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口鄉下西坑陳氏宗祠
位於永春縣橫口鄉下西坑村。
《義門陳氏族譜》載,下西坑村陳氏的祖先于南宋時從福清縣遷入以來,從不分家,陳家一百多人長期共灶,一起耕作一起吃飯,和睦相處,互敬互愛,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到明.嘉靖年間已堅持了十二代,如此美德,遠近聞名,被傳為佳談。明.萬曆年間,連皇上也知曉了,欽差提督馮挺等六名官員奉文行獎陳家,題寫了“義門”木制匾額,掛於廳堂正面,長約二米,寬約○.七米;當時,將“義門”樹為典範,宣導全社會講美德,時人稱陳家為“義門陳”。到清.雍正五十一年,永春知州鄭一崧又題刻“篤行孝義”匾額懸掛於廳堂左面的壁上。“義門”、“篤行孝義”等匾額今尚存于陳氏宗祠中。
經查閱《義門陳氏族譜》,發現陳家之所以能十二代不分家,和睦相處,原來是有十四條嚴格的家規。譜中記載:桃源(今永春)風土人物唯西溪(今西坑)陳氏共十二世同居,旌表義門為最後,家范數條簡而整儉……寇入境而不犯……家規共有十四條,寫於牌坊以警示全家人,內容豐富嚴謹又很有趣。家規中重點體現了要尊重長輩,如規定早上要早起,聽從家長安排生活和農務;晚上,晚輩要侍候家長入睡而後才能睡;年少媳婦正月及每月初一、十五要依次敬奉茶湯給尊長喝等。家規也體現了陳家和睦相處、互敬互愛、有福同享的一面,如規定吃飯時,男女各分一堂,每食必候同席,少長有序;長幼各穿衣服並同一架,欲穿則隨取而宜,不分你我。陳家妯娌依次輪流炊事,年長者可免,對於剛嫁入陳家的新媳婦,第一年可免於炊事,專一聽候紡織。關於財產和財務管理,更是制定得嚴密周到,收入、支出規定十分明細,娶媳婦、嫁女兒的聘金和嫁妝,就連待客接物、寒暑買衣物、喪禮棺木等都有所規定。細看這十四條家范,便可知田租是陳家一筆很大的收入。
相傳,陳家每添一個男丁,就要多建一間房子,四面展開,一百多人共同生活在規模宏大的大厝裏。如今,該大厝成為陳氏宗祠,僅存內廳結構;雖然“前落厝”和周邊“護厝”已蕩然無存,但是其規模宏大的地基依稀可見。
《義門陳氏族譜》記載:順治庚寅,馬侯破寨,剿戮先族……當地的流傳是,有一年,官府派兵到下西坑村附近的草坑剿匪,問路時問到一個草坑的人,那人告訴軍隊:“這裏只有西坑,沒有草坑。”官兵便來到下西坑村,看到陳家大厝聚集那麼多人,誤以為是匪徒,就下馬“剿殺”,多數人當場被殺,只有幾人被活抓去,後來陳家的母舅托人去贖回,西坑村陳家一支幸免失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