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詩山|到僑鄉古鎮,體驗一場閩南文化之旅
2016-08-19
詩山簡介
詩山鎮位於南安市西北部,地處南安、永春、安溪三縣(市)交界處,現有人口
8.6萬多人,旅居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16萬多人,歷來是閩南著名僑鄉和南安五大古集鎮之一。
鎮名由來
詩山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英才輩出,人文底蘊深厚。唐貞元 8年(公元
972年),在境內高蓋山結廬攻讀的歐陽詹高中進士,喜登龍虎榜,“開八閩文風之先”,被任為四門博士。此後,因潘湖歐陽詹博士詩名遠播,著作頗豐,文人雅士紛紛登臨於此,爭相吟誦憑弔,留下遍地墨蹟和琅琅詩聲。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慕名而至,瞻仰潘湖歐陽詹曾在此讀書留下的眾多詩詞佳作,由衷感歎:“此詩山也”,於是“山頭城”遂更名“詩山”。後人為了紀念他,把境內的溪流、村莊、學校等冠以“詩”名,有詩溪、詩園、詩阪、詩鼇、詩南、詩口、詩門、詩鐘、詩宅等。
翻開詩山的歷史,幾乎每一頁上都有華僑的影子,16萬華僑造就了今日的詩山,也讓其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千年古鎮的身上,已有了深深的華僑印記。在詩山,幾乎家家戶戶有華僑,沒有海外關係的人很少。
民國時期,大批詩山人漂洋過海,前往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謀生,於是一些兼具閩南、南洋特色的“紅磚厝”在詩山興起。其中,坊前村紅磚古厝群是詩山鎮最壯觀的紅磚建築群。
隨處可見的南洋風格番仔樓建築也是詩山的特色風景線。這些番仔樓往往會在樓面立碑,記載房子建成時間及樓名等,建造精美,是詩山的一顆顆建築瑰寶,書寫著華僑遺風。
旅居海外的詩山華僑也帶回了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詩山境內各式閩南民居完整而富集,除了宮式大厝和番仔樓,還有各種土樓、新式洋樓等。
位於聯星村的杏塘土樓,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是詩山最具價值的古建築物。這是一座方形土樓,至今仍保護完整。
坊前村也保留著一座規模宏偉的方形土樓。
建於1930年的詩山公園,充滿“現代”氣息,是南安第一座公園,也是福建第一座鄉鎮級公園。園內建有革命烈士墓、龍山宮、圖書館、影劇院等,是當地民眾休息、娛樂的好去處。
位於山二村塔腳街的婆羅門塔被稱為詩山塔,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它是研究宋代泉州地區佛教藝術和石雕工藝的寶貴實物,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講到詩山,不得不提鳳山寺,它位於詩山鎮西北角鳳山麓,是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的閩南古
刹,也是南安與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密切聯繫和溝通的重要紐帶,有“寺鎮鳳山香火紅”之美譽。
詩山盛產雨傘,詩山古街曾家家手工雨傘作坊。唐代青傘詩人歐陽詹曾在家鄉詩山古街留詩:江南春未至,悄采雨花來。詩人所說的雨花不僅指的是雨打在街中濺起的雨花,也指街中賣的手工雨傘。從此,雨花街成為詩山街的別稱。
(圖片摘自《南安畫報》)
如今機器生產代替手工,詩山街上的手工雨傘作坊不復存在。在建設者們日復一日的精巧構思和縝密施工中,詩山街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蛻變,卻依然保存著往日的精髓。它就像一個耋耄的老人,靜守歲月,訴說著詩山的古往今來。
詩山街上的舊南僑醫院是旅居印尼愛國華僑于1957年興辦,醫療服務範圍覆蓋詩山、金淘、碼頭、眉山、蓬華等鄉鎮。而今,南僑醫院早已遷址換新,舊醫院荒廢多年,卻也是詩山歷史的見證。
詩鐘學校建築風格富有特色,樓頂設有時鐘。歷經幾十年風雨,時鐘依然不停轉動,晝夜更替不曾改變,記錄每一分每一秒,留下一個又一個故事。
1939年創辦的南安師範學校正是位於詩山,舊校門古樸典雅,充滿南洋味道。現今,南安師範學校已併入泉州師範學院,而這大門依然屹立,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要說詩山傳統美食,舊時坊間流傳有“闊嘴鹵面、玉湖粕丸、三友肉粽、粘枝蔥油粿”的順口溜。闊嘴、玉湖、三友、粘枝這四位老師傅在古老的山頭街開店設館,手藝上乘,做出的小吃美味可口,老一輩詩山人常常以吃過他們的拿手好菜為榮。粕丸、糖粿、鹵面是詩山久負盛名的風味小吃,同時也是當地宴席的必備佳餚。
詩山粕丸呈金黃色,雖其貌不揚,卻鮮美可口。因其圓乎乎的外觀,詩山人將其視為象徵團圓美滿之意的“吉祥菜”。
詩山糖粿Q彈細膩,口感特別。每到冬至祭冬,詩山人都要搓糖粿,詩山糖粿承載著好幾代詩山人的記憶。
詩山鹵面,是將生面掰成一寸長後,輔以雞蛋、海蠣、香菇等鹵制而成。麵條軟爛入味,鮮香可口。
詩山風光旖旎,名勝古跡眾多,具有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目前,詩山旅遊業建設方興未艾,隨著閩南古刹鳳山寺的規劃建設和詩山公園的修繕改造,以及婆羅門塔等詩山十八景的開發建設,充分發揮僑鄉人文優勢,詩山的文化旅遊業發展將展現十分美好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