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建築--閩南文化的核心支柱
2013-05-03
紅磚地鋪
紅磚牆飾雕刻作品
出磚入石的紅磚建築
(顏瑛瑛/攝)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海外交通和對外貿易曾經盛極一時,多元文化在泉州大地上交融匯合,形成了獨特的閩南文化。
從古至今,閩南文化留給世人的,都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不管是文學的還是戲曲的、建築的……然而,在眾多閩南文化中,富有特色的閩南建築一向為人們所稱道,那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埔蚵殼厝;被稱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的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保存完好的紅磚古厝……處處體現著閩南建築的特有風格。
為了讓人們全方位瞭解閩南古建築的獨特風情,近日,早報記者特別採訪了長期研究閩南建築文化、石雕、古建築專業的古建築工程師張川河,以此引發市民對閩南文化中獨具閩南特色建築的學習和思考。
□早報記者 朱淇齊 文/圖
多元文化造就閩南風格建築
紅磚赤瓦、燕尾山牆,鑲嵌上精美的木石雕刻裝飾……這樣的紅磚古厝在閩南一帶十分常見。
從審美的角度看,這類建築反映著地域的風格特性,形成了所謂的閩南風格,而這種風格的形成也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雖說現在已無法追溯其產生的淵源,但根據資料記載:早在宋代時,這種建築已經在閩南地區開始推廣和建造。紅色原本被稱為宮廷色,本為“庶民不許”,卻在閩南民間大量使用,這除了與閩南人長期從事海外貿易,民間積累了巨大財富,以及講求排場的鄉風有關外,還因為福建沿海地區自古以來都是“山高皇帝遠”,加上閩南人“敢為天下先”的特性,使得閩南建築外形富麗堂皇,被稱為“皇宮起”的違禁紅色建築在閩南一帶也悄然風行。
據張川河介紹說,閩南地區的紅磚建築多以三間張雙落大厝為基本單元,罕見的還有五開間的大厝,規模大的院落還加護厝於左右。此類建築大量使用紅磚紅瓦,廣泛應用白色花崗岩做台基階石,屋頂多為兩端微翹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細部裝飾十分精緻,不僅外觀獨特,而且在裝飾與色彩紋樣等方面都與其他區域的建築截然不同。它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
閩南古厝中的紅磚文化
遠望紅磚古厝,最吸引眼球的除了屋頂最佳形制的燕尾脊之外,便是紅磚牆的立面,紅彤彤似鮮豔的向日葵顏色;近看,紅磚牆面每每刻意組砌,貼面鑲嵌成各種各樣的圖案,成為富於變化的磚砌藝術。而諸多雕飾的運用,如磚雕、石雕、木雕、瓷雕,室內、室外均有別致的修飾,使整座大厝的藝術顯得更精緻、更精彩。如磚、石、木、瓷雕,主要用於外裝修,大門門楣、正門屋簷下、牆壁、外牆基、柱礎等;木雕主要用於梁枋、垂花、窗扇、門扇及木隔柵。雕刻手法有線雕、浮雕、半透雕、鏤空雕等。
採訪中,張川河還以 PPT的形式,直觀地向記者表明,在閩南建築的傳承中,“紅磚文化”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泉州傳統民居最大的裝飾特色,就是大量運用紅磚進行裝飾,經過歷史的沉澱形成了獨具魅力的紅磚文化。紅磚牆裝飾藝術,工藝精湛,寓意豐富,裝飾手法豐富,極具藝術價值。
張川河認為,“紅磚文化”不止是閩南古厝建築特色的發展與成就的概括,更多的是與閩南人民的精神世界相連接的文化,是閩南人民繁衍壯大,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這種文化,不僅是閩南人的瑰寶,更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瑰寶。
紅磚建築是泉州建築文化的源泉
紅磚建築不僅是閩南傳統建築的特色,也是泉州建築文化的源泉。張川河告訴記者,閩南的紅磚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不僅是民間文化的載體,而且保留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和民族密碼。尤其是古大厝保存的歷史文化實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豐富和集中,能較完整地反映閩南一帶的傳統風貌、地方特色、民俗風情,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
更值得一提的是,閩南的紅磚建築既承載了中原文化,又包容海洋文化兼具地方民俗文化,以及民間工藝文化,是獨特的南派古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閩南文化的核心支柱。
相關鏈結
精雕細琢福興堂
這是一座懸山式土木磚石結構的閩南古大厝,由建造中山陵的名匠們打造而成;其內有眾多輝綠岩、花崗岩石雕,樟木、檜木雕,磚雕和泥塑;圓雕、線雕、浮雕、鏤空雕等多種雕刻手法在厝內交替運用,讓永春這座古大厝看起來非比尋常
福興堂頗具閩南風,屋脊卻與眾不同
雕刻群像人物的表情和姿態各不一樣
石雕採用浮雕、鏤空雕等工藝
圓雕工藝精湛
神話人物石雕栩栩如生
石雕窗有兩層圖案
福興堂頗具閩南風,屋脊卻與眾不同。
放牧石雕
□本報記者 吳拏雲 通訊員
溫令城/文 記者陳小陽 通訊員 吳新華/圖
聽長者說過,每個閩南人的心中都藏著這麼一座古大厝:它要麼飛椽翹脊,要麼雕樑畫棟;它也許寧謐,絕無喧囂;又或許熱鬧,但並不嘈雜……照這麼說的話,永春岵山鎮塘溪村的福興堂(又稱李家大院)一定早被有慧眼的人收藏於心了。當我一腳踏入這座古大厝,面對那些凝魂不語的石雕、木雕、泥塑時,一股濃烈的感覺迎面撲來:這一步踏入的竟是一座雕刻藝術的殿堂!
邂逅福興堂
春深時節,天氣就像個淘氣的孩子,老愛跟你捉迷藏。前一刻可能還豔陽高照,後一刻就已寒風習習了。從泉三高速永春出口下了高速路,穿過田地,越過斜坡,當車子行駛到了塘溪村一座古大厝的門口時,正值風起,但身體卻絲毫不覺得寒冷,因為我們已被這座古大厝展露出來的柔美與雅致,攝去心魄。時光為它上的妝,低調、簡約,卻又別致、耐看。更何況,還有那麼多精緻的木雕、石雕和泥塑,一齊裝點了它的美。
不用說,它一定就是福興堂了!
據介紹,今年年初,福興堂已正式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了。
精美雕刻和名家墨寶彙聚
“這座福興堂占地1400平方米,是民國時期永春富商李武宗、李武庸兩兄弟出資興建的。”住在古厝內的李氏後人李光澤先生告訴我們,“它是二進懸山式土木磚石結構,裏面的木雕、石雕等雕刻技藝可是極為精湛的,就是省裏來的專家,看了也要嚇一跳。”
老李既然連“狠話”都放出來了,我們當然更不能不認真欣賞一番了。只見,福興堂由正門、門廳、天井、兩廂、正廳和左右護屋組成,共有22個房間、
6間廳堂、
5個天井。在門戶、窗櫺、廊簷、角柱、柱礎等處,果然都飾有大量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從屋外看,這座古大厝呈現一個“山”字形,到了屋裏,則變成“回”字形。大門立面中間靠近門處是成片的輝綠岩牆面、鏤空窗雕及閘柱,而左右兩邊則是印著各種紋案的紅磚牆,兩種色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立面牆面上嵌著兩個圓形的鏤空石雕窗。細看這石雕窗,外面一圈是大理石做的,內裏是輝綠岩材質;而圖案也有兩層,外面一圈是四海游龍的造型,裏面則是古代民間傳說的人物雕像,上面的人像栩栩如生,令人看得津津有味。立面牆整體做工嚴謹,又講究色彩搭配,顯得大氣而有格調。
正門左右兩側石卷軸為“國順”、“家齊”,還有浮雕和柱聯。一些對聯一目了然,如“福海無涯潤身潤屋,興家看道克儉克勤”、“風生碧檻魚龍躍,月照青山松柏新”等;而另一些就比較艱深,如“福不唐捐霧世勿達十善道,興堪計日居心要奉三無私”,大概都藏有故事,但現在已很少有人能看得懂了。
據說,這古厝內的書法、繪畫都大有來頭,彙聚了近代著名畫家李霞,書法家、詩人、末代舉人鄭翹松和著名瓷畫家陳堯民等的墨蹟與畫卷。
精湛的雕刻工藝令人驚歎
閩南傳統的古大厝造型相對樸素,色彩和諧明亮,空間層次分明,福興堂亦是如此。不過,有一點讓人比較驚詫的是它的屋脊。燕尾脊是閩南傳統建築中最常使用的建築形式,它由正脊做成曲線的形狀,兩端往上翹起,類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樣。但福興堂的屋脊沒有採用誇張的翹角,而是採用緩坡來展現它的沉穩。在一條中軸線上,有6個緩坡脊,層層疊疊,如浪相推。據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的張曉慧介紹,脊上有彩色剪瓷貼塑屋脊裝飾,十分美觀。這些剪瓷貼塑既有花紋圖形,還依稀能辨出有獬豸等祥物的造型。
福興堂整座建築是由李氏兄弟精心挑選材料,聘請各地能工巧匠精雕細作而成。該建築物所飾精美木雕、石雕、泥雕均出自參與建造中山陵的師傅之手,且均為手工雕刻,手磨而成,做工精細,為閩中閩南地區所罕見。
“當時,這些建造中山陵的師傅們害怕被抓壯丁,逃到了永春,結果李武宗兄弟就把他們全部收留了下來,讓他們安心蓋建這座福興堂。現在我們看到這幢古大厝能精雕細琢到令人叫絕的地步,應該和當時這些名匠對李氏兄弟的感恩之心是分不開的。”永春岵山鎮僑聯副主席陳敬愛先生這樣告訴我們。
這座建築內的雕刻工藝確實讓人讚歎,其間的輝綠岩、花崗岩石雕,樟木、檜木雕,磚雕和泥塑,刻畫出的人物、花卉、飛禽走獸,形象生動,好像隨時都會活過來一般。每一尊石雕、木雕,幾乎都不厭其煩地運用了圓雕、線雕、浮雕、鏤空雕等多種手法來進行雕刻。哪怕只是一個廊口柱頂部的雕飾或是簷口的垂蓮柱,也可能是一件擁有幾十個人物的組雕藝術品。有時候觀者要繞著這些雕塑一圈,才能看清群像的全貌和每個人物的動作、表情與姿態,這讓人深深感覺到,正是匠師們一絲不苟的作風,才最終誕生了這樣的精品之作。
李武宗的傳奇故事
說起李武宗、李武庸兩兄弟的故事,岵山鎮人幾乎都耳熟能詳。特別是李武宗,他的生平充滿傳奇色彩。
陳敬愛先生稱:“李武宗最早是一名‘搖鼓擔’(挑貨郎),他時常向一位商鋪老闆進貨。有次他在進貨後,發現自己的貨筐中,竟有數塊金錠被包在了布匹下麵。李武宗並沒有把這黃金私吞了,而是挑回商鋪,退還給老闆。商鋪老闆十分感動,從此,在商業上給予李武宗各種無私的幫助。李武宗的生意越做越大,在十幾年的時間之內,終於擁有了龐大的資產。”陳敬愛還表示,李武宗在巔峰時有財有勢,而且遠近聞名,除了福興堂外,他在永春還有好多座古厝和洋樓。“李武宗和弟弟一起做的生意覆蓋面很廣,有火柴石廠、葡萄糖廠、紡織廠、藥廠等等。李武宗結交的名人也非常多,其中就有陳嘉庚。據說在蓋福興堂時,陳嘉庚曾三次前來參觀,可見他們關係的密切程度。”
李光澤遺憾地說,李武宗其實從沒住過福興堂,在這幢古大厝即將全面完工之際,他就在上海遇難了。“李武宗生平致力於公益事業,1940年他在家鄉創辦啟新小學,他樂善好施,救助難民,深受本地群眾的尊敬。在抗日戰爭時期,福州民眾缺衣少食,生活艱苦。李家兄弟當即出資從海外買了兩輪船的糧食,無償供應給民眾。有感于李家兄弟的感人行動,當時的福州市政府提議,將李家兄弟推選為省參議員,還向李家兄弟贈送‘視國猶家’的牌匾。”
永春人陳天賜先生幼年時常在福興堂內玩耍,他說:“李武宗於1945年在上海吳淞口不幸遇難,當時他所乘坐的輪船遭日本水雷襲擊。據說,為了抗日,他經常偷偷利用貨船幫國民黨運送軍火,結果被日本人發現,才慘遭毒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