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大廷戴氏系列故事之七:天賜岩
2022-07-25
在大廷鄉境內有一處很出名的宗教場所,叫天賜岩,它是大廷鄉及其周邊鄉里的信眾共同崇奉的佛門勝地。天賜岩距離高蓋山的餘脈後頭山只有數百步,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右前方有別具一格的噴泉池,從刻有“天賜岩”的照壁沿著石階往上走,頓時豁然開朗,有寬闊的石埕、香亭和涼亭,中間有一座三開間歇山式的殿宇,裏面供奉著清水祖師、如來佛祖、觀音菩薩、湧泉祖師、普庵祖師,以及十八羅漢等佛像,佛像法相莊嚴,造型精美。岩寺四周綠樹環抱,環境清幽,美不勝收。
據瞭解,天賜岩始建于明末萬曆年間,一開始敬奉安溪清水祖師,隨後大廷戴氏將擋境內的五台岩龍泉庵祖佛五台祖師,伽藍土地及青山宮湧泉祖師、普庵祖師,詩山院觀音佛祖、如來諸佛都遷移到天賜岩供奉,從此天賜岩是一所道、釋共處的岩寺,而且非常靈驗。天賜岩靈顯的故事有很多,下面咱就講幾則與大家分享。
據傳,明萬曆甲寅年(1614年)間,仙美村八尺盛氏的始祖盛統齊(又名盛統齋),年輕時由永春洲橋南入住大廷鄉錦阪,後來娶大庭七甲倉邊戴氏廿三世戴民箴的次女為妻,生三個仔,其中次子名叫盛桂溪,後來遷居仙美八尺自然村落。盛統齊入住大廷鄉後不久,就從安溪清水岩把清水祖師分爐到大廷鄉敬奉,這就是天賜岩的開始。當盛統齊的次子盛桂溪準備遷居仙美八尺的時候,本想再將分爐清水祖師及其香火迎奉到八尺,但是非常奇怪的是,久落擺動身走到離開天賜岩不遠處的“青山彎道”的所在,所奉迎的香爐都是無緣無故翻落到塗腳,更加不可思議的是,久落個人抬著清水祖師的轎子一到這裏,就突然間變得像大山一樣的沉重,抬轎的雙腳現軟落去,半步都無法繼續往前走。經過幾擺的差盤,主人心裏就有淡薄礙礙了,有人就說,可能是清水祖師不願離開天賜岩,才會祧工吐咱提醒暗示。主人半信半疑,只好扒杯問神靈了,結果連扒久落杯都同款,清水祖師不願離開天賜岩,只好將香火分爐迎接到八尺供奉,仍然將祖師公放在天賜岩內讓人供奉,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大庭戴氏將角落裏的一些神佛遷移到這裏,使天賜岩的香火更加旺盛。
在這擺講古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詩山戴氏譜志》中戴廷詔專門為天賜岩寫了二首七律的詩,詩名叫《天賜岩禱雨立應燕集喜》,“燕集”就是宴飲聚會的意思,題目的意思是“天賜岩祈雨成功,逐個很歡喜,特地設宴慶祝賀喜”,其中一首詩的內容是:“赤日宣流山嶽焦,川原如滌心如燎,雩(古代求雨的祭禮)開古廟神初索,震辟長空沴(災害)自消,望去何愁星嚖嚖,舞來應見石飄飄,玄功寂若知誰是,擊壤(比喻太平盛世)康衢樂聖朝。”整首詩大概的意思是:因為久旱無雨大家的心情都很焦急,到天賜岩祈雨後,天賜岩的佛祖、神明馬上大展神威,落起了大雨,並表示對他們的感激和讚頌。戴廷詔是進士出身,朝廷命官,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從時間推算,應是在任滿退歸之後,他熱愛家鄉、關心族務,當鄉親們面對久旱的苦惱,他一定會挺身而出,主持這場祈雨儀式(古代祈雨被納入國家禮儀制度),並欣喜萬分地寫下這首祈雨詩,也是情理之中的代志。
被譽稱為“南邑文章泰斗”的戴鳳儀,也曾經因為到天賜岩禱雨問藥有靈應,專門寫了一副題聯,上聯是“天賜一靈區(靈區,就是奇美之地) 白雲為障(屏障) 蓮為座(佛以蓮為座)”,下聯是“我蒙諸佛力
甘雨似珠(指祈雨) 藥似金(指藥到病除)”,以讚頌天賜岩諸神明的神力。
戴廷詔、戴鳳儀都是大廷戴氏的代表性人物,他們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讚頌天賜岩諸神佛的神績威力,以此來表達他們的真情實感,但是還有很多受到天賜岩諸神佛保佑的平民百姓,他們雖然感念於心,卻沒有那樣的才情文采體現出來。確實,天賜岩眾神佛靈威顯赫,受到廣大信眾的推崇。現時的天賜岩,因上世紀“破四舊”時被毀,1987年由港胞戴鳳洗先生率先鼓動,戴雙白先生首捐鉅款,又集僑親、鄉賢及港、澳、台諸宗賢捐資而複建。重塑佛像並於左側加建廊宇。2003年戴錦興家族捐
100多萬元全面整修。擴建遊覽區與岩寺配套等項目,便古刹重光,煥然一新,香火更加鼎盛,成為海內外信眾燒香祈願和旅遊觀光的勝地。1982年以後,戴氏族人恢復每年正月初旬全族喜慶佛誕以“福”(也就是角落,大庭鄉分為“四福”)輪流主持組織舉行迎香“取火”、遊鄉巡境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一直持續到當年的元宵十五晚。
圖片由戴騰峰宗親友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