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發現罕見的清末最後一位武狀元老照片
2010.04.27
清末最後一位泉州籍武狀元黃培松長什麼樣?鮮有人知曉。南安市洪瀨鎮發現了一張罕見的黃培松老照片,今日,記者在當地熱心公益的黃騰芳老先生帶領下,尋找到珍藏照片的人家。
老照片上的人是黃培松?
記者在南安看到,照片恰到好處地鑲在一張有紋飾的紙板當中,照片中人留有八字鬍,泉州博物館一位人士認為,照片人身著北洋軍閥服裝。
主人介紹,早年有一位叔公在廈門的一家驛站為官府做事,討得了一張武狀元黃培松的相片,黃培松是南安人。據說,如果不是因為有黃騰芳老先生引薦,他是不願意將照片公開的。
黃騰芳介紹,數十年前,他無意中看到這家的廳牆上懸掛該像,經詢問後得知是黃培松,就知道甚為稀罕,近日經過動員,主人才願意接受記者拍照與採訪。
據瞭解,清光緒六年(1880年),黃培松在殿試中被欽點狀元及第,授一等侍衛。不久,出任廣東參政、遊擊,旋升瓊州總兵,記名提督,以軍功賞“卓卓勇巴圖魯”頭品頂戴。他中武狀元不久,清王朝的統治已處於土崩瓦解的邊緣,進入民國,黃培松仍在軍界任職。
史載,1913年,袁世凱竊國,起用黃培松為福建護軍使,先駐福州,後駐廈門。
由此,這張照片為何是從廈門得到,武狀元黃培松又為何曾穿著這樣一身裝扮,得到了很好的解釋。
西街曾有黃培松狀元牌坊
南安市文管辦負責人楊小川介紹,他見過黃培松一張圖像,也是穿著類似服裝,或可起到相互佐證的作用。
記者瞭解到,黃培松照片很難尋,在辛亥革命時幾乎被毀滅一盡,已知廈門有發現一張穿清朝服裝的老照片。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楊小川解答,清宣統三年(1911年),中國同盟會根據孫中山主持制定的計畫,由黃興率領革命党人在廣州舉行起義,進攻兩廣總督衙門,受到鎮壓。被俘的革命黨人受審時,黃培松以協督職務參與審判,並受命為監斬官,引起了泉州革命黨人的憤慨,武昌起義後,泉州革命黨人發動群眾將泉州西街開元寺前的黃培松狀元牌坊給拆了。
1916年
6月,北洋軍閥執政,薩鎮冰為福建清鄉督辦,舉黃培松為會辦,黃培松目睹革命黨人為國捐軀的壯舉、清政府的賣國、南北軍閥混戰,對時局的認識有所提高,由此凡事持重,不濫施刑殺。國民政府為此贈予“培威將軍”稱號。1922年解甲隱居廈門,倡建江夏祠。1925年,卒于福州。
成親古厝今猶在 泉州籍最後一名武狀元可還有故居留存?
楊小川介紹,有!位於南安市洪梅鎮六都村後坑壤自然村,包括了3座五開間大厝和1座書軒,建於不同時期,越往後建的越精緻,呈一字排開,大致可見黃家的經濟發展與官場的顯赫過程。第一座建于清朝咸豐年間,第二座建于同治年間,那時,黃培松就是在這第二座古厝裏成親的……每座古大厝的燕尾脊上均飾有“龍穩”,磚程前豎有夾杆石板。
故居歷經風霜雨露,年久失修,有的屋頂漏雨,有的牆壁斑駁,書軒則有倒塌,令人嘆惜。
泉州宋代就出“武狀元”
泉州市文史界人士龔書群表示,泉州文武狀元究竟有多少,一直有爭議,概因有的後來遷於別地等緣故。泉州比較沒有爭議的十大狀元中,包括了六位文狀元和四名武狀元。另外,有爭議的如:文狀元王曾,後遷山東;莊有恭,後遷往廣東……龔用卿其實也是泉州的,因為在龔氏族譜上記載,鄉人大罵龔用卿中了狀元不認祖。
清代最後一名文狀元是泉州人吳魯,清代最後一名泉州籍武狀元則是南安人黃培松。
一般人只知武狀元有清代的黃培松,而不知泉州的武狀元還有南宋的林宗臣,北宋的楊友,明代的莊安世(資料欠缺)。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情形呢?龔老先生說,這是因為武狀元這一名稱是後來才有的,晚于文狀元的稱法。
龔書群說,早在宋1172年,林宗臣就繼1112年的楊友之後,泉州又出的一位武舉第一名。當時,郡守汪大猷特地在泉山直街,也就是今北門街為他樹立了“魁武”坊一座,由於年代久遠,該坊早已塌廢,人們只能從史籍中去覓尋。
長期以來,史學界不把楊友、林宗臣列入狀元之列,因為普遍認為“武舉第一”非狀元。但殊不知,唐宋兩朝武舉中無狀元之稱謂。唐宋的時候,武科的規格細節不如文科,但是文武兩途,歷代相沿分道並進。雖然沒有武狀元的稱謂,但有名次。當時的武舉第一,就相當於文進士科的狀元。就像唐代雖沒有殿試,其進士會試第一名,稱之為狀元一樣,武舉當時也沒有殿試,其試舉第一名,自然應視為武狀元。
據介紹,武狀元的正式稱謂出現於明崇禎四年,也就是1631年,清代沿之,循行了
200多年。
龔書群稱,歷經滄海桑田,宋時的魁武坊早已塌廢,具體方位難以尋找,清代武狀元坊又被拆,重建已很難,重要的是要讓人們知道,歷史名城泉州,歷史上文科鼎盛,武科也不弱。除武狀元有清代的黃培松,還有明崇禎四年之前的明代莊安世,更有南宋的林宗臣,北宋的楊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