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坡跳鼓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2年06月02日

鳳坡跳鼓

詩山「鳳坡跳鼓」已納入泉州市非物貭文化遺產。

據老藝人梁錫林介紹:「鳳坡跳鼓」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

跳鼓是一種鼓舞形式,南安市詩山鎮鳳坡村的跳鼓由臺灣傳入並且僅在流傳於,故稱“鳳坡跳鼓”。

相傳春秋時伍子胥父、兄均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隻身逃離楚國,楚兵緊隨其後追捕,他逃至鄂渚,幸得一位自稱“漁中人”的漁夫,帶領漁民和伍子胥一起扮成跳鼓隊,掩護他逃過江。跳鼓的表演形式由此產生而流傳於民間。至於鳳坡跳鼓,是二百多年前,鳳坡村有一人往臺灣紮蓑衣謀生,在臺灣學得跳鼓,後來回鄉省親,恰逢家鄉“境主”(本村供奉的村神)謁祖進香,便傳於鄉人,表演極為成功,從此,每逢迎神賽會,鳳坡就必有跳鼓表演。

鳳坡跳鼓自傳入後,世代流傳,直至今日,發展起多種表演形式。當初從臺灣傳至鳳坡村時,是以“公娶婆”為內容的兩人表演形式,至今鳳坡一帶還稱跳鼓為“公娶婆”。民國初期,民間藝人借鑒戲曲形式,在鳳坡跳鼓增加了生、旦、彩旦、醜等角色,又採用當地流行的民間小調《長工調》、《公婆拖》、《十八相送》、《燈紅歌》等伴奏和演唱,形成歌舞戲曲表演。這種人物複雜、道具繁多的表演形式適應於舞臺或打場演出,而在遊神踩街中卻很不適宜,故又經藝人加工整理,以適應遊舞表演。久而久之,在20世紀40年代形成了今日這種專用樂器敲擊起舞的民間鼓舞了。

鳳坡跳鼓相關器具有堂鼓及鼓架、鼓轎、匡鑼、小鑼、小叫、吊拍等。舞蹈隊伍精悍,表演者多為 7人。其中男四人:鼓手、舞吊拍者和抬轎者二人;女三人:分別舞匡鑼、小鑼和小叫,表演者按“跳鼓敲”的節奏,敲擊著手握的擊樂器。鼓手是主要舞蹈者,主要動作有“仙童照面”、“絞腳跳”、“魁星踢鬥”等;其他人以“仙童擊拍”、“神女擊拍”等動作配合,舞步以踏跳、蹦踢為特色,幅度大,力度強,顯得剛健有力,舞者敲擊手中道具(擊樂器),其輕重緩急,以鼓手擊鼓為准,一領眾隨,協調而默契。整個表演氣勢豪邁,節奏明朗、熱烈奔放。

至今詩山一帶尚流傳之民謠:溪東旗,下阪槍,霞宅鑼,鳳坡割火公娶婆。

「鳳坡跳鼓」服飾女角穿戲曲宮裝,男角包頭巾紮“眉子”,“托天”,鼓手“白袍燈籠褲”,拍者“紅箭衣”。道具堂鼓直徑約0.4米,厚約0.2米。據載:1920~30年間,鄉人梁有共老先生曾將鳳坡跳鼓傳至大馬,並在當地“九王爺”生日迎神賽會中表演。

注:本文源自「泉州數字文化網」及參考「泉州民間舞蹈擷英」,「鳳山文化節圖片 」。

 

Copyright©2006 - 2016 xx.nanchens.com  版權所有:詩山陣 - 詩山陳氏宗親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傳真:0852 - 2911 4810 QQ:2668771678

      陳偉洸 電話:0852 - 9227 7899 電郵:a7779999999991237897777777@gmail.com

 詩山林柄:陳志偉 電話:086 13532972228 電郵:289376792@qq.com

 詩山杏塘:陳雅健 電話:086 13799562974 電郵:76957535@qq.com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