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溪長坑公蔭公世系 »

陳文龍大事記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8年01月03日

陳文龍大事記

陳文龍,字君僨,號心如,又號端齋,諡忠肅,宋鹹淳戊辰年科狀元,官居太師,敕封肅國公,為左丞相兼樞密院使,參知政事。端宗景炎二年丁醜西元1277年 ,四十六歲。

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壬辰二月辰時公生。公世居莆田東門外玉湖鄉。高祖宋卿與丞相魏國公俊卿為從昆弟。曾祖欽紹,祖袞,父粢,母黃氏,封福國夫人。

陳宋卿,字仲臣,以詞賦魁試顯名,官至大理寺評事。生有三子:陳欽敘、陳欽紹、陳欽德。

陳文龍故里是莆田玉湖(今闊口村),其父陳粢,母黃氏,祖父陳袞,曾祖父陳欽紹,高祖陳宋卿為乾道名相陳俊卿的從兄弟。因為陳文龍年輕時隨父母曾居住于長樂縣後山(今文嶺鄉阜山村),並在後山明教堂就讀,所以陳文龍中了狀元,其故鄉玉湖人稱狀元裏,而長樂後山也被後人稱為狀元裏。

陳文龍公抗元殉國後,墓葬杭州西湖。其三個兒子:陳緒、陳繼、陳述,于宋末元初(1278年)避難過瓊。

陳文龍正佩林氏,生夢雲、夢雷二子;女夢霞。

後繼娶楊、馮、梁氏,生夢祥、夢麟、夢昌三子。長子夢雲、次子夢雷,宋時俱以門功授承事郎。夢雷過繼給文龍弟麟之為嗣,改名倬(號莘隱)。

興化之戰,夢祥、夢麟不幸以身殉國。

夢雲、夢雷、夢昌,及其孫彝誠、彝訓、汝昌、汝謀、汝彬等,不得不跟隨南宋朝庭在福建東南順海而下,紛紛遷至雷州半島一帶,繼續堅持抗元,並在此隱居和繁衍生息。

長子夢雲後裔都在廣東省海豐縣,陸豐縣,惠來縣,惠東縣等地方。

長子夢雲,宋亡與子侄奔瓊,欲圖複宋,苦力不贍,遷至高涼,為茂名楊梅坑、信宜楊梅坑等村始祖。

二子陳夢雷遷居雷州仙夢大村(今沈塘鎮大陳村),其子孫散居雷州各地。

四子夢麟字兆吉,號純齋,敕授承務郎,死節後帝賜諡秉節,生二子:彝誠號八宣,彝訓號汝楫。汝楫任瓊南按察司副使,落籍瓊州;八宣曾任松江府通判,宋亡,落籍高涼。

彝誠為夢麟之子,文龍之孫。彝誠,字八宣,又號六德,宋進士。彝誠與其弟彝訓(汝楫)共同追隨南宋王朝,同輔幼帝趙昺,祥興二年(1279年)宋亡。

彝誠遷居石龍縣(今化州市),其餘的分別遷徙於粵西各地和瓊南等地。

八宣曾任松江府通判,宋亡,落籍高涼,往瓊南依兄汝楫,後返吳川。

彝誠生有伯經、伯寶、伯鎮三子。伯鎮,字振禮,號東齋,諡文莊,元鄉進士。因其弟兄三人均官至教諭,且伯鎮排行第三,官居石龍縣(今化州市)教諭,故號稱三教諭。

八宣字自成,又字睦德,生三子:陳正、陳寶、陳經。

陳正曾任福建汀州府武平縣教諭,後卜居乾塘米稔村,生三子:永昌、永清、永源,永清遷居廣西乾禮村;

陳寶字席珍,曾任教諭,卜居石城(現廉江市)乾案村;

陳姓遷居化州的情況:

始祖陳正,原籍福建甫田,舉人,宋末任石龍教諭,元初,陳氏家族起兵抗元,隨宋帝趙昺南遷。陳正兄弟三人隨父滯留瓊州,尋遷吳川米能,繼遷化州楊梅樂嶺。後陳正之弟陳經,遷石龍乾塘,陳寶遷吳川乾案。其後代子孫主要聚居在楊梅樂嶺、同慶、中垌、合江等地,人口一萬多人。外遷的主要有吳川、亷江、信宜、高州、茂名、北流等地。

八宣三子陳經榜名伯鎮,字振禮,號東齋,諡文莊,元初任化州教諭,為乾塘陳氏始祖。三兄弟都有後人遷居雷州,其中以陳伯鎮的後人最多。

陳文龍子侄輩的有河南督學陳韜,遷任吳川督學,宋亡,自雷州渡瓊,卜居文昌城坡村。

陳文龍幼子夢昌徙居海南,生三子:彝倫、彝性、彝光,失稽。

陳文龍孫輩有汝楫、八宣,先居瓊州,再徙吳川;汝謀渡瓊為霞洞村始祖,一說返回福建。文龍從孫雷瓊州鹽運使陳國器徙居文昌仙槎村;國日元賜進士,徙居文昌亭橋村;國月曾任茂名縣教諭,宋末渡瓊卜居文昌潮灘村,特授瓊州府教授;國星與兄國月同時渡瓊,亦任瓊州府教授,初居文昌七星嶺,後定居蛟東村;定翁,宋亡渡瓊為文昌陶坡村始祖;多福,元初渡瓊為文昌榜書圖始祖。

此外,文龍一位從兄弟陳必複,聞宋亡呼天絕食而卒于旅邸,其子孫徙居東莞園沙裏;另一位從兄弟陳茂徙居合浦,從侄子良及從孫申均亦徙潮州;還有一位陳景淮“輔幼主徙潮州”,景淮的曾從孫光祖後來從潮州徙居廉江排嶺,成為排嶺陳氏始祖。

徙居高、雷的人數不少,文龍從叔陳朝鳳(方志亦作黃朝鳳)曾任高州刺史,宦滿逢亂世遂卜居吳川博棹,為大院、泗岸等村肇基祖。

南宋狀元參知政事抗元民族英雄陳文龍公的三個兒子:陳緒、陳繼、陳述,在宋末元初(1278年),在其父文龍公抗元被俘押送杭州逼降,堂兄陳瓚抗元殉國後,三兄弟擕手從福建莆田玉湖陳氏家族避難過瓊,與先期被貶渡瓊任職的三位祖父:兵部侍郎學范公、瓊州府儒學訓導學道公、瓊州府儒學教諭學長公,入籍臨高縣東英鄉黎安村。後陳緒公卜居榔茶村繁衍支裔;陳繼公卜居金波村繁衍支裔;述公與祖父居黎安村繁衍支裔。自宋至今,歷經七百餘年世代繁衍,在臨高縣散居村莊三十多個,人口萬餘人,為臨高一支陳氏望族之一。

臨高黎安陳氏家族,出自福建莆田玉湖陳氏,三位南宋渡瓊始祖:陳學范、陳學道、陳學長,為宋宰相陳俊卿公之曾孫。湖廣知府陳圭(又名命奎)之子,於南宋年間(推算於公元1275年)被貶渡瓊任職落籍臨高黎安村。學范大公生文萱,入籍儋州,村莊待查;學道二公乏嗣,議三弟學長公長子陳文龍承繼;學長三公生二子:長文龍、次文虎。文龍公與侄子陳瓚(文虎之子)于南宋景炎抗元殉國,史稱“抗元民族英雄”。

 

附記:(尋親首重對接 不可一味靠估)

在元代,漢人庶民無職者,不許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齡等來稱呼,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的特例。

偶爾,霞鎮金宗叔發現一篇《舊譜家世源流》,原來是在民國廿七年合修《南斗東山祖陳氏族譜》時曾為累編主任的種德叔,于卅二年為霞鎮抄寫家譜時,偶于二房派家譜中所發現,恐失之用,特謄錄於諸家譜首,原文:

“先代系遠不盡詳敘,南宋世祖俊卿之後文龍,文武雄才國士,自命與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齊名,度宗鹹熙(淳)四年(1268)試,進士及第一名,恭宗德祐元年(1275)拜‘參知政事’兼‘樞密副使’,端宗景炎間(1276)拜‘參知政事’兼‘閩廣宣武使’(原文是宣撫使),知興化軍,時元兵猖獗,主幼國危,乃自守興化。從子瓚及宗人護駕至泉州會守臣蒲壽庚,作亂城閉不納,宗眷百餘,隨住報親寺,即今南安延福寺(原文是隨住報親寺、延福寺)。元兵進陷興化,文龍被執不屈,指其腹曰:‘此皆節義文章也,可相逼耶’!文龍殉節,瓚奏別王駕,進復興化軍。我祖四三翁諱琯及子四四翁諱俞,知宋祚改(原文為‘知宋祚將改’),家眷流離,先在興化仙遊礦山住,尋移泉州安溪,居湖山后溪三載,會元詔捕,故宋臣裔祖四三翁四四翁(原文均為“公”字)及妣何氏不知所措,惟患入山不深,爰是尋僻潛蹤,喜南斗場之地,辟啟山林,卜宅於東山頭,堂構而居焉”。

種德叔並附誌曰:“考之南斗東山潁川陳氏宗譜載,我祖四三翁由興化仙遊礦山遷安溪湖頭後溪,經三寒暑,轉徙於南斗東山,其源流世系紀載不曾有如此載詳而且明,今偶于霞鎮二房派之家譜斷編(篇)中得之,又恐失之用,特騰錄諸家譜之首,以俟後之輯宗譜者採而輯之,以便考據雲。”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