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山鎮僑聯
詩山是福建著名僑鄉和臺灣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旅外鄉親16萬多人,遍佈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為我省較早創建的基層僑聯,自1952年6月4日成立以來,詩山僑聯會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滄桑歲月和光輝歷程。
1955年承蒙印尼諸位僑親和僑眷屬的資助建起二層樓宇會址(現在僑聯所在地),在各級有關部門領導下,歷屆同仁同心同德,圍繞各時期的中心任務,利用地緣、血緣、親緣關係,凝聚僑心,彙集僑智,發揮僑力,建設僑鄉。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僑聯會積極倡議,鼓動引導旅外僑親捐資創建華僑子女第二中級學校(詩山中學前身)、南僑醫院、詩山影劇院,努力為家鄉人民解決就學就醫等困難,解除海外遊子後顧之憂,並充實僑鄉文化生活。六十年代困難時期,僑聯主動聯繫海外僑親,並代為發放大量僑捐物資,幫助僑鄉人民共度難關,在海內外產生良好的影響,至今傳為佳話。
文革期間,僑聯組織被解散。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僑聯會迅速恢復,肩負歷史賦予的使命,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宣傳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以誠待人,以情動人,鼓勵旅外鄉親返梓探親謁祖、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共建美好家園。
千年名刹鳳山寺在文革期間夷成廢墟,有識之士力倡重建,僑聯多方斡旋,海內外熱心人士大力支持,在僑聯會成立“鳳山寺詩山公園籌建委員會”,旋定於1979年農曆
9月16日動工興建鳳山寺遊覽區,如今已成為聞名遐邇的宗教勝地。八十年代初,僑聯積極協助政府落實僑務政策,共退還土改時被沒收的華僑私房 385.5間(計51戶),面積 12068平方米,由政府發給遷出戶補助金35萬多元;協助回收安置六十年代被精簡下放的歸僑、華僑、華人子女86人,此事享譽海內外;認真貫徹有關僑務優惠政策,根據三次僑情普查建立的檔案,為近
200名參加中高考的“三僑”子女錄取照顧加分,出具相關證明;為往港澳定居、出國旅遊人員提供輔助材料,協助辦理有關出境手續;重視貧困難僑工作,受上級僑務部門委託,發放貧困歸僑補助金,逢年過節,登門探訪慰問,轉達黨和政府的關懷,他們感受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坊前村黃欲水基金會2003年以來每年捐資人民幣
10000元,扶助全鎮33位貧困歸僑,其善行義舉,鄉裏傳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家鄉變化日新月異,新時代對僑務工作提出新要求,詩山僑聯與時俱進,發揮與海外聯繫面廣的優勢,利用鄉情親情,穿針引線,積極參與招商引資引智工作,服務經濟建設。目前,全鎮有外資企業近40家,年產值逾10億元。
加強自身建設,履行職責,參政議政,僑聯會歷經七次換屆,歷屆領導班子中,均有一部分成員當選為省市政協委員或人代代表,他們踴躍建言獻策,反映僑情民意,依法維護歸僑僑眷合法權益,為台港澳僑和僑眷屬辦實事、辦好事,贏得社會各界和廣大僑親的讚譽。
鄉鎮僑聯一無編制,二無經費,長期以來,主要依靠旅外鄉親的資助。2001年,因山頭街舊城改造,僑聯會址被波及,在旅印鄉賢黃先生余先生的帶頭資助下,旅外鄉親集資人民幣
100餘萬元,在現會址捐建一幢五層僑聯大廈,建築面積2758平方米,2002年底完成主體工程,2003年以裝修費抵租金的形式出租,收取微薄的租金作為經費,逐漸緩解經濟困難。55年來,詩山僑聯忠於職守,勤奮務實,認真落實黨和政府的僑務政策,依法維護僑益,服務“三胞”,團結廣大歸僑僑眷,積極鼓勵旅外鄉親捐資興辦公益事業。拳拳赤子心,悠悠故鄉情。詩山邑僑、台港澳同胞,自1949年建國以來,累計捐資 5億多元人民幣,為祖國和家鄉建設做出重大貢獻。
詩山僑聯會多次被評為福建省或泉州市先進單位,多人被評為先進個人,獲得各種表彰。原主席梁敬翁生前於1956年和1979年兩次晉京,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悠悠歲月,風雨歷程,詩山僑聯的發展和獲得的榮譽,與旅外鄉親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旅外鄉親愛國愛鄉,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將永銘僑鄉人民心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