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溪長坑鄉 »

建成至今三百年“源遠”土樓仍堅固

記者林志安 劉波/圖  來源:泉州網  更新時間:2012年07月10日

建成至今三百年“源遠”土樓仍堅固

 

“源遠”土樓外觀

 

土樓的內部景觀

 

土樓內部設在角樓位置的密室

 

土樓內部有屋內廁所

 

方形土樓內82間古樓內已是荒草叢生。

 

角樓處的牢房門非常狹窄

 

近日,市、縣文管工作者進行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在安溪縣長坑鄉南斗村發現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康熙年間土樓。其後裔稱這座有著 300餘年的“源遠”土樓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涉台的重要文物,希望政府能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永久保存。

 

土樓:內設密室關押不良子弟

昨日上午,記者在長坑鄉宣委陳欽儒的帶領下,探訪了南斗村土樓。從遠處看,土樓更像個古堡,呈正方體,下寬上窄,外牆灰白色,屋頂是磚瓦結構,正大門刻著“源遠”兩個大字。牆基為石頭砌成,上面是土層,大門牆體竟然厚達 2.4米。整座土樓只一個大門,設內外門,門板為烏樟木,厚度達到近10釐米,刀斧難破,堪稱固若金湯。

進入土樓,裏面是塊空曠的天井,角落上有一口方形古井,井沿上及四周也長滿了雜草,無法看到古井內是否還有水源。

記者一行踏著“嘎嘎”作響的木樓梯走上二樓,環樓走了一圈,只見走廊、房間內均鋪著一層類似水泥的三合土,地面平整,但隨處可見裂痕。二樓的一個房間內還殘留著一幅用毛筆劃的地圖,上面“臺灣島”等字跡清晰可見,據說這幅地圖還是新中國成立前教員所畫的。

記者還發現,這座土樓看不到一絲蛛網,這與感德龍通土樓頗有相似之處。該土樓還有一個特點,即在兩端角落裏多了兩個角樓,一個是廁所,一個是密室,密室面積有十幾平方米,據說是用於關押族內不良子弟的。

 

建造者:世代行醫  與人比富

聽說記者來採訪,數十名土樓後裔趕來,向記者介紹了土樓的前世今生。

今年71歲的陳炳昭老人目前是土樓的看護人,負責平時的監管,他介紹了土樓的來歷。

土樓建於清康熙年間(1700年)左右,建造者為陳氏十四世祖竣和公。土樓占地面積1210平方米,高15.1米,三層樓結構,82間房。上世紀80年代曾修葺過一次。

竣和公家有 6個兒子,加上其世代行醫,醫術高明,十分富有,修建土樓緣於與同村另一有錢人比富,賭氣傾盡家財修建這座土樓。

這座土樓還有兩個建築上的特色:在土樓裏做飯產生的炊煙通過牆體排出,但在出口處或者土樓上方均看不見炊煙的排放;浴室的排水是通過地下水道排到土樓外的小溪中,但看不見排水口。

“土樓躲過了一次次匪患,令陳氏子孫免遭滅頂之災。”陳炳昭老人說,他 3歲時,土匪來搶劫,全村五六百人躲進土樓避難,土匪用土炮打,放火燒,均攻不進去。

“土樓還為我國的革命事業立下了功勞。”陳炳昭老人說,土樓是崇德中學(現安溪四中)的舊校址,1928—1945年間,中共地下黨員林思榮、李純青等同志以中學教員的身份,在此進行地下活動。

 

後裔:希望借此聯繫兩岸鄉誼

土樓的第二十四世孫、南斗村村委陳明波介紹說,土樓後裔現有3000多人,有的還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臺灣地區發展。據《南斗東山祖陳氏族譜》記載:陳氏子孫南七於清乾隆年間遷臺灣。

“加強土樓的保護,這有利於與臺灣宗親及海外僑親之間的聯繫。”陳明波說,他們希望文物部門能重視,將南斗“源遠”土樓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以此為契機,吸引臺灣宗親及海外僑親回鄉尋根。

陳明波說,他曾與土樓的後裔們探討過,多數人贊成保護土樓,並表示願意籌集資金,將土樓很好地保護起來,畢竟這是有文化特色的東西,在泉州也不多見。

 

專家:涉台文物應加強保護

“泉州土樓大多是涉台文物的組成部分,保護尤為重要。”泉州市博物館陳建中館長說,土樓是研究閩南人口東遷臺灣的歷史脈絡的一種實物載體,與現在海西建設密不可分。據他瞭解,泉州不少土樓的原居民都移民到臺灣等地。保護好土樓,有利於聯繫海峽兩岸的鄉誼,也有利於對明、清建築與土樓文化及群居生活的研究。

“但是現在泉州的土樓基本上處於任其自生自滅的狀況。”陳建中說,泉州有很多土樓,全市均有分佈,並且還比較有特色,其建築風格完全可以和閩西土樓相媲美。“加強泉州土樓的保護,可對以後申報‘福建土樓世界文化遺產’的拓展項目做好資源上的準備。”

記者羅劍生 實習生林達鑫 黃夏薇 文/圖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