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介福龍津陳氏祖厝的一對對聯
八月八日,我收到永春《桃源龍津陳氏族譜》,喜而讀之。陳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炎帝和和黃帝時期的陳豐氏部落,距今五千多年了。舜帝是陳氏公認的血緣始祖。陳氏的郡望在河南潁川郡,東漢時任太邱長的陳實是潁川陳氏始祖,平時所說“潁川衍派”即源於此。桃源龍津陳氏屬此派。他們是唐朝陳政、陳元光之裔,陳元光被封為“開漳聖王”,後裔遍佈福建各地。元末明初,陳均佑鴻基公率領子孫由漳州入永春,定居于介福龍津,村名是“陳真”,後來因為溪圃有“龍津橋”,以橋名改為“龍津村”。陳氏第一次修族譜是在明朝萬曆三十三年乙巳(一六○五年),距入永春已經二百年,所以舊祖厝聯雲:
自漳入永己百年,詩禮文章,稱桃源世族;
率祖及親千萬祀,馨香俎豆,為陳氏宗祠。
從陳均佑入永春居龍津,至今已經六百餘年了。
------------------------------------------------------------------
永春介福龍津村,介福當地人將“地名”也叫“陳真”,地名為何叫“陳真”?據說在明朝時,龍津村當地存在很多姓氏,並非現在(除了兩、三戶外)大部分為姓“陳”,但因這裏出了江西省餘幹縣正堂(介福龍津村民稱其“老爹公”,其為明朝進士“官聲顯赫”永春湖洋人氏劉應望舅舅),回鄉顧祖,車水馬龍,一路沿介福溪尾而上,鑼鼓喧天,旗幡為“江西省餘幹縣正堂”,人們紛紛跑去看熱鬧,因古時交通通訊不發達,人們不知何故?更不知這群人要到哪里?江西省餘幹縣正堂為何人?各種猜測均有,但大部分猜測是“龍津陳氏”,果真旗幡是往介福龍津走,最後人馬進了“陳家”,因此大家稱是“真陳”,而非“假陳”,村名也因此叫“陳真”,隨著時間的流逝,世代的興衰,最終龍津村基本上也變成“獨”姓,幾乎都姓“陳”,變成一姓了。
劉應望,明朝隆慶二年(一五六八年)羅萬化榜進士,介福龍津陳氏“老爹公”是劉應望舅舅,為江西省餘幹縣正堂,應是隆慶二年之後。
永春介福龍津陳氏與蘇坑陳是同宗,聽在世的老人說:一世祖到永春開基是三兄弟一起來的,分別在永春三地方開基,一是介福龍津,一是蘇坑,再一蓬壺,而今介福龍津、蘇坑都有姓陳的,他們也認同宗,而蓬壺姓陳的不知傳到哪?到蓬壺一打聽,只知“陳阪橋”,且陳阪橋基本無人,可以說沒有什麼姓陳的?到底姓陳的到哪里去呢?
蓬壺陳阪只有陳姓男女約六十人,本來應是南宋陳知柔的後裔,陳阪之陳現在沒有族譜了,如今已經接到岵山南陳派下了。蘇坑陳氏自稱一世祖是陳知柔之弟,舊族譜已經翻印,並從來沒有與岵山陳氏一起修族譜。現在,岵山陳氏把陳知柔納入其世系之內。就我所知,龍津陳氏(舊族譜已經翻印)、蘇坑陳氏,鳳美陳氏,馬安陳氏,都有族譜,我都看過,都沒有續修族譜,也都沒有由舊族譜所載上溯其上系,只停留在相傳的說法,未能使世系代代相接,一直上溯到陳胡公(天下陳氏都從陳胡公開始,因為他是得姓始祖)。
以前龍津陳氏曾與蘇坑陳氏合修族譜一次,會不會是明朝萬曆三十三年乙巳(一六○五年)這一次,前幾年蘇坑陳氏又邀請龍津陳氏合修族譜一事,龍津陳氏無回應,蘇坑陳氏又自己修族譜一次,前幾年蘇坑陳氏修族譜是陳麟等組織。最後謝謝陳詩忠對永春陳氏的關心。
龍津陳氏、蘇坑陳氏從來沒有與岵山陳氏一起修族譜是對的,因為他們不同支,倒有留傳與蓬壺陳氏陳休齋(即陳知柔)有關係,朱熹到過永春介福龍津,朱熹又與陳知柔是同窗同學,這裏面是否有關係?又有人說蓬壺陳被滅以後,有後裔搬到石鼓鳳美(即鳳美陳氏),這裏有待查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岵山陳氏把陳知柔納入其世系之內是否有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