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評庵:鄉規民約 清風正氣
2016-09-06
在長坑鄉山格村,有一處保存完好的公評庵,近400年來,人們在這裏用祖輩留傳下的鄉規民約處理鄰里糾紛,懲惡揚善,這裏也成為村民“守約”精神的象徵。
“約正”民風 400年
公評庵俗稱高平庵,又名集福堂,建於明代(約1621-1644年間),相傳為本地鄉賢陳銘一倡建。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公評庵與一般閩南祖祠宗堂無異,但作用卻大為不同,在這裏評理說由勝於求神拜佛。據《安溪縣誌》載:“高平庵,離達摩岩三裏許,為裏中講約所。”古時起,山格村生活著陳、蘇、邱、林、謝五個姓氏的人,公評庵就是他們調解田地、山林、平婚、建房等糾紛的場所。
據悉,為公平起見,當時五姓共同推舉一德高望眾之人從事調解工作,這個人就是“約長”或“約正”,首位“約長”叫陳拔南。據《南斗東山祖陳氏族譜》(卷二
756頁)記載,陳拔南性情溫厚,為人低調,重承諾,村民覺得他品行好,就推選他當約長。
管理公評庵的陳敦厚老人介紹,陳拔南及其後繼“約長”就在這公評庵內,置一方茶桌,招呼當事雙方,根據鄉規民約公平公正地進行評判。用一整套完整的鄉規民約管理著鄉村,懲罰作奸犯科之人,規範生產生活秩序,守護著鄉村正氣。
現在公評庵為重修,但庵內一切皆按照原來的尺寸進行保留。包括門前半月形池塘,庭中石頭,殿內柱石及殿內18幅古聯。而公評庵之所以稱之為“公評庵”,就是因為在這18幅古聯中有13副是與“公評”二字有關,這在類似的場所中極為罕見。
站在公評庵內,讀著
400年前的古聯,仍能讓人感到當時人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公道在人心是是非非有判;評由本月旦明明白白無差”“公則生明優劣難逃鑒照;評而歸正重輕悉得權衡”……既有對“約長”公平判案的要求,也有對評判標準的看法,更有對社會正義的追求。字裏行間,足見公平正義在百姓心中的份量。
“這些古聯體現了鄉規民約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思想。”陳敦厚介紹,從公評庵的建設和“約長”的推選過程,可見
400年前,安溪社會風氣治理制度已逐步完善。“根據史料記載,唐宋起,我縣各鄉里、各姓氏就開始建立各自的鄉規民約。”陳敦厚說。
據瞭解,“約長”判案有一整套嚴明的儀式化程式。對此,古書有著生動的記錄:“父老聽一鄉之訟,如戶婚、田土、財貨、交易等不肯輸服,與凡疑難之事,皆要質於社而誓之。凡誓,鳴鼓七響,社祝唱:跪。誓者皆跪。社祝宣誓詞曰:‘某人為某事,若有某情,敬誓于神,甘受天殃,惟神其照察之!’誓畢,誓者三頓首而退。”意思是,判案過程中當事雙方要鄭重宣誓。宣誓時,先擊鼓
7次,雙方跪於神明面前發誓:“這件事情,所說的都是實情,如有違背,甘受天譴。”
此外,“約長”每判一案須作詳細記錄。李光地在《丁酉還朝臨行公約》提到:“約正須置功過簿一冊,寫前後所立規條於前,而每年分作四季,記鄉里犯規及約中懲責者於後,務開明籍貫、姓名並因何事故以備日後稽考,或能改行,或無悛心,俱無遁情也。”也就是說,“約長”要設置功過簿一本,用於記錄鄉民違反鄉規民約以及具體處理意見,並公開他的籍貫、姓名,以及前因後果。
公平風氣傳至今
時過境遷,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如今山格村已發生巨變。村莊面貌煥然一新,人丁增至7000多人。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推進,司法制度日趨健全。古時的公評庵,在當下是否已成過眼雲煙,成為史書中一段傳奇呢?
在山格村,70多歲的林永已老人向我們展示一張鮮紅依舊的“合約書”。合約書記錄的正是1984年他家與鄰居林太山因建房發生糾紛後,在公評庵由陳敦厚處置的過程。
這起糾紛中,林太山需在林永已宅前建造住房,雙方產生糾紛。當天,在陳敦厚老人的主持下,雙方在茶桌前坐下來調解此事。經調解,雙方共同協商出解決事宜,並承諾“永不悔悟”。
像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純樸的村民們傳承的是一種以“和”為貴的精神,認為事不上公堂,只要雙方和和氣氣坐下來,喝杯鐵觀音,在“約長”的調和下,得到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不僅在調解鄰里矛盾起作用,公評庵還可以對鄉里一些犯錯的行為作出評判,以此為戒,告知鄉里。陳敦厚介紹,村裏有人私自上山砍伐樹木或者“熊孩子”在學校胡作非為,都可以以公評庵的名義進行評判,“傳喚”當事人,用“鄉規民約”的標準進行處理,並處以判罰。而這樣的判罰往往令當事人及鄉里都信服。
“山格村由鞭炮村變為淮山村,公評庵的推動作用很明顯。”山格村村主任陳天從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鞭炮是山格村的主要產業,大大小小60多個作坊,近
80%的村民從事鞭炮生產,但安全事故接二連三發生。2000年,安溪縣開始取締作坊式鞭炮生產。可是,任憑鄉村幹部磨破嘴皮,村民就是不願改行,甚至說“我們願意幹,出了事不要政府管”。
村民觀念僵化,守著鞭炮產業不放手,這可怎麼辦?“讓公評庵來決斷!”村裏的老人們提議。於是一場關於村莊發展的大討論在公評庵上演。“早先鄉規民約就提到,要禁止賭博和私開爐冶。祖先們不正是希望後輩能禁止賭博、禁止從事危險行業嗎。現在,我們還從事鞭炮生產,不是違反了祖宗們傳下的規矩嗎?”討論會上,老人們語重心長地對說。聽聞此言,村民們陷入了沉思。
這場大討論後,山格村再沒有人從事鞭炮生產,取而代之的是,在房前屋後辛勤勞作,家家戶戶種植特色農作物——淮山。目前,山格村已種植淮山3500多畝,年產值7000多萬元,占村民收入
50%以上。201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 13000多元。
400年來,公評庵經歷多次興盛與衰敗,並多次翻建重修,但“公平”二字早已鐫刻進村民們內心,成為他們生產生活中約定俗成的準則,並讓鄉風民風保持著那份純樸與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