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岵山雲居岩
清水祖師駐錫處遺址永春雲居岩“重見天日”
一九九四年初夏,在永春縣岵山鎮海拔八百多米的南林山上發現一處古代寺廟遺址,地處永泉公路路旁。當地政府正準備對此地進行開發,無意間在該山坡發現了兩方歷史悠久的宗教石刻。經泉州市文管辦、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等文物部門專家現場確認,該處遺址始建于宋代,名為“雲居岩”,宋代時期清水祖師曾在此駐錫。據有關文史專家稱,這兩方石刻的發現,為閩南地區的宗教文化活動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實物研究。
經過初步清理的寺廟遺址,因多年的埋沒,如今該處遺址只留下牆基,但從基礎部分仍可看出寺廟當時的規模。
專家們經現場踏勘測量,發現該處遺址原為三開間、面闊二十六米、進深二十二米的寺廟,古建築的牆基還在,在土堆裏挖出十塊完整的古代大磚。正中的一間為供奉神像的殿宇,地面鋪有紅色的方形磚為跪拜之處。旁邊兩間地面鋪有淺灰色磚。
而在大殿前面十米處,有一方形的佛教石塔構件。該構件的四個側面,每個側面都並排刻有四尊佛像,栩栩如生。而在大殿的正中央,則有一六角形的石塔構件,每個側面均雕有高約二十釐米的佛像。另有一方圓形石刻,直徑約三十公分,高度三十公分左右,呈黑褐色,共雕有十尊佛像。兩方石刻的佛像造型線條流暢,畫風簡潔,並有風化的痕跡。此外,在寺廟遺址範圍內,還發現了不少青瓷碎片。
在附近的密林處有一處岩洞,岩洞為巨石天然堆砌而成,當地人稱之為“仙硿岩”,岩洞已廢,尚有早期零星的生活石物器具,岩洞牆壁上有些題字,可惜現已模糊不清。據當地老者介紹,聽村裏人講,這裏曾有一座古寺廟,族譜記載毀於明嘉靖年間。但沒有記載始于何時,記者從有關人員提供的《永春州志》和《永春縣誌》中,也未能找到此廟的任何文字記載,這座古寺廟始於何時還有待進一步的稽考。
據《永春州志》及相關史料記載,岵山南林山有一座名為“雲居岩”的寺廟,始建于唐玄宗年間,清水祖師曾在此地駐錫。經市文管辦、市南建築博物館專家現場踏勘,在南林山上發現的古代寺廟遺址,其地理位置、規模、形制,與歷史上記載的“雲居岩”相吻合。加上遺址上發現的兩件石質佛塔構件應為宋代時期之物。現場專家們一致認為,此次發現的寺廟遺址就是歷史上記載的“雲居岩”,而且宋代時期清水祖師曾在此駐錫。
石刻見證早期的佛教活動,與古寺廟有一定的歷史淵源。據說,這座寺廟是舊時岵山人興建,年代不詳,當地的族譜裏有記載,這一寺廟毀於明嘉靖年間。據岵山陳氏族譜載:西元九五六(五代十國)年,岵山陳氏先民入永春。“校府公自後周顯德三年(九五六年)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入永春三十二都小岵南山居焉。”另據族譜記載,陳知柔系岵山陳氏開基祖第七代孫,曾于南宋紹興十二年(一一四八年)與大奸臣秦檜之子秦火喜同登進士榜,而第九代的陳普足,兒時吃齋誦經,平日與山裏人一同牧牛,後造化成佛,成為安溪清水岩供奉的祖師。因此,該寺廟的進一步挖掘,將為泉南古時佛教活動提供新的實物見證。
古寺廟有主殿和僧舍之分,僧舍地磚和地上堆積的大量瓦礫均為宋代產物,而主殿的地磚為明代紅磚,另有少量生活器具則系清代產物。
整座寺廟的建築面積有近二百平方米。專家們估計,附近的雜草叢中應該還有一些遺物,有必要作進一步清理。這座有上千年的歷史古寺廟,在明代時曾重修過。寺廟於明嘉靖廢棄後,仍然有人前來祭祀。另據當地陳氏提供的族譜記載,安溪清水岩的“清水祖師”系岵山的陳普足,陳普足原名陳榮祖。據宋人陳浩然的《清水祖師本傳》記載,陳榮祖生於北宋(一○三七年),兒時在小姑(現岵山)南林山仙石空牧牛,並在茂林庵吉祥院讀書及隨父持齋誦經。少年出家于大雲寺(院),法號普足,施醫濟藥,鋪路建橋,其一生以慈善為本,以利物濟仁為志,西元一一○一年,坐逝安溪清水岩,世稱“清水祖師”。
依據宋人《清水祖師本傳》可以看出,岵山南林山這一廢棄的寺廟早于陳普足出家年代,那麼這座廢棄的古寺廟是否是陳普足出家之處,還有待於進一步核實。
永春岵山鎮位於永春縣城南部,為永春南大門,與南安市毗鄰,面積五十四.一平方公里,現有人口二.四萬多人,海外僑親五萬多人。據當地的老人介紹,廢棄的古寺廟為仙硿岩寺,位於南林山仙硿岩山坡,背依南林山,該寺始建于唐朝玄宗年間。陳普足坐逝後,其塑像也被迎入寺中,後於明嘉靖年間毀於戰火。
老人進一步介紹,年前,不少臺灣同胞依據有關記載特地前往南林山尋找這一古寺廟遺址。對此,當地政府將擬建這座湮滅於歷史深處的文化景觀,以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同胞的文化交流。
該山發現的這些宗教石刻起碼系宋代建築構件,它的發現,將為泉州瞭解古代佛教的活動情況提供極有價值的實物,以及瞭解陳普足是否在此出家提供新的史料研究。清水祖師在東南亞一帶極富影響,馬來西亞以及我國的臺灣等地都有大量的清水祖師寺廟,因此,永春岵山仙硿岩寺遺址的發現,是聯絡僑胞、臺胞的一個重要聖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