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霞村--探訪那一座 400年的古寨
2014-10-21
在岵山,至今保存著一個已有
400多年歷史的石砌古寨--福茂寨。古寨在一片靜謐清幽的荔枝巷延伸處,寨落方圓四裏有餘,寨牆高三丈,立寨上放眼四周,稻田綿延、園林蔥郁、古厝飛簷,岵山美景盡收眼底。
福茂寨始建於明嘉靖末,寨主人諱思澄,字希清,號員渠(1542--1609),曾任職泉戶司糧。此人一生慷慨好義,造福黎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員渠精通地脈山象,喜購地建寨築祠。當地至今流傳著建福茂寨時一個很有意思的傳說。
據傳,福茂寨所在的山地叫後頭山,而後頭山本是員渠二夫人曾氏娘家的山地。成親後員渠公欲建祖屋但一直沒有適宜土地,於是想到娘家山地廣闊,便向岳父請求用地。其岳父應了他除後頭山外的山地任選其一建寨。
開始造寨時,其岳父聽到砍樹聲響亮,順聲而至,看到員渠公造寨竟是在自己的後頭山,認定員渠違背其意辦事,決定告官處理。員渠公聞訊後,一同前往縣衙,途經岩尾籠深田,因田岸窄,轎子不慎傾斜,其岳父被傾入泥水田中,轎邊的員渠岳父的兒子不知所措,而員渠公不假思索,鞋襪未脫即跳入深田扶起丈人,其岳父感慨,兒子不如女婿,就此不告員渠,並准予他在該山地造寨,這才有了今天的福茂寨。
現在整個古寨還保持著原始的佈局和生活空間,寨牆、寨門、水塘、祖祠,依然完整如昔。立於寨門前,那一塊塊壘砌的石頭上爬滿綠色長藤,裝點的寨門有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走進寨門,讓人瞬間如同跨入歷史畫卷。
順著寨門後的石階漫步而上,一座典型閩南“三落五開間”風格的祠堂呈現在眼前。這個祠堂建造格局也極為講究。建築整體依山勢而建,呈“步步高升”之狀,形成獨特的風水佈局。
走入祠堂,你會發現,祠堂的屋頂比一般的祠堂低,這是由於福茂寨建的地勢較高,怕受大風的影響,所以建築高度較為平緩低沉。在兩邊高高翹起的燕尾脊處還增加了兩尊“風師爺”以起到防風鎮宅之用。可見當年員渠建寨用心程度。
在祠堂前有一口池塘,可盡收環山四水旖旎風光,寓意子孫萬代繁衍興旺,福水不竭。在祠堂對面的南林山上海造有一個“水瓢寨”,與這個水塘異曲同工、相互依託,是為了填補祠堂風水“缺水”這一不足的。
據傳,當年福茂寨祖祠剛修建時經常起火,為此,員渠特意在門前修建了池塘,一方面起到“風水塘”的作用,一方面也是為了方便舀水滅火,但這始終治標不治本。後來,員渠聽從當地一位風水師的建議,在祖祠對面山上修建了“水瓢寨”,自此祖祠就再也沒有發生過起火事件,很多精美構建也因此得以保存至今。
從祖祠後面攀上寨頂,可見兩個石墩相距約20公分並列排布。據村長說,這兩個石墩擺放於此是有特殊意義的。當年,福茂寨剛建好的時候,寨牆頂部沒有設置護欄,經常會有頑皮的小孩子攀爬至高高的寨牆上玩,很容易發生跌落的危險。
員渠瞭解這個情況後,為避免出現意外,特別請了風水師父來看,在不破壞寨落原有風水格局的基礎上,於寨門頂部增加了這兩個石墩,寓意“辟邪鎮宅”。說也神奇,自從這兩個石墩安置好後,孩童們就算從寨牆上摔落,也都不會有什麼大礙。這也為福茂寨增添了幾分神秘。
從祠堂穿梭而過,沿著後面錯落的民居巷落一路往前,環著長滿各種老樹的古寨牆一圈,就能通往古寨的另一個寨門。在靠近寨門的地方種著兩棵跟寨一樣年齡400多歲的古樟樹,樹幹直徑約有2.5米,高約十幾米,樹冠龐大,枝葉繁茂,生機盎然。這兩棵樟樹從高處看枝幹左右伸展,分立兩邊。但細看樹樁以下,卻是緊緊挨在一起的。
當地人都戲說:這兩棵樹這樣生長是因為比較害羞怕被看到“抱在一起”,所以在上面枝幹分開生長。當然,害羞只是形象說法,這樣的生長模式,為的是能汲取更多的日月精華,也是為了各自生長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這不禁讓人想起舒婷《致橡樹》中寫到的“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裏。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那樣的美好意境。古樹,不僅是古寨的年輪標示,也是自然界繁衍生息神奇的符號象徵。
走在福茂寨裏,處處是景致,處處是歷史,處處是故事。這裏,依稀的寨門鋪滿綠蔓,攀升的石階落滿枯葉,歷史的滄桑厚重迎面撲來;這裏,古荔枝樹依傍著古厝,樹下雞鳴和著狗吠,嫋嫋炊煙裏溢滿生活的氣息;
這裏,寨牆內巷落穿梭,寨牆外春耕秋收,一派樸實寧靜的鄉村味道。她,默默屹立傳承了幾百年,如同一張張老照片,帶你去感悟歷史、體驗鄉村、享受安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