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霞宅工夫
台海網3月14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郭冰德 通訊員 曉莊文/圖)
泉州 8寸微蓑衣走俏臺灣
詩山民謠:內益米粉規,霞宅拍棕簑,社壇毛擔錐,山頭秤仔錘。
臺北有個蓑衣工藝品一條街 山城 6旬老師傅找到新門路
陳奕培用棕耙給棕繩去雜須
開春了,臺灣的老闆又打電話來訂一批貨—— 8寸長的微型蓑衣。
“這種小蓑衣,是10多年前臺灣人過來訂才開始做的。”昨日,陳奕培說,在臺北有蓑衣工藝品一條街,如今他們兄弟倆編的微蓑衣就銷往那裏。“一般都是有錢人用於房間裝飾。”
泉州市南安詩山鎮鵬峰村,曾是遠近聞名的編蓑衣之村,如今也就陳奕培和陳奕成兄弟倆還在堅守這門手藝。
陳家兄弟的家門口,就掛著這種蓑衣——雖然小,但五臟俱全,蓑衣的上衣、下裙各種構件一樣沒少,模樣兒時尚,因其小巧,更討人喜愛。
兄弟倆說,純手工,別看衣服小,做的工序一樣也不少,需要一天的工夫。所以,銷到臺灣可以賣 120元以上。
陳家兄弟的家族編蓑衣史,可以往上追溯至少六七代。1951年出生的陳奕培,排行老大,從11歲開始就跟著父親編蓑衣,至今已近50年。
“我們兄弟 5人起初都在編蓑衣,後來因各種原因相繼外出打工,只留下我和二弟堅守。”陳奕培說。
蓑衣一般都用棕片縫成。每到季節,陳奕培就帶著工具到南安東田、英都一帶,爬到棕樹上把可用的棕皮割下來,去粗取精,選上好的材料進行編織。
“跟做衣服不同,蓑衣領口處要厚實,雨水才不會滴進去。”陳奕成說,這訣竅就是首先要把棕片一片接一片平鋪在地上,用竹制大領針固定。再用棕繩、棕櫚片製作成蓑衣領。接著,用細棕針密密麻麻地縫製成連衣裙狀的上截和下截,“正常尺寸的蓑衣要縫
100多行,裏外至少縫數千針”。
編好的蓑衣,大都銷到南安英都、東田、安溪、德化等一帶。最初,一件蓑衣 3塊錢,手工錢一天六七毛錢。現今,大件的蓑衣每件
180元左右,小件 8寸的 100多元。
不過,現在穿蓑衣的人實實在在少了,但兄弟倆又找到新門路——他們或做棕掃帚,或製作
8寸長的微型蓑衣作為創意工藝品,市場銷路還是不錯的。“每年銷往臺灣的大件蓑衣大概一兩百件,微蓑衣則超過 300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