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永春陳氏 » 五里街鎮 »

天馬山風物記

作者:林聯勇 文/圖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2日

天馬山風物記

民國《永春縣誌》“山川志”載:“永(春)人言諸山高度者,有‘一雪二樂三天馬’之名。”雪山、五臺山(樂山)、天馬山,以高聳雲天而號稱永春三座名山。天馬山更是以其雄奇俊朗、天造地設而聞名。

天馬山海拔一千零八十米,橫亙永春、德化兩縣之間。山如其名,天馬山酷似一匹神逸清朗的駿馬。其山巔兩峰高聳入雲,渾圓突起,狀如馬鞍。其西側山勢緩緩而下,中有小尖峰,恰似馬鬃迎風拂起。西面的山陵,渾如馬首,似在悠閒地啃食青草。山南山北各有一丘,極像馬蹬,俗稱一對“馬踏嶺”,永春人還俗稱天馬山雙峰為“雙架馬”。

天馬山山高林密,地勢險峻,古來為軍事要塞。早在南宋末年,元兵南侵,德化人蘇十萬組織義軍擁宋抗元,在天馬山北麓的嶺頭寨等地,利用複雜地形,以“竹林弓、蓬叢箭”伏擊元兵。因常年雲霧繚繞,土壤肥沃,天馬山的山地開發也很早。清康熙、乾隆年間,龍頭鄉(今五裏街鎮吾東村)陳元逵、陳英侃父子就將佛手茶從達埔鎮獅峰岩引種到天馬山,並建“雲石居”。因植被保護完好,山中舊多虎豹。據鄉里老人回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山麓吾峰公社曾出動數千人上山“搜尋特務”,結果圍住一隻猛虎,當時民兵不敢亂放槍彈,令其夜間逃逸而出。現山中仍時有野豬、野羊等獸出沒。

天馬山中有龍湖岩、天馬岩,分別位於南北兩處“馬蹬”,均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是遠近有名的岩寺,避暑觀光的好去處。

天馬岩,明朝成化十一年至十六年(一四七五~一四八○年)由永春縣的侯龍、橋頭鋪和德化縣的儒坑、錦山四境共建。因主要奉祀三顯真仙(馬氏娘娘),故又俗稱“仙庵”。一九九○年兩縣四村又共同加以修繕。這裏遠離塵囂,四周林木蓊鬱,翠竹可人,空氣清新。其周圍林區已被辟為自然保護社區。

龍湖岩,始建于明朝天順年間,由現在吾峰鎮的棗嶺和五裏街鎮的嶺格、梅阪、龍頭四境共建,主奉三代祖師,現在仍遺存天順年間大鐵鐘一口。天啟、崇禎年間僧懷璽由湖洋西峰寺掛錫此間,重建岩宇,得到當時大學士、著名書法家張瑞圖題匾:“天馬真島。”因德化有龍湖岩(龍湖寺),是閩台三代祖師信仰的發源地,名氣較大,天馬山龍湖岩三代祖師系由其分香而來,所以也俗稱“小龍湖”。岩旁有泉水一泓,大旱不涸,崖鐫“福泉”二字。寺之四周樹木茂密高聳,高及二三十米,春天時節,許多樹木滿綻花朵,漂亮喜人。寺之左右有大 瀑布、小 瀑布。可惜的是,龍湖岩廢圮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近年來四境組成龍湖岩籌建委員會,對龍湖岩進行複建。

天馬山還有許多值得稱道的景點。自東南山麓望去,山巔左峰宛如獅頭張嘴齧天,是有名的奇景,當地人稱“獅口朝天”。傳說從前“獅口”平時是閉合的,只有有緣之人才能找到。有一樵夫偶入“獅口”,見遍地金銀珠寶,在迷糊中入睡,夢中忽聞土地公喊叫:“獅子要閉嘴了,還不快走!”樵夫驚醒,慌忙而出,柴刀丟落在“獅口”中。據說從此以後,獅口因卡著柴刀,再也無法合上。民間又傳說獅子喜歡弄火,火則生煙,故天馬山一年之中有大半時間雲蒸霞蔚,使人不易窺其真容。登臨左峰,可見危崖峭壁,巨石崢嶸。其中有石如桃,人稱“仙桃”,輕搖可微晃,力推則紋絲不動,有如東山風動石。其下石崖有洞,可容數十人,俗稱“玉神洞”。洞下百米處,有一處石坎,清泉滴瀝,常年不竭,傳說從前有仙人至此,口渴,跪于石上,雙手往石壁各劃一下,遂有涓涓清泉流出,注入其膝蓋跪出的凹處,故此處有崖刻“菩薩井”三字,俗稱“仙井”。山巔右峰的天馬差轉臺,曾為永春、德化的電視廣播事業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其接收塔直入雲中,晴日裏自山下望去,便似金庸筆下的縹緲峰靈鷲宮。山腰的天馬山柑橘場,20世紀50代由著名愛國僑領尤揚祖先生(曾任全國僑聯副主席)等創辦,為永春的柑橘上山試驗作開路先鋒,在改革開放之初又成為福建山地綜合開發的一面旗幟,名噪一時,八閩各地曾發起“學天馬,創天馬”運動。西側小尖山下有“謝險坎”,密林遮掩,石壁危峭,洞穴幽深,人跡罕至,相傳為清代太平天國時期農民起義領袖謝險的藏身之所,是遊人尋幽探秘的好去處。

 

題圖:獅口朝天

 

天馬岩

  

仙桃石

 

天馬岩龍柱

 

龍湖岩福泉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