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學書香 詩山流芳
2016.01.13.
按現在行政區劃,詩山是南安市的一個鎮,但詩山也是個地理概念,泛指詩山、碼頭、蓬華一帶。
詩山地名來源與閩南歷史上第一個進士歐陽詹有關。歐陽詹是唐朝人,祖籍晉江,祖父遷居詩山高蓋山下,高蓋山上尚存歐陽詹祖母的墳地。歐陽詹曾在高蓋山讀書,後到長安應考,與韓愈同榜為進士。他與韓愈交情頗深,去世時韓愈曾撰寫著名散文《歐陽生哀辭》悼念他。韓愈在文中寫道:“閩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魚之樂,雖有長材秀民,通文書吏事與上國齒者,未嘗肯出仕。”他對唐代閩南的這些印象,也許來自歐陽詹的描述。歐陽詹的詩文取得很高成就,《全唐詩》中收錄他許多詩作。詩山老百姓很懷念他,他攻讀詩書和生活過的地方,山水皆以詩名。除“詩山”外,還有“詩溪”、“詩村”、“詩口”、“詩南”等地名。到了南宋,大儒朱熹到過詩山,留下題詞,被詩山老百姓代代傳為美談。受歐陽詹首開文運和朱熹過化的恩澤,一千多年來,詩山重視教育,文風很盛,人才輩出,當代就有中央軍委辦公廳副主任黃宗漢、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局長洪禹、知名文學家劉再複等。
中國古代教育私學和官學並行發展,成為社會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官學分兩種,一為朝廷設立“五經博士”,使公卿子弟及秀才到太學受業,學成後根據考試成績分配給官職:二是漢以後又設“鴻都門學”,主要學習詞、賦、書畫之類。私學的組織形式也分兩種,一為書館,又稱書舍,教育對象為童蒙,主要進行啟蒙教育;二為精館、精廬,由學高望重者設教收徒,弟子不分身份等級。孔子是私學的主要繼承者。到了中唐以後,私學出現書院與私塾並開立的情況。到了宋代,則出現應天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等天下四大書院。這些知名書院也都屬於私學。
中華民族是個重視教育的民族。在農耕文明時期,應該說朝廷也是重視教育、尊重知識份子的,知識份子參加科舉考試,獲得秀才以上功名可終身免徭役,見官府可免跪拜之禮,這算是朝廷對知識份子的優待和禮遇。但當時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靠土地稅賦,遇到天災歉收往往還要減稅賦,財政收入有限,當然沒有太多教育經費的預算,私學一直在支撐著中華文化的普及與傳承。
按清代社會治理制度,縣令由朝廷任命,每個縣只有縣令一個人的俸祿由中央財政支付,縣衙的幕僚和衙役工資由地方財政開支。縣以下的社會治理主要依靠族長、士紳和退休官員共同組成的鄉紳進行鄉村自治,這就是所謂的“皇權不下縣”。在這種行政財政體制下,州縣的書院和私塾均得不到官府的財政撥款或補貼,鄉村私塾教育作為民間辦學的主要形式就成為社會教育的主流。私塾經費來源大致為:富貴之家出資聘師在家教育子弟,稱為坐館或家塾;宗族捐錢財和學田,聘師教貧寒子弟,稱村塾或族塾;塾師私人設館收費招生授生徒,稱為門館或教館、學館、書屋、私塾;社會慈善團體辦私塾,稱為義塾;由望族大戶聘名師設立的私塾為經館。北方的私塾往往在漫長的冬季農閒舉辦,叫做冬學。私塾教師一般由秀才或未取得秀才的鄉村知識份子擔任。教材則是通行的“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有的還加上《千家詩》和《雜字》。塾師沒有月薪,他們的報酬約定好一個學季多少擔稻穀,等到收成後付給實物。對於學生來說,一般農家子弟唯讀三年私塾,做到能識字,能夠簡單記賬就不再上私塾。
光上私塾一般還進不了科場,需到書院深造。在過去,秀才或未獲秀才功名的讀書人可以為塾師,但只有獲得舉人、進士功名的人才有資格出任書院山長,許多高官致仕以後也到書院出任山長,培養人才。書院是學者講學和探討學問的地方。從嶽麓書院的一副對聯中可知當年書院的課程:“訓詁箋注,六經周易尤專,探羲、文、周、孔之精,漢宋諸儒齊退聽;節義文章,終身以道為准,繼濂、洛、關、閩而起,元明兩代一書生。”在一般情況下,只有經過書院的學習才有可能進入科舉考試,比如吾鄉蓬島村清初進士郭瑄弟生在鄉村,後來到泉州的書院學習,到省城考取舉人,後又到北京考取進士。在舊時代,許多書院還形成自己的書院文化,比如嶽麓書院就很強調要關注社會,學以致用,該書院的一副對聯在今天看來也振聾發聵:“業精於勤,漫貪嬉戲思鴻鵠;學以致用,莫把聰明付蠹蟲”。在舊時代,書院承擔著為地方和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的重任。
到了清朝末年,為應對中華數千年來未有之格局的新世界,教育界對私塾有許多改良意見。1902年,朝廷下詔“廢科舉,興學堂”,並引入西方現代教育制度和教育內容,遍佈全國各鄉村的所有私塾經過改良,慢慢過渡成新教育體系的初等小學和高等小學。
到了近代,教育部發佈規定,統一教材,大部分私塾停辦。隨著新的教育體系逐漸形成,書院也完成歷史使命。到了新中國,從小學到大學均主要由國家承辦,許多私立的小學、中學、大學慢慢由國家接辦,中國傳承幾千年的私學完成歷史使命。
放眼當今世界,教育仍分官辦和私辦兩種。美國的哈佛、斯坦福、加州理工等全部屬私立,英國的牛津、劍橋都自稱私立,韓國排名前十名的大學中,有七所是私立。由此看來,私學的傳統在世界範圍內長期存在。再看當代中國,各種民營的教育機構正在興起,由民間經營、以企業家為物件、以弘揚國學為宗旨的書院也不斷在各地出現,現在還不能說這些教育機構和書院繼承了古代私學傳統,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民間的辦學熱忱和對私學的需求並未因社會變革與進步而改變。
詩山在歷史上幾乎每個村都有許多私塾,但詩山書院到清末才出現,這在詩山文化教育史上是一件大事。作為詩山地區的最高學府,詩山書院曾經為詩山地區培養出許多優秀人才。而今南安師範學長吳志誠先生熱愛詩山文化,組織重新出版《詩山書院志》。詩山地區的私學發展情況大體與全國相類。歷史煙雲已經散去,時代不斷開啟新的篇章,作為後人,對先賢創辦詩山書院的艱辛,先賢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擔當依然充滿無限的敬意,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將永遠值得後人珍視,永遠激勵我們奮力前行。
作者系中國鄉村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國新聞社原社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