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鎮鳳美村陳莊鳳阪堂古祠
鳳阪堂位於永春石鼓鳳美陳莊(古稱仁莊)的雲居山麓,是小岵南山陳氏現存肇建時間最早的宗祠,也是永春現在屈指可數的最古老祠堂,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
石鼓鎮鳳美村陳莊鳳坂堂古祠
據《永春縣誌》和陳氏古譜記載,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進攻福建,分住蓬壺的南山陳氏舉族參加抗元,兵敗後幾遭滅族。元末政治腐敗,農民起義,至正十四年(1354年)留居小岵祖地的族人被視參與作亂,慘遭殺害,財產盡沒於官。這兩次劫難殃及全族,生者逃離家園,族譜散失不全,鳳阪堂肇建的準確時間、具體建造者及分居鳳美的族人之後裔失記。據來自德化的同宗而不同支系的《仁莊陳氏族譜》載,太邱陳氏衍派桃源(今永春)惟一門八俊士,登山有宋紹熙名進士諱一新先生諸伯仲數傳迨。一新的後裔外遷時,鳳阪堂等財產委託仁莊陳氏宗親掌管,上祖托其代為祭祀。
鳳阪堂屹立飛鳳朝天之穴,坐向申寅兼庚甲,系二進歇山式、燕尾脊、穿鬥架構的土木建築,上下落三開間,中有天井及兩廡,正面並排三個雙開大門,具有宋代古建築特色,建築面積325平方米,占地面積927平方米。雖年世久遠,承蒙仁莊陳氏宗親盡心以誠,精心管護,屢次修葺,至今原貌基本依存。正廳上首橫懸“鳳阪堂”匾額,木質圓柱上鐫刻的楹聯富有寓意,發人深思。如“厥德聿修有宋鄉賢裔,地維永勒桃源孝子家”。“行古禮宗風遠播,發孝思高意長存”。“鳳宿必擇梧崗,士君子懷抱不凡,當審慎一庭雅趣;阪長好舒縱足,大丈夫馳驅其志,乃圖描萬里前程”。當地宗親回憶,原懸掛於橫樑上的“三世連科”、“進士”、“舉人”等諸多牌匾,在“文化大革命”中毀壞殆盡。祠堂自民國年間開始先用以辦學,後作幼兒班教室及小學文體活動場所。祠堂丹犀外的水塘早已被填,圍牆及左邊的排樓也已毀壞殆盡。
南山陳氏族人系南陳開宗祖陳邕之後裔。陳邕為唐神龍元年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與權臣李林甫不協,開元廿四年被謫入閩,輾轉至漳州建南院(今南山寺)定居,其六世孫陳喜,唐時官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陳喜之玄孫陳蠲,官居御史大夫兼國子祭酒。陳蠲之子洪義任中軍校尉。洪義之子弘元,號校尉,于五代後周顯德三年( 956年)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抵永春,宋初擇於岵山,俗呼小岵(古稱小姑)南山之麓結茅定居。現已傳40多代,總人口達30多萬。其後裔科舉時代科第聯登,賢宦名仕輩出,宋時七代相繼連登進士或特奏名者達20多位,人稱“七世蟬聯”。有一門叔侄父子兄弟茅茹匯登華輝萼連的“一門八俊士”,有宋理學家陳和柔,有威名顯赫的清水祖師陳普足等。
據族譜記載,校尉生二子,長居安、次居寧(下落不明)。居安生天保一子,天保生福壽一子,福壽生二子,長王鹹、次琮(下落不明)。陳王鹹自總角即穎悟逾恒人,胸羅古今書籍,於世上之興得喪無不洞澈,北宋年間舉孝廉(舉人),元豐三年(1080)特奏名進士,作《寒松軒》詩,其名句“自是古今無變異,豈因霜雪有枯榮”。選入《福建通志——宋詩紀事》,生有三子,長彥聖、次彥通、三彥士。彥聖留居故地,宋紹聖四年(1097年)丁醜科進士。他與侄知柔,孫陳朴、陳模兄弟相繼登科進士,敕賜建“世科坊”,人稱南山陳氏為“世科陳”。彥通居達埔,其子孫移居蓬壺。彥士分居石鼓鳳美陳莊。可以確定鳳阪堂是陳王鹹或其三子彥士建造,時在北宋皇祐至元豐(1049~1085)年間。
彥士之子知古為宋紹興廿二年壬申科進士。知古之子一新,少受學于陳知柔,志行識見文章迥出流輩,紹熙元年庚戍科進士,授汀州教授,慶元四年較藝漕闈,時南宋太師韓托胄用事,首發策,以穀永攻君而党王氏,劉賁言直而有司不取,為問同列請易之。一新不聽,毅然曰:“頭可斷,問不可易”。果激權臣托胄怒,將罪之,賴侍臣力救得免。遷國子博士,輪對深論權梓,以劾免。改通判婺州,知邵武軍,以廉平稱。初索考官,不習偽學狀,一新曰:“吾甯不為考官,決不書也。”其守如此,著有奏答論議、詩詞雜文等(《閩大紀》),卒後祀縣聖廟鄉賢祠。一新的後裔失記,永春小岵南山陳氏宗親聯誼會譜志編修組多方查詢未果。現在鳳阪堂已由南山陳氏接管,資料已先後編入《泉州名祠》和《中國祠堂大觀》。2008年 8月間,又將本宗祠的資料報送福建省陳氏委員會,供其編寫《閩台陳氏祠堂集錦》或《閩台陳氏祠堂文化》書刊。2008年12月開始,通過《永春小岵南山陳氏宗親網》,向全球發佈小岵南山陳氏宗親聯誼會的各種資訊。
永春小岵南山陳氏宗親聯誼會
校尉33世孫 陳丙丁執筆
2009年4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