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祖師的故事
前言
筆者自退休後有幸參加仙硿岩旅遊朝聖區景點的籌建工作。其間聆聽有關在閩台有廣泛影響的地方神祇----清水祖師的各種傳說。閩台對祖師的信仰內涵以祈雨為主,尚有驅鬼防盜、禦賊、解民疾難等神職。民間有關清水祖師赫赫史跡傳說豐富多彩,在安溪清水岩對祖師從人到神彼有深層探究,而在祖師出生地的岵山卻僅是零碎傳聞,尚無文字記述。
仙硿岩朝聖區富麗堂皇的祖師殿落成,重塑祖師神像在殿中讓眾善信敬奉。筆者授意擬寫仙硿岩及清水祖師簡介。乘此把聽聞有關祖師靈跡數則,以故事形式記錄整理成小籍,以飱同好。為使同好更多瞭解仙硿岩,籍中收集有如“仙硿岩旅遊景點簡介”等文,未經原文作者許可,特此聲明,並表示歉意。
祖師靈跡豐偉,筆者才疏學淺拙筆難表,勉強羅列,錯誤甚多。敬祈閱者批評指正,以便修改更正。謝甚!
採編人:陳敬愛
2007年仲秋
指點尋祖
2005年03月03日下午02時多,臺灣屏東縣東城鄉埔墘村陳太平等一行三十多人乘一大巴車由永春縣僑聯旅行社鄭先生帶路來到岵山尋找先祖居住地。他們從臺灣來大陸旅遊觀光順便尋找其先祖之祖居地,聽縣僑聯鄭先生介紹岵山陳氏是一大族,因此而來。岵山僑聯與小岵南山陳氏主要負責人在小岵南山陳氏祖宇接待他們。因年代久遠,家譜無存,他們只有在先祖碑牌上看到“七世”永春25都字祥,其他情況不祥。對照小岵南山陳氏族譜七世中各支柱中沒有發現注有遷臺灣字樣,又岵山是十二、十三都。因此未果。他們準備走。這時有位參加接待的提議:何不到仙硿岩朝拜清水祖師,清水祖師俗姓陳,是校尉公九世孫,你們也姓陳,不是同支,也是同姓。他們聽了提議,驅車前往仙硿岩,到停車場下車步行到祖師大殿。這時有位三十多歲遊客(臺灣屏東來的人)一進入祖師殿門,馬上起僮,說是清水祖師渡他身,問眾人有什麼話問。同到遊客一齊跪拜,祈求批示先祖居地。祖師發話(僮伎):“你們祖先在岵山,是這裏的,你們要來找祖,也沒帶三牲祭禮,找什麼祖。”言意是心不誠。跪在地上有位老者代表說:“我們是來大陸旅遊的,順便找祖的,故未帶祭禮,我們回去另擇日再組團帶祭禮前來拜祖。”僮伎在無其他祈求後退神。經祖師指點,同時前往的小岵南山陳氏宗親再祥細校對小姑南山陳氏族譜,查對永春五鄉七裏二十五都地圖,岵山是十二、十三都,城關是二十四、二十五都,岵山城關相鄰,且當時小岵陳姓先輩已分散居住在蓬壺、達埔、城關、石鼓、仙夾等地,而第七世有五兄弟“仁、義、禮、智、信”,現族譜只有“禮”有傳承,至今二十多萬人,其他不知。臺灣屏東陳氏宗親提供“七世”,永春25都,可能是另四兄弟中的一人。再與臺灣宗親對證有幾位說在臺灣舊譜先祖有記載“智”。所以斷定祖師說的無錯。他們這次順便找一找,便找到先祖的祖居地,萬分高興。
2006年02月17日下午臺灣屏東東城鄉埔墘村陳氏宗親一行三十多人,在他們族長帶領下備辦三牲祭禮、金帛、香楮從臺灣到小岵南山陳氏大祖宇祭祖,後又到仙硿岩上香,焚金帛,答謝祖師指點。
佑我無疆
南山庵內懸掛有上場城(現永春石鼓鎮桃場)鄭士湖信士叩謝的牌匾“佑我無疆”。鄭信士因何叩謝此匾呢?起因是有一年鄭士湖信士患病。多處延醫,食藥無效,病情有增無減,有人提醒鄭士湖信士,岵山南山庵清水祖師為民治病非常靈應,藥到病除,何不請清水祖師指點。鄭士湖信士被病魔折磨無耐只好這樣辦。鄭信士家住上場百廿橌厝(其厝有一百二十間房間)。鄭信士對祖師顯赫只是聽聞,為證實祖師靈應,一面派人到岵山迎請祖師神像,一面叫住在百廿橌厝的人每間盡皆點燈一盞,其燈一模一樣,不能說病人住在何房間。當祖師一迎到廿橌厝,鑼鼓一響,馬上起僮(僮伎是別處人,不識上場鄭信士),僮伎手持銅劍直奔鄭信士病房為其看病。鄭信士見狀吃驚不小,身出大汗,其病輕了三分。祖師為鄭信士派藥方,並對病者家眷吩咐如此如此。鄭信士家眷一一按祖師指點做了,並服了祖師派的藥,鄭信士病癒了,身體很快康復了。鄭信士及上場周邊眾人對祖師靈應堅信無疑。鄭士湖恭恭敬敬製造“佑我無疆”金字牌匾,敲鑼打鼓恭迎到南山庵叩謝祖師之恩。現此匾高高掛在庵內。
加良姜三錢
清水祖師為民治病所開藥方甚是應驗。民國初年(約1920左右)岵山深中大厝陳杉職受清水祖師渡僮,附近民眾遇有病痛求助祖師解除。僮伎是陳杉職。然深中厝有一名中醫,醫術也甚高名,可是在有一天為鄰近病者准確診脈,認真配藥方,但病者服藥後無效,病不見好轉。此位中醫再三詳細病者診脈,對自己的診斷認為無誤,對照所開藥方也是治療此病之良方。但為什麼病人服藥後病情不見好轉呢?正在百思不得其解,正好南山庵內有人在求祖師開藥方,僮伎是陳杉職,其名醫慕祖師顯靈,特趕到庵內說明病源,獻出自己所開藥方,請求祖師指點。祖師僮伎開口“加良姜三錢”。其名醫一聽頓時省悟。口中自語:“此味藥我怎無想到,祖師聖明”。其名醫即按原藥方加良姜三錢給病者服用,藥到病除。
清水祖師在一都顯靈
清水祖師化佛後,為閩南百姓心目中代天行雨的神靈。顯靈的又一個事例是:南宋時的一年,永春一都大旱,大溝小圳乾涸,幾百畝田地因缺水無法播種。一都的百姓們四處尋找水源,一天幾位農民找水來到岱山腳,因天氣炎熱坐在樹下休息。突然,山上傳來一陣陣像敲鐘鼓一樣的聲音。大家覺得奇怪,就尋聲而上,進了老林,來到半山腰,見這裏有塊平地,左右巨石天成鐘鼓,並有一泓山泉汩汩直流,大家禁不住捧起水來喝個痛快。
再細看地勢,此地真是神明顯聖的好地方,他們有人發話:“清水祖師祈雨最靈驗,何不求清水祖師。”於是一同跪下,捏土為香,面向蒼天許願,如能得喜雨,必將發動百姓來此地建岩寺供奉清水祖師。說來也奇,頓時烏雲滾滾,電閃雷鳴,下起傾盆大雨。農民得甘,田園馬上可以耕作,當年莊稼都獲得了好收成。
那年冬天,一都百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岱山建岱山岩,塑造清水祖師的佛像,誠心供奉,以後岩寺建築逐漸完善,香火也逐漸旺盛。就成了現在的岱山岩。
佛力神威,巨石騰空
這是很久以前的事。
有一天夜裏,岱山岩住持和尚做了一個夢,夢見清水祖師對他說:“岱山岩後的石壁上,有一塊巨石要裂飛下,我要把它托起飛出,以保岩寺安全。明日午時,爾等要擂鼓為我助威。切記!切記!”
第二天上午一切正常,午時一到,天昏地暗,狂風大作。和尚這時記起昨夜夢中之事,慌忙拿起鼓槌,用力把大鼓擂得通天響。霎時間,一聲霹霹,地動山搖,一塊巨石越過寶殿落到中庭,“轟”的一聲巨響。忽然,這塊巨石像得了彈性似的,複又騰空飛起,越過屋脊,嘩嘩啦啦滾到山下了。
和尚們嚇得一身冷汗,看殿中諸佛金身,都是汗涔涔的,冒著熱氣。和尚見狀,又驚又喜:“大災大難,大慈大悲。要不是佛力神威,這下就完蛋了。”
鼻子和下巴是裝上去的
臺灣祖師廟內的清水祖師塑像除了臉黑如炭外,還有一個特徵,即鼻子和下巴是裝上去的,可以活動。傳說每逢社會上有重大變故,其鼻子和下巴會自行脫落,以示警告。傳說有一年,臺北舉行行盛大的遊神賽會活動,許多神明乘輦遊街,清水祖師亦在其中。圍觀者人山人海,萬人空巷。當人們正要進餐時,只聽到街上有人叫嚷:“烏面祖師公落鼻!笑死人!烏面祖師公落鼻!連下鄂也掉了。”大家都十分好奇,紛紛擁向廟前廣場。突然,山崩地動,發生大地震,許多房屋被夷為平地,眾人才知道清水祖師以脫落鼻子下巴的靈異來引起人們的好奇,吸引他們紛紛離開自己的住處,前來觀看,而免遭不幸。祖師的聲望因此大為提高。後人塑祖師佛像時鼻子和下巴也改用裝上去的。
隨禱隨應
普足謝世成佛之後,安溪百姓深深懷念他生前的恩澤,流傳著祖師靈跡顯著的傳說。清水祖師成為閩南百姓心目中代天行雨的神靈。僅南宋時期有文字記載的祖師“顯靈”祈禱雨暘,無不感應的事例就有十多個。例如:
乾道九年(1173年),永春縣始安裏解除旱災和驅除蝗蟲後當年即獲豐收;
淳熙元的年(1174年)為尤溪縣和德化縣解除乾旱;
淳熙六年(1179年)七年(1180年),解除安溪乾旱,農民兩年連獲豐收;
還有慶元五年(1199年)長泰縣大旱,開禧三年(1207年)九月泉州少雨,嘉定三年(1210年)安溪乾旱,嘉定十年(1217年)泉州大旱,鹹淳五年(1269年)安溪大旱等,清水祖師均應祈禱而“顯靈”,普降甘霖解救旱情。
清水祖師還“顯靈”為民治病,驅逐蝗蟲,助民抵禦盜賊。《清水岩志》稱:“每逢病疫”、“求師祛除”,又稱凡人有病,時有雨暘,及盜賊之擾,隨禱隨應。
真真人
清水祖師成為閩南百姓心目中代天行雨的神靈,僅南宋時期有文字記載的祖師“顯靈”祈禱雨暘無不感應的事例就有十多個。嘉定十年(1217年)泉州大旱,祖師“顯靈”降雨的傳說至今仍廣泛流傳。在閩台百姓中,相傳當時主持祈雨的理學家知泉州府太守真德秀延請祖師佛像到泉州。在祈雨地高搭蘆棚,供奉祖師,而空其棚,發佈告示,曉諭百姓前來祈雨,要多帶“金紙”和香楮,堆疊祖師神座之下,暗示投疏祈雨,若不感應便放火焚燒金紙香楮,燒毀神像。時屆正午,果然雷霆霹靂,雷電交加。甘霖普降,知府齋中飄來一片寫有五言詩一首的梧桐葉,詩曰:“雨是江西雨,移來泉州府;老佛若無靈,渾身成火灰。”真德秀讀罷拜服,親送祖師回岩,在前賢題贈懸掛岩殿的“真人”匾額上添一“真”字,成“真真人”以示崇敬。故祖師靈簽詩第十首:“火發連天炎,嶺危去路難,若無天降雨,禍福在人間。”之詞,即記其事。
烏面祖師
相傳築岩寺(指清水岩)之初,有數十個山鬼欲霸佔山靈水秀的清水岩,普足約山鬼比法,勝者居之。山鬼恃眾而無恐。比法那天普足手持寶劍,隨著一道電光閃過,霹靂響處,巍峨山岩一分為二,一半滾下山坑,另一半矗立雲天。山鬼嚇得目瞪口呆。祖師旋即又解下腰間帨巾,將帨巾化成橋樑,橫跨兩崖之間,便獨自從橋上悠悠而過。眾山鬼見祖師安然無恙,也魚貫上橋。待山鬼走到橋中間,普足輕吹仙氣,帨橋立刻斷裂,山鬼紛紛墜下萬丈深淵粉身碎骨,成了鬼中鬼。逃脫倖存山鬼跛拐上岸,為了報仇雪恥,見普足入住山洞,封住洞口,逐搬許多濕柴,累疊成堆,在洞外燃火壓焰,使濃煙四溢,企圖用煙熏死普足。普足卻安詳端坐,任其薰蒸,一連燒了七天七夜,山鬼以為必死無疑,便打開洞口,只見普足突然躍身而起,哈哈大笑。普足依然活生生地從洞中走出來,嚇得眾鬼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普足臉被熏得像黑炭一樣。這就是民間又稱祖師為烏面祖師的由來。
殿前護法神
普足料定倖存山鬼不但對自己不會善罷甘休,而且還會危害四方百姓。他決定收服山鬼。略加思索,便脫下袈裟,展鋪於地,獨坐袈裟當中,讓鬼揪拉。眾山鬼輪番拽拉,想把普足拖出袈裟。只覺得袈裟緊緊貼地,山鬼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個個滿頭大汗,氣喘噓噓,祖師仍巋然不動。祖師走出袈裟,問山鬼敢不敢入坐袈裟。山鬼自恃勢大,普足奈何他們不得,留四名彪形山鬼盤踞四角,其餘一齊坐進袈裟,盤腳靠背而坐。普足忽然將袈裟四角攏捏成袋,提起用力一摔。只聽袋內吱哩哇啦,眾鬼互相碰撞,焦頭爛額,手折腳斷,將袋中山鬼全部摔死成“鬼餅”。四個盤距在袈裟四角撿了一條命的山鬼畏懼普足法力無邊,跪地哀求:普足饒命、發誓永不作祟、並願效犬馬之勞。普足逐收服他們為殿前護法神。後來也塑成威武莊嚴的“四大將”,這就是清水岩法門內威武莊嚴的趙、王、蘇、李“四大將”的來歷,也叫四大元帥。
試劍石
陳普足在初築清水岩,並不是一帆風順,常遇山鬼干擾,與他爭道場。一天,普足持劍,指對岩左險崖上的巨石,聲揚一劍能叫巨石削分兩半。山鬼不信,普足對準石,把劍一揮,只聽霹靂聲響,頓見那高有兩丈的石竟被削半,滾下岩坑。尚存的對半,仍屹立於險崖間,後人稱為試劍石,眾鬼一見咋舌退避。
山鬼風石被削,知道“神劍”厲害,無不惶恐。但見普足單身,自恃鬼眾,仍不示弱。普足即解腰間帨巾,運用法力將巾分別拴在深壑兩邊的樹幹上,成為“帨橋”,獨自先渡過對岸。再問眾鬼敢否也過帨橋?群鬼未曾見過,便一躍而上,豈知帨巾竟半截斷裂,摔於壑底,鬼眾成為鬼中之鬼。
方池傳浮杉
相傳在興建岩寺時,因缺巨材大樑,普足曾扮作商人,到內山購買杉木。杉主問購多少?普足說要買下“無尾杉”,杉主對自己杉山上杉有幾棵是無尾杉早已知道,當即納收幾緡錢,許諾林內“無尾杉”任憑砍伐,且限五日內砍完搬離,逾期禁伐。普足欣然成交。回岩後即在岩坑崖沼間,著徒眾挖一方池,池中鑿一孔眼,徒眾不解其意。次晚,狂風驟起,內山一帶更狂,把杉林中所訂購的粗大杉樹都刮得斷尾齊腰。第三天,普足親去取杉,山主沒話可說。普足選砍其中大材,投放於溝中,悠然返岩。刹那間,溝流中杉木不見。而岩的方池孔眼內,竟接連豎出一根根大材。小沙彌出乎意外,拔出九根大杉,盤算著橫樑大柱都已足夠,隨口喊聲“夠了”,話音剛落,第十根剛露出孔眼的杉頭遂隱住不動。直至如今,孔眼還留著露眼的大杉頭,為後人傳說。
敕賜昭應慈濟大師牒中舉靈跡例
清水祖師在生之日,惟以造橋鋪路、為眾請雨、為人治病濟藥為己任。化佛之後英靈如在,凡人有疾病,時有雨陽及盜賊之攏,隨禱隨應。紹興二十六年已前顯應事蹟已蒙保奏,並准敕封昭應大師。所有後來顯應事蹟頗多,無法盡述,今略具靈跡顯著數例:
隆興二年二月初四日,南安縣崇仁鄉焦坑保張廷幹兩眼失明,其父詣岩請符水點洗眼疾,未及月餘,遂獲光明如故。
乾道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南安縣由風裏雙坑等保,勸首林贈等一百餘人,詣岩燒香,祈禱投疏,俾鄉閭目今瘟疫流行人民遭災,求請大師香火,前去鎮靜鄉閭,及請法水救治。至三月二十三日,林贈等二百餘人,送大師回岩,修設冥陽荷蒙感應。
乾道二年,五月初四日,惠安縣安仁裏,金相院前保,勸首何佛兒乖五十余人,詣岩投疏祈禱,稱境老幼時疾所苦,求請法水並香火前去伏事,乞保安寧。至六月十三日,何佛兒等到岩,設供謝恩。
乾道九年五月十二,永春始安裏,小邊保,勸首葉尾等,一百餘人詣岩投疏,稱鄉閭苒稼目今蟲蝗所傷,雨水不勻,切慮絕收,人民失望,拜請大師香火前去保內安養鎮靜,維護鄉井,果蒙感應。
淳熙元年,二月十八日,尤溪縣大田保,溫大立等,到岩投疏,稱本保缺雨,種不落土,牛疾災損,民皆失望,乞請師像前去鄉里,伏事香火,保護鄉井,求乞雨水沾足。又德化縣貴湖裏,劉德崇等,到岩請師像前去伏事,至淳熙二年正月內,各處勸首溫大立等,逐保各蒙保護,人民安泰,雨水沾足,年歲有收,設供答謝。
淳熙七年大旱,禾麥焦枯,安溪縣趙勳再委主簿遭緯於六月初二日登岩迎請大師為民祈雨。才迎出縣約五六裏地的党苑寺,降隨車雨一節,遂迎大師像入黨苑寺止歇,待一時辰稍霽,縣官父老人等出效燒香,方迎入縣祈禱,至初四日,方蒙感應,謗沛甘霖,至初八日方霽,當年秋有所收,民皆歡迎,父老人等建立碑銘,縣載靈跡。
清水祖師先後四次得到朝廷的敕封
第一次是在紹興年間。安溪縣姚添等人上書請求敕封,理由是清水祖師生前剃發為僧,苦行修煉,圓寂後“本縣亢旱,禱祈感應,乞保奏朝朝廷,特加優獎”。朝廷批示福建路轉運司調查。轉運司委派尤溪縣主簿方品前往體察,回報“委有靈跡,功及於民,保明指實。”不久,又派遣轉運司財計官趙不紊,再去安溪核實,也回報說:“委有靈跡顯著,保明是實。”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轉運司上奏朝廷,要求予以敕封。隆興二年(1164年),旨下,敕封“昭應大師”。
第二次請封是在淳熙元年(1174年)前後。安溪迪功郎政事仕林時彥等人,聯名上書,稱昭應大師“祈禱感應,有功於民”,請求增加封號。朝廷命福建路轉運司派人核實,永春縣主簿迪功郎黃慣、莆田縣丞姚僅、漳浦縣主簿周鼎以等人先後到安溪核實,均列舉一系列“靈異”,證明清水祖師“委有靈跡,惠利及民”。淳熙十一年(1184年),旨下,敕封清水祖師為“昭應慈濟大師”。
第三次請封是在慶元六年(1200年)。福建路轉運司保奏清水祖師“禱雨輒應”,有功於民,乞加封。嘉泰元年(1201年)旨下,加封為“昭應廣惠慈濟大師”。
第四次請封于嘉定元年(1208年)。理由是本州(泉州)開禧三年(1207年)九月後,少愆雨澤,州內兩次祈雨於其他神靈均未獲感應,翌年,即嘉定元年四月,祈禱于清水祖師。“當晚降雨”,有惠及民,乞求加封。官府先後派仙遊縣主簿韓淤、長泰縣尉何葆前去復核實,均以“祈禱靈驗,惠利及民”奏報。嘉定三年(1210年)旨下,再加封為“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
宋朝有一熱衷敕封各地神靈事。只要地方有上文乞請封號,官府派人核實後往往就予以准請。因此,古代福建有眾多民間神靈得到朝廷的敕封。清水祖師先後四次受到朝廷敕封的牒文早在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就被收入各種版本的《清水岩志》中。按照宋代敕封僧侶的規制,封號最初只能是兩個字,以後每追封一次增加兩個字,最多不超過八個字,封號均加“大師”。然而在不到半個世紀時間裏,清水祖師便先後四次榮受敕封,封號達到八個字,反映了清水祖師信仰在南宋時期得到地方官府的扶植和朝廷的承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