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訪古:陳坂溪的海上絲綢之路史跡
東井玉
清乾隆《永春州志》卷首的“內碗窯”“外碗窯”地名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對推動世界文明的進程貢獻巨大。中國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酒醋等物產都是通過這條黃金海道運往世界各地。永春縣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又稱海上陶瓷之路)的發祥地和起點之一。自宋迄清,桃溪流域、湖洋溪流域的陶瓷(青瓷、碗、盤等)、漆器、茶葉、老醋等物產都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遠銷日本乃至非洲坦桑尼亞等地。湖洋溪流域的海上絲綢之路史跡——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的東關橋(通仙橋),歷來是大田、永春、德化通往泉州的必經之地。“無永不開市”,海上絲綢之路既成就了永春人能商善賈的“南洋神話”,也培育了永春人開放進取的創業精神。
文化永遠是故鄉的血脈和精神家園。我們擬追隨著歷史前進的腳步,尋訪下永春湖洋溪下游——陳
坂溪(碧溪)流域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史跡。
古瓷窯址
共和《永春縣誌》卷三十一《文物志》(梁天成主編,1991年)記載,早在商周時期,湖洋溪流域就有燒制古陶。如湖洋鎮清白小學貢子山遺址就有陶豆及石戈等物。現存湖洋鎮古瓷窯遺址,主要有: 1、蓬萊窯(宋代)。位於湖洋鎮蓬萊村湖丘山,瓷器為主,粉盒次之,以及杯、洗、碟、瓶等。 2、溪西窯(宋代)。位於湖洋鎮溪西村原茶廠後,碗、盤為主,釉色青灰或青褐。 3、碗窯坑窯(宋元),位於湖洋鎮永春與仙遊交界的白鴿嶺山澗旁,器物以碗為主。 4、碗窯芸窯(元明清)。湖洋鎮龍山村畚廄嶺至金雞亭一帶。元代以青瓷為主,明代多為碗。 5、下坂窯(清)。位於湖洋鎮下坂村福壇,系青白釉青花瓷,以碗、盤為主。從乾隆《永春州志》的“疆域圖”可知,因湖洋溪流域盛產陶瓷,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的永春十六都和平里包括內碗窯、外碗窯、小湖洋等地。而以前的內碗窯地名範圍,應該涵括內八坑(內碧村)、外八坑(外碧村)等地。
外碧村東西大橋橋亭的古瓷窯址
民國《桃源太平李氏族譜》卷四的《外八坑(外碧村)全圖》
從地方族譜及道教科儀可知,湖洋溪下游的陳坂溪沿岸也是歷史上重要的陶瓷、碗盤生產基地之一。如根據民國《桃源太平李氏族譜》記載的李氏產山界山,明代內碧村南洋宿船潭附近就有曠窯,主要產瓷、碗等,並延續至明、清時期。根據當地耆老口述,民國以前龍山芸瓷碗粗坯做好後,主要轉到宿船潭邊上的內碧曠窯再燒制,現古窯址基本遭到破壞。而外碧村仍然較為完整地保存著幾處古瓷窯址,一處是土名祖厝附近的碗窯遺址,離外碧村的古渡口渡船頭不遠。據村民說解放後還搬過舊窯址的器物。一處是現東西大橋橋亭下保存完好的古瓷窯址,離陳阪溪岸也就幾十米遠。三是加蓮埔北山附近有處古地名叫瓦窯隔,據說以前也是燒碗、瓦等物。《桃源太平李氏族譜》保存的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立約書——《二世果齋公設立聽山祀山》已有“灰窯隔”“瓦窯隔”等古地名。外碧村李氏三世李旺(1453-1490年)、四世遁齋(1481-1517年)之墓所的古地名叫蘇陶壟,在土名林口右山麓,今東西大橋橋亭附近,顯見橋亭的古瓷窯址可能早於明代就存在了。外碧村清代道教科儀《福簿》同樣錄有“碗窯侖”“瓦窯壟”“宿船潭”等碧溪的古地名。
明代,湖洋溪流域生產陶瓷的村落大都興建有堡、寨等防禦工事。如清白村有金龜堡(寨),始建于明萬曆三十年(1604年)。溪西村有全宗堡(仙溪寨),始建于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桃源村有月山堡,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陳坂溪流域的內碧與外碧村交界,尚存有湯洋寨、東坑寨、皷仔寨等遺址。明嘉靖年間(1560-1662年),倭寇多次從仙游、南安侵擾永邑,這些堡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能和抗擊倭寇有些關係,陳坂溪流域現存的宮廟如陳坂宮、碧溪宮,以及廢圯的北山宮、佛堂、林口宮等,多祀奉唐代忠烈張巡(司馬聖侯、大使公)。
古渡船口
明代湖洋溪流域的內碧、外碧溪段統稱陳坂溪、碧溪,在外碧村湯洋又納外山溪而流量劇增。湖洋溪港狹灘多,多利小舟,且受到航道水深的限制,明代之前通航渡口設在下游的碧溪沿岸。根據民國《桃源太平李氏族譜》記載,明代外碧村李氏望族、進士兄弟李開芳(1544-1622年,官至兩西布政、南京太僕寺卿)、李開藻(1564-1619年,官至太常寺卿)的祖父李陽初(1507-1579年,號慵素)掌管的山界地界,就包括陳坂溪沿岸的渡口:“渡頭一所,坐在本都內碧坑俗呼宿船潭及山麓餘地並溪邊曠窯溪。上至北硿喉,下至東關雙溪口為界。”史料說明當時渡頭與陶瓷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李陽初孫子、舉人李開芬(1563-1635年)在推動永春與泉州的水上交通發展不遺餘力,曾經“鑿南安縣獅函大灘(按:南安九、十都大力灘),以通舟行,人比為龍門禹穴之功”。
陳坂溪西畔土名祖厝及湯洋兩邊的溪岸舊稱長潭、渡船頭,渡船頭對岸、外山溪與陳坂溪交匯處的盛溪岸邊則稱田牛港。按李氏族譜所載的“本都魚跳窟始祖考肇永公墓圖”,內碧村南洋宿船潭到外碧村長潭渡船頭段,有多處的灘石和魚灘堀等,航行的船隻主要停靠外碧渡船頭或田牛港,以作為湖洋、東關、外山、樂山八都等地陶瓷、茶葉等貨物的起運碼頭之一。遲至民國時期,該渡口還是本地的水上交通樞紐之一,沿岸舊設有不少商鋪。外碧村的水尾宮——陳坂宮在明代之前舊稱洋尾媽宮,宮門前陳坂溪蜿蜒曲折,東畔(加蓮埔溪畔)也是古渡口之一,明代舊稱曲港。因陳阪溪渡口離湖洋溪與桃溪交匯的東關鋪口只有幾里遠,也便於航運船隻的再次貨物轉運。因這些古渡口在開展對外商貿方面的重要地位,外碧村清代道教科儀《福簿》還有拜請這些渡口土地神的科目。
外碧村的“古渡船頭”
福建陳坂宮左側石壁現存有一處“永春第一絕”文物——桃陵公(顏廷榘,1519—1611年,明代書法名家和詩人)榜書摩崖石刻,刻有“明萬曆戊戌(1598年)秋邑人顏廷榘書:明錦城李氏始基。七世孫開芳、開藻刻石。遁齋李公暨配陳氏尤氏墓道。萬曆廿六年戊戌秋孫應元、應辰刻石”等行楷大字。按遁齋公即李陽初父親,為李氏第四世,“補邑弟子員,為本宗文獻開先”。永春民間有句俗語稱“全識石壁字,盡收潭底金”,或許是曾經創造對外貿易財富神話的陳坂溪沿岸渡口的歷史回聲吧。乾隆《永春縣誌》卷五《山川》稱“魚跳潭……一在十五都陳坂村,鄉人於此取魚,其利甚钜”云云。民國《永春縣誌》卷四《山川志》也提到“其以魚跳名者……一在陳坂,有漁利”。而陳坂宮身後的草耙田(現龍門灘四級電站址)、石阪坑(俗呼石獅灣)正是這條水上航道的險灘之一。至今外碧村每年的請火繞境活動還要祭拜這些關口。
古官石道
離東關橋不遠的外碧村,除了是湖洋溪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外,曾經還是一個陸路交通要衝,至今還保存著民國以前連結永春、德化、南安、仙遊等地的“官馬大道”史跡。據民國《永春縣誌》卷六《城市志》記載:“永春從前諸通行大路皆以石疊成,出自明時裏鄉李開芳、開藻兄弟。”一條是永春沿湖洋溪西畔,經東關橋、奶奶格、外碧陳坂宮、柴橋頭、梨樹腳、田當等地前往仙遊,北上福州、南平進京的官道;另一條是南安豐州過朋山嶺、白虹山,經五台樂山、八德水、外碧村田當入仙遊,北上福州、南平入京的官道。德化、永春、仙游南下南安、泉州,陸路也是走這條古官道。外碧村的田當陳氏祖厝後山及田當、盛溪田牛港溪岸,尚留存著這條通往五台樂山的“古官石道”的史跡。不少途經永春的歷史名人都走過這條官道。
外碧村的“古官石道”史跡
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4年)冬,著名理學家朱熹(1130~1200)(當時任泉州同安主簿)奉命前往安溪縣當按事,路過五台樂山的古官石道時,賦詩雲:“曉澗淙流急,秋山寒氣深。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陰。煙火居民少,荒村草露侵。悠悠禾稼晚,寥落歲寒心。”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朱熹重遊泉州,應永春理學家陳知柔(?-1184年)之邀,沿樂山古官道,登上五台之鵬峰,為陳之柔之兄陳南壽指點穴處(民國《南安縣誌》卷一《輿地》)。
明代“四省文宗”李開藻走此古官石道,書有《遊樂山觀日台詩》:“微雨初收午夜風,輕煙忽破海天東。淩寒似躡仙鳧去,絕頂驚開蜃氣通。疑是紅霞呈燦爛,誰將赤手剖鴻蒙。同觀化日人皆喜,一掃陰霾萬壑空。”
舊時經水路在東關橋、渡船頭、田牛港卸下的外來貨物,也是通過這條古道運往五台樂山八都、外山等地。下游的東關橋因為是桃溪、湖洋溪兩大流域的彙聚處,水陸皆相當發達,還形成集市“東關鋪”,俗稱鋪口街。近代湖洋溪流域“下南洋”的永春僑胞,相當部分是走這條陸路官道前往泉州乘船出海。如今,舊時期的古官石道,已被省道三郊線(陳坂溪東畔)和村道劉京大道(僑親李深靜博士捐鋪水泥路)所代替了。
名門宗族
外碧、內碧二村的幹氏、李氏、陳氏、劉氏等族的宗族歷史,一直有出洋的傳統,充分說明了陳阪溪流域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根據清手抄本內碧《幹氏族譜》記載,明天啟壬戌年(1622年),蒙元帝國開創者黃金家族忽必烈後裔、元宗相月魯帖木兒不花公幹洪木九世孫、裕源公諱以鎧(1588-1649年)因續娶永春太平李氏之女,而館居於現內碧村宿船潭對面碧坑,繁衍生息。幹氏先祖最初信仰伊斯蘭教,二世先祖世襲制明指揮使昭勇將軍八禿帖木兒不花公幹洪休,主要鎮守晉江永甯衛(現石獅永寧鎮),與明代航海家鄭和同下西洋,開闢海上絲綢之路,授封萬戶侯,子孫共九代均襲永甯衛指揮使。幹裕源家族因來自泉州海邊,一直重視科舉教育或外出經商。如有子弟多位業儒為稟生或府學庠生,或經商“財富致萬金”。
內碧村蒙古黃金家族——《幹氏族譜》手抄本
根據《桃源太平李氏族譜》記載,陳坂溪碧坑(內碧、外碧)的李氏為大宗,始遷祖李斌,號肇永,祖籍四川,明代永樂二年(1404年)為總屯官督屯軍田於永春,徙碧溪陳坂瀨頭林口(祖厝),並娶室陳氏太宜,乃立丕基。李氏家族歷來儒家孝道和科舉教育,鼓勵宗親外出讀書或經商,衍自七世始出“進士兄弟”李開芳、李開藻;衍至九世維藩(1634--1680),“甲寅(1674,疑指天地會舉事),山海滄桑,為本都練總,後應水師招募,以督糧平臺灣,功授前鎮遊擊”;十世鴻猷(生卒未詳)於“康熙癸亥(1683)隨靖海將軍侯施公攻破澎湖克取臺灣偽鄭巢穴,功加左都督”。第十世棲軫(1657-1728年)在清康熙年間就開始“下南洋”,茂祖(1708-?)“浪遊海外”。李氏從外碧村衍化至各地,至今已傳24世,僑居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有數萬眾,現最著者有馬來西亞商業鉅子“丹斯裏”李深靜博士等。
民國《桃源太平李氏族譜》記載的外碧“李氏家廟”
外碧村陳阪宮左側的明代桃陵公書法崖刻
外碧陳坂溪東畔的田當、加蓮埔的陳氏宗族,來自廈門同安丙洲嶼,先祖以海為業,民風彪悍尚義。清代著名抗英民族英雄陳化成(1776-1842年)乃丙洲宗裔。陳氏始祖為陳僖公,約於明代中前期先遷東關大路,再移外碧村田當。陳氏五世長房福派返承丙洲血脈,後裔多有海上軍功或科舉功名。外碧後厝劉氏宗族來自龍岩客家地區,明洪武年間純福公遷居永春達埔東坑嶺,二世祖再移外碧柴橋頭、後厝。陳氏和劉氏在馬來西亞等地的僑親有數千之眾。外碧村連結陳坂溪兩岸的“東西大橋”便是海外劉氏宗親倡捐的利民工程。
自古以來,陳坂溪人正是沿著故鄉的海上絲綢之路或“古官石道”,開始“睜眼看世界”,走出大山,走向海洋。每年大批的海外僑親都會回鄉省親祭祖、參拜故土神明。外碧村的李氏家廟、陳氏宗祠、劉氏宗祠,都是海外僑胞與本村宗親共力鼎建而成。
海神信仰
據史料記載,桃溪流域、湖洋溪流域很早便是宋元航海之神——通遠王(福佑帝君)和媽祖(天上聖母)的信仰圈。通遠王是福建一帶最早的海神,主要是發端於永春和南安交界的五台樂山的唐代隱士——李元溥,又稱白衣叟、白須公、樂山神(王)、福佑真(帝)君、通遠王、善利王、善利廣福王等名號,現南安向陽鄉已複建昭惠祖廟(頂庵、下庵)。清乾隆《永春州志》卷十四《壇廟》記載,宋代大觀間(1107-1110年)令留鎔、紹興間(1131-1162年)令任敞相繼在永春縣城州治西,興建昭惠廟即樂山行宮。至今桃溪沿岸的石鼓鎮卿園菩提宮、東關鎮馬甲宮,湖洋溪流域的湖洋鎮玉柱湖橋殿、外山鄉雲峰村龍雲堂尚在祭拜海神通遠王。外碧村陳坂溪東畔是五台樂山的餘脈,自古有“古官石道”通彼昭惠祖廟。離本村約數里遠的海龍坑腳,舊有神潮庵兼拜通遠王,已廢圯。外碧村清代道教科儀《福簿》多次提到“樂山庵”“五臺山頂庵”等地名,並有“通遠福佑真君”“廣福廟陳公聖侯、夫人、舍人”等字樣。外碧村陳坂宮齋醮特別是年度繞境請火活動,仍然保存著拜請海神通遠王的地方傳統。
兩岸同胞齊聚福建陳坂宮(外碧村),共祭開永媽祖。
替代通遠王地位的莆田湄洲的媽祖,也是宋元以後德化、永春等地對外陶瓷貿易的航行保護神。如共和《永春縣誌》卷三十一《文物志》記載,“原在西門外,又名天妃宮。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移建於河通門外衛城壩內的交通橋畔。此宮系以舟楫為行業的小老艄、牽夫、碼頭苦力等營建,宮內塑天后像,以祈水上平安。1974年拆除,興建縣文化館大樓。”
外碧村陳坂宮作為連結東關橋的永春古官道的必經之地,共祀張道陵(正乙天師)、張巡(司馬聖侯)、許仙妃(聖祖媽、聖祖金仙)、張慈觀(法主聖君)、觀音菩薩(慈航道人)、關羽(關聖帝君)等神明,很早應該是湖洋溪流域過往船家、客商和“下南洋”遊子的文化精神家園。其明代舊稱媽宮,應該與宋元湖洋溪流域崇拜“水利之神”聖祖媽有密切的關係。聖祖金仙曾在浙江金華北山,學道修煉,善禁咒術,杏林神醫。唐代昭宗乾寧年間,從福建尤溪入仙遊,行至今仙游鯉南鎮聖泉村鞏橋鄭宅,遂結廬而居,墾荒造田,種茶施藥,助修水利,以拯萬民。聖祖金仙羽化之後,屢次施法除妖除魔、助滅倭寇。閩台等地百姓有感于法主仙妃“丹台澤沛”和“法雨均沾”,紛紛立廟永為奉祀。
永春劉京大橋(鄭鳳傑/攝影)
2011年初,祖國寶島臺灣嘉義新港開台媽祖廟奉天宮惠贈分靈聖像香火,陳坂宮開始興修開永媽祖廟,重新恢復了永春的媽祖信仰傳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張克輝,臺灣政界名流連戰、吳伯雄、王金平、宋楚瑜等大德紛紛題匾予以鼓勵。連戰特書行楷宮名“福建陳坂宮”,張克輝題行書“開永媽祖廟”。福建陳坂宮已經成為聯結海峽兩岸同胞和海外僑胞情誼的重要文化平臺。作為永春海上絲綢之路的一處重要文化史跡,陳坂宮必將再現其彌久曆新的榮光。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民國《桃源太平李氏族譜》記載,陳坂溪柴橋頭五世祖梅廷(1555-1641年)既妣鄭氏墓就合葬在“三寶田壟頭”“三寶壟頭”。外碧村清代道教科儀《福簿》“碧溪境”部份,還有“三寶田土地公”“南洋臺灣公”等字樣,另“金東洋三寶境”部份有“三寶宮感應聖王、田都元帥”等字樣,並無純正的佛教信仰。三寶壟地址就在外碧村湯洋寨對面,離內碧蒙古幹氏宗族住居約數里路。福建及東南亞一直有“巡海大臣”鄭和崇拜。此古地名是否和明初幹氏先祖跟隨航海家鄭和(原名馬三寶)出海的歷史記憶有關係,不得而知。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