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縣五裏街鳴琴陳氏
福建省永春縣鳴琴陳氏遷浙江開化、江西饒州
福建省永春縣五裏街鎮吾東村龍頭有鳴琴陳氏族人聚集居住,現在已經傳至二十四世。查知明末清初開始遷往浙江省開化縣、江西省饒州府等處的不少,如:
舜帝一四○世(永春縣鳴琴十一世)(長房名行起,字行志;二房名行一,字行志)
起醜,民申公之長子也。俱移居饒州
起湖,民申公之次子也。
起卿,用美公(民素也)之嗣子也。移居饒州府鄱陽縣邱家。
一植公,字志建,用徹公之三子也。生天啟三年癸亥十二月十三日未時,卒康熙三十九年庚辰七月初六巳時,壽七十六,葬嶺隔赤蕨(土安),丁山癸向。娶洪氏三娘,生崇禎元年戊辰八月初三日寅時,卒葬失,子二:長曰日暉,次曰日炳,女一適本鄉金(土乾)鄭家。
一椿,字志秀,用徹公之四子也。移居江西貴溪縣六十都施灣。(約生於天啟五年一六二五年,因其三兄一植公生於天啟三年一六二三年)(列傳四十二)
一杞,用徹公之五子也,未娶卒。
一(木共),用寬公長子也,未娶卒,葬大墓林,坐坤向艮。
一楠,字志鳩,用寬公次子也,生卒莫考,葬二十二都下寮。娶林氏,生子二:長曰日都,次曰日友。母隨子都仔移居浙江開化縣徐淮。(列傳四十二)
一核,用寬公三子也,移居徐淮。娶鄭氏,生子一曰日能,女二:一適永春山尾林家,二失記。
一己,添公之長子也。子三:長曰日旭,移居開化(日旭移居開化,
生子元承);次曰日降,缺記;三曰日好,缺記。
一字,添公之次子也。子三:長曰日真,移居閩清;次曰武二;三曰日庚,與子元榜移居開化。
一四一世(鳴琴十二世) 二房長之二,名行日,字行為。
日都,志鳩公之長子也。少年移居浙江開化縣,乾隆三十七年壬辰(一七七二年)有封信寄來,家聖兼策應來人,又有回信付伊帶去。
日友,志鳩公之次子也。與兄日都移居浙江開化縣徐淮。
日能,一核公之子、用寬公之孫也。移居浙江衢州府開化縣二十八都大郡莊蔣坑。日能之子曰元傳,乾隆三十七年寫信來,家聖兼策應,來問其住址,另回信音。子三:曰元傳,曰元振,曰元英。(列傳五十二
一四一世(鳴琴十二世)二房三,名行日,字行為。
日旭,志鬥公之長子也。少年移居浙江開化縣徐淮。(列傳五十四)
日降,志鬥公之次子也。少年從戎而亡。
日好,志鬥公之三子也,幼殤。
日真,志朝公之長子也。娶高巷王氏。子二:齊起、齊連。移居閩清十一都店前。(列傳五十四)
日武,志朝公之次子也,早卒。
日庚,字為章,志朝公之三子也。娶德化連氏寅娘,生卒葬俱失。生子曰元榜。元榜移居開化。
一四二世(鳴琴十三世)二房長之一,行名元,字行齊(續。昆鑰之裔)(第十七頁)
元定,日燦之嗣子,日吉之次子也。
元清,日(火遂)之抱養子也。
元傳,日能長子也。子四:英拔、英持、英扶、英(扌總),與父子一派俱在浙江衢州府開化縣二十八都。
元振,日能次子也。子二:英技、英探,與父子俱移開化縣二十八都。
元英,日能三子也,嗣子一曰英操,元(土盈)之次子。(陳詩忠案:原譜仍記在日石派下
一四二世(鳴琴十三世)二房三,名行元,字行齊。(第十九頁)
元承,日旭之抱養子也。日旭移居開化。
元00,字齊起,為盛公(日真)長子也。娶宋氏,生康熙丙子年,子四:一字聖遠,移居閩清;二字聖掌,移居閩清十一都潘亭洋;三字聖教,移居閩清十一都潘亭洋;四字聖貫,移居閩清。
元00,字齊連,為盛公(日真)次子也。生康熙丁卯五月初七寅時,卒雍正丁未。娶失記。子一曰字聖敢。
元榜,為章公(日庚)之子也。移居開化。
一四三世(鳴琴十四世) 二房長 名行英 字行聖(第十八、十七頁)
英擅,元(土盈)長子,(以下缺頁,據圖補傳)無子。
英揠,元(土盈)次子,子四:仁諤、仁話、仁譜(出嗣殤)、仁訂。
英操,元(土盈)三子,子五:仁評、仁謠、仁試、仁論、仁諗。
一四三世(鳴琴十四世)二房長之二 名行英 字行聖
英拔,元傳之長子也。
英持,元傳之次子也。
英扶,元傳之三子也。
英(扌總),元傳之四子也。
英技,元振之長子也。
英探,元振之次子也。
英操,元英之嗣長子也。(以上俱移浙江衢州府開化縣二十八都)
以上是從福建省永春縣《桃源鳴琴陳氏族譜》摘錄出來的。最近,這裏第七次續修族譜,希望能通過開化縣的宗親們的努力幫助,跟開化縣的鳴琴陳氏家親聯繫上,續寫族譜。祝家親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尋找遷往臺灣的本家人
我是從馬來西亞回來的歸僑,泉州市政協第六至九屆委員(一九八五~二○○七),祖先到南洋至我是第五代了。我在修族譜時發現在清朝時遷居臺灣的本家甚多。最近,廈門大學出版社在二○○五年十月出版《泉州與臺灣關係文物史跡》一書,這是泉州市政協委員會編/陳鵬主編的。內收入我的幾篇文章,其中有《五裏街鎮鳴琴陳氏族人》:
永春五裏街鳴琴陳氏是漢朝陳實的後裔。先祖陳閏在晉朝“永嘉之亂”時,永嘉二年(三五裏街鎮鳴琴陳氏族人八年)由光州固始縣入閩,居烏石山(今福州),撰《閩中草寓記》,被尊為陳氏入閩始祖;至陳邁居莆田,在唐朝武德二年(六一九年)當莆田第一任縣令;至宋朝陳齊居仙遊縣,是莆仙歷史上第一位進士;至陳伯起,為避元末戰亂,由仙遊縣大圳蛟尾逃難入永春民康鄉鳴琴鄉十九都蛟尾(屬三甲)定居,為鳴琴陳氏一世祖,下傳至今。明朝永春農民起義領袖陳占遷居本縣花石,是陳伯起之裔而外遷者,族譜有陳占之裔複歸祖家的記載。
最早去臺灣的是十三世陳文縣,是為升的四子,生於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卒葬臺灣。此後,族人爭先恐後地往臺灣謀生或居住,形成東度臺灣的高潮。例如十四世有:陳維授,生於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年),往臺灣住諸羅笨港,在臺灣娶妻,有家眷兒子。陳維揖,生於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年),往臺灣住南路南仔坑,娶妻生子,共有應都、應為、應南、應吉、應口、應田等六個兒子,都居住下來。陳維諒,字簡聖,號聞益,童年便通演算法,能辦世務,長有大志,慷慨豪舉,與叔父兩次起蓋華屋,心力經營,功成之後,又遠涉臺灣,娶妻本縣六七都山美林氏嬌娘,生有應球、應琨、應班、應瑉等四子。陳維儼結婚後往臺灣,卒於臺灣。以上均鳴琴長房。
至於二房往臺灣的也很多。例如十四世陳英擇,字聖珠,有志於經營而往臺灣,賺了錢後就回家鄉,娶董埔後厝林氏妁娘。十四世陳英淋,往臺灣,娶妻有子而居之。十五世往臺灣的有:陳應鈺,年二十六卒,在臺灣北路淡水暫葬紗帽山;陳應泉,娶埔頭林氏熟娘,生子曰士諸(太學生),去世後,拾骸回歸安葬本處,可知在臺灣發展不錯;陳應劄,娶嶺邊林氏便娘,在臺灣別世;陳應維、應祥兄弟二人也往臺灣居住。十六世陳士歡,壯遊臺灣,卒葬莫考;陳士博,字學淵,在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年)八月十五日於臺灣別世;陳士省,年四十二在臺灣新莊社別世,並葬在臺灣;陳士必,在臺灣府別世;陳士占,外出臺灣,居住淡水而無歸;陳士埔,在臺灣別世。十七世陳晉嘉、晉樣外出臺灣,皆生卒莫詳。
以上族譜資料公諸於眾,敬請臺灣的家親和賢人幫忙尋找,此功德無量也!本人是舜帝的第一五○世裔孫,
地址:福建省永春縣文化館,陳詩忠收即可。
電話:0595-2389 3246
電郵:chenshizhong2002@yahoo.com.cn
網址:天馬文化論壇
二○○六年二月八日
以文會友臻化境 記泉州市政協委員、歸僑陳詩忠
陳詩忠是福建省永春縣五裏街龍頭人。他從小自馬來西亞歸國讀書。一九六二年入學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一九六八年自願到艱苦的山西省長治韓店中學(後改中專)任教,一九七三年調永春北崆華僑茶果場中學,任團委副書記、語文教研組長。一九八三年調任縣進修學校任語文教研員,兼任縣電大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副主任,一九八四年調任縣文化館任《永春文藝》《桔紅》專職編輯,第一位在我縣文化系統獲得高級職稱。他是暨南大學永春校友會副會長。從一九八五年到二○○六年連任泉州市政協委員(從第六屆到第九屆),是我縣擔任市政協委員時間最長的。退休後到縣老年大學發揮餘熱,任辦公室族人兼教詩詞。
他從小品學兼優,熱愛文史哲,數十年孜孜以求不舍。在中學時代,他就熱心詩歌對聯創作。進入暨南大學後,為追求更高的文學造旨,他如癡如狂地學習,開始“以文會友”,與同學組建紅雨詩社、春風書法社,當校廣播站編輯和校幻燈組組長,是個活躍的文藝愛好者。他從教後,主編學校中學生作文選和縣中學生作文選,參加舉辦福建省華僑教育成果展和省職業教育成果展。一九八六年,他創建永春縣桃源吟社,任社長和社團法人,主編《桃源嘯歌》。一九九二年,他發起組建永春縣陳氏聯誼源流研究會,任為會長,主編《陳氏源流研究》。他連續六年擔任列入全國文化建設工程的《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福建省卷永春縣分卷的民間故事、歌謠、諺語等三套集成的副主編和執編,他深入城鄉收集的大量作品被縣卷、市卷、省卷、國家卷收入。
他從一九五三年起就堅持不懈地開展收藏活動,現為省裏聞名的收藏家。他的藏品豐富多彩,涉及郵票、錢幣、報紙、書籍、像章、族譜、結婚證書等,從文化和地方文史的角度進行研究,取得豐碩成果。他發起創建永春縣集郵協會,連任副會長二十餘年。他是中華全國集郵聯會員、福建省郵協學術委員。他參加全國性的原地集郵、極限集郵、少數民族集郵專門研究會。《試論集郵在群眾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論文,以及他最早提出“郵資封也可以製作原地封”的觀點,都別具慧眼,得到公認。他的許多郵文入選《中國集郵年鑒》《八閩郵文精選》及新加坡菜市集郵會會刊。他的郵集多次獲得市一等獎並選送省展,出席過全國集郵表彰都會。他的《毛澤東像章專集》獲福建省藏品展覽會二等獎。他是福建省錢幣學會會員,《試論中華錢幣文化的社會效益》論文得到泉州市政府頒發的優秀論文獎,又得到省級論文三等獎。他收藏的結婚證書,從康熙年間到一九九六年的,包括各時期、各省份、偽滿洲國、偽蒙疆及老解放區的,可謂琳琅滿目。永春電視臺曾就結婚證書對他進行過采風,結果市台、省台和央視中文國際都播送了這個節目,一時傳為佳話。他豐富的知識和族譜等藏書,為海內外許多人尋根問祖、撰修族。
他在史學、譜牒學、地方文史、地方文藝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成績斐然。他是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虞舜學術研究會、中國陳氏宗親會淮陽總會、福建省民俗研究會、福建姓氏源流研究會、福建省民俗研究會、省民間文藝研究家協會會員,永春縣易經學會創始人和副會長,作家協會泉州市理事。有口頭禪說:“泉州陳泗東,永春陳詩忠”,說他們是當地文史文化界聞人,新聞媒介常採訪他,最近省台邀他做民俗活動節目。
陳詩忠學習和研究的方方面面都有出色成果,以詩詞對聯為著,或在海內外發表作品,或勒石上柱,或藏於會館,或入選選集,或得獎項。對聯得過中央電視臺佳作獎,詩聯作品都得過國際大賽特級佳作獎。著名教授霍松林、袁第銳、丁芒在他們分別主編的詩詞選集把他的作品都列為榜首第一位(每次只推介五六人)。他的作品被譯為日文和英文。他發表大量網路詩詞,擅長“詩詞合壁——回文虞美人”等各種“異詩怪詞”,被稱為“奇人”。他加入全國、省市詩詞、楹聯組織,與海內外文學社團有廣泛的聯繫,是紐約四海詩社社員、國際漢詩協會會員。他獲得“二○○三年度對聯創作獎”和全國聯壇十佳稱號,二○○四年獲“當代聯壇精英”金獎。
“書生報國無它物,唯有手中筆似刀”。他不辭辛苦,勤勉耕耘,享有盛譽,小傳和作品入選海內外各種選集,事蹟被《中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辭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二十世紀中國收藏家大全》《當代中華詩詞家大辭典》《百年暨南大學人物志》、《中國精神文明大典》等近百部辭書收錄。他著有《庚午集英》《天馬清流詩詞選》《雕蟲業主楹聯選》,主編《桃源鳴琴陳氏族譜(七修)》等多部族譜、《康氏芳蹤(江南六省)》等族史和《永春桃源吟社社員作品選》;他的大量詩詞文章論文收入《泉州掌故》《泉州名祠》《泉州宗教大觀》《泉州古大厝》《泉州與臺灣關係文物史跡》《作家筆下的泉州》《泉州古今詩選》《閩台清水祖師文化研究文集》《戲神雷活青信仰研究》《泉州老年教育研究文集》及臺灣出版的《弘一大師圓寂六十二周年紀念文集》、紐約出版的《四海詩聲》等。
陳詩忠以“做人做事做學問”作為人生追求,以“詩聯郵養性;忠信義知心”作為座右銘。他家“四世同堂五學士”,把三子女培養成才,女婿為地方幹部、次媳是碩士工程師,特別是次子被公派出國研修軟體技術,成為廈門外包聯盟軟體有限公司的Bridge
SE。陳詩忠是省先進文化工作者、縣五好家庭好角色、縣政協優秀提案獎獲得者。旅台陳立夫博士在九十歲時親筆為他題詞:“不忘本,不忘恩,為道德之衡量標準。”旅台餘承堯將軍題贊他是“桃源霽月,藝園春風”,網站把他列入“當代陳氏十精英”。
陳德智發於網站
福建永春縣一老人收藏逾千本結婚證書
新華網.二○○八年三月三日 顏堯民 施由森
福建永春縣文化館退休幹部陳詩忠十多年來收藏了一千多種結婚證書,從乾隆年間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每個時期應有盡有。
退休前的陳詩忠是永春縣文化館的一名工作人員,非常喜愛詩詞、楹聯等傳統文化,對地方文化也有濃厚的興趣。上世紀
八十年代初,陳詩忠偶然發現,每本結婚證書雖然意義一樣,但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結婚證書無論是從質地、樣式還是證書上的圖案、內容都不一樣,很有看頭。從此,陳詩忠經常把業餘時間花在收集結婚證書上。
陳詩忠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月工資才一百多元,老婆和三個孩子的生活都靠自己,但有一次為了一本民國時期的結婚證書,就咬咬牙,用當月的生活費買下了。
靠著全國各地詩詞界、楹聯界的朋友,陳詩忠收藏的結婚證書種類漸漸齊全起來,數量也達到了一千種。
在收藏過程中,陳詩忠發現,小小的結婚證書裏面大有文章。首先,不同的結婚證書反映了當時的風俗民情。從結婚證書上的圖案來看,有的地方喜歡用鴛鴦、龍鳳、喜鵲等動物,有的地方喜歡用牡丹、梅花等植物。
從內容上看,有的結婚證書會注明雙方家長、介紹人等詳細情況。少數民族的結婚證書有的只用本民族的文字,有的會用漢語和本民族語言寫上。此外,有的結婚證書附帶的禮房記錄冊是厚厚的一本,記錄下當時婚事親朋好友的禮俗往來。
結婚證書也反映了當事人的經濟水準和對婚姻的滿意程度。陳詩忠說,以前,貧困人家是很少有結婚證書的,越是富有人家,其結婚證書的製作就越講究。從所收藏的結婚證書來看,一般證書是紙制的,富有人家的結婚證書卻是用錦緞製成的,不僅印刷講究,還用上了彩繪,有的還用紙筒包裝上。
不過陳詩忠認為十多年來收藏結婚證書、研究結婚證書的最大收穫,就是發現結婚證書也見證了民族歷史。
陳詩忠說,有一本結婚證書是日軍侵佔東北三省時期的,日軍當時建立了“偽滿洲國”,所以在結婚證書上印的日期是“成吉思汗……年”,東北三省改成了“察南自治區”。“這篡改的西元紀年方式和地名就是日軍侵華的鐵證。”
“收藏結婚證書不是為了升值,而是為了研究文化,研究歷史”。為了把這些研究成果述之筆端,陳詩忠準備將其集結編輯成一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