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岵山雍睦公世系 »

陳章明:慈心雕龍敢為先

作者:永春一中  來源:www.ycyz.cn  更新時間:2016年08月02日

陳章明:慈心雕龍敢為先

善是一種天性。面善的人其心也慈,善會自然而然地呈現在臉上。

眼前這位慈眉善目的港商,祖籍福建省永春縣。他身著淺咖啡色的便西時尚而不張揚,舉止彬彬有禮。儘管頭髮已漸漸印上歲月的流痕,但臉上卻神采奕奕而且親切隨和。交談中他目光篤定,表情柔善中充滿堅毅……他是知名的僑領,也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和慈善家。

陳章明是投股多家上市企業的福信集團股東董事、福建省泉州市政協委員、永春福信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福建省僑聯常委、福建省僑商會副會長、香港福建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永春同鄉會會長、福建省泉州華僑商會常務副會長、深圳泉州商會永遠名譽會長、世界永春社團聯誼會候任會長。

外表儒雅的他,態度謙和,話語簡潔,聊到趣事時,他會發出爽朗的笑聲,顯得友愛而具感召力,讓攀談者很快地感染上潛在的正能量。

在百度裏輸入兩個關鍵字:福信財富中心、尋根,便可找到一部以鄉愁為題材的樓盤微電影宣傳片,片中旁白娓娓訴說:作為海外遊子,心中總縈繞著故鄉的雲、故鄉的水、故鄉的人……熟悉的閩南語歌曲牽腸掛肚地抒發著似水柔情。這是一個發生在六十年代的永春縣城,兩個年青人由於下南洋而分開,最終在永春福信財富中心再聚首的愛情故事。雖然是為樓盤推出的宣傳微電影,但卻是串起海外鄉親親情、友情、愛戀的動人影片,看完讓人思緒難以平復。這個微電影的總策劃正是陳章明其人。

片尾的字幕似乎印證了他內心的故鄉情結:每一份友誼,來自歲月痕跡和愛的光芒,當時過境遷,愛與關懷依然延續。他深情地將此片獻給 180萬海內外永春人。對於這個家鄉的新樓盤,他是有特殊的感情的。作為一個回歸永春的港商,他深戀著家鄉的一草一木。在樓盤的開業儀式上,他說:“福信集團根在永春,是永春的企業,永春家鄉人的企業。雖然90年代初走出去後陸續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但這次回歸就是做永春樓盤的傳世精品,做永春的地標建築”。話語間之豪情萬丈,讓人感受到他回報家鄉的義膽雄心。他告訴我們,配合政府打造宜居城市,建設全省美麗鄉村示範縣,是每一位永春人的光榮和使命。

他對家鄉的熱愛、對永春的眷念溢於言表。

父親常說“乞呷莫存懶”

“我的父親名叫陳文彬,原來是醫藥公司的副經理,土改時遇到我的母親,就結婚了。”陳章明回憶起他的父親時,感慨地告訴我們:“父親三代貧農,思想非常正統,為人很好很好。父母心中都有勤奮努力的觀念,我們兄弟姐妹五個從小就被灌輸了自力更生的人生觀”。他用兩個“很好”形容父親,足可見他在孩子們心中的影響力。

陳章明從小學到中學,都在利用課餘時間上山挖草藥、加工中草藥,賺錢貼補家用,兄弟姐妹們從不閑著。小孩子手腳雖然慢,但一個晚上也能掙一毛幾分錢。他記得父母常說的閩南家鄉話“乞呷莫存懶”,意思是即使做乞丐也要盡全力去乞討。人生在世,無論做任何事都要努力拼搏。

父母教導他們,讓別人欺負比欺負人家強,讓人占了便宜,說明你有本錢,比人家優秀,不要緊,吃虧是福。如果欺負了人家,反而會惶惶不可終日。他們兄弟姐妹五人懂得了要像父母親一樣用勤勞、善良、忍讓和堅持去生活,去奮鬥。

陳章明的父親身體一向很好,只是有些血壓高,沒曾想,1986年突發腦溢血不幸去世。母親身體不太好,幾乎年年都要吃藥和看醫生。他動情地回憶說:“在‘文革’時父親被當作走資派抓去遊街,批鬥,掛牌子,工資都凍結了。我媽一人撫養五個孩子,度日艱難。那時我媽做幫工,小孩子也跟著一起做,冬天做金桔蜜餞,要把金桔核擠出來,長時間勞作手指頭都腫了,彎曲都困難。我們還做過加工中草藥、賣冰棍、挖蚯蚓,到地下臭水溝用手電筒照著抓蝙蝠,再挖掉蝙蝠內臟,曬乾做成中藥。采枇杷葉,放在水裏洗淨,去毛,再細心地卷起來。尤其在冬天手都開裂流血了,辛苦可想而知。鄰居都交口稱讚我們兄弟幾人非常勤勞團結。”生活雖然清苦,但兄弟姐妹都自覺地分擔家裏的活兒,還總怕做得少了讓家人辛苦。一家人就在相親相愛,相攜扶持的氛圍中,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

當知青有使不完的勁

1974年7月10日陳章明高中畢業。四天后他就踏上了上山下鄉的知青路,到福建省一個最偏僻的小山村——上西坑知青點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那年他剛好十七歲。

“那天從早上八點出發,到傍晚五點來鐘才到目的地,大家身上都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當看到農民們排隊站在村口歡迎我們,我們激動地齊聲嘁:‘向貧下中農學習,向貧下中農致敬’!場面很熱烈,我們心裏充滿了自豪和喜悅。”陳章明深情地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那成為他人生中第一段艱苦而又值得回味的時光。每天與農民一起下田,遇到雙搶季,早上五點就出工,晚上十一點鐘才能回住地。當天收割的稻穀甩出來分給每家每戶,經常是打著火把,有說有笑地挑著穀子趕回住處。那種熱烈和幹勁,總讓人覺得有使不完的勁。

當時知青們的住房,是18個知青們親手搭建起來的。大家去山上伐木,割掉樹皮,以圓木作為房屋支柱,建起了一座溫馨的二層小樓。樓上住宿,樓下做飯和養豬。眾人齊心協力,其樂融融。

一天晚上,大夥幹完農活後回到家,又累又困,一些人坐著、躺著,還有人開始準備煮飯的時候,忽然,知青們養的小狗像瘋了似的不停吠叫,咬著一個人的褲腳往外拖,一副不達目的誓不甘休的樣子。終於有人好奇跟著它,才發現一個知青被蛇咬了,倒在路邊,奄奄一息。大家急忙將他背了回來,一番緊急搶救後轉危為安。這只狗忠誠護衛主人的故事讓人難以忘懷。

當年,包括陳章明,每一位知青們心裏都懷揣著如火般的激情,日子清苦卻過得有滋有味。
他告訴我們:忠、義是善良人的本性,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做赤腳醫生成為全縣先進

1974年底,為了響應毛澤東主席“六二四”講話號召,每個大隊都要建一個農村合作醫療站,陳章明報名當了赤腳醫生。農村裏的人,白天忙著田野的活,有病也強忍著,晚上熬不過了才會叫醫生到家看。陳章明經常晚上走夜路替人看病,在那偏遠的村落,一走就是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達農民家。他任勞任怨地行醫,得到當地老百姓一致好評,醫療站被評為全縣合作醫療站的先進單位,當地記者還找上門進行採訪報導。

陳章明會當醫生並非偶然,當年他就是縣學醫班的學員,參加過醫院實習培訓。由於他心靈手巧,諸如注射、打預防針、製作中草藥等,早已了然於心。那時縣裏舉辦了一個大型泉州市中草藥展覽,他是三名解說員之一,面對展出品類達1200種的中草藥他居然做到瞭若指掌。

錘煉意志的部隊生活

之後,陳章明選擇了當兵,七個報名參軍的知識青年個個比他壯,卻只有他單獨通過體檢。

“我是最矮小的,從前在學校有一個外號叫矮子班長,真正長個兒還是在部隊,太太後來回憶說再見到我都不敢相認了。”

部隊訓練是很艱苦的,陳章明是部隊的廣播員兼放影員,部隊五點半起床,留聲機放出的起床號要做到分秒不差,當時擴音器啟動前要預熱十五到二十分鐘,所以不論寒來暑往他都堅持每天五點準時起床。“那是件很能鍛煉人意志的工作。”陳章明回憶道,臉上顯得容光煥發,眼睛裏盈滿了幸福的神情。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章明出差乘火車從邵武到南平,車上廣播說一位元農婦急性闌尾炎發作需要救助。懂一些醫術的他,用針灸緩解了病人的劇痛。老實善良的他,本是在南平下車,因怕病人有意外,一直守護病人到福州,然後再獨自返程。那位病人通過列車長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到部隊。為此,部隊首長將服役期滿二年的陳章明勸留下來並調到團部衛生所當了兩年衛生員,1981年初才正式退役。

由於陳章明的出色表現,他在部隊期間光榮入黨,並榮立三等功。退役後的陳章明被安排在永春縣醫藥公司當文秘。那一年,他心儀的女同學從香港第一次回到永春,她是1973年去香港的,這次回來是處理父親的後事。當時在幾個老同學的撮合下,這位女同學成了自己的太太。婚後,也就是1983年,陳章明來到香港,用他自己的話說:這一切都是緣分,更是天意。

做員工不如自當“老闆”

去香港,陳章明的回憶說是“好聽沒好命”。60平米套房競被隔出 6間房,他們租的是中間一個不到 5平米的小廳房。房間沒窗,只有一個40釐米寬的透風口。床被改造成了三層,上下都放雜物,中間兩個人擠著睡,幾個煤油爐並排擠在小廚房裏,做飯和洗澡都得排隊,沒有空調、冰箱,一個月卻要 400元港幣的租金。

陳章明在香港蝸居了一年多後,才與大哥湊了 6萬元做首付,買了一個小套間。

為了生活,陳章明玩命地掙錢,白天上班,夜晚上英文夜校班,早晚在街頭擺地攤。那時他在一個棉布行做夥計,一個月的工資1100元港幣,而擺地攤一天就能收入 200多元,副業比主業還掙錢,這是陳章明沒有想到的。憑著辛苦打拼,在大女兒 3歲多時,才終於將她從大陸接到香港,從此結束兩地分居的日子,實現家人團圓。

1986年之後,改革開放之風吹遍中國大陸,香港商業也迎來鼎盛時期。陳章明開始思考在商業上如何一展身手。他意識到貨倉管理員是沒有機會學習業務的,這樣得過且過不會有大的造化。他果斷辭職後他進入一家二手棉布店,店老闆是現在永春同鄉會的副會長。陳章明提出想跑跑業務,可店裏的生意實在太好了,老闆指指盈門的顧客對他講“你看看,這還需要出去跑業務嗎?”在店裏面整理布匹和剪布頭當然不是陳章明的志願。幾天後他毅然辭職,獨闖商海,一個大膽的想法浮現出來:他打工的第一家做正統布匹生意,而第二家是收購二手布的,陳章明把第一家積壓的布匹賣到第二家,每尺布稍稍提高五毛的差價,一單就可賺6000元,這為他贏取了創業的自信心,從此,他終於下定決心自己出來當老闆。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陳章明發現,香港的垃圾都放在後樓梯讓清潔工搬走,想知道那個廠家用什麼料,只要去後樓梯仔細尋找。當瞭解對方的需求後,準備好相關的布匹親自上門詢問,只要價格合適,老闆都會收下來。時間久了,對方還允許可以有一定時間的資金周轉,為此他慢慢地積累了原始資金,1986年他和妻子一起創辦了第一家公司,定名祥達公司,寓意吉祥發達。

弟弟改變了我的一生

在與我們的交談中,陳章明先生始終態度平和,但當他談到自己的弟弟,卻突然哽噎了,他說這個與他感情最深的弟弟,不到40歲就英年早逝。他低了下頭,久久才抬起來,告訴我們:這個弟弟也是給他最多人生啟發的,他的豐富思想和前瞻性思維讓陳章明深深折服,這個弟弟就是如今中國民生銀行十大股東之一、福信集團的創建人——陳章輝先生。

“五個兄弟姐妹,最讓我感念和敬重的,是我的弟弟陳章輝。我能走到這裏,很大程度上是受他影響,是他當初一定要我回大陸投資發展。還有,事業上,妹妹陳雅紅也給予了全身心的幫助和支持。大妹夫林登峰知道我將出任香港同鄉會會長當即表態爭做副會長支持,家人對我的人生影響是非常深遠……”

弟弟陳章輝原來是廈門水產學院的留校助、組織部副部長,27歲就是處級幹部,仕途上走得春風得意、前程似錦時,但他卻突然棄官從商。1993年陳章明正式與弟弟在香港註冊了福信投資有限公司,接著在廈門成立福信房地產有限公司。在戰術上以房地產業為基礎,發展金融、紡織業,然後再開拓高科技領域,同時投資發展農業。在戰略上,以廈門為基礎,在中國沿海由南向北拓展,像下圍棋一樣,科學佈局,紮牢根據地,再聯成一片。時任省委書記的項南來福信公司視察,有感於福信集團的精忠報國之志和創業豪情,提筆揮毫,深情題字:福乃德生,信則通達。

陳章輝對金融投資更是情有獨鐘。1995年12月,陳章輝率領福信集團參與成立中國第一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民生銀行。民生銀行當時註冊資金13億,福信集團投資了8800萬元,在48個股東中是最大的股東。

如今的福信集團已經成長為以金融為引擎、房地產為主業、發展高新科技為導向的民營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先後投資多家全國性金融機構及地方商業銀行並參與公司治理。作為中國民生銀行發起大股東之一,持續連任該行董事單位,同時也是漢口銀行、山東恒豐銀行、杭州聯合銀行主要股東及董、監事單位。此外,集團還先後投資鄭州開封實驗銀行,入股交通銀行、永安保險、閩發證券等多家金融機構,並參與數家註冊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國內領先的PE私募基金(LP)的投資和管理。同時,還主導發起設立了基金管理公司(GP)、投資管理公司、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多家金融或類金融機構。目前,福信集團漳州港開發基金——钜洲資產作為中國金融巨擎優質專案,已於2014年取得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同年 9月18日钜洲資產榮獲多家權威地產機構頒發的“2014年中國房地產基金20強”。

“義”字當頭心懷善念

陳章明沒有停止自身發展的步伐,除了在福信集團擔任股東董事外,他還於2004年正式註冊6680萬元資本成立了泉州龍鳳置業有限公司,進行房地產項目的開發和運作,以自己的理念和方式詮釋他對房地產獨到的見解。

此前一年,陳章明隻身從香港前往安溪參加政府房地產公開招標項目。當時正值香港“非典”,四月份回來,飛機上居然只有四個人!落地後本需被隔離半個月才能自己活動的他,好不容易獲得特別通行許可,測量體溫後進入拍賣會場。一位銀行行長擔憂地對他說: “章明,我替你擔心,怎麼去拿這塊地”?!但他心中明白,要做就要做大,老城區體量不大, 652畝,只有去近郊拿地。他看好的東西就決不輕易錯過,最終他如願以償。

這個項目就是當時安溪最大的綜合性高尚人居社區——龍鳳都城。這塊地真的被他做得風生水起!整個專案分為五期開發,專案總占地面積4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1萬平方米,其中商業建築面積近10萬平方米。社區規劃總人口達 3萬多人。整個社區住宅建築呈多種設計格局,有單體別墅 Tomnhouse(近郊低密度聯排別墅)、多層住宅、小高層住宅及高尚商業、酒店建築。

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項目完成了 7萬多平米的安置任務,這是拍賣公告裏沒有要求的。安置面積每平方收政府 700多元自己得倒貼 300多元。當時的尤縣長找到陳章明,談到當地政府安置老百姓中存在的困難,陳章明二話沒說,當即表示:為了表達我們對政府的支持和對老百姓的關懷,我們毫無保留地配合政府。陳章明“義”字當先,做了一件利民的大好事。

“專案2003年拿地,2010年才全面完工。這是安溪當時最大的樓盤,我們沒有花大錢做宣傳,而是把錢省下來為當地老百姓做安居工程”。他的目光篤定,話語輕鬆,在利益和榮譽面前,他選擇了低調堅守。2005年全面開工時,房價已經一漲再漲,但陳章明承諾重千金,不漲房價,僅此拍賣土地後意外多出來的政府安置專案,他就增加成本2000多萬元。

領軍抱團投資共贏未來

2013年 3月21日,香港永春同鄉會第十二屆理監事暨香港永春同鄉福利基金會第九屆董事就職典禮在香港九龍灣展貿中心舉行。陳章明當選香港永春同鄉會第十二屆會長。陳章明表示:“我們將繼續充分發揮同鄉會重要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團結和帶領廣大旅港鄉賢,繼續關心支援家鄉的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在增進鄉誼、加強交流、促進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做得不好,還不如不當會長”,陳章明擲地有聲地表白自己的看法。他向我們談起,以前的同鄉會,最多的還是奉獻和捐助,大家都是沒有收益的,這種方式在前些年還是可行的,近幾年香港經濟發展略緩,同鄉會中本來有六七成人是做棉布批發貿易的,這二年定單逐漸縮小,行業呈現某種艱難走勢。一個副會長在同一個區域裏開七八家店,現在大部分都收了,留下一二家。經濟不理想,租金和人工負擔就顯得相當困難了,有的老闆將生意收起來,給別人打工去了。“大家都很著急,也在尋找新路子,我既然做會長了,就要挑起這個大樑,有義務和責任讓香港永春同鄉會的鄉親們團結在一起,讓大家過得更好”。陳章明在大勢中思考鄉親們未來的道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永春政府為配合“推進跨越發展,建設美麗永春”的政府發展目標,重啟一個因為財政問題擱淺十幾年的陵園專案。陳章明聞訊立即組織二十多個鄉親參與進來,整合9000萬元人民幣的資金,一舉中標。目前,此專案專門成立了福建省永春天景陵園有限公司,請福建省易經學會經過周密研究,得出關於天景陵園的風水評價:千里來龍、蜿蜒起伏,開屏開賬、開枝開葉、通脈過峽,起三胎龍山、葵龍入首、穴落西山、坐北朝南,形成五虎朝金獅的風水寶地。接著他們又專門申辦官方網站,讓群眾及時瞭解項目進展。這種深入細緻做專案的作風,得到鄉親們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回應。馬不停蹄的他又組織鄉賢們抱團成立福益實業有限公司,主要投資經營金融、股權等。

“香港永春同鄉會成立整整三十年了,在這之前各做各的,沒有抱團贏利的想法。能把大家團結起來,找准機會投資發展,感覺是做了件滿意的事”。陳章明攤開雙手,抬起頭平靜地望著遠方。

慈善是心靈的昇華

三年前,一位當年的知青朋友找到陳章明,告訴陳章明想把被山體滑坡沖掉的上西坑知青點重建起來。

“這個想法很好,我當時就高興地告訴他,自己將無償提供 100萬元的資金”。這個想法再次點燃了陳章明的知青夢。那個曾經的上西坑知青點也成為他夢魂牽絆的地方,他曾多次帶著孩子們故地重遊,知青點被山體滑坡掩埋,讓他心疼不己!

當時他們重建知青點的規劃相當長遠,準備建成一個大型的知青博物館,成為全省幹部、中小學的教育培訓基地。後期還再建成休閒娛樂的大型農莊。在陳章明心中只有一個目的:知青點恢復起來,哪怕達不到預期那麼美好的效果也不要緊,可以讓當地的老人們有一個活動的場所,下一代也能有個接受再教育的好地方。正當瑰麗藍圖慢慢鋪陳開來的時候,這位當年的知青朋友卻因涉及經濟案件而使這項工程成為泡影,也成為陳章明心中一個很深的遺憾。

至今他己先後投入 150萬元清理河床和修擴公路,配合當地打造美麗鄉村。對於建設美麗家園,在他心裏始終有個不滅的夢想。

陳章明秉承父母熱心向上的美德,己為各項公益事業捐款將近2000萬元。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八閩慈善之星”稱號。他說“財富取之於社會,理應用之於社會”在2012年召開的“永春縣慈善總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上”,他深情致辭:“改革開放給家鄉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親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但是,家鄉仍有一些急需要幫助的、無依無靠的孤兒,孤獨貧困的老人,遭遇不幸的殘疾人,因突發事件、突發病、災害造成生活困難而無力自救的家庭……他們與我們同在一片藍天下,同是社會大家庭的成員,也是我們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幫助他們、撫慰他們是每一位善良人的共同責任”。

將社會公益進行到底

中午,陳章明和我們在永春一家農家菜館用餐,地方不大,食客卻座無虛席,飯菜香裏飄著一股濃濃的永春故鄉的滋味。

陳章明向我們談起他的太太,那個他掛在嘴邊和心裏真正的賢內助——鄭亞欽女士。

他們是高中同學,鄭亞欽畢業後去了香港 7年多時間裏,她一直在店裏當營業員,從早晨 9點到晚上1l點多。本來一個月可以休 2天,但是為了賺更多的錢,她總是多加一天班,把錢悉數寄回家給父母建新房,當時她家建成的青磚大瓦是永春最漂亮的小樓。這也是鄭女士引以為豪的一件事。

“我們是白手起家,我很感謝我的太太對我默默的奉獻和支持,不離不棄”。從陳章明決定自己出來做老闆開始,太太就成了全職太太。“剛開始在家裏開公司,太太就一邊照顧孩子,一邊當接線員,現在三個孩子長大成人,太太功不可沒”。但是在心裏,他也有覺得遺憾的事,幾個小孩子都只願意呆在香港,不願回家鄉創業,到家鄉反倒覺得疏遠了。但是他不逼孩子們,畢竟都長大了,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他尊重孩子對人生道路的選擇。

讓他頗感欣慰的是,幾個孩子對於爸爸做公益、做善事,從來沒有半句反對的聲音,他的言傳身教也得到孩子們理解:公益是一個人的良心和道義,人首先要愛國愛鄉愛家。

他告訴我們:“現在的家長為了孩子攢錢、購房,物質享受方面要什麼給什麼,很少考慮教育孩子如何做人。這不是關心孩子,反而誤了孩子的一生。《增廣賢文》裏有句老話‘積錢積穀不如積德,買田買地不如買書’;為後代留下什麼?這句話解釋得好,一是德,二是書。積德需要家長身體力行地感召,買書是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知書達禮,成為自食其力,對社會有用的人。”

採訪臨別,陳章明還感慨地說: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身上流淌著仁、義、信、善的熱血,無論經商還是做公益,都需要有人領軍帶頭,我願意去嘗試,可能過程不容易,但心裏會很快樂。

(特別感謝永春縣僑聯周少華主席、鄭志民副主席和尤希聖先生提供線索及資料)

本文來自:永春一中 www.ycyz.cn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