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永春陳氏 »

新加坡福建幫僑領陳金聲

作者:  來源:互連網  更新時間:2012年04月15日

新加坡福建幫僑領陳金聲

陳金聲,號巨川,祖籍昭善裏豐山(今桃城鎮豐山村)人,清嘉慶十年(1805)出生於馬來亞的麻六甲。祖父陳臣留,於乾隆年間到麻六甲謀生。初到時,為當地蘇丹打雜工。適蘇丹夫人患乳癰,當地巫醫治療無效,臣留用祖國傳統的青草藥為她敷治,竟得痊癒。蘇丹感其恩德,劃出大片山巴供其墾植。臣留辛勤開發,漸具規模,就在麻六甲成家立業,並攜款回鄉招募族親成批到麻六甲安家,墾荒種植。金聲父陳瑞布,除繼承祖業經營農墾外,還開設來興號店鋪兼營商業,因以致富。

嘉慶二十四年(1819),金聲從麻六甲到新加坡,起初開辦金聲公司,後來業務逐漸擴大,遂購置豐興號輪船,開展海外貿易。數年後,又在麻六甲和上海開設分公司,從此富甲星洲,成為新加坡華僑福建幫的領袖。道光三十年(1850),英國殖民政府封他為太平局紳。同治三年(1864),又被任為陪審員。在職期間,極力維護華僑的正當權益,受到僑胞的愛戴。

金聲對當地的公益事業十分熱心。道光二十九年,他在新加坡天福宮右畔興建崇文閣,作為華僑青年學習中文的場所,開新加坡華文教育的先聲。三十年,他捐資建造橫跨新加坡河的大橋,鋪設大世界遊藝場前面的大路,後分別被命名為“金聲橋”、“金聲路”。鹹豐四年(1854),又捐資購地創辦萃英書院,供華僑子女免費入學,先後為僑親培育了不少人才。他還捐款支持由華僑陳篤生創辦的醫院。

金聲最大的功績是為新加坡居民解決飲水困難的問題。早期,新加坡居民飲水,多靠當地馬來人用牛車從外地運入。鹹豐四年,新加坡大旱35天,井水乾涸,每桶水價漲至五分一厘,廣大居民無力購水,生活極為困苦。咸豐七年,金聲捐款 1.3萬元,敦促英政府興建麥裏蘭自來水庫,由武吉智馬河引水至新加坡市區。但殖民當局不關心人民的疾苦,遲遲不予辦理,直到同治元年(1862)新加坡又發生嚴重旱災,當局才被迫開工,但進展緩慢,到光緒三年(1877)才建成第一期工程。當自來水流入新加坡市區時,金聲已經去世13年了。新加坡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在伊莉莎白女皇道上建造了一座塑有金聲肖像的紀念噴泉。噴水池的底部用英文刻寫:“此噴水池為市政當局所建,以紀念陳金聲先生獻款捐助新加坡自來水工程。”

金聲于同治三年在新加坡去世。子明水、明嚴,孫若錦、若淮,皆能繼承父祖遺志,在華僑中有良好影響。若錦先後任市政委員、市立法議員、華人諮詢局委員,並與李清淵(祖籍永春)等人於光緒十六年創辦華英合資經營的航運組織——海峽輪船公司,對發展新加坡航運事業作出一定的貢獻。

 

從陳金聲紀念噴泉談起              柯木林

十九世紀初葉,新加坡福建幫出現了一位傑出的領袖人物,這人名陳金聲(1805-1864),號巨川,是一位麻六甲的僑生,一百年前“豐興號”(陳金聲的店號)三字,婦孺皆知。他對新加坡社會最大貢獻,便是改善居民水供問題。原來早期的新加坡未有自來水設備,居民飲水,專靠土人汲取,以牛車入市求售,“牛車水”這個地名反映了當日水供簡陋的情形。遇到乾旱或火災,更是不便。陳金聲目睹這種情況,乃於1857年11月18日捐钜金一萬三千元促政府興建自來水庫,由麥裏芝(Macritchie)引食水至市鎮來。可是這項工程並未實現,後來當局乃建造一座噴水池以紀念他慷慨輸囊的義舉。這座噴水池即是今日屹立于伊莉莎白女皇道(Queen Elizabeth Walk,俗稱五欉樹腳)上的陳金聲紀念噴泉。

陳金聲紀念噴泉是一座三層的鐵質噴水池,全高約十餘尺,形狀如一古式花瓶,乃當年英國倫敦Andrew Handyside有限公司所承制。水池底層是四個持壇的裸童,微彎著腰作水汲狀。各裸童背後壁上鑄有兩位童子,各人手持一支三腳叉。中層為四位老人的面部浮雕,鬍鬚特長,表情慈祥而莊嚴。其上則有四個浮雕美女,長袍赤腳,她們之中一人手持弦琴,一人持卷籍,一人持花環,一人持信箋,背靠著背望向遠方。其他部份尚有蓮花圖案裝飾,絕無空白袣處。至於紀念陳金聲的字樣,則以每字盈尺的古體英文凸字,滿滿的圍列在噴水池的基部:

This Foundtain is erected by the Municipal Commissioners in Commemoration of Mr. Tan Kim Seng’s Donation towards the cost of the Singapore Water Works

(此噴水池為市政局所建以紀念陳金聲先生獻款捐助新加坡自來水工程)。

陳金聲紀念噴泉上的美女浮雕,匠心獨運

我們從這座噴水池設計之別致,雕鑄之精美,可以肯定系源出英國名匠之手。據說過去水池上的四個裸童及老人口中都會噴水,而今因年代久遠失靈了。現在水是由它頂端的一道水管湧出,環繞著傘形的圓頂傾瀉而下。那四個長袍美女,就坐在圓頂之下,所以泉水雖由其頭頂噴出,卻不會淋到她們身上。匠心獨運,歎為觀止。如果說它是新加坡所有噴水池中最富於藝術氣氛及充滿古色古香的一座,是一點也不言過其實的。

陳金聲紀念噴泉是在1882年5月19日由市政局長史哥脫( Thomas Scott)主持揭幕典禮。出席觀禮者有首席法官(Chief Justice)、輔政司( Colonial Secretary)、金聲哲嗣陳明水及其他顯要。當時噴水池是座落於紅燈碼頭(Johnston’s Pier)附近的滙豐銀行旁邊,即今日的停車場上。後來由於該處車輛日多,交通不便,乃遷移至距離歐戰和平紀念碑不遠的海濱。二次大戰前夕,填海工作完成後,再移至目前的地點。

在殖民地時代那種特殊的社會環境裏,一座表揚華人功績的紀念物竟然矗立於繁華的市中心,而且由市政長官親臨主持開幕儀式,這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殖民地政府這種作法,是有其用意的。因為政府在接收陳金聲的钜額捐款後,對於自來水庫建設工程,卻一事無成。等到1862年新加坡發生嚴重乾旱時,興建自來水庫工程又再舊事重提,可是這筆捐款已被政府工程師糊裏糊塗地浪費完盡了。及至1877年新加坡完成第一項自來水供應工程時,陳金聲已逝世十四年了。當局可能因此內疚,同時為了對華族社會有所交待,只好隆重其事地表揚陳金聲的貢獻。

陳金聲對新加坡的貢獻,除了自來水工程外,尚有其他顯赫的功績。例如大世界(Great World)前的金聲路(Kim Seng Road),今多誤寫為金昇)是他所鋪設的。他尤致力於教育事業,天福宮左殿的“崇文閣”以及廈門街的“萃英書院”,這兩間早期的新加坡華文學塾,他是主要捐款者兼創辦人;此外他對陳篤生醫院也有很大的協助。

陳金聲對新加坡社會最大貢獻,便是改善居民水供問題

十九世紀的新加坡華族社會領袖人物多是憑籍財力而取得社會地位,陳金聲即是其例。當新加坡開埠後不久,他便與一批富有冒險精神的商人,沖過了荷蘭艦隊的封鎖線和海盜橫行的區域,到來這塊土地開拓新天下。起先創辦“金聲公司”,作小本經營,後來業務逐漸擴充,不數載便富甲一洲。可是富翁必須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才能被珍惜這種美德的華族社會推崇為領袖。陳金聲急公好義的仁風,使他迅速榮登了僑領的寶座。基本上說,他所扮演的角色、影響力,以及所作的貢獻皆遠遠超越他本身所屬幫派的範圍,而惠及整體華族社會。

以福建幫為首的新加坡華族社會,有一個優良傳統,就是幫領導人物的合作無間。由“開基”恒山亭的薛佛記到繼起的陳篤生、陳金聲,並沒有留下奪權鬥爭的醜跡。福建幫之所以能穩健發展,全靠他們那種大公無私和卓識遠見的領導精神。陳篤生之子金鐘(1829-1892),陳金聲之子明水(字憲章,1828-1884)和薛佛記之子茂元(亦作源,?-1879)都是同時代的人物。福建幫一時人才輩出,群季俊秀,揖讓成風,樂善好施,是這一世代的特點,所以能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僑民的擁戴。福建幫之所以能取得超幫的領導權,是有其歷史因素的。繼往開來,今日我們更要秉承並發展祖先這種創業的精神,團結互助,做出更多、更積極、更有益於社會的事業。

摘自:林孝勝等著,《石叻古跡》(新加坡:南洋學會,1975年4月),頁233-237

 


顯赫一世的永春傑出先賢陳金聲局紳的豐功偉績

林源瑞局紳撰

陳金聲局紳,字巨川,祖籍福建永春豐山兜人。其祖父陳臣留於1757年(清朝乾隆22年),由於康熙皇帝稍開海禁,永春人便開始成批到海外謀生,所以就買棹到麻六甲謀生。初到時,曾為當地蘇丹負責打雜工作,斯時適逢蘇丹後患乳癰,屢醫無效。臣留採用祖國青草藥為她敷治,竟得痊癒。蘇丹感其恩德,特劃出大片土地供臣留墾植。臣留辛勤開發,漸具規模,除攜帶家小來甲立業後,並先後攜款回鄉,招募其族親戚友數百人到麻六甲來墾荒種植。臣留君也為僑居甲坡永春邑人代收「批銀」(僑匯),經常回鄉遞送匯款。

其子陳瑞布,除繼承祖業經營農墾外,還開設來興號店鋪兼營商業。由於長袖善舞,業務蒸蒸日上。

購置輪船,川梭星馬兩地

1805年,金聲在麻六甲誕生,斯時適逢英國代荷蘭託管麻六甲,遂在甲坡創設英校。早期金聲除在私塾略讀詩書外,並在英校接受英文教育,唯對祖國文化、教育及傳統風俗極為重視。

當新加坡歸英國政府統治後,金聲又隨英國萊佛士爵士到新加坡開展鴻圖。起初以“豐興”為商號,後來由於業務逐漸擴大,遂購置「豐興號」輪船,川梭星、甲兩地,開展海外貿易,嗣後又在麻六甲及上海開設分公司。從此富甲新馬,並成為新加坡福建幫領袖,金聲君充份表現了初期移民那股富有積極進取,開拓新領域的創業精神。

重視華教,獅城首開先河

1849年(清道光29年),金聲深感華文教育的重要,遂在新加坡福建幫僑鄉創設的天福宮右畔創辦「崇文閣」華文義學。陳君並以身作則,慨捐叻幣 880元首創,此舉即刻獲得當地閩商給予全力支持,紛捐鉅款加以回應,共籌得叻幣7504元,崇文閣新校舍遂於該年開始興建而於1852年落成,該建築物即是新加坡崇福女校的前身。

1854年(即清咸豐四年),陳氏複在新加坡創辦“卒英書院”。陳氏除慷慨捐出一塊價值叻幣1710元地段充當該書院校址外,並征得十二位富商共捐資叻幣6345元供書院建築費,另向當地閩商籌得叻幣3848元,充當書院開辦費和維持費,免費教育華人子弟。新加坡華文教育的設立,實自金聲始,首開新加坡華文教育之先河。

新加坡崇文閣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英籍華人事務官華漢氏( J.D.Vaughan)曾在其著作中盛讚該書院深獲當地華族同胞支持;當時唯一的華文章——叻報,亦曾為文報導,學生學習情況良好,成績優異,為新馬華社栽培不少人才。

一個民族的存在與繁衍,系于自身文化的繼承與延續,當時新馬一批土生土長的華僑知識份子,能在十分複雜的環境下,堅持辦學,培養後代,這證明當時海外華僑的民族意識逐漸提高,他們力圖以提倡孔子學說為號召,以創辦學校為先導,希望能以華文教育來改造當時的華僑社會。

左右逢源,胸懷雄才大略

陳金聲自小胸懷大略,雖然家境不很好,但卻不影響其上進之心。早期僅是一位從事買賣的小商人;稍長,由於他的勤勉耐勞和儉樸自持,加以出身英校,通曉英語,在商界中易與英商打交道,攀關係,左右逢源。早期以「豐興」為商號,大展鴻圖,遂成巨富。其業務遍佈新馬兩地,資產達兩百餘萬元叻幣,是當時新馬兩地數一數二的華商钜富。

據理力爭,深得華社支持

一八五零年,英駐印度大總督蒞新加坡訪問,金聲被推為建塔委員之一。三月廿三日,金聲與十名當地僑領,聯名呈請願書予海峽殖民地總督,闡明華社意願,對當地政府不准當地華人沿用傳統習俗在喜喪行列及祭拜祖先,廟宇酬戲等方面燃放爆竹或敲鑼打鼓事力爭;對員警隨意逮捕小販及執華人辮子等無理措施大力反對;並希望政府能體恤民情,俯順民意,俾官民更能合作,地方日趨繁榮。

上述行動,不僅獲得海峽殖民地總督同意加以改善,並于同年五月十六日受政府器重,被委為太平局紳(J.P.)勳銜。由於陳局紳的敢怒敢言,此後舉凡政府實施任何對華人的措施,莫不先徵詢陳局紳的同意而後頒佈施行。嗣後,政府又委任陳氏為華人榮譽陪審員之一,為當時榮譽級選人物。

排難解紛,大獲政府賞識

陳金聲局紳由於處事公正,經常排難解紛。當時新加坡私會黨屢生械鬥,陳局紳協助政府以和平方法調解之;於當地治安更著功績,因此深獲當地華僑擁載,也深得當地政府器重。

捐資築路,籌建貧民醫院

陳局紳由於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深悉「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道理,平時對慈善公益及教育事業,莫不落力以赴。當時陳局紳曾捐出鉅款,與當地僑領陳篤生合作,籌畫建貧民醫院(即今陳篤生醫院前身)。並捐出地皮予當地政府供建築馬路之用,現今在新加坡的金聲律(KIM SENG ROAD),就是紀念他的功績而以該段馬路命名。

陳金聲局紳故居內廳

慷慨捐輸,領建獅城水供

早期的新加坡尚未有自來水池設備,人民食水概用井水或雨水;遇到乾旱或火災,人民慌張失措,政府束手無策,諸多不便。陳局紳有鑒於此,逐於一八五七年十一月十八日,撥資一萬五千元慨捐予政府作為建築蓄水池,供應市民自來水之用。有關計畫深獲當地政府讚賞,並將之呈報印度之殖民地政府總督靜待批准。孰料此項惠及全民的計畫竟被政府拖延了廿年後始完成啟用。當時金聲局紳墓木已拱,不及見此造福市民之工程。1882年 5月19日,當地政府為紀念陳局紳的豐功偉績,特在舊紅燈碼頭政府大廈前海濱風景區,建一座噴水池來紀念其昭著功績,並由當時市政府主席史各脫( Scott)親自主持隆重揭幕禮。

碑文曾述及:「由於金聲局紳的慷慨捐輸,起了帶頭作用,今日新加坡才能得到東南亞最優良自來水設備的享受。」

其實陳局紳是一位先知先覺者,當初倡建新加坡自來水池,不但解決了人民食水生活,亦為以後建立原料加工,製造工業,亟待水之動力建設,陳氏不愧是一位響應科學工藝運動的先驅人物。

1847年,當時適逢第二任青雲亭主薛佛記(別號文舟)棄逝,金聲局紳深受埠眾一致擁戴,公舉為青雲亭第三任亭主。至1864年逝世後,始由其哲嗣陳明水局紳繼任。在麻六甲接任亭主短短十七年內,陳氏曾為甲埠居民作出以下之功績:

獨資建橋,功德無量

一條橫跨麻六甲河口連接市中心的雞場街( Jalan Hang Jebat)與河邊街(現改為 Jalan Laksamana )的木橋,早在1408年,已供兩邊市民川走。當1511年葡萄牙將領阿布奎艦隊攻克麻六甲後,曾重建該橋。到了英國殖民地統治時期,也是陳金聲局紳任亭主時期(1860年),由於經常跨過該石橋,深感該橋破損不堪,為了造福甲州人民,決定獨資重建該橋。經過兩年始建竣。

1862年落成之日,甲州英殖民地政府總督加汶納上校(Governor Col. Cavenagh)特親臨主持該橋通車典禮,並命名為「金聲橋」。該橋的建成,曾獲甲州市民一致讚賞。

1862年重修青雲亭——金聲局紳捐鉅款修茸髹飾,歷時三年始完成。

照顧貧民,身後負擔

為減輕當地華裔居民的身後負擔,金聲局紳特捐資購置Bukit Jeloton日落洞山272英畝膠園,移贈青雲亭,僻為華人義山。收費特別廉宜,專為窮人而設;深得當時市民一致贊許,迄今該義山仍在使用,功德無量。

豐功偉績,有口皆碑

晚年,金聲局紳經常逗留麻六甲,「豐興」為其商號,親自料理業務。由於人緣好,交遊廣,加以其商業機構也兼辦理救濟貧苦,撫孤恤貧等慈善工作,因此「豐興」稱號不逕自走,傳遍甲埠,婦孺皆知。

1964年 3月14日,甲州一代慈善家終於與世長辭,享年五十九歲(1805-1864年),遺留財產數百萬,是當時麻六甲最富有的。

其哲嗣明水,明岩昆仲,裔孫若錦,若淮繼承前烈,歷代興隆。與陳篤生先賢後人同為甲州兩大巨富,風望滿於新、甲、檳三州海峽殖民地。

祖孫三代,歷任麻六甲青雲亭四任亭主,其功績迄今仍為人嘖嘖稱道。

陳金聲之宏大墓陵

資料來源:《馬來西亞永春聯合會婦女組成立十五周年紀念特刊》,2009.08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