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長坑鎮 »

安溪長坑鄉華僑事務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2年07月10日

安溪長坑鄉華僑事務

解放初期,僑務工作由民政科辦理,195803月,僑務併入民政科。196002月恢復僑務科,“文革期間”,僑務科機構被撤銷。197807月,縣革命委員會決定設立僑務辦公室和外事辦公室,開展僑務工作和外事工作。1979年月長坑成立僑聯分會。

基本任務:保護歸僑、僑眷和華僑的合法權益,廣泛團結海外華僑和歸僑、僑眷,增進同外籍華人的友好情誼。

 

第一節 僑親

一、華僑分佈

清朝初期,戰亂頻繁,社會動亂,許多長坑人逃往東南亞各地謀生。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大肆侵略中國,有些人被作為“契約華工”賣到東南亞各地。安溪盛產烏龍茶,不少鄉人從清初就開始到海外經銷種植茶葉。民國初期,軍閥混戰,民軍興起,戰禍連綿;中期土匪肆意搶劫,社會不寧,天災人禍不斷;後期國民黨抓丁派款,迫使許多人逃往東南亞各地,成為移居海外時期,解放後,經濟穩步發展,社會秩序安寧,人民安居樂業,出國定居較少,只有部份勞務出口,定居海外。東南亞各國獨立後,華僑絕大多數加入當地國籍,成為外籍華人。

長坑鄉華僑、華人的分佈:新加坡有 658人、馬來西亞有6660人、印尼1566人。僑鄉村的分佈:有長坑、山格、扶地、西溪、小西、雲集、福春、田中、華美。

二、海外聯誼

接待回鄉僑胞

解放前,社會不安寧,華僑不敢回來或很少回來。解放後,家鄉社會安定,華僑經常回家鄉探親。有移居馬來西亞的、有移居印尼的、有移居新加坡的,家鄉實行對外開放,華僑回家鄉的人數更多,有的是探親謁祖、有的是參觀旅遊的、有是是洽談貿易的。

華僑回到家鄉以後,受到家鄉親人的熱情歡迎。縣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縣僑聯和鄉鎮人民政府、鄉鎮僑聯會,村委會等各級領導和有關人員分別接待,組織他們遊覽達摩岩、普陀岩、泰湖岩、監宮,品嘗家鄉鐵觀音,增進他們與家鄉的感情。

出訪探親

1979年,國家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後,對出境探親訪問的政策也相應放寬,歸僑、僑眷前往僑居地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探親受到華僑熱情招待,增進鄉親情誼。

華僑名人

光厚生,系安溪還二裏福春鄉(今長坑福春村)人。南渡馬來西亞,身在異國必系家鄉,民國14年(1925)與鄉人王祝三先生募款建劍鬥橋,光厚先生出資支持。並提出“興邦必先樹人”的見解,倡議在家鄉創辦中學,帶頭捐資 4萬元並向僑胞勸募10多萬元,全權委託僑鄉親籌辦,1916年,創辦安溪第一所僑辦中學——崇德中學。1917年,偕同祝三先生在廈門鷺江道挑水巷,購置三層樓房13幢計39間,作為“崇德中學”永久校產,提取租金作為學校經費(房產至今尚存)。1928年,又捐資13萬元在家創辦“崇阿小學”。

王一定先生,系華美村福苑堂人,年方15歲,初中畢業,隨父赴印尼西亞三寶壟謀生。從榨果汁幹起,而後任記工員、店員。印尼文及其知識,全賴自學成才。後來自己辦工廠、開公司,成家立業,定居萬隆市,曾任萬隆市華僑總會主席,195504月萬隆會議期間,作為華僑代表,會見周恩來總理,196608月,應中共中央僑辦主任廖承志的批評邀請,回國參加國慶17周年慶祝活動。取道廈門回安溪長坑華美,叩見闊別28年老母親及親人。這表達誨外赤子對祖國深切的熱愛,對國內親人深厚的眷念之情。

 

第二節 貢獻

長坑華僑熱心公益,身在海外,心系家鄉,為振興家鄉而慷慨解囊,無私奉獻,為長坑教育事業,公路硬化,祠堂修建,創辦教育基金會,旅遊業等作巨大貢獻。

一、創辦學校,關心教育

1927年,馬來西亞華橋官光厚,捐資在長坑創辦崇德中學,為安溪華僑創辦第一所中學。

華僑臺胞捐資教育事業    (捐1萬元以上)

時間

姓名

居住 國

(地區)

捐贈項目名 稱

捐資金 額

備 注

1925

官光厚

馬來西亞

創辦崇德中學

40,000

 

1926

陳詩景

馬來西亞

創辦崇德中學

10,000

 

1982.10

蘇忠參

臺灣

建崇德中學教學樓

50,000

港幣

1882.10

陳江蘇

印尼

建崇德中學教學樓

10,000

 

1982.10

王謙益

臺灣

建崇德中學教學樓

10,000

港幣

1987.10

曾星如

香港

建崇德中學教學樓

28,000

港幣

1987.10

林濟民

印尼

建崇德中學教學樓

20,000

港幣

1987.10

李陸大

印尼

建崇德中學教學樓

20,000

港幣

1987.10

李寶樹

印尼

建崇德中學教學樓

20,000

港幣

1987.10

蘇忠參

臺灣

建崇德中學教學樓

20,000

港幣

1987.10

蔡青雲

臺灣

建崇德中學教學樓

12,000

港幣

1987.10

官有墘

馬來西亞

建崇阿教學樓

15,000

馬幣

1987.10

官清龍

馬來西亞

建崇阿教學樓

12,600

馬幣 

1987.10

官麒麟

馬來西亞

建崇阿教學樓

15,600

馬幣 

1987.10

官明良

馬來西亞

建崇阿教學樓

15,600

馬幣 

1987.10

李尚大

印尼

建崇阿教學樓

100,000

 

1988.07

劉水木

臺灣

珊屏教育基金會

100,000

 

1988.07

劉水木

臺灣

田中教育基金會

100,000

 

1990.10

蘇國寶

印尼

建衡陽學校教學樓

20,000

 

19901994

李尚大

李陸大

印尼

建衡陽學校教學樓

2,150,000

 

1994.03

李尚大

印尼

建崇德中學教學樓

600,000

 

1994.03

李陸大

印尼

 

1995.05

呂振萬

香港

建珍田小學教學樓

400,000

 

1996.07

劉傳家

臺灣

建田中小學教學樓

50,000

 

1997.10

林濟民

印尼

建崇德中學學生食堂

100,000

港幣

1999.06

李尚大

印尼

西溪小學教學樓

400,000

 

2000.05

許建成

汶萊

建月眉小學教學樓

350,000

晉江

2005.07

李陸大

印尼

建崇德中學科技樓

150,000

 

2007.11

蔡光耀

香港慈善

建扶地小學教學樓

25,000

港幣

 

二、華僑熱心交通事業,捐建鄉村公路硬化

華僑捐建鄉村路,早在民國初期就有這種傳統,華美洋角落有昌從南洋回故里就捐資建從長坑十八階至下林橋頭石徑小路,長達 4公里,從九十年代至華僑捐資建鄉村水泥路,改變交通不便的狀況,為交通事業做出貢獻。

華僑臺胞捐建鄉村路    (捐1萬元以上)

時間

姓名

居住 國

(地區)

捐贈項目名 稱

捐資金額

備 注

1979.10

蘇忠參

臺灣

長坑前坪角落鄉村路

115,000

 

1988.10

劉水木

臺灣

珊屏村角落路

30,000

 

1988.10

劉新木

臺灣

珊屏村角落路

10,000

 

1988.10

劉煊奎

臺灣

珊屏村角落路

10,000

 

1994.04

李尚大

印尼

自南斗至衡陽公路硬化

850,000

 

1994.04

李陸大

印尼

自南斗至衡陽公路硬化

 

2000.05

李振羽

印尼

自南斗至西溪公路硬化

100,000

 

2000.05

官麒麟

馬來西亞

從文坪至福春公路硬化

330,000

 

2000.05

官明良

馬來西亞

從文坪至福春公路硬化

100,000

 

2000.05

官明府 父子

馬來西亞

從文坪至福春公路硬化

33,500

 

2000.05

官清龍

馬來西亞

從文坪至福春公路硬化

22,500

 

2000.05

官福海

馬來西亞

從文坪至福春公路硬化

22,500

 

2000.05

官福來

馬來西亞

從文坪至福春公路硬化

22,000

 

2000.05

官明海

馬來西亞

從文坪至福春公路硬化

11,000

 

2000.05

官金獅

馬來西亞

從文坪至福春公路硬化

11,000

 

2000.05

官明來

馬來西亞

從文坪至福春公路硬化

11,000

 

2008.08

官麒麟

馬來西亞

福春至福新村道

250,000

 

 

三、捐資修繕祠堂,追根溯源

祠堂是家族的中心,象徵著祖先和家族心靈的長城,是子子孫孫一條永走不完的鄉戀之路。祠堂文化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文化之根,是我們炎黃子孫心中永解不開的情結。華僑非常重視,積極捐資修繕祠堂。

華僑臺胞捐資祠堂情況表    (捐1萬元以上)

時間

姓名

居住 國

(地區)

捐贈項目名 稱

捐資金額

備 注

1979.10

蘇忠參

臺灣

前坪祖祠修繕

120,000

 

1993.03

李尚大

印尼

衡陽祖祠修繕

200,000

 

1993.03

李陸大

印尼

衡陽祖祠修繕

 

1999.05

劉鴻名

臺灣

珊屏祖祠修繕

10,000

 

1999.05

劉煊奎

臺灣

珊屏祖祠修繕

10,000

 

1998.10

劉傳家

臺灣

田中祖祠修繕

10,000

 

2003.05

官麒麟

馬來西亞

福春祖祠修繕

137,000

馬幣

2003.05

官明良

馬來西亞

福春祖祠修繕

16,000

馬幣

 

四、捐建岩寺,促進文化旅遊

吳珍祖籍長坑,是王謙益夫人,信仰佛教,非常關心達摩岩的旅遊區建設,於19902月捐資1萬元建岩寺。

 

五、發撥中華美德,敬老尊賢

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華僑陸大先生,捐資8萬元支持西溪村老人協會建會址。給農村老人有一個活動場所。

 

第三節 落實僑務政策

一、保護僑匯權益

解放後,國家鼓勵和照顧僑匯,多次頒佈保護僑匯的法規,從1952年起,僑匯存款享受優惠利率。19551223日,國務院頒佈《關於保護僑匯政策的命令》安溪成立僑匯派送處、並在官橋、蓬萊設立僑匯派送站,及時將僑匯解付到僑眷手中,對侵吞僑匯的違法犯罪行為,由執法部門依法嚴肅處理。

 

二、落實華僑成分

在土地改革中,國家制定保護華僑的政策。有的華僑戶在土改中家庭成份被錯評為地主、富農,縣政府發現後及時給予糾正。

1956年,根據中央的有關規定,提前改變華僑地主、富農成份,由縣政府發出改變家庭成份通知書。

 

三、退還華僑私房

華僑房屋受國家法律保護。198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82)綜 569號檔下達《關於華僑私房若干政策規定》縣政府于同年底成立安溪縣落實華僑私房政策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開展落實華僑私房政策工作,198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省人民政府又先後下達有關落實華僑私房政策文件,從1984年起在全縣範圍內開展落實華僑私房政策工作,將土改及多次政治運動錯征沒收的華僑私房退還給僑戶。不少的華僑獲悉其在家鄉被錯沒收的房子退還後,特地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探親,感慨萬分。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