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永春陳氏 » 五里街鎮 »

五里街風雲

通訊員:方林  來源:永春新聞網  更新時間:2013年05月25日

五里街風雲

2012-11-26

走進永春縣五里街鎮的舊街,就仿若走進一段渾重而又久遠的歷史裏。沒有了往日的喧囂,斑駁而又古老的建築所流露出來的是一種沉靜的滄桑。

五里街鎮是永春縣著名的古鎮,因距縣城五華里而得此名。其古稱官田市,自清朝同治年間稱豐岑頭,民國初改稱“五裏街”。

由於這里是內地與沿海的交通樞紐,幾百年來,永安、三明等內陸的茶葉、香菇、筍乾等山貨和閩南沿海的魚蝦鹽糖都在此聚集、流通,因此成為南來北往商賈的雲集之地。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交通設施的迅猛發展,這個曾經的閩南古鎮、商貿重鎮的繁華景象早已不見,只留下“十三碣”、“海客巷”以及“七境十三柱”等繁華商貿遺跡,以及古民居、百年名校、騎樓商鋪、老街格局和那被路人磨得光滑的鵝卵石,讓人從中去尋找那曾經的歷史印記。

“十三碣”位於五里街鎮的銅鼓山西側,最早指的是十三級臺階,是溪仔阪往老街的必經之路。它的建成與清朝康熙的寵臣林興珠(俗稱林侯)有很大的關係。施琅收復臺灣後,一日,康熙皇帝與其同游,聽施琅講起自己的家鄉很美,就想到福建來遊玩,同時,也到“四季如春”的永春走走。然而,天公不作美,連日的暴雨導致銅鼓山西側山崩,原本的驛道和溪仔阪被淹壞,於是林侯趕緊下令將該段山崩陡坡築成石碣。這些石階高約 2.2米,寬約 4.4米,上寬下窄,全部用溪卵石砌成。雖然,後來康熙只去了永春桂洋而沒有到五裏街,但“十三碣”的建成,讓周圍因此而形成一個繁華的商貿街市,店鋪、客棧開始林立,“十三碣”由此而聞名。

在五里街鎮西安村的許港,曾經是古鎮最繁忙的碼頭,這裏也就是有名的“海客巷”。之所以叫海客巷,與當時五里街商人創辦海客巷牙行經營鮮活海貨不無關係。當時從沿海地區來的魚販用木船運海貨從泉州出發可以直抵許港,而後用肩挑人扛,把海貨運至海客巷牙行交易,“海客巷”因此叫開。由於這裏交通便利,不僅有應市的牙行,而且客棧特別多,膳宿方便,服務良好而倍受商人的歡迎。

“七境十三柱”是五里街古街商貿繁華的見證。據當地老人介紹,“境”是以當時的街道市場為商業核心,從現今的崇賢中學一路上去至新嶺頭依次分為明秀境、觀音亭境、中央境、德政境、迥龍境、豐龍境以及飛龍境,“柱”則是以這些街道的週邊為依託,從而構成整個商業網絡格局。老街的“七境十三柱”已然包括了整個五裏街,它讓人感受到的就是當年老街的繁華,像“十三碣”就是屬於當時的飛龍境,而如今還保存著騎樓商鋪的就是當時的中央境。

除了這些商貿遺跡外,老街周邊矗立的一些中西合璧的古建築更讓人感受到古街的繁華與“海納百川”的胸襟。在老街往德化的埔頭村口右側,便有一座占地 800多平方米、兩層磚木結構中西合璧的紅磚洋樓,山莊具有明顯的英國建築風格,它是旅居馬來西亞華僑林光挺興建的“樹南山莊”。該山莊是其委託家鄉族人興建的,“樹南山莊”四個字就是由曾任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總指揮、淞滬警備司令的蔣光鼐題寫的。而另兩座英式樓房則是非常出名的“姑娘樓”,它是由當時英長老會在真武殿購買地皮建永春首座醫館時同時建造的,由於是供年輕的護士做食堂和宿舍,因此被稱為“姑娘樓”。

如今,五里長街已僅剩下從華岩室到西安村新嶺頭不到一公里的老街,那些幾百年來曾經熱鬧非凡的店面,僅有幾家雜貨店還在招徠著寥寥的生意,而更多的是已經被閒置。但這條早已閱盡歲月滄桑的歷史老街始終讓人感到從容與淡定,就像面前那已經流淌了幾百年的桃溪水一樣波瀾不驚,但卻讓人不禁地回味、品讀,而後思緒翻飛。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