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
宗祠,又稱宗廟、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又是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宴飲的地方。民間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時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涵江黃巷村黃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一○三二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產”。(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卷十二)建陽陳氏家族的祠堂,始築於元代。各地大規模營造祠堂,則在明清兩代。此時入閩各家族經過長期發展和繁衍,族眾日益增多,家族為團結族人大興土木,故一時建祠之風盛行。據清初《光澤縣誌》載,當地“從前各族宗祠無幾,近數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鄉多各建祠。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賢,頗有追遠睦族遺意。”(清.乾隆《光澤縣誌》卷四《輿地志.風俗》)一般家族不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或稱“總祠”),族內各房、各支房,往往還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舊時漳州府詔安縣,“居則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陳盛韶《問俗錄》卷四《詔安縣》)這一時期的宗祠大都保留至今。
據廈門大學陳支平教授等調查,連城新泉的張氏家族,除總祠外,另有支祠二十四座;惠安山腰莊氏家族,族眾數萬人,大小祠堂超過一百座,其準確座數連族人也說不清。福州郊區尚幹的林氏家族,族眾近萬人,大小祠堂不下五十座。為顯族威,大宗祠堂還蓋進省城。一些同姓氏的大家族,有的合建跨地域大宗祠。民國時期,永定“鄉村之中,不論大小姓,皆合建祖祠,複合散居各鄉及徙居各處之同宗在邑城建祠。”(民國《永定縣誌》卷十五《禮俗》)仙游縣黃氏家族,派下子孫散居三十餘村,各地黃姓集議,在縣城合建黃氏大宗祠。福建林氏是人數最多的家族之一,清初曾會同八閩林氏族人,于福州創林氏大宗祠。此外,在海外及臺灣的分支子孫,與鄉土宗祠也保持了密切聯繫。民國時,漳州許氏家族,居新加坡、馬來西亞者,曾連袂返鄉倡建新加坡許氏大宗祠。
為了維護祠堂的神聖和莊嚴,保持祠堂的整潔和香火有期,福建民間各家族對之都有一套管理規則。強宗大族專設祠堂司事和祠丁來負責祠堂的日常管理和灑掃上香。福州一些祠堂還規定每年按家居住址,每家出一人,一屆八年選四人,輪流管理祠堂,這些人俗稱“當家頭”。族人不允許有損害祠堂的行為。長樂曾氏家族規定:“一宗祠內外,不准私放畜類,以及不准夏秋曬穀,至於乘涼寢睡等事。違者罰錢一千文,充祠公有;若再抗罰,族房齊集,呈官究治。一祠堂內外,凡有安囤家私柴草,即在祠前焚化示眾。”(長樂《感恩村曾氏族譜》宗祠規條)有的家族還規定,族人損壞祠堂物件必須賠償公罰。婦女兒童不得隨意入祠,族人蓋房不得有礙祠堂風水等,尤其是一些有損于家族道德的行為,如行竊、賭博、吸毒等皆是祠堂的嚴厲規定的禁條。
祠堂的建築大多講究“風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將舊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時,往往先建祠堂。閩北一些單姓小村落,無力籌建大祠堂,便在村前選址設牌位,供祖先。祠堂一般多位於正寢(前堂)東側,講究的有三間二外門。正大門平常不開,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議大事時開啟。正廳外,有儲藏祭器、遺書的小房子,環繞成一個獨立的建築群。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間正廳,正廳內設四個龕(也有八~十個龕者),龕中置一個櫃,內藏祖宗牌位(稱“神主牌”),四龕神位依次為高祖考、高祖妣和考、妣的官位、姓名字型大小。每龕前各設一矮長桌,用以擺放祭品。一些宗祠裏,凡本族新添男丁要貼張紅紙在柱上,上書□□□長子(或次子等)、取名□□□,以示到祖先面前報到。如今閩南一些祠堂大廳正中大木龕中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已被各主遺像所取代。本房死者若有子已婚(不屬夭折)者,其遺像可入祖廳正堂。惠安崇武一帶,幾乎所有宗祠廳堂的龍壁都貼有符篆、“金箔”及用錫箔色紙剪成的鏡、尺、剪刀、雙喜等圖,用以鎮宅。符篆多書“北方玄武大神鎮宅”、“西方白虎大神鎮宅”、“東方青龍大神鎮宅”、“南方朱雀大神鎮宅”等。平日祠堂空屋有借給家無住房的族人居住,有的族人的靈柩也寄放在祠中。族人去世,則送香灰入祠。外出族人來謁祖尋根時,必先到祠堂祭拜,而後包上祠堂的香灰及家鄉泥土帶走,以示不忘根本。
一九四九年後,除“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部分祠堂遭損外,省內宗祠大多保留。近年一些地方宗族活動又興,新建祠堂不少。漳浦鄭姓人一九八七年就整修族祠,作為鄭姓舉行“穿燈腳”(穿燈腳,每年農曆正月十四,閩南一帶在族祠內懸掛各種花燈。讓由婆婆陪著的新嫁娘,和初為人母抱著新生兒的小媳婦,沿宗祠的下殿至上殿繞行一周。因系從高懸頭上的花燈陣中通過,故稱“穿燈腳”)傳統習俗活動的場所。宗祠的修建仍由同姓族人捐款集資。閩南許多華僑回鄉也捐修宗祠。新修祠堂大都富麗堂皇,耗資甚大,造成浪費。新修的宗祠日常向鄉人開放,僅是做為宗族的象徵而已。閩南許多宗祠,作為村裏老人會活動場所,發揮有益的作用。
名稱
古時候,君子將營宮室,以宗廟為先。當時以諸侯、公卿貴族才能立宗廟,例如公卿有三廟,大夫立二廟,庶人無廟稱為祠堂。今天臺灣地區所見,一般名稱雖有多種,包括宗祠、家廟、祠堂,但都是以奉祀始祖、始遷祖,或歷代績有功德之祖先神位為主,習慣上我們也都以「祖廟」稱之。
由來
在過去傳統社會之宗法制度下,相傳民間可以有宗祠是從宋朝開始的,但一直到明神宗萬曆年間(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才有禮部尚書夏言奏准百姓興建家廟、祠堂或大宗祠,以為擴大祭祀祖先之記載,因此今日所見較為老舊的宗祠古蹟,要以明朝所興建的各姓氏宗祠之歷史為最久。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宗祠、族譜、祭田,逐漸構成維持家族制度的三大支柱。
意義
祖先遷移他鄉在異地生活發展,在安居落戶之後,為了能夠得到基業永固及尊祖敬宗之目的,他們常有創建屋宇與祠堂之舉,歷經數十、幾百年之後,他們的子子孫孫就有「祖厝」及「祖廟」之蹟可尋。在族譜中,也常會有「祠宇」卷之記載;例如朱次琦主修的廣東南海《九江朱氏家譜‧祠宇譜》,羅師楊等修興寧《東門羅氏族譜‧卷二祠宇》就是最佳的範例。
台灣宗祠
回顧唐山漢人入居臺灣,其時間主要是在清朝初年,因為歷史還不算太長久,因此一般家族的發展也不算很龐大,大宗祠、小宗祠之區分不是很明顯。不像大陸江南及金門地區,其聚族而居的歷史較為久遠,子子孫孫綿延瓜瓞,世系分支房派較多,所以各姓氏宗祠就有大宗祠、小宗祠之分。
大宗祠
明清以後所建立的宗祠,以始遷祖為祭祀對象者屬大宗祠。以金門為例,在瓊林屬二級古蹟的「蔡氏家廟」即為大宗祠,它是全村的中心。另外在古寧頭一帶三個村,共有大小、宗祠九座,其中只有一座屬於大宗祠。
小宗祠
始遷祖之後裔,若是族盛而分居,其房派綿綿瓜瓞,子孫為了區分房派及祭祀方便,以房派祖為宗所建的家廟,就是屬於小宗祠,也可稱它為「支祠」。在金門瓊林一地,除了有一座大宗祠為全族人共同聚會祭祀之外,尚有六座家廟是屬小宗祠,例如「六世竹溪公宗祠」。金門珠山的薛氏,於清乾隆三十三年即建立大宗祠,後來子孫又於大宗祠旁邊,興建了小宗家廟,表示當地薛氏人丁繁衍很興旺。
在房屋建築類古蹟中,宗祠是比較不受到重視的一群,它不像官衙、寺廟、書院、或民厝,有較多社會大眾的關注與觀賞,以及專家學者的研究與維護。其實在臺澎金馬地區,各姓氏宗祠建築已超過數百所,而列入古蹟者更多達十八所,尤其是在開發歷史較早、較久的金門與澎湖,有各式的大、小宗祠,其建築典美而歷史悠久。現存遍布各地的宗祠,不分大小或新舊,有不少建築是很巍峨壯觀的,有些姓氏宗祠,更彰顯出家族與地方間的墾殖與發展關係,因此認識與觀賞宗祠之美,確實具有很特殊的意義。
外觀
祖廟與祖厝是代表家族的主要活動空間,兩者座落與外觀相近又相仿,其家廟外觀通常是樸素型合院式,例如斗南東明里曾氏家廟即為一例。宗祠外觀若與寺廟相類似者,就有雕樑畫棟之壯觀建築,位於台中市的三級古蹟林氏家廟即屬之。
格局
宗祠格局有單殿式、兩殿式、三殿式,格局大小常受宗族大小、官位高低、財富多寡而定。清朝對於宗祠建制,有較嚴格的規定,幾品官、幾開間、幾臺階,都有一定的規格限制。以廣州「陳氏祠」為例,它是一「闊五間、深三進」祠堂,可能是族中有人做了三品以上的高官所致。陳氏祠是由大小十九座建築構成的院落式建築群,頗具有傳統南方建築之風格,為廣東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裝飾最精美的宗祠。陳氏祠又名陳氏書院,可惜現已不准陳氏族人再供奉祖宗神位,現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佔用。
彩繪
宗祠中的彩繪,具有防護木構材料及裝飾美化的作用,它也能反映出一個地方的民間藝水準。彩繪從門神、樑枋到雀替都可看到,從其亮麗色彩與吉祥構圖中,可以看到藝師運作彩繪內涵之匠心,可以想像藝師是希望為族人的生活,營造更多的幸福美滿、平安喜悅之氛圍。另一方面,這些彩繪內容都與忠孝節義故事有關,也表示希望藉此讓族人都能見賢思齊。
匾額
在宗祠建築中,通常是額有匾、楹有聯。從匾額題字中,可以看出各姓的家風與科名,例如西螺程氏家廟的「理學世家」,竹山林敦本堂的「文魁」。
楹聯
宗祠門柱上的楹聯,可以反映出家族血緣與地緣發展關係,聯句很多是請文人雅士或當代顯宦撰寫的,它與匾額題字一樣,是構成宗祠藝文景觀的一環。
畫像
宗祠內亦有懸掛歷代祖先畫像者,祖先畫像通常是彩色的肖像畫,亦稱為「喜神」。肖像畫以身著官服或大禮服入畫,它也是值得珍藏的家族文物之一。
布局與風水
金門是一處最具宗祠代表性的地方,當地人家對於建立宗祠,相對的比較講究風水地理。現代人相信風水的人可不少,也知道有「宮前祖厝後」的配置禁忌,其實它與住家環境之優劣大有關係,與日常生活上的動線佈局也有密切關係。以金門山后中堡為例,據說該地風水屬五虎回頭的形勢,聚落中的王氏宗祠,為坐西向東的佈局,傳說中的山后「龍穴」就位在宗祠之內。從王氏宗祠內,掛有「進士」、「翰林」、「巡撫」各種古匾,讓感受到好的地理風水,似已發揮了一點蔭補功能。另外,金門珠山《薛氏族譜》特別記載:「無廟無宮、鄉里不興」,除了有訓勉子孫要飲水思源之外,也有提醒子孫必須留心風水地理的重要性。
「宮前祖厝後」、「無廟無宮、鄉里不興」
宗祠祭祖活動
宗祠是祖宗所憑依,子孫所瞻仰、序昭穆、辨尊卑,族人有事聚會之重。它是一座莊嚴肅穆的家廟,也是施行家法、家規、家奠的地方,平常管理非常嚴格,甚至明定「祠規」以讓族人共同遵守,其中對於進出宗祠及舉行祭拜儀式,都有很慎重的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