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東關橋記
陳進國博士:永春人,歷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當代宗教研究室主任,《宗教人類學》集刊主編,中國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巴哈伊研究中心秘書長、國家宗教事務局宗教工作特聘專家。著作有:《信仰、儀式與鄉土社會:風水的歷史人類學探索》《隔岸觀火:泛台海區域的信仰生活》《南海諸島廟宇史跡辨析》《救劫:當代濟度宗教的田野研究》,合著/合編有《中國道教思想史》《澳門宗教報告》《北京宗教研究》等。
重修東關橋記
永春古稱桃源,介居順巽,為山川鐘奇之地,文物興盛之邦。溯乎秦漢,器用陶匏,輔我風教;甌越險地,進我輦路。永嘉之後,衣冠南渡,處士萃止,龍德隱密。洎唐末五代,流寓入閩,隆推儒術,詩教漸昌,號海濱鄒魯。肇自兩宋,道南宗風,原是濂溪一脈;戴雲嵯峨,無非龜山餘峰。雖閭閻山海之間,文曲華世,比屋弦誦;簪纓鼎盛,每多寒薄。永邑四時多燠,惟蔡燕堂慧眼取士于前,朱考亭過化遺澤於後,人尚禮義,勵行鄉約,彬彬乎道德文獻,斯之為盛,萬古長青。士風為之丕變,或以光風霽月為懷,或以峭壁孤風為體,且獨為泉南之望,然則亦古所未有也。若宋陳休齋悟參茶禪一味,若明顏桃陵重孝揮毫換蚵,若今林連玉批龍甲搏虎頭,皆斯文道統不墜之象也。此地文教既以開興,永人多以貿遷為絕伎,以貨殖為資生。古官驛道轂交蹄劘,聯絡刺桐古郡;陶瓷之路弘舸連舳,通彼西洋新邦。桃城興埠雖晚,然彼天監之孔明兮,用棐忱而祐仁,故民商通練敏達,億則屢中。八方誠曰:"無永不開市"。大哉河洛之賈道,洋洋乎生意無窮。南方之強,何其盛也!何其雄也!
東關鋪去縣三十裏,地當孔道,關鎖永南,實為海絲重鎮。崗巒嵂崒,危磴瀅濴。桃碧雙水環秀,樂山五台淩雲,閒居則有渾樂林泉之趣,登高乃見慷慨懷古之心。跨碧溪有宋橋曰通仙者,厥有由也。宋紹興乙丑,裏士創以睡木沈基,壘石成磴,架設長廊,檻遮風雨,以憩旅人。中墩設有龕室,素奉南海古佛。其聖德被于民,禹功及于邦,四方重繭而至,角崩稽首,齋宿儼正。舉凡水旱癘疫則禱之,祈福增壽則禱之,出洋過番則禱之,其應如響。南通溫陵之行艫商舳,尤藉以指南,卜吉而通遠。聖境在茲,鴻儒兮存神,古德兮轉生,此自古之常道也。茲不論理學之激蕩兮,晦翁、體仁雙璧題橋明志,顧乎象教東流,化行南國,昔者普足、一道之法身不滅,惠濟黔黎,禦宸捍患;延乎近世,樵雲、木庵、印光、弘一諸上人,莫不感通通仙橋菩薩之靈爽,希心菩提,志求三乘。清道光戊戌己亥間,更有湖湘蕭府顏氏,匍橋祈麟,默允興寺。一夕同夢,一長須著青袍者,頂觀音跨虎而來,躍臥榻上,驚起互告,遂有妊娠,既而禪林虛雲獅吼,一身而系五脈。嗚呼!斯人已乘願,古道廓悠悠。萬物無常,有存當亡。夫通仙橋間曆八百七十餘稔,屢經修葺而不廢,是誠聖道闡微、天命微顯,而天下信矣。
天運共和丙申桂月中秋,奈良裘未及敬獻,共工無警觸柱,樂山虹蜺慘然。烈𩗗號“莫蘭蒂”,老蛟蜇泥,狂飆為祟;巨浸滔天,舳艫膠戾。彼時螣蛇來沖,通仙橋中墩之文物,須臾盡入崩洪矣。鄉先生莫不懇禱呼號,恨力不及耳。惟前日龕壁夜現光氣,有漁者暫停枯槎,當夕夢觀音曰:“百度宜更新,先館於境主祠,以待翬飛輪奐也。”父老異之,引為福澤也。是故世事變化,無非倚伏之間、盈虛之會,盜機而已。若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值道洽政治,民心和樂,宜尚精進,紹續古風。覩聖橋之摧殘,合邑眾志慘然;念聖跡之堂皇,故園鄉情勃發。吾市縣各部司,爰集同志蒞事,共商修復方案。一朝倡議,四海踴躍贊成,競賜青蚨,齊輸白鏹,不日縻人民幣四百七十萬元有餘。吾縣有司,於是專董其事,擇請營造,鳩工聚石,以繕以葺。是役也,溯丙申商序而肇工,迄丁酉荷月而蕆事,同心竭力,若有聖助焉。由是丹垣刻桷,華榱煥明;璿題耀日,虹起霞青;松篁成韻,玉振金聲;駕龍輈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洵為泉南之大觀也。此固大同景運之初開,實新民知化而窮神。
茲鼎建大功告竣,瑤台溢彩,玉宇生輝,庶我中華建極,四海會同;國祚延綿,文明大啟,而斯地斯文可以並垂不朽也。爰是將事蹟首末臚陳,勒之貞瑉。彼海內外喜題捐緣金者,皆開例於征信錄,刻銘另豎,俾義舉昭昭於青史,清名流芳于百世。是為記。
泉郡永邑陳進國博士焚香頓首拜撰
時天運共和歲次丁酉蘭秋望日
東關橋
東關橋,又稱“通仙橋”,飛架在永春縣東關鎮東美村的湖洋溪上。東關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閩南絕無僅有的長廊屋蓋梁式橋,全長85米,寬
5米,共六墩五孔兩台,橋基採用“睡木沉基”,船形橋墩以上部分全為木材構造,技藝之精湛,構造之奇特實屬罕見。1991年被列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2016年
9月15日因超強颱風“莫蘭蒂”被沖毀。在永春縣委蔡書記、莊縣長重視關心下,專家提案,社會愛心機構、人士善舉,東關橋短期內獲得重修。
東關橋建築特點
這座橋始建於南宋時期,至今(2016)已有
871年的歷史了,每個朝代都有修整,現存的這座木橋是清朝時期重新修復的。歷代雖經多次重修,但仍完整地保留了宋代橋樑建築的特點,是閩南一帶罕見的長廊屋蓋梁的橋樑,屬於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木橋長85米,寬
5米,木石混合結構,四個橋墩,五個橋孔。橋墩是由大塊的石頭幹砌而成,不用一絲一毫的鋼筋水泥,橋墩下面還壓著一層大松木,古稱“睡木沉基”,在冬天枯水期水位降低的時候,透過清澈見底的溪水,能清楚地看見橋墩下面壓著的松木,整座橋樑的重量就壓在這個水下松木上。松木歷經千年不爛,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墩上再用巨大的石頭疊壘三層,用來架設大樑。每個橋孔用22根分上下兩層輔設的特大杉木作梁,梁以上部分全部都是木結構,橋面上還蓋有屋頂,就像裝有頂棚的人行天橋一樣,有橋屋26間,木架磚牆、青瓦屋頂。這座長廊屋蓋梁式橋是根據閩南地區雨水很多而設計構築的。木梁橋上造橋屋,既可供遠行的人們借此歇腳避雨,又有增強橋樑的穩定性,阻止雨水直接滲入導致木梁腐爛,還能給山水之間增添無限畫意,收到實用、堅固、美觀的效果。
東關橋傳說故事
據說宋朝時候,有一泉州府官到永春桃溪巡遊,當船到此,只見岸上風光旖旎,景色秀麗,可惜東西兩邊隔著湖洋溪,只靠
1條渡船,極不方便。於是,他下令縣官在1年裏架設1座橋。縣官的總管家馬用負責建橋,馬用仗勢欺人,趁機強征暴斂,搜刮民膏。正好這一年遇上旱災,田園顆粒無收,民工無心建橋。眼看期限已近,建橋毫無進展,這時,一位拄著方竹拐杖的老人出現了。老人巧布機關,使馬用付出了大米5000擔,銀子
1.5萬兩,從而及時建成此橋。大橋建成後,老人踩著一朵白雲從橋上通過,向泉州府飄去。人們傳說這位老人是神仙,因此把這座橋叫做通仙橋。
東關橋的歷史記憶
走在永春東關橋的橋板上,腳下是凹凸斑駁的木板。透過一道道凹陷的木痕,是
800年的悠悠歲月,為古橋塗抹上一層滄桑、一層神秘、一層深邃。踩在這古老的橋板上,空曠的回聲,總是輕輕地喚起了人們的追憶。
在橋屋裏,列椅兩旁,以憩行人;還有一佛龕,供奉觀音,龕下有青石雕刻雙獅戲球、荷蓮花卉,雕工細膩。橋的入口處有一匾額,書“古通仙橋”。
在橋下觀看東關橋,可見其全貌。全橋用青崗岩石和特大木料構築而成,有
4個橋墩,
5個橋孔。橋墩為船形,均用青崗岩石條齒牙交錯,榫合疊壓,逐層幹砌而成。墩的兩頭,俱作尖形,以分水勢。墩下以大松木作臥樁,古稱"睡木沉基",枯水時期,水清木現。整座橋樑就荷載在這個水下基礎上。墩上用巨石疊設三層以承架大樑。每個橋孔有22根分上下兩層輔設的特大杉木作梁,每根梁長16至18米,直徑30至40釐米。除墩上更築牆砌體外,梁上部分,如橋板、護欄、柱檁、雨篷、屋架、椽桷等,全是木結構。
佇立橋首,可見橋屋項用地產黏土小青瓦鋪面,青磚砌脊,飛簷重疊,如翼高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