人水中,令其繁生。後人發現坑溝水裏有無頭蝦。實非無頭,乃蝦頭平齊無須,與一般蝦不同。此蝦近代很少見到,只是在東關溪南“破劍”山下坑溝中時有所見。

主人發覺蘇出門一直未回就告他乾娘,乾娘心疼急找,鄉村前後都沒見到。有人告知說蘇是由此路向山上走去、其乾娘順路追尋,邊尋邊喊。來到無頭蝦坑溝時,見蘇還在山上。然蘇怕乾娘追來,先把未吃完的鹹芒蕘拋向山埔,說“予你再生”。後來該處有許多芒蕘苗生長。乾娘越走越近。蘇塵縫已盡,怕乾娘誤他歸真,就下狠心摘下一支“菅”,變成一口劍拋向山侖。頃刻之間,山裂成兩半,中間很深,後人稱這是“破劍山”。母過不了山,母子兩人對峙相望。各自傷心流淚。蘇囑乾娘先回家,年年我都會來看望老人家,放心勿念。蘇轉身向大山絕頂走去,找求蛻化歸真寶地,這就是現在的“顯化石”。

一日,一南安豬仔販挑豬仔路過,聞到猩臭味道,認為是動物死後的味道,即用手掩鼻孔。走過此段路,他要把手放下,但手象粘在鼻上放不下,深覺奇怪。他想是遇到什麼邪祟,就放下豬仔擔,懇求說,我有什麼過錯,或你有什麼要我幫做的事,我一定做到,先給我手能放下。這一說,手如常能放下了。這時,見一陣風引路,把豬仔販引到顯化石,他見顯化石上坐著一位青年,笑容可掬,但坐化已久,內體有味。豬仔販知是聖人化佛。祖師要他金裝靈骨,為其塑像奉祀。但他身上乏銀兩,於是,豬仔販跪下說,如予我賺到裝金身的錢,一定辦好此事.絕不失言。

豬仔販挑十頭豬仔,向城關走去。因途中上述事一耽擱,市場已退。於是他又挑小豬到五裏街,當晚住在客店中。蘇公予夢說:弟子你誠心,明天上市的十隻豬仔,每次不可全賣出去,一定留一隻在籠中,就可財源廣進。豬仔販信其言,第二天賣了九隻小豬,籠中又是十隻小豬。連續幾次都這樣。小計所得銀兩,裝佛銀兩已足足有餘,心內高興。沒想到一大意,把籠繩一勾,兩豬仔籠全倒地。豬仔全倒出。這樣,小豬售完後籠中再沒小豬了。

豬仔販回家後,即請裝佛師傅來顯化石收靈骨裝金身佛像奉祀。廟呢?無錢可蓋,就先結茅屋,屋門向南安,佛面也向南安。但第二天發現佛面面向永春。豬仔販幾次把佛面轉向南安,次日仍然面向永春。豬仔販知道,佛心向永春,廟門就改向永春。久而久之,武功顯赫,永春人供奉。南安人也供奉。因地處南永交界,地屬永春,佛是南安人裝的,結果引起爭執。此事訴諸官府,官府實地勘查,認為廟門向永春,佛與廟就判給永春。至李一昆開拓祠宇,才題名為“雲峰者”。

講述者:林雪英

記錄人:曾顯權

 

武功祖師理髮

武功顯化成佛後,還會生長頭髮,每年要剃頭幾次。小和尚替其剃頭時,武功還會轉頭看小和尚。小和尚一時驚嚇,失手把佛頭部割傷。小和尚將此事告知住持,並說他不敢再為佛剃頭。住持一時心煩,想不出解決的辦法。有一次,裝佛師傅來為祖師粉新面,住持把上述之事告知。請求幫忙。裝佛師傅答應,就用鐵銛符封住武功頭頂。自此,佛頭不再長髮,武功成了光頭。後來又請人製成五佛和尚帽給予戴上。制帽藝人是永春岵山陳某。後陳某遷往泉州開張惶冕齋,專制佛帽。

講述者:林雪英

記錄人:曾顯權

 

武功駝背之因

明嘉靖年間,雲峰岩和尚有一隻“叫更雄雞”,日夜都準時伸長脖子呢猩報曉。廟中有一學子名曰柴鑣,在此清淨聖地苦讀,期望功名成就。和尚有自種幾畝廟田,季季有稻穀收成。稻穀收成後,裝穀的空竹籠放在大椅上。因籠中有些少穀粒,公雞為找穀粒,弄翻竹籠。竹籠倒翻下來,正好把公雞蓋在其中。因竹籠低矮,公雞罩在籠內,脖子不能伸,也就不能啼叫報曉。無雞報曉,和尚著急。初認為是山貓咬走,但找遍前後樹林,沒見蛛絲馬跡。廟內只住柴鑣一個外人,而柴鑣生活困難,平時無錢加餐,就用木刻一木雞腿,用來蘸鹹度日。和尚懷疑他偷雞。如沒偷雞,哪來雞腿?但柴鑣申辯無此事,如不信可叫神明作證。和尚說,咒誓無用,神佛又不會說話。柴鑣既生氣,又愛面子不好說出他的雞腿是木做的。他邀和尚同在武功面前投一百聖杯以明此事,有偷就信杯。由於鑣是文曲星下凡,前程無量,佛也敬重他三分。然而,柴鑣杯杯都是對佛乞求,就給信杯,一連九十九個信杯。這時,佛深感不妥,最後一杯投上後卻掛在中梁。

這時,柴鑣心想,佛如有靈異,該主持公道。總不能讓和尚欺他,佛也欺他。於是,他發誓:日後有出頭之日,定要摧毀這些亂七八糟的神廟。

嘉靖五年(西元一五二六年),柴鑣中舉出任永春知縣,就把沒載入杞典的宮廟盡廢。他多次帶衙役要上大山庵與武功算賬,都因大水過不了橋或他事突變,未能如願。

有一日,柴鑣帶皂役下鄉留安心安亭。遇見境外善信迎武功祖師路過,就上前指說,你這柴佛害我好苦,今日你走不了。柴就用科扇連敲武功背三下。佛受其辱,突然化作一陣神風向柴等一干人沖襲,勢猛不可當。柴等逃到那裏,風就吹往那裏。柴嚇破了膽後成殘廢,而武功成駝背而寺廟保存了下來。心安亭後人稱此處為“風吹亭”。

據史志載,永春因柴鑣廢寺廟後僅存十六座寺廟:文廟、武廟、文昌廟、東嶽廟、城隍廟、魁星岩、義烈廟、神農大帝廟、玄天上帝廟、駕雲殿、華岩室、雲峰岩、東關橋……

講述者:林雪英

記錄人:曾顯權

 

玉爐被偷

雲峰岩百年前,武功靈爽,香火特盛,祀田幾十畝,住廟僧人四十幾人。後因匪夷之亂,覺空和尚走了之後,找不到高僧主持廟務,正宗之和尚逐漸離開。廟中無和尚了,只好叫俗僧或俗家弟子看管,先後有和尚送(瞎眼送)、李妙、壽山、李火、九叔等人。李妙看管末期,因年老多病有所疏忽,貴重的白玉香爐被偷。李妙身帶疾病四處調查,已悉知是南安人竊取,埋于南安石水缸村。所埋地點摸清楚後,要會同太平施主們前去追髒時,李妙卻因勞累病重身故,玉爐終於沒追回。

講述者:林雪英

記錄人:曾顯權

 

風爐寶地

眾所周知,雲峰岩建于密林之處,自古至今,廟屋頂卻沒有樹葉留存,也從未派工去屋頂打掃過。此皆因風爐形寶地聖跡所致。站在雲峰岩大門向前看,不遠處有個水池,狀似扇葉,從池岸往觀音山一條路又似一支扇柄。觀音山有一立石,兩人多高,形似觀音大士,所以稱觀音山。從觀音山觀雲峰岩大門,像個風爐嘴。傳說大士天天用扇煽風爐,凡是樹葉落在屋頂,不到一小時就無蹤影。

一個時期雲峰岩香火旺盛,祀田數十畝,住僧四十餘人。有次,施主李某要向寺廟借些糧食解困,和尚不肯,還講大話,惹李某怨怒。李某就找機會破壞風爐嘴。住持覺空和尚心感難以久居,想往泉州某大廟掛杖,即把觀音山豎石砸碎,風爐由此削弱了作用。

講述者:林雪英

記錄人:曾顯權

 

神與人結緣

大通庵陳相公是五臺山列聖宮十八進士之一,神像瀟灑俊俏。後分衍來太平。

當時,太平下路蔡有一閨女。常入廟觀佛,每每見到陳公佛像就嫣然一笑,脈脈含情。不知是崇仰,還是有情意,也許是向神寄託她終身夙願,想找到一位如神一樣稱心如意的伴侶。自此之後,到廟次數逐漸增多。只要有空便來廟欣賞神儀。久而久之,你有心我有意,連神也落入情網。

陳公也與凡人一樣,明白她的心地。蔡女常到社壇溪邊洗衣服.陳公化出金銀首飾從上流下到她面前。蔡女見後,無貪無羨,只是用手撥開,不予拿取,一連幾次如是。後蔡女向母講明所遇。母說,這是天賜之物,別人難有此遇,是你福氣大才有。下次見到,就取回來,作日後嫁妝之用。陳公也覺滿意,再次流給蔡女的是件件齊全的訂聘禮物。女遵母言,就把這些金銀之物收在身上,帶回家中。
當晚陳公予夢:所收之物是訂聘之寶,希自診重。蔡女既歡喜又猶豫、人佛何能成親?但心已傾慕,也就聽天由命吧!只是沒向父母言明,恐父母不相信,也恐被人譏笑為“無稽之談”。

封建社會男女婚姻只憑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男女青年均不能自主。不久,他鄉有人來為蔡女提親,父允其行聘。蔡女得知後即向父母訴出所夢之事。父不諒解,還大罵妻管教不嚴,女兒不守婦道,惹來是非,敗他名聲。父命難違,不可更改;女兒哭哭啼啼,不吃不飲,橫下心來要自盡了事。

在此情況下,陳公再予夢,叫她放心,此緣定要結成,到時他自有安排。蔡女相信不疑,候待喜事到來。

吉日一到,男方派轎迎蔡,蔡女打扮入轎,熱熱鬧鬧。誰知?新娘轎抬經大通庵門前過,直至新郎家。啟轎門一看,轎中新娘已早無蹤影,轎底放幾塊土坯。男家問轎夫迎親路上是否停過轎?轎夫說沒停過,只是轎到大通庵門口時,肩上感到轎有些輕。男家找女家評理,女家也無可奈何,只好追到大通庵,但見蔡女已化身為相公娘。蔡父大怒,揚鞭在陳公背上抽打三鞭出氣。神念其苦氣無知,不予怪罪,背傷自理。後相公娘生下三男一女,名曰:大舍拿弓,二舍提鷹.三舍開胸。

講述者:林雪英

記錄人:曾顯權

 

陳公金香爐飛往德化上下湧

陳公原廟大通庵,明末遷入昆侖洞。時神靈顯赫,香火旺盛。後來,裏人嫌原廟小,再改建現有之昆侖洞(俗稱下洞)。陳公對此不滿意,金香爐飛掛在洞口溪邊一株英雄樹(邊芝樹)梢三日三夜。看管人員(宮公)大意,無及時上報。待發覺沒見香爐時,已四處查無香爐之蹤影。

後來由親戚傳來消息說,在德化上下湧某家新供奉一個金香爐,很象太平昆侖洞的。太平即差人前往德化落實。事先沒有研究取爐之步驟及對策,認為物確是太平的,同其領回就是了。單差一人去看,案桌上所供香爐,確是昆侖洞的。德化那邊問及失爐原因及經過。差去的人無經驗,又無講究,直言說香爐被偷才失落的。主人一聽此言,甚是不悅。去人見德化那邊的人面色不好,再婉言說是飛失,請求物歸原主。那邊人說,你前後說法矛盾,又無他人作見證,請下次再來取。

差去的人又沒有取回香爐就返家彙報。德化那邊心想太平定會再派人去討取,他有心不還,就把金香爐收藏木盛中。怕其飛走,還用東加鎖。

第二次太平多人同往德化上下湧,香爐已不在案桌上。太平人就講明香爐是飛失,誠意請求歸還,或用酬金贖回。而德化那邊卻說,金香爐會飛來此地,也是緣份。它既會飛來,當然還會往他處,沒香爐可還了,很對不住。再三商量也無效果。

當年進香時,陳公度童身之口說:香爐雖飛失,吾神仍然在,香火再復興,勿慮。

後人就此評論:上洞顯相公,下洞顯法主。

講述者:林雪英

記錄人:曾顯權

 

“趙大天君”的傳說

“趙大天君”即趙公明,在中國民間信仰中流傳頗廣,多祀為財神,在泉州地區則為瘟神,他的坐騎是黑虎(在《說岳全傳》中,牛皋即為趙公明座下黑虎下凡)。由於年年舉行“簇火把”,竹子匱乏,於是,他們每年十二月底到來年正月初,便手抱木刻的趙公明的“虎爺”,到各鄉里村落偷人家晾曬衣服用的竹竿及山上的青竹。若有人出來呵斥或追趕,他們就將“虎爺”放著給對方,並放言:必須將“虎爺”迎回去,不然它會變虎咬人。被偷的人無奈,以後每逢那段時間就把竹竿收藏起來。新中國成立後這種風俗就逐漸消失了。

講述者:黃金車

記錄人:曾顯權

 

神方華骨

有一次,保生大帝要上山采藥煉丹,經過樹林,看見一堆人的枯骨,他拾起來一看,只見那堆骨已經失了一支左腿骨。大帝於是取了一枝柳枝代替那左腿骨,即時畫符念咒,步罡踏鬥作法,說也奇怪,那堆枯骨即刻變成人形,原來是一個童子。那童子站立起來,啼啼哭哭,說要尋找主人。大帝問他什麼原因?童子答說:“我伴主人要去同安接任知縣,行到林中,突被老虎沖散,老虎把我咬死(枯骨欠左腿骨,就是被老虎吞食),現在不知我主人的下落。”大帝勸他不必啼哭,我可以收你為書童。於是命他背藥同行,途中,遇見他的主人同安縣知縣,姓江名少,又名仙官。江知縣一見那個書童很驚喜,問他“你與我同往同安縣赴任途中,突遇老虎,你被老虎咬死,為何現在還活在世間:”大帝便將起死回生之事從頭到尾說了一遍。江仙官半信半疑,問大帝說:“你既然有起死回生之法,是否能轉生為死:”大帝點點頭,即時施符念咒作法,那書童隨即又變成一堆枯骨。

講述者:黃金車

記錄人:曾顯權

 

露幡救駕

當宋高宗還是太子的時候(宋高宗即康王,是徽宗皇帝的第九子),大金國金兀術領兵侵犯中原,守軍無法抵敵,皇上將太子康王送給金邦為質。經過長久的歲月,康王思念中原。有一夜,他看見月色明亮,便偷偷離開,步行到崔子廟,可是沒有馬匹是不能脫逃的,他正在焦急的時候,忽然聽到廟廊下有馬嘶,他即刻跳上此馬逃走。當康王逃到江邊,只見前面江水滔滔後面的金兵快要追到,他急得舉頭仰天祈神保佑,說也奇怪,頃刻間看見神兵阻止金兵,並見雲端露出保生大帝旗幡。此乃保生大帝顯聖護駕。康王逃回中原,不久登了帝位,在臨安建都,派人四處查訪,始知是保生大帝顯聖保駕。

講述者:黃金車

記錄人:曾顯權

 

太平鄉迎龍燈

別處都是元宵迎龍燈,唯有永春縣東平鎮在正月廿四、廿五日鬧龍燈,這是什麼緣故呢?

明嘉靖三十九年(1506年)四月初十日,一股倭寇從仙遊縣來侵攏永春的湖洋鄉、太平鄉。倭寇所到之處,姦淫燒殺,搜掠財物,連雞犬也不輕易放過。太平李姓族人,只好扶老攜幼,深山避難,一時怨氣沖天,哀聲載道。但官府腐敗無能,知縣萬以忠也把“保境安民”的職責丟到九霄雲外,棄城逃跑。

太平鄉的李中和,平素時好俠仗義,在鄉里中享有威望。他見村民慘受災難,群情激昂,要求抗敵。於是,李中和聚集鄉里的青壯年,挑選驍勇,出資購置防禦器械,親自教練戰陣之法,把昆侖寨作為據點,誓死保衛家鄉。

嘉靖四十年間,正月廿四日,有一股倭寇再次進犯永春,途徑東關、太平鄉。李中和集合李姓鄉勇,佔據昆侖寨險隘,設下埋伏。等賊兵一到,李中和令旗一揮,太平李姓九堡十八柱,旌旗招展,各路出擊,密林中金鼓大鳴,土炮齊發,眾驍勇率先沖入倭陣,一時刀光劍影,喊聲如雷,倭寇兵敗如山倒,死的死,傷的傷,僥倖活著的全部被拿獲,囚禁在昆侖寨中。

李中和抗倭的捷報,傳到永春縣城訓導呂獄的軍中,他自愧不如地歎說:“我的軍兵,尚不能解永春縣城之圍,而李中和一介文弱書生,帶領土裏土氣的農民,卻大破兇悍的倭寇,真是奇跡啊!”

此時,寇亂尚未平定,李中和考慮到囚禁在昆侖寨的倭賊,恐會節外生枝,發生變故。經細緻提審,把脅從的賊兵資遣回家,把引倭入犯的奸民和寇首,即刻處死示眾。從此,倭寇再也不敢侵犯太平鄉了。

李中和因抗禦倭寇勞累成疾,病死在軍中,屯紮在昆侖寨的族親,很是悲痛,披麻戴孝,哀哭十多日,厚禮埋葬。

寇亂平定後,太平族人為李中和請功,要求為李中和立祠奉祀。呂獄卸不下自己堂堂的訓導,抗寇不如李中和之功的面子,藉口李中和擅自“殺敵首,遣脅眾”是貪圖敵人軍資財寶,不許太平族人所請。裏人憤憤不平,為悼念李中和抗倭保境安民的功績,假借神道,在每年農曆正月廿四、廿五日兩天晚上,高抬關帝神像,舞著龍燈,遍遊九堡十八柱,世代相繼,流傳至今。

講述者:李金稿

記錄人:李文輝

 

李士衡

清康熙甲寅年(1674年),三藩叛亂,企圖分裂國土。靖南王勾結臺灣的鄭經,發兵侵擾福建的永春。永春知縣武怡棄城逃跑,平民百姓中卻出現一個傑出的反分裂、抗敵兵的英雄人物,名叫李士衡,是抗倭志士李開藻的孫子。士衡年輕時,胸懷大志,好結交一邦豪傑,他除攻讀四書五經外,還刻意研習兵法。時人都讚譽他有文才武略。

1678年,鄭經部將劉國軒從南安進犯永春,李士衡被大家公推為“練長”,統率永春練勇,駐紮在永春的岵山鄉。劉國軒的大將黃蓋率領大隊人馬,沿著官路,向永春奔殺而來,也下令紮營岵山鄉待戰。李士衡親臨陣前察看,見黃蓋人多勢眾,不可硬攻,只可奇襲。於是就挑選精兵,乘夜突入敵營掩殺。黃蓋自持軍隊眾多和裝備優良,防備鬆懈,正在大做好夢,打了個措手不及,死傷大半,只好退軍。

劉國軒看到黃蓋無法取勝.就于同年七月間,再次派出大批軍隊圍困永春。永春知縣王寶善向福州請求增派援軍,久等不至,也就臨陣脫逃了。李士衡親率練勇,趕來救援。無奈劉國軒軍勢雄盛,自己孤軍作戰,兵力損失慘重,只得帶領余將,向仙遊撤退。途中剛好遇到福建巡撫吳興詐援兵到,二支兵馬合在一起,又再向永春打了個回馬槍。吳興詐很器重李士衡的才幹.把他留在軍中參謀軍機大事。李士衡又順路回太平鄉老家,變賣家產,補充軍需。李士衡熟悉永春地形,充當響導,很快地收復了永春縣城,按功行賞,李士衡被授為“都司”的官職。

康熙朝廷的大學士李光地,讚賞李士衡的愛國愛鄉的義舉,特地來到軍中,和他互通譜牒,聯成宗親。

講述者:李金稿

記錄人:李文輝

 

李黃抗倭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月,矮寇勾結晉江謝愛夫等人,從南安經小岵再次進犯永春縣城。訓導呂獄率領軍民死守二十多天,縣城之圍仍不得解。後來,幸得太平李子元組織鄉勇打敗倭寇,才變危為安。

李子元名叫勃生.太平鄉人。他尚義輕財,有國士的風度。永春縣城被圍時,他為了抗倭保民,散盡家財,購置兵器糧草,招募義兵,訓練戰術,屯紮在縣城附近的萬安寨。

倭寇不僅圍玫縣城,還到留安、榜頭一帶鄉村,大肆燒殺搶掠。李子元為了解救災難中的鄉親,帶領義軍,沖下萬安寨,殺奔留安村。倭寇措手不及,如野蜂似的亂成一團,被殲許多人,餘下的潰不成軍,向縣城方向敗逃而去。

李子元乘勝追擊,率領義軍向縣城進攻。倭寇見勢不妙,不敢抵抗,撤圍向仙遊方向逃跑。這時,湖洋鄉的黃光甫也率領義軍趕到,要來解救縣城之圍,剛好與李子元會師。兩支義軍抄近路在陳嶺設伏,等待倭寇進入埋伏圈裏面。不出所料,倭寇果真入伏。李子元和黃光甫義軍踞高臨下,一聲令下,四面包圍衝殺,倭寇大敗,被殺死數十人,元氣大損,不敢戀戰,捨命突圍逃跑。

經過這一戰鬥,永春全境賴以保全,避過了倭寇的蹂躪的苦楚。

講述者:李金稿

記錄人:李文輝

 

孝婦周氏

明萬曆十一年,永春太平鄉的李開藻,少年得志,中了進士,奉旨回鄉迎親,娶妻周氏。周氏自幼深受家教,知書識禮。李開藻初授戶曹,在京任職,後來調到安徽做糧官,兼四省文宗。周氏隨夫在任所,夫唱婦隨,過著十分美滿的家庭生活。只是惦掛著家中年老的翁姑,無人奉侍,深深地感到不安。於是極力敦促開藻,把父親李應辰迎到衙署奉養。

李應辰身弱多病,身患哮喘,而且生性淡薄,過不慣衙署生活,一直心心念念要回永春鄉下去過農家生活。開藻夫婦見留他不住,只好讓周氏帶著兒子,護送父東回家。

在回家的旅途中,李應辰受不了長途中的風霜,就病倒了,病情非常險惡。周氏趕忙請醫醫治,親自奉侍湯藥,在煎藥時,周氏背者人,私自割下臂肉,和在藥中,煎給應辰治病。

周氏回到家鄉後,除督促好孩子讀書外,又勤於栽花種果,一切家務仍然親白操勞,與農婦沒有兩樣。她雖貴為夫人,累封“恭人、安人”,但性情恬淡,待人以禮,奉侍雙親,深得翁姑的歡心。李氏族人世代傳揚著周氏的孝行。

講述者:李金稿

記錄人:李文輝

 

顏君重

明初時候,東山鄉出一個拳頭師搏,姓顏名鏞,字君重。他從小喜歡拳術,愛交朋友,為人豪爽,專做好事。

那一年,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初十,有五百多個倭寇從仙遊縣竄犯湖洋,四月十三進犯東山和太平一帶,到處燒殺搶劫,人心惶惶。顏君重拳術好,又有聲望,東山鄉顏姓就推他當堡長,在仙峰寨和科美一帶,派人防守,倭寇也就不敢再來了。

一天,顏君重到釋仔尾看看水稻生長得如何。他經過-座古廟前,石見廟裏有一男一女,面黃肌瘦,全無神氣,心裏奇怪,走近一問,原來他們是夫妻,家住晉江河市,因為幾次遭到倭寇燒殺搶劫,無法安身,只好逃難到永春,三天三晚沒有吃的,又受到風寒,妻子病了,”舉目無親。顏君重對他們很同情,就讓他們住到自己家裏。

一個月後,那個晉江人的妻子病好了,聽說倭寇也退了,家鄉也平定了,夫妻兩人就急著回家。顏君重留不住,送了路費讓他們走,夫妻兩人一再道謝恩情,說:“恩人的大恩大德,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報答。”

轉眼過了三年,顏君重和侄兒去泉州辦事,途徑河市。那天,已經是黃昏時候,他們看見一座新厝,非常華麗壯觀,正想去投宿,忽然有一個人走來,說:“恩人怎麼會到這裏?機會難得,無論如何要到我厝住。”這樣,他們夫妻兩人,熱情招待顏君重和他的侄兒。

第二天,天剛亮,顏君重聽見周圍許多人大呼小叫,議論紛紛,不知發生什麼事。一問,厝主人說:“那一座新厝,昨晚一家十多人都被殺光了。”顏君重問是什麼原因,厝主人說:“以前他家勾結倭寇,到處搶劫,發了橫財,建了這座新盾,遠近人人痛恨,所以他全家被殺了。”顏君重說:“昨晚如不是遇到你,我們二人到那家投宿,必死無疑了!”

講述者:李金稿

記錄人:張寶清

 

蘇一道

永春武功祖師,香火最盛,海外華僑尤其信奉。傳說是為了紀念宋代一個青年人,叫蘇一道。

蘇一道乳名小勇,原籍陝西省武功縣,老父被抽兵,死於戰場;老母哭了三日三夜,活活苦死。小勇八歲成孤兒,單身南下閩郡,找他叔父蘇德卿。他叔父幾年前逃避搖役,跑來戴雲山寺院做和尚。小勇到了德化縣邱岩。住持告訴他,叔父已經住錫永春縣蓬壺鄉的普濟寺。小勇在普濟寺見著垂老的叔父。叔侄相見,又喜又悲。

小勇伴隨叔父念經禮佛,料理寺務。叔父劉他說:“我看你佛骨清氣,給你起個字名:真法。十年後雲峰燈亮,必成正果。千萬要戒葷吃素。”小勇說:“我全無邪念,從來不曾吃葷。”過無兩三個月,叔父圓寂歸天,小勇流浪到十五都東平鄉許阪。那裏有一個許媽媽生性善良,青年守寡,膝下無嗣,靠制做蘭麻線度生,見小勇衣服濫褸,臭頭髒臉,趕緊給他洗身抹藥,換洗衣褲,讓他吃飽、穿暖、住安穩。小勇十分感激,拜她做契母。

契母帶小勇替同鄉許長者做工、顧牛,賺些工米度日。小勇勤快,頭家叫他做什麼穡(工作),他都能按時作好,免費多大力氣。頭家叫他種茄,他就在石板上,頭種一株,尾種一株,剩下的茄苗扔掉。這兩株茄苗就叫它“頭吃土,尾吃露,中央吃西北雨”。到了采茄時節,用竹枝敲茄株,紅茄一個個生出來,又一個個飛入籃中,裝滿就背回去。連連幾次都是如此。頭家懷疑他偷摘別家的,派婢女偷看,才知道是石板上兩株茄好靈。婢女也用竹枝敲打茄株,將茄樹敲死了。小勇用松柏枝灑一點甘露水,兩株茄子又活來。

頭家叫小勇作水。頂片田水路遠難作,下片田水很多很淹。小勇就在上下片交界處石皮上,用手指戳了四個指頭孔,下丘田水就自已流到上丘田。這片山田後來就取名叫“水浮壟”。

頭家叫小勇劈田岸。他卻去樹林邊玩耍、睡覺,等到日頭斜西時,才拿起岸刀去最上丘田岸劈一刀,最下丘田岸也劈了一刀,就回家了。頭家聽說小勇無劈岸,第二天親自驗看,看見全片田岸草己經劈得光光整整。

平時小勇“會曉作,作令令(不緊張);會曉吃,吃省省。”三頓粥糜配青菜,無菜就配鹹“拉薤頭”。魚呀肉呀都讓其他長工吃。有一次管家拿一碟煮田蝦給他配飯,小勇不吃葷,把蝦頭折掉,把蝦身統統倒到水池中,無頭死蝦全都變成活蝦遊起來。至今,這地方還能抓到無頭蝦。又有一次,他吃剩幾個鹹拉薤頭,用手指在石壁上挖了幾個小洞,把拉薤頭栽進小洞內,外面用泥土塞住。第二天全都生根出芽,傳宗接代。至今,你若拔出拉薤頭嘗嘗,還有鹹味呢。

初起小勇臭痢頭未好,只有兩個小朋友願意跟他一起顧牛。小勇把牛紮在石壁邊大樹,拿“土坯葛”喂它,牛也吃得爽爽。然後叫兩個夥伴閉上眼睛;伏在他背上,飛起來,背去泉州城內看戲,還拿銅鐳給他們買點心。看完戲仍舊背回來;其中一個調皮,半路上張開眼,掉在豐州路土,小勇打回頭又飛去豐州一趟把他背回來。

日子啪啪轉,蘇一道長成了俊後生。十八歲那年,農曆正月二十,蘇一道把長工和一些鄉親招呼到吉祥垵,說:“今日我就要離開許阪出家了,這是天意。請大家來吃牛肉,給大家說謝。您們把我看顧的這頭水牛殺了,把牛頭、牛尾、牛皮留起來,牛肉統統放在柴火上燒熱,你們放心飽餐一頓。頭家若來責怪,你們兔驚,我自有辦法。”說罷用手把水牛摩一摩,水牛乖乖躺倒草埔上,任眾人宰殺。一道等眾人把牛肉殺好、燒好、吃完,才把牛的頭、尾、皮一一搬去一丘最深的爛泥田中依次序排好,拿松柏枝沾甘露水撒一撒,水牛竟活起來了,好象立在深池中洗澡一樣。頭家聽說蘇一道殺水牛,急忙帶管家追到吉祥坡,只見深水田中一隻大水牛,正是頭家的。蘇一道說:“水牛自己走落深田,它壽元已夠,要歸天了;眾人是來看稀奇的。”頭家不信。那水牛卻對著眾人仰頭開口叫三聲,牛尾搖三圈,慢慢地沉下去。管家要抓一道見官,突然腳底好象抹油,一下溜跌個狗吃屎,從此歪了嘴巴跋了腳,任醫不會好。

蘇一道回家,許媽媽怪他沒顧好牛。蘇一道說:“這是天意,阿母不必煩惱,自己身休照顧好。孩兒大限已到,也不能再陪伴阿母了。”契母聽了眼淚流,說:“留我老人無路用,孩兒要去,帶我起走!”一道說:“你陽壽合該還有十年,不能跟我去。”向契母拜了三拜,返身要走,被契母拉住不甘放離,兩人哭做一堆,依依難舍。一道說:“阿母,你進去厝內收拾行李,我等你。”許媽媽放手轉返屋內,一道就身邊折了一葉管草葉當劍,在面前地上劃一劃,立時響了一聲雷,天黑地暗下大雨。地上裂大縫,變成大水溝,把母子兩人隔開。後來這地方就叫做“剖劍”。

傳說蘇一道向水尾方向走到泉州洛陽武功湖,湖面雲霧罩,又無燈光,喊一聲“苦也!”返頭又走回來。後來洛陽地界出了苦茶。

一道連夜順水頭方向趕回永春。農曆正月廿四日,他見太平雲峰山上有七把燈火光焰焰,正合叔父當年 語,就爬到山上,坐在一樅香藤上化佛了。

第二天早上,一個南安賣豬仔的叫黃十五,挑豬籠從山路經過,用兩個手指掩住鼻子,自言自語:“敢是臭死蛇,這般不好味!”兩指立即粘住鼻子上放不下來。黃十五見前面香藤四四正正坐化一個後生人,趕決下跪向死人叩頭:“仙人恕罪!若是你要成佛,我一定用賣這擔豬仔的錢給你建宮廟!”說完,手指頭立即放離鼻子了。

黃十五沿路走沿路賣豬仔,講一隻成交一隻。賣掉一隻,籠內來一隻,從早到晚,任賣不會完。第二天下街市,一下子賣到餘下兩隻;一個客官來買,黃十五乾脆一隻賣,一隻送,到這時,豬仔才算作賣完。十六隻豬仔賣得一百零八隻豬仔錢。他雇人在雲峰山上蓋了一座小宮廟,用蘇一道的靈骨塑了一尊金裝神像,稱作武功祖師,供奉香火。這就是最早的雲峰岩。

許媽媽,每月十五都要爬上雲峰岩給祖師公燒金,痛哭一場;而每次都是祖師顯靈,送她飛回家中,並變來柴米油鹽夠許媽媽吃用。有一次許媽媽又要上山探宮,半路遇見祖師化作原形等她。蘇一道對她說:“阿母今後免來,我會撥一節指頭去另裝一仙像安在咱厝後吉祥垵,讓你好見面。”不久,祖師公教鄉民用他一節指頭另外塑裝一尊祖師象,建了吉祥庵供奉。許媽媽每次來探契子,祖師公會淚流滿臉。許媽媽用衣袖去擦淚,紅佛臉一下子變色,愈擦色愈暗,最後變成黑色。從此,古祥庵的祖師公臉膛總是黑的。

蘇一道化佛後十年的十月十五,許媽媽去世了。鄉親為她建了墳墓,樹了墓碑,碑文刻有“宋雲峰契母墓”。每年正月廿四請佛火,祖師公一定先去許媽媽墓前拜祭。

講述者:李金稿

記錄人:李文輝

 

黃龍總兵

黃龍,東平水萬垵人。在他童年時代,父母就相繼去世,家曉非常貧困。他有時在姑母家寄食,有時替人放牛、拾柴,寄人籬下,十分艱苦。

好不容易,熬到廿歲了。他生得一身粗壯,臂力過人。就是食量大,一頓三升米飯還不夠飽。

福建陳龍總兵為了充實自己實力,大募兵勇,黃龍就乘此機會,投軍行伍。臨行前,他到姑母家與她作別。姑母知他腳特大,發的軍鞋難合腳,就做了一雙結實的大鞋送給他。他對這雙大鞋非常珍惜,常帶身邊,卻捨不得穿。

入伍後,由於他吃苦、肯幹,處處服從,很得陳總兵賞識。每次出征,黃龍總是充當旗手,高舉戰旗,向前開路。

康熙十六年七月問,由於閩北山寇楊一豹和江姬橫行猖獗,殘害百姓,黃龍就隨陳總兵的的官軍,直抵光澤的新甸街與江、楊對陣。由於官軍兵力不足,一時敗下陣來。因匆促敗逃,黃龍走了一陣,發現姑母送他的心愛大鞋已丟,就舉著大旗,返身向敵陣方向沖去。官軍看到帥旗反沖,以為是主帥有令,也跟著黃龍的帥旗衝殺;而賊軍看到官軍反沖,以為是援軍到,不敢鏖戰,拔腿就退。因事起匆促,賊陣一時大亂,官軍乘勢大殺,真正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江、楊兩賊首也同時被捉。黃龍也因此立了大功。

黃龍在每次戰鬥中,都表現得機智、勇敢、敢沖、敢殺,戰果累累,陳總兵也都據實給皇帝彙報,但卻遲遲不見封官。直到康熙四十年,清廷才敕封黃龍為總兵之職。但因一個小旗手“一升到總兵”,陳總兵心裏為此很不甘心,就一直秘而不宣布。

有一天,朝廷派吳巡撫南下福州巡視。當他瞭解到黃龍現在還是一個旗手時,知道是陳龍總兵做手腳,就直接到總兵府,公開宣佈朝廷的旨意,讓黃龍接替陳龍的總兵之職,叫陳龍入朝,君王另作升遷。

黃龍這時雖升遷總兵,但已年近花甲。他看到自己已位極人臣,父母也受封蔭,妻女也各蒙恩,兒子也都入部,真可謂福祿雙臻。所以,他只做了三天總兵,就請旨歸家,皇帝歡喜,就賜他原品帶甲歸田。當時就傳著一句俗語,叫做“一日三升,三日總兵”。

講述者:黃金車

記錄人:王傳昆

 

李載鸞

李載鸞,乳名德鏘,東平鎮冷水村人。他民國初年到南洋謀生,拜於德源為師,對少林、武當剛柔兩派兼收並蓄,並繼承和弘揚中醫傷科治病之術,對西方拳擊技藝也作過專門研究,深明中西技擊之秘要。他曾作腹部重壓3000多斤及汽車輾腹表演,被群眾稱為大力士。他曾任柔佛麻坡國術館總教練,彭亨老吻華人體育國術主任,毗叻江沙福建公會國術主任,著有《李載鸞治傷驗方藥冊》。1949年春,他回鄉探親,後在南洋去世。

講述者:李智博

記錄人:曾顯權

 

顏穆聞

顏穆聞,原名玉輝,東平鎮東山村人,1880年生。他少年去南洋,在馬來亞當夥計、雜工,後開設福美雜貨商店,因誠信勤快而生意興隆並得到滙豐銀行經理賞識,介紹他擔任英美煙草公司自行車牌香煙和英國石油公司馬來亞總代理商,因善於經營又信譽卓著,逐漸成為富商。
穆聞身居海外,一心縈懷祖國。孫中山在海外創辦同盟會,他慷慨解囊,支援革命。1910年,他到英國參觀,頗受啟發,決心回國創辦實業。這一年他聘請工程師回永春考察,先到天湖山煤礦,治談並以白銀 500元買下鉛坑礦井的開採權;北硿山地自然條件好,可以墾荒辦場,興建水電站,創辦織布廠,他向東關陳姓買下大片土地,期限 100年。1919年冬,在經十年努力開發即將成功之時,北硿山地權發生糾紛,一些人將他的織布廠將財物洗劫一空,十年心血毀於一旦,他悲痛之極,憂憤成疾,後精神失常,病逝于廈門,時年43歲。穆聞開發北硿,創辦實業,可以說是永春華僑開發建設家鄉的先驅。

講述者:顏建津

記錄人:張寶清

 

李漢青

李漢青,乳名嶽,字俊謀,筆名俊林,東平鎮太平村人,1896年生。他福建法政專科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以後擔任上海《申報》、《新聞報》駐廈門特約記者,任廈門《民鐘報》和《江聲報》總編輯。20年代至30年代還分別兼任鼓浪嶼華人議事會主席、鼓浪嶼土部局董事會副董事長等,同時創辦鼓浪嶼中山圖書館並任館長。抗戰回永春,創辦《永春日報》社任董事長。抗戰勝利後返回廈門,出任廈門漳嵩汽車公司董事長,還從事國際貿易工作。1946年被選為省參議會參議員。後到新加坡創辦藥廠,晚年到臺灣從事文史編修工作,1976年病逝於臺灣。

講述者:李金稿

記錄人:李文輝

 

《農諺》10條

 1、小暑雨,爛到無草部。即小暑下雨必多雨,早稻草幾乎爛光

 2、幹冬至,濕過年。濕冬至,幹過年。意思濕冬至晴天無雨,過年時一般都是雨天,相反,冬至下雨,過年的天氣必定晴天無雨

 3、大雪盡田決。至大雪的節氣,農作物(尤指水稻)收割已全部完成

 4、早子不見大暑臉。早稻(尤指早熟品種)到大暑的節氣已經全部收割完畢。近年來由於品種改良,多播雜交水稻不盡相同

 5、閃電規律:東邊閃閃光,西邊田園荒,南邊搶子跑,北邊拿戽鬥

 6、立夏水缺(隙)放低低。立夏的節氣到來後,雨水漸多,稻田的水位可降低,有利於分薜,而不必擔心稻田無水可灌溉,因而水隙(放水之處)可降低

 7、好田不打寄。(打寄)即間作舊時的一種耕作方式,產量較連作低。意思時好的田塊不搞間作,而會作為連作以提高產量

 8、“正萵二苦”,上半年指正月應該萵菜,二月應種苦菜,而下半年七蔥、八蒜、九蕎頭。是說七月種蔥,八月種蒜,九月種蕎頭

 9、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早上東方出現紅霞意味著天將下雨不利出門,而到了傍晚西邊出現紅霞,意味著接連兩三天都是晴天,以利出門,無行千里之憂

10、烏雲遮東,無雨有閃

講述者:林雪英

記錄人:曾顯權

 

《農諺》12條

 1、烏雲起北邊,大雨落房間

 2、狗飲水,會苦旱(乾旱)

 3、未吃五月節粽,破裘不甘放

 4、六月天,七月火,八月石柱蒸甜粿

 5、早出日,不成天

 6、西北雨不過田岸

 7、初一落雨初二看,初三落雨到月半

 8、小暑落雨餓死鼠,大暑落雨餓死牛

 9、好心乞雷舂

10、好酒沉甕底

11、拿飯匙退猶

12、不會行船嫌溪彎

講述者:林雪英

記錄人:曾顯權

 

乞丐灶不嫌好壞柴

“乞丐灶不嫌好壞柴”,說的是作為乞丐們三餐燒火煮飯的灶極為簡單,三塊石頭一壘就成了,而所需燃料很隨便,枯枝爛葉、雜草廢紙,甚至一般人不敢用的桃柳枝、棺材板等等,都可用。以此來形容人們對衣食的隨便,從不挑剔,如某人胃口極好,什麼東西都吃得下,他就自嘲:“我是乞丐灶不嫌好壞柴”。

講述者:林雪英

記錄人:曾顯權

 

婚嫁歌謠《上頭》 演唱語言 閩南語

舊時婚俗,新婚女子臨出門時,必須選擇女眷中命運好的婦女或嬸母,于廳中設案,舉行“開臉”、“梳髻”等箅禮儀式,稱“上頭”。

新婚女子臨出門時,由女眷中命運好的婦女或嬸母,邊 “上頭”邊唱。

梳頭梳一起,紅涼傘,金交椅。梳頭梳一完,生子傳孫中狀元。梳頭梳一雙,生子傳孫做相公。梳頭梳一對,千年姻緣萬年富貴。三下木梳,兩下虱篦,春通吃,晚通剩。新人頭插花,入門好夫妻。新人頭插艾,入門得人疼。

農村上年紀的婦女都懂。

新婚女子臨出門時,必須選擇女眷中命運好的婦女或嬸母,于廳中設案,舉行“開臉”、“梳髻”等箅禮儀式

講述者:呂美玲

記錄人:李文輝

 

南音 演唱語言 閩南語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為右琵琶、三弦,左洞簫、二弦,執拍板者居中而歌。

泉州南音由“大譜”、“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稱“指”、“譜”、“曲”)構成完整的音樂體系。“指”,即“指套”,亦稱“套曲”,是一種有詞、有譜、有指法(即琵琶彈奏指法)、比較完整的套曲。每套套曲由兩首至七首散曲組成,以音樂的“管門”和“滾門”歸類編成套,共50大套,主要有《自來》、《一紙相思》、《趁賞花燈》、《心肝撥碎》、《為君出》 5套。“譜”是有標題的器樂套曲,附有琵琶彈法,是有標題的器樂套曲,沒有曲詞,以琵琶、洞簫及二弦、三弦為主奏樂器。每套包括三支至十多支曲牌,共16大套。內容多為描述四季景色、花鳥昆蟲或駿馬賓士等情景,其中著名的有“四”(《四時景》)、“梅”(《梅花操》)、“走”(《八駿馬》)、“歸”《百鳥歸巢》) 4套。“曲”即散曲,又稱草曲,只唱不說。有譜、有詞,一般由琵琶、洞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樂器伴奏。

樂器、道具及服飾等 南曲的樂隊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兩種。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兩種不同組合:洞管——洞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種。品管——品簫(即笛)、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種。

②下四管樂器有南噯(中音嗩呐)、琵琶、三弦、二弦、響盞、狗叫、鐸(木魚)、四寶、聲聲(銅鈴)、扁鼓,共十種,故又稱“十音”。在惠安一帶有用雲鑼、銅鐘、小釵和笙等。上四管屬絲竹樂隊、下四管屬吹打樂隊。

村裏老人很多會唱,平時都會聚在一起唱上一兩段。

講述者:陳英鍛

記錄人:黃金車

 

紙織畫

紙織畫是本縣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美術品。隨末唐初,永春就有紙織畫的製作,至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永春紙織畫與杭州絲織畫、蘇州刺秀、四川竹簾畫齊名,被譽為中國四大家織之一。李自傑,生於紙織畫世家,自幼深受紙織畫藝術的薰陶,酷愛紙織,金石鏤刻等藝術,其高祖李且于嘉慶年間在永春衙門口兩邊開“金堂紙織畫”,曾祖父于清代繼續在永春縣城辦紙織畫,其祖父母于清末期間開辦“李桂亭紙織”,早期紙織作品從太平社壇潭的小碼頭由小船送出,遠銷泉州、臺灣及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等國。

先在宣紙上作畫,用特製的裁紙小刀裁成一定規格的紙條(寬度小於2毫米)作為經線,再取潔白的宣紙切成同樣寬度的紙條作為緯線。然後用特製的木制紙機,輕輕細織,織後根據畫面著上顏色。規格有長6尺寬3.2尺,長5尺寬2.8尺,長4尺寬2.6尺和長2尺寬4.8尺等數種。

作品《雄鷹》獲得“王羲之”全國書畫大賽一等獎;作品《虎》和《一葦渡江》分別獲第二屆、第四屆“王子杯”海峽兩岸書畫大賽金獎,作品《壽星》獲中國藝術研修會精品獎;作品《魚樂》、《牡丹》獲中國電影一百年書畫大賽佳作獎,作品曾經參加周恩來總理一百周年誕辰書畫大展。

永春紙織畫題材廣泛,有的表現人們安居樂業,有的展現自然景物,有的反映歷史英雄人物,有的歌頌男女堅貞愛情,有的織畫小說人物。唐文宗(西元827年至841年)在位時,唐人鄭維賦詩:“何物離披最可人,紙間經緯別有因;阿誰巧作維摩手,就裏揮毫稱絕倫;遠山一角都人妙,烘雲托月景偏真;經營慘澹關意匠,遠擅桃源物色新”。

裁紙小刀、潔白的宣紙、特製的木制紙機

李自傑本人現任神州紙織畫院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原書畫研究院高級畫師,書畫鑒賞家兼畫廊駐永春縣辦事處主任。當代民間藝術家作品收藏館,當代民間名人藝術開發委員會長期特約常委。

講述者:李自傑

記錄人:曾顯權

 

木犁的製作

上世紀80年代以前,農民犁地都是用木犁。務農人家都離不開木犁,多數木匠都會製作木犁。

一、先做犁腳,稍做大一點

二、做犁尾巴和犁千斤,稍做小一點,要光滑

三、再次做犁沖和犁劍

四、做犁梢,調整耕地的深淺度

五、牛軛盤可單獨做

六、耕藤用買來的尼龍繩就可以了

七、將牛軛盤套在牛頭上,牛聽耕地的人口令拉犁耕地

相關材料:鑄鐵、木頭、尼龍繩等;刨等木匠工具
用於犁田,耕田翻土,一般是男人下田犁地

講述者:李華民

記錄人:曾顯權

 

紅麴酒的製作

孕婦懷孕後,大多數人家都會開始製作紅麴酒,以備坐月子時使用。

 1、選好原料,用乾淨水洗浸大米,浸泡10小時左右,以浸透為宜。米浸後撈出用清水沖洗乾淨。瀝幹後放進甕內蒸熟,要求飯粒鬆軟柔韌,不糊、不粘、無白芯,均勻一致。飯蒸好後倒出,放在乾淨通風的室內攤涼,待品溫降到35℃左右,落缸拌曲。在落缸拌曲前應先將紅麴在配料所加的清水中浸泡5~6小時。若室溫在 7~15℃,落缸拌勻後,品溫應控制在28~30℃,並注意保溫。

 2、落缸後,經過一段時間,缸內出現“嘶嘶”的響聲,產生的氣泡把飯粒頂到液面,形成厚被蓋現象。取出發酵液品嘗,味鮮甜,略帶有酒香,品溫比落缸時升高4~7℃,此時要注意測定產生,便停止攪拌。在這段時間內,要特別注意加強管理,適時攪拌,以減出糟率,保證酒的品質。

 3、經主發酵的酒醪,雖已有相當的酒度及有效成分,但仍有較多的澱粉和部分糖末被轉化成酒精,因此要通過後發酵來進一步完成紅麴酒的發酵作用。後發酵較緩慢,一般要經過80~90天才能完成。經過長時間的後發酵,醪液中各種成分相互作用,使酒的風味變得更醇厚芳香。

 4、發酵結束後,用壓濾設備將酒液與酒糟分開,榨出的酒液經置澄清後,對糖度、酒精度和權度作適當調整,使酒體更醇厚協調。調整後的酒液採用間接加熱至60~70℃維持15分鐘左右,殺滅生酒中的各種微生物和酶。自然冷卻後,裝滿乾淨酒壇密封。放在乾燥陰涼處進行陳釀,一般要求陳釀1~3年。

大米、紅麴等;缸、甕、木棍等;產婦坐月子時使用,一般人平時飲用。大多數村民都會製作。

講述者:吳月珍

記錄人:蔡雲山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站長: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陳光典 電話:86 -13600725629 電郵:ch23885555@163.com  /  chen_gd99@yahoo.com.cn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