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詩山鎮 »

詩山鎮

作者:  來源:  更新時間:2012年10月11日

詩山鎮

名稱的來源

“唐四門博士而為七閩破天荒者,歐陽公也。……考其先,擇美我南邑十一都高蓋山下。以歐陽有詩,故名詩山村,亦號詩村,地以人重也,縣乘志之詳矣。……嘗稽我邑治內有‘應魁亭’,為公登第立;有‘衣錦坊’,為公榮歸豎;有‘歐陽亭’,為公遊憩建。”

  ——摘自明代萬曆進士、江西巡按使戴廷詔《閩歐陽詹考》

詩山是南安西北部的文化古鎮。詩山開發于西晉,原名山頭城,以原址有一小山頭隆起而得名。“詩山”源于高蓋山,唐代詩人歐陽詹年青時在高蓋山讀書,貞元八年(西元 792年)高中第二名進士,與著名文學家韓愈同榜。歐陽詹系首登“龍虎榜”的閩人,世稱“開閩進士”。嗣後,高蓋山麓名士紛至,詩跡遍山。宋代朱熹任同安主簿時登高蓋山瞻仰歐陽詹讀書處讚歎曰:“真詩山也!”“詩山”之名即由此而始,高蓋山下的溪流也改名為“詩溪”,沿用至今已近 800年了。詩山境內地名冠以“詩”字的還有詩門、詩村、詩南、詩口等。朱熹還為歐陽詹故居題聯曰:“事業經邦,閩海賢才開氣運;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明代萬曆進士工部侍郎、光祿寺卿、通政使何喬遠《登詩山》詩雲:“歐陽博士久辭世,千載詩山猶著名。今日真因公一至,何峰得與此爭橫。吹笙老鶴疑無地,執玉群仙有太清。吊古登高同此日,清溪翠嶺若為情。”歷代騷人墨客登臨遊覽,鍾情于這方山水,留下了不少詩文墨寶。高蓋山孕育了詩人,詩人又賦予高蓋山以詩的美名。它說明詩山的文化積澱是深厚的,也說明開八閩文化之先聲的歐陽詹對詩山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古往今來,詩山人文薈萃,英賢輩出,素稱文化古鎮。詩山西接安溪縣,北鄰永春縣,扼守泉州通往永春、德化之要道,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後唐忠懿王開闢閩疆時曾在此屯兵。民國初,地方軍閥陳國輝把詩山作為大本營。解放前,詩山是中國共產黨開展地下革命鬥爭較早的地區這一。詩山是個美麗富饒的農村集鎮,風景秀麗,四季如春,四面青山為屏,中間綠水為帶,宛如一個金碗式的盆地。歷史悠久、聞名於閩台、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古刹鳳山寺,是分佈於世界各地的廣澤尊王宮闕廟宇的祖廟。鳳山寺的香火旺盛,成為聯繫台、港、澳地區及東南亞華人的紐帶,僑親們已經把鳳山寺與詩山緊緊地聯在一起。如今的詩山,已是南安市西北部的一個重要集鎮。

 

區位沿革

詩山鎮位於南安市西北部,東經118°11’,北緯25°8’,東鄰碼頭鎮,南連金淘鎮、眉山鄉,西接安溪縣,北毗永春縣。高蓋山、許山、鐘山、文章山、天柱山等群山環繞的內陸小盆地,詩溪發源於天柱山、貫穿境腹匯入晉水東溪,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溫差小,年平均溫度21℃,年平均降雨量2000毫米,年無霜期 330天。

詩山開發于西晉,原名山頭城。唐時為山頭社,宋屬懷德鄉清風裏、太平裏,元、明、清分屬十一、十二、十三都,民國時期為山頭鎮,1940年 6月隸屬南安二區,1941年實行新縣制改為一區,1946年 5月設立詩山區署,1949年 7月28日解放。同年11月劃稱為南安縣第五區公所,1952年 2月進入土改階段調整為第六區,1956年改稱為詩山區公所。轄至碼頭、蓬華,1959年成立詩山人民公社,1961年 8月設置詩山區,下轄詩山、青峰、蓬島、華美、碼頭、大庭、宮占、英元、詩南 9個人民公社,1965年撤區劃出碼頭設置詩山人民公社,1968年 5月18日成立詩山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75年 2月24日劃出蓬華,1980年11月 4日改稱為詩山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 9月改設為詩山鎮,即現在的詩山鎮。

如今詩山鎮轄有18個行政村,一個街道居委會和農、林場各 1個,據2000年度人口統計,全鎮總人口8萬5千多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926人。詩山現有旅外僑胞16萬多人,港、澳、臺胞 2萬多人,歸僑、僑眷占全鎮人口的 70%多,占全市歸僑僑眷 10%。

 

經濟發展

詩山是山川秀麗的僑鄉。地域寬平、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日光充足,雨量充沛,境內山巒起伏。詩溪水貫穿其間,土地肥沃、四季如春,為農、林、牧、漁、副業的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1979年以後,貫徹中央“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政策,農村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充分調動詩山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促使企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突破性的全面發展。

2000年,詩山鎮完成國民生產總值8.37億元,工農業總產值 15.25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4.2億元,農業產值1.05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9.5億元,上繳工商稅收1569.6萬元,鎮財收入 26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65元。

詩山鎮根據產業基礎和區位特色,確定了建三城(即雨傘城、紙品城、輕紡服裝城)、強三業(即食品業、家私業、彩印業)、興三區(即旅遊區、商貿區、文化區)為今後的總體發展構想,以此推進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其中雨傘業和紙品業是詩山鎮的支柱產業。現有雨傘廠有20家,生產直骨,折疊等不同樣式的自動、半自動雨傘規格 200多種,年產量超過 200萬打,年創匯 2億多元,占全鎮工業產值的 14%,占年稅收 13.2%。以聯發、新同發、益峰為骨幹的紙業公司一直居詩山鎮支柱產業之首,年產紙產品和紙製品產值近 4億元,占全鎮工業產值的24%,占年稅收37.8%。構建南安最大的紙品城和爭取報批中國“雨傘之鄉”指日可待。1991年,賈慶林省長視察雨傘生產時、欣然題詞“南安雨傘創奇跡、全球十支有其一”,2000年,中共中央委員、《人民日報》社長、解放軍中將、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邵華澤也予以鼓勵題辭“中國雨傘城-南安詩山”;2001年10月12日舉行“中國雨傘城”命名儀式。

詩山已開發的工業社區有:林埔口開發區、仙境開發區、長潭開發區報恩開發區。西上開發區、美麗潭開發區、埔美家私城等。詩山鎮作為省首批對外開放的工業衛星鎮,鄉鎮企業已進入全新的發展時期,鄉鎮企業已成為全鎮的重要支柱,群眾“奔小康、建新村”的主要管道。詩山鎮黨委政府努力創造良好的投資軟環境。落實優惠政策,積極引進和合理利用國內外資金;大力宣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建立“引得來、留得住”的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吸納更多的創新人才,營造技術創新氛圍,增強全民創新意識。引導企業樹立現代化企業經營觀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詩山經濟發展服務。

 

水利電力

詩山鎮有小(一)型水庫二座:1.官坑水庫(在社一村境內),施建於1953年8月-1964年4月,庫容量110萬立方米;2.民主水庫(在民主村境內),施建於1979年12月-1987年3月,庫容量106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8座,庫容量141.8萬立方米;小型水庫16座,庫容量140.9萬立方米。詩山的水庫總庫容量392.7萬立方米。在堅持開展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抓緊農田水利設施的修復和完善,興修大小水利設施200多處,保證灌溉面積1.2萬畝,確保了90%以上的農田實現旱澇保收,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保護和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把更多的農產品推向國際市場。

詩山電力建設源於20年代,1927年至1930年由民軍陳國輝在詩山街頭創辦“山頭電燈公司”,為裝機5千瓦的火力發電,日供電3-5小時。1960年始建後山水電站,為裝機40千瓦發電機,架設至南僑醫院3.3千伏的高壓線路,至1994年建成水電站27處30台機組,總裝機5100千瓦,年發電360萬度。1981年建詩山變電站與省聯網,並分別於1990年、1994年兩次擴容。1994年10月又興建2240千瓦的火力發電廠。2000年5月,詩山供電所歸併于南安電力公司,同年又新建110千伏輸變電站,繼續完善電力基礎設施建設的農網“兩改”工作,滿足企業日益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需求。按照中央的“減輕、規範、穩定”的要求,加快適合當前有利於農業生產發展的服務體系建設,降低電價,逐漸實現城鄉同網同價,真正使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這一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1994年在坊前村境內新建萬噸自來水廠一家,2001年3月,又開拓一條新的引水管道以保障用水的需求,鎮區範圍內已基本安裝飲用自來水。隨著企業和群眾用水量的增加,鎮自來水廠已趨滿負荷,準備再籌建第二自來水廠,以滿足群眾和企業用水的需求,已納入“十五”計畫,並做好前期籌建工作。

 

集市貿易

詩山鎮歷來是南安西北部的商貿中心。早在宋代就建有山頭塔腳街(在山二村境內),市場繁榮、商貿活躍。1927年-1929年,民軍陳國輝牽頭組織建成 3裏長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詩山街道,計有商店 370間。1929年至1930年間,陳國輝又牽頭組織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新溪街道、新墓坑街道、梧埔山街道和聯星街道,計有店面百餘間,主要經營土特產品、食雜和小商品。

解放初期,詩山的商貿活動仍以個人經營為主。隨著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供銷合作社的成立,集體商業額占了大部份。同時,供銷合作社成立了一些專業門市部並在梧埔山、聲東、鵬峰、新溪、社二、新墓坑、聯星等設立分銷組、店。先後建立西上、梧埔山木材市場、內益街、潭美街、社一街、鼇峰街等街道,商貿活動十分活躍。1989年興建了詩山農貿市場,占地 18941平方米,建築面積 13822平方米,總投資 560萬元,計店面 129間。1992年新建恭先第二市場,建築面積 2萬平方米,總投資1000多萬元。同時新建潭美商住區,建成商住大廈30幢,這些店面經營服裝、五交、小商品及各種農副產品、海產品等。

1994年聘請福建省規劃設計局對詩山鎮區進行總體規劃。鎮區面積由2.83平方公里擴至 8.5平方公里。鎮區總體規劃分三期進行改造。一、二期改建已全部完竣,組織驗收後交付使用,讓拆遷戶住上寬敞、安全的新居。詩山街道道路硬化等設施建設也即將完工,今天的詩山街路面寬闊平坦,車來人往川流不息,人們穿的是現代服裝,滿街散發著新時代的氣息,呈現出一派繁華富庶的景象,形象效果正在衝刺著構建南安西北部中心集鎮,亮麗出一道風景線。

 

儲蓄網點

清代末,詩山就設有“錦裕當鋪”,民國25年(1936年),詩山開設錢莊,並在蓬華設立分點,有資本 17000元,經營存款、放款、兌現銀元、銀兩、錢幣等業務。解放初,中國人民銀行南安支行成立後,即在詩山設立辦事處,1980年 7月 1日,由人民銀行詩山辦事處拆出中國農業銀行。南安支行詩山營業所和中國銀行南安辦事處詩山僑匯服務站,1983年10月中行南安辦事處詩山僑匯服務站升格為中行南安縣支行詩山辦事處,1989年10月成立工商銀行詩山儲蓄所,1975年後,詩山信用社及各村信用社、站先後設立,1991年升格為營業所,1993年開辦建設銀行詩山營業所,1994年7月設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詩山代理處,1994年底開辦興業銀行詩山分理處,1993年詩山鎮合作基金會及山一、社一、鵬峰、梧埔山等合作基金會成立,隨後又有西上、聲東、山二、鳳坡、前山、聯星、吾峰等村設立合作基金會,合作基金會2000年12月30日清盤關閉。1993年設南安縣保險公司詩山保險站,至2000年,全鎮國家銀行、信用社及集體股份制基金會存款餘額達 5.2億多元。詩山鎮黨委政府廣泛宣傳勤儉持家,動員人民群眾節約儲蓄。各專業銀行也將儲蓄存款作為信貸資金的一大來源。

 

交通郵電

古代驛道及明、清時代的“官馬大路”是傳遞公文和官吏往來的交通道。當時詩山境內各鄉里之間都有小路互通至“官馬支路”。

民國 8年(1919年)詩山開始建成全縣第一條至碼頭公路。全長10公里,因地形平坦,群眾踴躍投工,當年建成。同年開工建設詩山至永春公路(詩山至長潭橋全長6.32公里)至民國13年(1924年)建成。民國19年(1930年)詩山至高來格公路,民國24年(1935年)詩山至蓬華坑尾橋(全長 14.38公里)、詩山至安溪公路分別建成。

解放初期,詩山沒有鄉村公路,僅有各鄉間1-2米寬小路。1958年大躍進時期,貫徹“全黨全民辦交通”方針,各大隊掀起興建公路熱潮,當時有新建的,也有由原來小路擴建的。

1978年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人民群眾迫切要求加速公路建設,實行“民辦公助”方針,全鎮鄉間公路迅速發展。詩山鎮鄉間興建公路的有:詩山至坊前、民主,高來格至錢塘,民主至黎明,內益至坊前,坊前至山一,詩山至社一,埔美至社二,梧埔山至聲東,聯星至聯山等10條公路共42.3公里。1990年後,各村陸續拓寬鋪設村路水泥路面。截止2000年,詩山各村已實現村路全部鋪設水泥路面。1994年—1995年,省道3 05線詩山路段總投資 900多萬元,省道 212線總投資 600多萬元,詩山路段改建拓寬為24米寬的水泥路面。

詩山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省道 305線、 212線橫貫詩山。詩山鎮區公路至晉江機場是65公里;至高速公路是62公里,至泉州後渚港碼頭是73公里;至石井港口碼頭是90公里;至廈門機場是 120公里。改革開放以來,詩山92.6平方公里的錦鏽大地,處處煥發機,是海內外人士投資的理想之地。

詩山郵電發源於清朝以後,1905年開辦山頭城郵政代辦所,1921年4月1日開辦報到發行,1952年10月詩山郵局改為郵電營業處,開始辦理電信業務,1953年成立詩山郵電支局,1956年晉升為三支局。1957年11月,開辦長途電話及電報,1964年郵電發展至農村,當時有 6對明線。至1969年電話總機門數50門,實裝電話28門,1973年 7月全縣第一個實現村通電話,電話用戶達76戶,1989年 7月開通 500門自動電話,1987年 7月開始辦理郵政儲蓄,1992年12月開通3000門程式控制電話,後經二次擴容,至1994年裝機容量達 12000門,並建成郵電模組母局,裝機戶數達到2459門,2000年詩山鎮有實裝機達 14300門程式控制電話和五座移動電話基站(其中二座聯通電話基站),程式控制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無線傳真頃至全球,確保同全國各地乃至世界聯繫暢通,為海內外投資客商的開發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郵電儲蓄達到三千六百多萬元,在全省範圍內享有名次。

 

文教衛生

詩山鎮是著名的文化區,文化事業欣欣向榮。1953年成立詩山文化站,為全縣最早的基層群眾文化事業單位。1980年成立詩山文化中心站,是泉州地區第一個成立文化中心站的鄉鎮。1987年詩山文化中心站被省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又連續兩屆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1990年被評為全國先進文化站,1992年被評為全省特級文化站。詩山文化中心站本身就是一座群眾文化娛樂園,內設有圖書館、科普室、南音室,展覽室、音樂室等。1988年 6月,詩山、金淘、蓬華、眉山等鄉鎮聯合在詩山成立“詩山吟社”。中華詩詞、源遠流長,中國民族歷史文化悠久燦爛,有賴於詩歌優美之功能,號稱為偉大的詩國。今日騷壇之俊彥菁英,追上時代潮流。發揮高度智慧學識對歷史有所貢獻,創造完美的詩歌體系。泉州楹聯學會成員——詩山紅旗村人李祖招先生,對改革開放以後的今日詩山新顏讚譽道:“詩天星月明如畫,山水陽春夜不寒”;“詩山占盡秋江月,公園齊開玉樹花”。作者的詩意以貫徹黨的文藝方針,反映現實狀況,富有時代氣息,體現出詩山新時代精神風貌的寫照。

為優化美化育人環境,詩山鎮每年投入文化事業經費占鎮財的27.98%,不斷加大對文化環境建設的投入。1995年詩山鎮創辦了燕山兒童文化園,占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擁有24項娛樂教育設施,總投資 500多萬元,是國家級兒童文化園。1997年全國農村兒童文化園工作會在泉州召開,與會者特地專程來文化園參觀,對燕山兒童文化園的建設給予高度評價。

目前,詩山全鎮有文化娛樂場所37個,其中文化站、廣播電視站、電視站、電視差轉站、有線電視站各一個;有圖書館一座,藏書近 2萬冊;影劇院一座,公園一個(建於1929年,是二十世紀早期我省兩個鄉鎮級公園之一),老人活動室18個,村辦文化室18個(1982年詩山鎮18個村都建立文化室),村辦廣播室18個,電影隊 5支,業餘劇團 5個,卡拉0K舞廳 5處等。通過一系列健康文明的娛樂活動,群眾性文化活動十分活躍。僑鄉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營造出濃烈的文化氛圍。

詩山地區之興學設教,歷史悠久。以缺乏文字記載,遂縹緲若遐荒事、難以稽考。據《泉州府志》載:清雍正初年(西元1723年左右)格外、黃坡(今稱為風坡)等地設有“社學”,亦語焉不詳。有史之翔實可證者,當以清光緒年間創立之詩山書院(引自《詩山書院志》重印序言)。詩山書院由清舉人戴希朱等倡募鉅資,於光緒庚寅(1890年)就詩山東嶽廟拓為書院,構築學舍二十餘間,又實置書田近百畝,延請名師專掌教事,濟濟學士聚集一堂,弦誦之聲不絕。光緒甲辰(1904年)頒佈實行新學制、乙巳年(1905年),詔令廢科舉,遂創辦進化學校(《南安縣誌》載)。翌年(1906年)詩山書院改為詩山高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又改學堂為學校,‘民國27年(1938年)12月,為避免日機濫炸,泉州、集美等部份中學相繼內遷南安縣,集美高中遷駐詩山’(《南安縣誌》載)。詩山鎮讀書之風尤盛,“前人創始作育、惠澤留貽來葉”,具有廣泛社會影響以及特定的歷史意義。

詩山鎮擁有 1所高中校、 4所初中校、18所完小、20所幼稚園、教職員工 775人。在校學生數16278 人,其中小學生數9845人,中學生數6433人。南安師範學校也辦在詩山境內。於1989年和1991年分別宣佈實施初等義務教育和初級中等義務教育。

辦學條件明顯改善。目前,全鎮各中小學全部實現校舍樓房化,有 9所學校擁有自己的專用禮堂,學校校舍已初具規模。已達到小學生均校園面積 15.75平方米;中學生均校園面積35平方米,全鎮校園建設正在向花園化發展。全鎮已成立體育教育基金會20個,擁有基金1034萬元,專款用於獎教獎學基金。各小學“十配套”工程達到泉州市標準,鵬峰二中、聯星中學已分別基本具備省、泉州市達標初中校的指標要求,詩山中學通過省二級達標中學驗收。

詩山的古代體育,民間體育有:清明“踏青”、重陽“登高”、武術、舞獅、拔河、挑重、角力、賽棋、跳繩、踢毽子等活動。

近代體育和新型學校同時興起。民國18年(1929年)民軍陳國輝牽頭在南安師範校址創建體育場,跑道 400米,為當時全縣第一個標準體育場,體育場內還建有游泳池一個。泳道長25米。30年代詩山開始舉辦略具規模的運動會。籃球、排球、足球及一些田徑項目。1930年夏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四縣在詩山聯合舉辦運動會,專案多、規模大、體育人才彙集、掀起了南安近代體育的熱潮、推動了南安體育的發展。

1930年夏的四縣運動會,詩山人葉祖烈獨得二枚國術比賽獎。民國23年(1934年)林大義昆仲自臺灣回家鄉,在南安、泉州等地開設“國術館”,行醫濟世,傳授少林龍虎拳。林大義昆仲民國38年(1949年)在詩山開設的“國術館”,收徒弟近20人。民國30年(1941年) 4月 4日至 4月 7日,在詩山體育場舉行南安縣第二屆運動會,設有田徑、籃球、排球、足球、網球等項目,參加人數達1166人。自建國以後,詩山鎮重視農民體育活動,每年都要舉行體育比賽,除一般的球類、田徑專案外,還有舞獅,挑重、拔河、角力等具有農村特色的項目。詩山鵬峰人陳文金1957年參加省及晉江地區田徑運動會均獲得跳高項目第一名。1957年又榮獲全國的田徑動動會跳高項目的第五名,是國家級一級運動員。1986年 8月15日,南安師範學生白梅芳在全國第二屆大學生田徑運動會(在大連舉行)上榮獲二枚金牌(分別為 100米12’4、200米25'9的賽跑項目優秀成績)。1987年 2月成立詩山武術館、1988年 2月下旬,在詩山發掘南少林武術中的“龍虎拳”新拳種(《南安縣誌》載)。1984年成立鎮乒乓球協會;1985年成立了詩山文化體育基金會。1998年元宵節,中國泉州南少林武術大會演,詩山獲得四個一等獎(黃子文、陳寶國、黃亞南、陳鐵山);2000年11月,黃子文、陳寶國參加國際南少林武術五祖拳大會演均榮獲一等獎;2001年 3月,葉薑賜參加福建省太極拳比賽榮獲一等獎,等等。這些都是詩山鎮體育健兒的佼佼者。1986年詩山成立了老人體協、1995成立鎮體育領導組,每年均撥鎮財款用於體育活動。開始有組織地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使全鎮體育事業不斷發展。1987年後,18個村先後成立了老人協會,近年來,鎮老協以“熱愛健身,崇尚鍛煉,文明向上”為主題,突出老年人的自覺參與性、全民健身的普及性,宣傳並推進詩山老年人體育活動的全面開展。他們常于清晨時分在各個體育場練太極拳太極劍、打門球,組成老年人門球隊,每日早、晚堅持活動,多次承辦和邀請開展老年人群眾性體育活動。隨著群眾性體育活動的蓬勃發展及體育場地設施的改善,詩山的體育事業相當活躍。努力形成“黨委政府重視體育、社會群眾關心體育,企業學校農村興辦體育”的社會環境。

民國時期,詩山個體行醫用中草藥防治疾病歷史悠久。但由於長期處於貧困落後狀態、缺醫少藥,鼠疫、霍亂、天花等各種傳染病常有發生,無力醫治而蔓延擴散,因此各種疾病的患病率高,人均壽命短。民國19年(1930年)詩山人愛國華僑呂雙合、黃文蘭,金淘人愛國華僑黃奕住在詩山創辦同仁醫院,當時由鄭映如醫生主持,為期不久。後由黃會文醫生接辦為私人診所。

1950年詩山建衛生所。之後,進行了形式多樣的全民性衛生宣傳教育,家家動員、人人動手、開展講衛生,消除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孳生場所,危害人民的各種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目前,全鎮有市級南僑醫院一座、醫生護士 132名,病床 170位;有鎮級衛生院一座,村級醫療站18個,個體開業診所30多家。

近幾年來,醫院與各村多次配合,經常進行調查,並做好預防工作。尤其是婦幼保健,每年都對幼兒進行預防接種。1991年鎮成立計生服務所。配備X光機、B超機,群眾依法生育觀念顯著提高。1994年底,全鎮18個村均建立計生服務室、計生工作已逐步走上“三為主”和村自管理軌道。

 

宗教

詩山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現存寺院有鳳山寺、鳳翔院,道觀有龍山宮、永安宮、西碧岩等,基督教有詩山基督教堂。宗教有數不勝數的神仙傳說和靈驗故事,這些飽含人民群眾的愛憎和心願的民間故事,宗教文化向寺院宮觀外幅射的產物。它們不脛而走,世代口口相傳,使這些寺院宮觀和佛道教名山更加令人嚮往,使神仙道祖與民眾的心貼得更近。這一現象屬於傳統的民間信仰和民間風俗的復活,反映了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人民群眾心理的巨大變化。因此宗教文化在地方文化中佔有一定的位置,使地方文化更加豐富。近年來,詩山鎮黨委政府認真領會江澤民總書記在落實貫徹宗教政策的講話精神,發揮宗教的特點和優勢,積極引導宗教為社會的兩個文明建設,積極組織和引導宗教界大力開展公益事業和慈善活動,為詩山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服務做出一定的貢獻,樹立了宗教界在社會的良好形象。

 

名勝古跡

詩山是一座地靈人傑的文化古鎮。“境內山環水繞、簇秀攢奇、承歐陽四門破荒之澤、乃朱紫陽過化之鄉,此故山川靈秀之所毓鐘,文化積澱深厚”(《詩山書院志》再版序言)。有引人注目的四景十二奇。四景即:白雲室、資福院、秀峰岩、萬壽岩;十二奇為:歐陽墳、雲歸洞、木根橋、百層階、普光塔、聖水洞、迎雲台、透龍泉、伏虎宮、千歲龜、古跡壇、佛祖墓。歷史上的詩山鎮範圍包括蓬華鎮、碼頭鎮,是南安西北部的旅遊中心。名景名山名人名寺甚多,今“四景十二奇”或存或圯,尚待開發;有“詩山十八景”:鳳山勝覽、白雲春曉、龍山夕照、潭美觀魚、塔尖生金、鐘山積雨、鵬峰勝地、簸溪夜籟、文章疊雪、五台浮蓮、長潭秋月、天柱觀日、將軍坐帳、石筍沖天、美宮待宮、澳口夜渡、銅喉鎖口,貞坑瀑布(現今“詩山十八”景之泛分佈在詩山、碼頭二鎮、但絕大多數的景點分佈在詩山);還有“古山四景”:山中獅母潭、溪邊大石坪,仙人井水寒,長空白練飛。

詩山是一個山青水秀,風景優美的地方。有聞名遐邇的鳳山寺;有二十世紀早期我省的兩個鄉鎮級公園之一的詩山公園;有位於梧山村境內的西碧岩,有位於社二村境內的鳳翔院;有位於山二村境內的“詩山石塔”;有位於詩山公園內的革命烈士紀念碑,更有坐落在梧埔山村卿園自然村,清代咸豐年間建造的“廣源成古民居群”11座(現存 6座)裝飾有精美磚雕、石雕、木雕;坐落在聯星村杏塘自然村保存尚好的清代建築“杏塘土樓”。是風光奇特的仙境勝地,有豐富的文化積澱,有仿唐式古典廟宇建築的文化韻味,是探索歷史和文化聚會的理想景區,是海內外遊客旅遊觀光,朝聖的好去處。

鳳山寺:

位於文章山東南的鳳髻山上,因形似“飛風落洋”而得名,面向詩山鎮。山勢巍峨雄偉,層林疊嶂,林蔭蔽天、蔚為奇觀。鳳山寺不僅本身是古典殿堂樓閣,規模宏偉、雕龍畫棟,金碧輝煌,而且是深藏在優美的大自然環境之中的古刹。鳳山寺屬多神廟,三教合一,主祀廣澤尊王(郭忠福),鳳山寺古稱郭山廟,傳統以來曾有和尚主持。始建於後晉天福三年( 938年)。以其生平事親至孝,後人稱之為“大孝成神”而崇拜。閩台各縣、市及東南亞各國之善信者,無不尊敬而信仰之,因感其孝道也!香火新盛不衰。可是在1966年 5月21日(農曆四月初二)慘遭破壞,被夷為成墟。1978年冬,承蒙東南亞各國僑胞倡議重建,且得到海內外同胞的重視努力和支持,古刹重新,建設規模之雄偉超越歷史,景觀煥然一新,充滿著古香古色、厚重樸實的閩南傳統風格的皇宮式殿宇,散發著濃厚的古文化氣息。臺灣民間崇祀廣澤尊王的廟宇有236 座;東南亞各國供奉廣澤尊王的廟宇多達 300餘座。詩山鳳山寺是世界各地供奉廣澤尊王廟宇的祖寺廟,香火終年不斷,每年前來朝聖者可達 100萬人次,其中境外50-60萬人次。

目前,詩山鎮政府對鳳山遊覽區進行了總體的佈署和規劃,擴大範圍,逐漸形成以鳳山寺為主體、集商貿、服務、休閒、朝聖、觀光為一體的人文景觀遊覽區,接受市旅遊年建設的輻射。推出旅遊線路與市接軌,爭取在近年內形成“鳳山寺——詩山公園——西碧岩——‘詩山十八景’——鳳翔院”一日遊的旅遊專線,實現以旅遊業為龍頭,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詩山公園:

位於詩山鎮區中心,建於1929年,是我省二十世紀早期兩個鄉鎮級的公園之一。現有景點:龍山宮、烈士紀念碑、文化中心站、影劇院、老年人活動中心站、忠烈祠、荷花池、龍鳳池、池心亭、九曲橋、花圃、運動場等。是鎮區中較幽靜的環境。詩山公園自建立以來,就成為人們休閒和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目前詩山鎮政府正抓緊對詩山公園的改建,在完善現有規劃的基礎上,加快公園的整修和治理,著力籌建詩山鎮歷史博物館,力爭把詩山公園建成集休閒、娛樂、觀光為一體的旅遊景點。

西碧岩:

西碧岩位於詩山鎮梧埔山村坑園境內。西碧山自文章山脈而來,以地域居西,而林木經年蔥翠如碧得名。西碧岩居於西碧山山腰,始建於元代至正二十二年(西元1362年),岩中奉玄天上帝、保生大帝、如來佛祖、觀音菩薩等,“文革”浩劫,西碧岩無端被毀、夷為平地。1976年秋,旅港等同胞虔誠捐建,新建的西碧岩廟宇一新,宏偉壯觀、紅磚綠瓦、青瑣丹楹,備極壯觀。占盡峰壑風光、收盡勝地大觀、香火鼎盛。西碧岩附近有一建于北宋崇甯元年(1102年)古井一口,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已成為詩山旅遊朝聖景點。

鳳翔院:

鳳翔院位於詩山鎮社二村,創建年代久遠而縹緲苦遐,難於稽考。崇祀“三清教主”: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據傳當年有位陳蔚老者,路過社壇三樟樹,西望龍髻寨山川峻秀,似鳳飛翔,且時有靈光祥氣隱現,知是洞天福地,便倡建道觀,竣工落成開光時,取名“鳳翔院”。神靈威名遠播,每逢春節進香取火時,善信者絡繹不絕,香火經久未衰。鳳翔院旁還有“古山四景”奇觀,亦為詩山一旅遊朝聖景點。

詩山石塔:

位於山二村境內,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建造。阿育王式塔形,塔系輝綠岩砌築,平面呈方形,須彌座、束腰四面浮雕雙獅戲球、三獅戲球和花卉。塔身四面各雕一佛像。四專角各雕一力士。塔頂方形翹角,四面雕獅首。四角置蕉葉形插角,塔刹刻五重相輪,塔置於 9.5米高、四周邊長 2.6米的基座上。詩山石塔造型優美、雕工之精緻在我省的同類石塔中堪稱上乘,它是研究泉州地區佛教藝術和石雕工藝的寶貴實物。1983年公佈為南安縣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進行維修,2001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南安市西北部(詩、淘、碼)第一個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詩山公園革命烈士紀念碑:

建於1964年,屬南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造型五角、鋼筋混凝土座、石構碑身、碑高4.08米,占地48平方米、四面皆書“死難烈士萬歲”,碑內安葬著第二次國民革命戰爭和解放初期剿匪鬥爭中犧牲的十二位革命烈士的遺骸。南安縣(市)先後於1984年、1994年定為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旨在保護與充分發揮緬懷革命先烈、學習革命先烈高尚品德的作用,清明節前後,詩山及附近鄉鎮中小學生都前來瞻仰祭掃革命烈士,傾聽革命先烈英雄事蹟的介紹。學習其愛國主義,浩然正氣的高尚品德,以之勉力自己勤奮學習,長知識,以備將來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各種優秀人才。

 

人物擷英

詩山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地靈人傑、人才輩出。繼開閩進士歐陽詹之後,有其侄歐陽秬開成三年( 838年)登進士第。以純孝聞于鄉里的郭忠福。歐陽詹之後輩歐陽珣崇寧五年(1106年)登進士。明代登進士第戴廷詔。清初陳萬策以作詞著名于時,雍正皇帝贊為“詞林之最”,其文章也為乾隆皇帝所賞識。吳瑞玉為護國軍第一路軍組織者,李剛是泉州中心縣委書記和中共閩中特委書記,吳青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皆為詩山俊傑。

歐陽詹(756—800),“字行周,閩之南安(詩山)人也。先世曾居晉江潘湖,其祖父母遷于高蓋山傍之小山,結廬而居”(據《詩山書院志》載)。祖上和父兄曾任甌、閩、粵地方官吏。他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歷經肅宗、代宗、德宗三期,是泉州市歷史第一個進士、文學家、官至國子監四門助教。著作頗富,收入《歐陽行周集》的賦、詩、記、傳、銘、頌、箴、論、述、序、書等各種作品達 140多篇。

歐陽秬(?— 884),字降之,詩山人,歐陽詹之侄。為人鯁直,早有文名。曾有吳縣人陸誇,官右拾遺,因不滿降調司勳郎而棄官歸隱。文宗即位,召還。陸誇聞詔,匆匆上路。歐陽秬寫信嘲諷他歸隱是虛,買爵是實,致陸誇羞惱無地,半途而返。秬因此聲名更振。唐開成三年( 838年)登進士第,授昭義節度使(分鎮澤州,潞州)劉從諫幕府參軍。

歐陽珣(?—1126),字全美,詩山人,歐陽詹之後,徙居廬陵(今江西吉安)。宋崇寧五年(1106年)登進士,授忠州教授,遷南安軍司錄、知鹽官縣。

宣和七年(1125年),珣以薦入京師,值金大舉南下,朝議割河北三鎮求和。珣率其友九人聯名上書,極言“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以與人”,主力戰。翌年,金兵圍京師,宋王朝再集群臣商議。歐陽珣抗言當與力戰。他說:“戰敗而失去地方,他日要收復,理直;不戰而割讓土地,他日要收復,理屈。”,當時李祁彥,張邦昌等投降派為宰相,聞言大怒,本想殺掉他,後為群僚勸阻,改令歐陽珣以將作監丞銜奉交割深州與金。歐陽珣至深州城下,慟哭失聲,對城上守衛軍民大聲喊話說:“朝廷被奸臣操縱,貽誤至於今日地步!我已下決心赴死,你們應努力盡忠報國!”因此被金兵押赴燕京處以火刑,以抗節盡忠,壯死殉國。

戴廷詔(約1564—1632),字道階,號讚美,詩山人(今碼頭鎮大庭村)。明萬曆二十三年登進士第,先後任兵部主事,蜀端王幕府參軍,江西按察使,布政使等官。一生著作有《歷代帝王紀》、《歷代名臣錄》、《詩山草》、《家訓寶監》等。

陳萬策(約1666—1734),字對初,號謙李,祖籍安溪(今祥華鎮),其父陳遷鶴贅於詩山大庭(今屬碼頭鎮)戴氏,遂占籍南安。策幼年聰穎智,讀書三過成誦。 9歲能文,曉得星平易數。15歲工詩,17歲遂以南安籍考試第一,及府學。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其父遷鶴舉進士,選授翰林院庶起士,累遷至侍讀左庶子。萬策隨父在京,三十二年(1693年)領順天府鄉薦。安溪籍相國李光地極相器重,聘為子侄師。康熙五十七(1718年)一舉進士及第,人史館,參與武英殿纂修兼養齋侍讀。之後、曾與李光地一道奉命修纂《周易折中》、《性理精義》、《欽定詩經匯纂》,手畫易數啟蒙諸圖,多前人所未發,曾得康熙諭旨褒揚、雍正贊為“詞林之最”,其文章也為乾隆所賞識。

吳瑞玉(1866—1915),詩山吾峰村人,一生追隨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初加入同盟會海外組織。1909年又在閩南組織義軍討伐袁世凱,被選為福建護國軍第一路軍司令。

李剛(1914—1941),字瑞悌。原名李敬文,曾旅居馬來西亞。後回國參加抗日,先後任中共金淘區委委員、中共閩中工委委員、閩南特委書記、中共泉州中心縣書記等職。在晉江、南安、惠安、泉州一帶開展革命工作。1940年 4月在泉州市塗山街組織民眾一百多人,開展反饑餓,反壓迫鬥奸商的“搶米鬥爭”,取得勝利。1941年在國民黨反動派對閩西北山區反動殘酷“圍剿”,李剛當時在崇安省委幹校學習,在反“圍剿”中不幸犧牲。是福建省著名的革命烈士之一。

 

Copyright©2006 - 2016 xx.nanchens.com  版權所有:詩山陣 - 詩山陳氏宗親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傳真:0852 - 2911 4810 QQ:2668771678

      陳偉洸 電話:0852 - 9227 7899 電郵:a7779999999991237897777777@gmail.com

 詩山林柄:陳志偉 電話:086 13532972228 電郵:289376792@qq.com

 詩山杏塘:陳雅健 電話:086 13799562974 電郵:76957535@qq.com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