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陀岩
補陀岩,坐落於長坑鄉山格村境內的大香山脈鳳形山麓,原名普陀岩。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張瑞圖到此,認為天下一“普”無二“普”,乃改今名。民國33年(1944年)焚毀後重建,1966年又遭毀棄。1980年僑胞捐款倡議,五社眾等再次集資、投工,按舊基重建。
岩寺依山築在高臺上,占地面積達1334平方米,規模頗大,建築風格亦十分獨特。十七檁結構,主殿重簷屋頂,抬梁架,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大門前有一條丈餘寬五間長的大廊連結兩旁護厝,使整座岩寺呈倒“凹”字形結構,屋頂剪瓷彩雕,頗具獨特風格。正殿又分為中殿和前後廊。中殿祀主佛顯化大士觀音(俗名施美瑛)和施母;後廊供奉如來佛祖及十八羅漢塑像;前廊兩端置小龕,供奉提邢相公和伽藍大王。大廊下埕砌12級石臺階,階下是一個半月形大庭。大庭內有放生池和花壇。庭前有一道
1.6多米高的圍牆,圍牆下隔路建有一座下樓,把面前的香爐山高高托起,使岩寺顯得更加壯觀。距岩寺數百米處築有一護界亭,水泥路頭又建有停車亭,停車場所寬闊,為補陀岩增添幾分勝色。2003—2005年,補陀岩文管組又發動捐資,自停車場至岩寺庭角鋪設了石碣路,對岩路口至停車場路段則進行拓寬並硬化,再將補陀岩大門兩側的木結構、正殿內及大廊前的柱子更改為石雕,顯得更加壯觀。
補陀岩存有不少文物。岩中珍藏的明代青草石香爐,雕有四隻虎腳,正面雕一個八卦,一個獅頭,兩邊對聯:“香燃北山環龍案;爐置南海蓮花台。”此外,還有清代漆金輦轎、瓷香爐等。而岩寺中鐫刻的“古洞爐飛神補闕;空山石落化陀崖”、“鐘聲未斷泉聲繼;香氣初升瑞氣騰”、“萬姓感恩非小補;一心悟道即彌陀”、“遍覆慈雲神補闕;宏施甘露化陀崖”、“何必西天乃有生佛;不須南海亦是補陀”、“福地無雙,日月精華資采補;慧根第一,缽衣傳付羨頭陀”、“施女降生欣誦佛;薛蘿趺坐化觀音”、“補時濟世稱至聖;陀佛佑民為顯神”、“心即佛,佛即心,修到佛心非小補;色是空,空是色,妙臻空色恍彌陀”等楹聯,亦對仗工整,耐人品味。
補陀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流傳著一個個美麗古老的傳說。岩內的聖旨牌講述的是: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長坑福春村的官獻瑤,少時在補陀岩書房讀書,曾向內祀觀音許願,今後若能取得功名,定當重謝。後來他果然入朝為官。回鄉時,官獻瑤特地為補陀岩撰寫了一副對聯:“水作潮音風引到;岩如鷲嶺石飛來。”還捐資鋪一段長達1公里、寬1.6米,其中有兩段石板橋的石碣路。回朝後又申報朝廷,皇上賜與聖旨牌。
補陀岩面對香爐形山,兩旁山脈像鳳翅把補陀岩環抱著。左右兩條清澈見底的澗水於岩寺前匯合成小溪,在奇石怪樹下向東方流去。鳳形山后有一個天然岩洞和一座酷似仙人騎鶴的山。右邊的山坳像馬鞍,故稱馬鞍格。右澗上游有一條小瀑布和一個豬槽潭。來到這山幽水秀的補陀岩,時見鳳尾森森,禽鳥和唱,無山不奇,無水不秀。若站在殿前長廊憑欄遠眺,一杯鐵觀音在手,如入神仙之境,定會令人心往神馳,留連忘返。
1991年3月4日,補陀岩被安溪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刹佛地——補陀岩
在安溪縣西北部海拔
800多米的長坑鄉山格村大香山脈鳳形山下,有座遠近聞名的古刹佛地——補陀岩,它與大躍進年代的時代產物——長虹水庫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美麗動人的山水畫卷。在這高山峻嶺、雲霧飄渺之中,層層疊疊分佈著金隆源1200多畝無公害茶葉原料基地。茶因佛而聞名,佛因茶而靈聖。這裏的百姓世代養成一個獨特的習慣,家家戶戶每日的清晨當先以三杯清茶敬奉觀音佛祖,祈求健康長壽。據不完全統計,現在
500多人的自然村落,竟有80歲以上壽星30多人,被稱為神奇的地方,在全縣可算一大奇跡。這到底是佛的靈聖,還是茶的奇功,這恐怕是難以說清楚的。
據《泉州府志》記載,某日明代大學士張瑞圖遊歷長坑,恰逢當地古刹普陀岩修建落成,村裏長老因仰慕他的字寫得好,便請他題寫“普陀岩”匾額。
張瑞圖平時雖有求必應,這回卻不便寫了。原來,他曾在泉州仙公殿運仙夢,詢問可以活到幾歲,仙公托夢:“瑞圖瑞圖,壽至普陀”,因此,他始終不敢遊覽南海普陀山,哪知在鐵觀音產地長坑這深山間卻冒出個“普陀岩”。後來一想,感到違背了有求必應的做法,就說:“天下一普無二普!”提筆寫了“補陀岩”三字,題畢,又到別處遊玩去了。從此,鐵觀音產地長坑“普陀岩”變成了“補陀岩”。
“水作潮音風引到,岩如鷲嶺石飛來”。補陀岩四周高峰峻嶺,無山不奇,有水皆秀,良玉天工,泉水清洌。若站在殿前長廊憑欄遠眺,一杯鐵觀音在手,如入神仙之境,總讓人心往神馳,留連忘返。普陀聖地出名茶,當地的老百姓自古以茶為生,茶農們為了感恩於觀音賜茶,感恩於大自然,於是在沖泡鐵觀音時頭泡鐵觀音三杯一定要先敬奉觀音,以示對觀音賜茶的敬意,祈保福祿雙全,壽比南山。經年累月,形成一道獨特的民俗風景。
說起烏髻岩觀音和補陀岩觀音,還有一段淒麗動人的傳說呢!
相傳唐開元年間,烏髻岩的金雞坪腳下,住著一位姓施的私塾先生,與獨女施秀英相依為命。施秀英從小沒有母親,但她天性聰穎、勤勉淑慧且善於吟詩作賦。她守著染病的父親苦度時日,但對美好的生活充滿信心。她在自勉詩中寫道:鑿石方見玉,淘沙始現金。青雲終有路,只憚不堅心。
施秀英長到十八歲,出落得如花似玉。那甜美的笑魘,羞紅了烏髻山上的杜鵑花。那年,父親把她許配給安溪長坑邱家。
出嫁的前一天,施秀英像往日一樣與村姑們上山采野菜。時近正午,秀英勞累至極,便在藤蔓繞成的天然太師椅上小憩,不料就此坐化成仙。施父聞訊趕來,悲愴中不慎用沾有墨汁的汗巾為愛女擦去臉上的虛汗,施秀英由此變成黑臉。烏髻岩裏所供奉的烏髻觀音,便是黑臉金身的,所以民間又稱她“烏面觀音”。
施、邱兩家為安葬施秀英屍身發生爭執,訴之官府。官府令將女身投入錦鬥“水窟仔”潭中任其自流,若往上流即歸父母,若往下流即歸夫家。女身竟從腰間斷為兩截,上身漂向上流,下身漂向下流。有聯贊曰:“斷軀又化佛,問深潭何致神功撼地?敬母亦愛夫,答隆恩方知孝道感天。”
錦鬥、長坑兩地鄉民緬其美德,感其靈異,各以其仙蛻之軀塑黑臉金身的烏髻觀音像奉祀。所不同的是,錦鬥烏髻觀音佛足隱蔽,長坑普陀岩烏髻觀音佛足外露。
飛鳳山上補陀岩的傳說
安溪長坑鄉山格村飛鳳山上,有一座補陀岩,風景秀麗,遊人不絕,只是這岩寺名有點特別。原來,這裏有個故事。
相傳明朝泉州出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名叫張瑞圖,因得罪了太監魏忠賢,恐有殺身之禍,便裝瘋假癲,到處流浪張瑞圖寫得一手好字,凡上門求字的,他都有求必應,只是為了裝瘋,署名時“圖”字都缺一角。
有一次張瑞圖由泉州經南安入安溪,路驚蘭田嶺頭時,為白雲亭題了“白雲自在”;過進德橋亭,題了“津梁大千”;到蓬萊九峰岩,題了“真相”。這一路,在安溪留下不少墨蹟。
後來張瑞圖路過長坑,恰逢長坑的古刹普陀岩重修建竣工。村裏長老仰慕他的字寫得好,邀請他寫“普陀岩”匾額。
張瑞圖雖是有求必應,這回卻不隨便寫了。原來,他曾在泉州仙公殿運仙夢,詢問可以活到幾歲,仙公托夢“瑞圖瑞圖,壽至普陀”,因此他始終不敢遊覽南海普陀山,哪知在長坑這深山裏,卻冒出一個“普陀岩”來!後來又一想,人家有求不應不好,就說:“天下一普無二普!”提筆寫了“補陀岩”三個字。寫完趕忙到別處遊玩去了。
從此,長坑普陀岩變成了補陀岩,一直叫到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