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山龍湖岩
從永春縣城眺望天馬山
天馬山是永春縣東部最高的山峰,海拔一千零七十九米,是晉江與閩江的分水嶺。天馬山的得名,據說與南朝最後一個皇帝陳後主的兒子入閩有關。隋朝開皇九年(五八九年),隋滅陳朝,陳後主的三個兒子陳敬台(名易知)帶其弟陳易任、陳易簡,率領朝廷百官、族人和軍隊南奔至此,進行藩鎮割據。隋朝仁壽四年(六○四年),隋文帝下旨,令他們釋兵為民,就地定居。陳易知散兵為民。陳易簡被任命為中丞。陳易任堅決與隋軍戰鬥,一日在驛所休息,因為太過勞累,他竟在驛所去世,弓箭還掛在牆上。隋兵來到,他的戰馬脫韁而馳,奔跑上山,向西而去,頭卻向著東方,依戀著主人。這匹馬是神馬,就化成高高的天馬山,至今還張嘴嘶叫。隋朝皇帝知道陳易簡如此英烈,就封他為威應侯。一千多年來,人們還奉祀他。與此同時,陳朝遺老忠臣馬文忠受迫害,其女馬金英智救父親,把十八擔牛牯奶送給隋帝,自己不接受隋帝敕封她為公主,在火中顯化為“三顯真仙”,隋帝賜建馬氏廟、公主殿,現在的百丈岩就是遺跡,其山就是馬德山。天馬山對面是大鵬山,陳朝遺民夫妻陳春、林花居住大鵬村,善於織造刺繡,隋朝官吏想奪“大鵬鳥”刺繡,刺繡中的“大鵬”飛出來,放出糧倉中的老鼠,放出衣櫃中的蟑螂,放出銀庫中的馬蜂,合力鬥貪官而取勝。後人建大鵬岩寺,緬懷他們,稱垂雲寺。
天馬山南麓有龍湖岩;天馬山對面有湖安山,山上有湖安岩。這兩個岩寺則是陳後主後裔五裏街陳氏兄弟所建,他們富甲一方,分別在唐朝末年出資建造岩寺。龍湖岩坐北朝南,當時稱蓮花寺,寺前的湖裏種蓮花;有上下兩殿和兩邊護厝。唐朝末年龍湖岩的大鐘鑄有“大順五年十一月”字樣(八九四年),還有“施主李璿”、“主祿僧弘善”等等字樣,這是永春現存歷史年代最早的唯一唐鐘,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龍湖岩主要奉祀三代祖師、觀音、如來、清水祖師等,舊時三代祖師座像是永春最高大的佛像,佛座高三米多,坐像高近三米,據說很靈驗,祈雨時,“雨是甘肅雨,調到泉州府”。
龍湖岩創建後,晚唐著名詩人韓偓(八四二~九二三)寓居永春(當時稱桃林場)兩三年。他在後樑開平四年(九一○年)慕名來遊,還寫詩贈送禪師:“他心明與此心同,妙用忘言理暗通。氣運陰陽成世界,水浮天地寄虛空。劫灰聚散銖錙黑,日禦賓士繭栗紅。萬物盡遭風鼓動,唯應禪室靜無風。”他在“劫後”對龍湖岩印象特別好,這首詩是永春所有岩寺中現存最早的詩,龍湖岩因而聲名大噪。
南宋時,同安縣主簿朱熹(一一三○~一二○○)來永春拜訪恩師蔡茲和著名儒學大家陳知柔。他在陳知柔陪伴下,曾訪問鳴琴裏十九都朱氏等姓屯軍,到過朱厝及龍湖岩,接著沿驛道到劇頭鋪,他留下詩篇:“漫長驛道幾程春?水碧山高不染塵。駐足時吟天問句,馬騰鵬舉恃來人。”他留下題字“天馬行空”,而陳知柔題寫“龍湖毓秀”。相傳朱熹遺落在山間的朱筆長成了“紅筍”、“紅竹”,他把用膳過後的竹筷插在坡地上,也長成了方竹。他駐足之驛站今已不存,至今五裏街鎮吾東村嶺格角落還留下“馬房”和“馬房後”的地名。
明朝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柴鑣來永春任縣令期間,著力平定賊亂,毀棄“淫祠”寺廟宮觀,興建學宮、編撰縣誌。他看見龍湖岩有禦賜匾額及朱熹題壁,乃命不得毀壞龍湖岩。嘉靖年間,九江府通判、永春上場人顏廷榘(一五一八~一六一一),時已七十多歲,曾經到龍湖岩避暑,得到老和尚的款待,寫下《遊小龍湖岩》詩:“天馬元來亦是龍,真僧缽裏也能容。有時去作山前雨,清夜來聽月下鐘。一注泉聲分瀑水,萬年秀色結雙峰。而今兩鬢皤如鶴,猶喜阿鹹載酒從。”這個鐘是龍湖岩的唐末古鐘。他還邀請“四省文宗”、永春太平人李開藻等人到龍湖岩開詩會,飲酒分韻拈詩,他得“陰”字賦詩說:“下榻當年愛綠蔭,今來台榭更高深。兩峰鬟結元相好,群木交枝已作林。詩若青蓮稱仲叔,人偏黃發喜歌吟。坐中亦有通家誼,況複同聲式是金!”這“兩峰”即是雙髻馬,現在的天馬山,俗稱雙髻馬。同游者有仲孝廉和黃、周兩位文學博士。明朝宰相、晉江人張瑞圖(一五七三~一六四四)慕名來遊龍湖岩,題寫了“天馬真島”。
清朝時,晉江人、靖海侯施琅(一六二一~一六九六)將軍曾經從臺灣帶白鶴拳師白戒來永春教寸勁節力功,再讓白鶴拳將士為統一國家立功,待到統一臺灣後,他又讓白戒再來永春傳藝,興致勃勃地遊龍湖岩。僧人俗姓林,把龍湖岩名貴的紅菇幹送給施琅治病養身,施琅卻讓人做了豆腐紅菇湯,讓眾將士共嘗,留下佳話。龍頭人陳英侃(生於一七二一年)從達埔李貢生那裏引種佛手茶時,得到三代祖師的保佑而獲得成功,他建了雲石居,他父親題聯“舉眼龍旗耀;到門馬乳香”,讚賞佛手茶之妙。永春街尾詩人邱人龍遊龍湖岩時寫下《天馬山龍湖岩詩》:“遠公不可見,蓮社複誰聞?獨攜婪尾酒,醉臥馬峰雲。松風來颼颼,西嶺聲紛紛。岩頭滴空翠,紅綠春平分。我書聊以讀,時景皆至文。情幽了無礙,山色含餘曛。”對這裏的景色描繪得有聲有色有情。永春桃溪人周鳳翔是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進士,他也寫下《遊天馬山龍湖岩》詩:“聞道湖中景色幽,攜詩載酒一同遊。千尋拗折堆雲磴,百丈奔趨劈石流。松幹獨扶行客倦,竹聲環極佛堂秋。山僧妙解登臨意,更指山庵在上頭。”因為龍湖岩是登山庵的必經之地,這裏留下的對聯也特別多,如:“龍施法雨,即賜千秋福;湖種蓮花,當留九品香。”“福自雲龍賜;泉從天馬來。”清乾隆年間,文學博士陳元逵留下石刻“小石潭”,是文人墨客曲水流觴的遺跡。
早在南宋時,朱熹就認為龍湖岩一帶會名人輩出,命名了“藻嶺”、“鼇峰”等地名(今人改作“棗嶺”“吾峰”,以及相關的“鼇東”“鼇邊”改作“吾東”“吾邊”,真是豈有此理!),還有“馬騰鵬舉恃來人”之句,後來名人輩出,亦應其言。陳晉品(一八三六~一八九二)在龍湖岩讀書,得到三代祖師的保佑,後來當官至五品守禦職。棗嶺人林清高在龍湖岩讀書,後來在光緒二年(一八七六)中進士,留下讀書處,他的關公刀一把重八十三斤,另一把重達一百二十斤。另有林大滄來這裏讀書,中了舉人。林清高的孫林子鼇在這裏讀書也中秀才,後任永春縣長、永德大遊擊司令。吾邊村附近今有“五一水庫”,為永春最大的水庫,所在地蔣溪村(原屬鼇邊鄉)在民國年間也出了一個縣長陳子良任職惠安。
明朝末年,天啟(一六二一~一六二七)、崇禎(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間,僧懷璽由湖洋西峰寺掛錫龍湖岩,並重建之,擴大規模,龍湖岩的遊客很多,香火興旺。明末清初,三百多年前,浙江省麗水縣少林拳師方種公的獨生女方七娘,隨夫曾四來到永春傳教白鶴拳術,白鶴拳在永春後廟辜厝發祥後,由於龍湖岩諸境陳、林、鄭、辜等姓與“前五虎”和“後五虎”的姻親關係特別密切,龍湖岩成為練武聖地之一。至清末,鹹豐三年(一八五三年)五月,埔頭人林俊的“紅錢會”、龍頭人陳湖的“黑錢會”聯合舉行聲勢浩大的反清農民起義,棗嶺人林雪是副統帥,林俊被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封為“烈王”、“三千歲”,他們先是據龍湖岩練白鶴拳,接著憑藉山高林密,堅持鬥爭達十二年之久,至今留下許多“練膽石”。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龍湖岩曾是革命根據地,尹利東(即林平,後任省長)到這裏發動群眾,一九六二年故地重遊,還回憶起往事。黃榮泉曾經在龍湖岩居住,以修理鐘錶為掩護,開展革命鬥爭,後任永春縣工交部長。這裏歷來都有和尚住岩,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由釋心傳(俗名黃希甲)任為主持。一九五八年伐木燒炭,破壞生態環境,有千餘年歷史的龍湖岩終於倒塌荒廢了。二○○八年,五十年後海內外信善捐資複建龍湖岩。
目前,龍湖岩四周有二千畝山林,是縣城附一帶最大片的熱帶雨林,是永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最豐富的一處勝景。寺左有“福泉”,左前是觀景亭和觀景石,寺右有“太師墓”和紅竹,右前方有方竹。寺的左右方有大蔗瀑布、小蔗瀑布。左上方有雲石居,後方懸崖上有雲居寮、紅石,高處有仙水和大片的杜鵑園,高峰是獅嘴洞和傳呼台,最高峰是天馬電視轉播台。附近的天馬山柑橘場和村民的柑橘園,所產柑橘代表永春送全國評獎,多次榮獲金獎,是遠近聞名的,其間種種景觀令人應接不遐。在天馬山頂,晴日可用肉眼望泉州。
現在,時逢盛世,龍湖岩複建重現雄姿,再現當年避暑聖地的自然生態、宗教文化園林。我們堅信,這裏必將成為永春旅遊事業發展的一個耀眼亮點。如果建成影視城,則可以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