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山葉姓宗親
葉氏分佈
一、葉公去世後,經歷戰國時代,秦國滅楚之際,其後裔為避免滅族之禍,其中一支或者數支改沈為葉,尊沈諸梁為始祖,輾轉遷居于河北河間、陝西雍州、江蘇下邳。這就是葉縣雖然是葉姓的祖地,而葉姓族人並不多,河南一帶的葉姓,多為後來南遷重返故鄉留下來的原因。
二、西晉末年,由於各少數民族問鼎中原,流徙到陝西、河北的葉姓後裔一部分向南遷徙,一部分重返中原,此時形成了以“南陽葉氏”為代表的望族概念。
三、唐宋時期是葉姓遷徙最頻繁時期,這次因支系較多,遷徙往返不定,有避唐末之亂的,有在宋朝為官隨宋室南渡的,其中從河南葉縣遷居固始、光山的一支對葉姓以後的流徙有很大的影響。宋末遷往福建的葉昂、葉洙、葉霆成為安柄、佛嶺、蓮溪葉姓的始祖。世居下邳的葉姓,此時也大量遷居浙江括州、寧波一帶。唐宋時期,也是葉姓名人輩出的時期,葉姓成為江南的著姓。
四、明清之際,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興起,沿海一帶的有志之士,紛紛到海外發展,其中就有葉姓名流。明朝過海去臺灣的人為數不少,到清代去臺灣的開創基業的更多。可以說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的葉姓客家人,沒有那個分支不出海發展,現居港、澳、台各地的葉氏都是其後裔。葉姓在臺灣人口有20余萬,在各大姓中排名第20位。
五、清末民初,沿海和港、澳、台的葉氏後裔開始發展到南洋諸葉姓國,特別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最多,美、加、澳、日等國也出現了葉姓的賢達與精英。旅居馬來西亞的葉亞來,其後裔在馬來群島成為大族。
得姓之後的葉氏人,最初發展很緩慢,見於史籍的葉氏名人也不是很多,臧勵禾《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收錄的葉氏名人僅有葉子韶一人;《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收錄的唐朝以前名人也只有葉萬椿、三國吳人葉雄、晉人葉譚、葉子韶四人,而葉萬椿還是為淮南王劉安所遇群仙“八公”之一的“自號”,並非一定姓葉;葉雄是葉調國葉氏後裔。因此,關於葉氏的遷徙情況只能從現存的一些譜牒資料中窺知端倪。據清光緒六年(西元1880年)南陽堂《葉氏族譜》記載,自葉公起,葉氏族人多代出河南。葉氏始祖沈諸梁,居於春秋時楚國葉地(今河南葉縣),直至終老。葉公生有二子:長子名重,為周楚邑令,配樊氏,生凝,為楚大夫;次子名才,襲父爵,字羋騮凸,號璧英,一子名盼,後為司馬。其十一世葉淑和為秦朝長沙(今湖南長沙)太守;二十世葉崇,為西漢潁川(今河南禹州)太守;二十五世葉頒,為長沙(今湖南長沙)太守;四十七世葉尤,字茂永,東漢時為太尉,居南陽(今河南南陽),分為六族。
漢朝時期:
葉氏族人的南遷始自東漢末年,始遷祖葉望。清光緒六年(西元1880年)的南陽堂《葉氏族譜》、安徽歙縣《新州葉氏家乘》、浙江松陽《卯峰廣遠葉氏宗譜》均視葉望為葉氏南遷之始祖。
葉望,字世賢,雁門太守,漢末時為光祿大夫,靈帝時棄官歸隱,人稱“樓舟先生”。漢建安二年(西元
197年)由青州渡江而南下,僑居丹陽之句容(今江蘇句容),為葉氏南遷之始祖。
葉望之後裔不斷向外發展,分別遷到了浙江、安徽等地。浙江松陽《卯峰廣遠葉氏宗譜》及《玉岩葉氏宗譜》中都說葉望四世傳至琚,仕錢塘令(今浙江杭州),愛民如子,號之曰“葉父”,在當地百姓的一再挽留下,安家錢塘,並成為當地望族。琚次子葉儉,字亞父,晉太康二年(西元
281年)為括蒼太守,授折沖將軍,宦居括蒼(今浙江麗水)。葉儉之後世居松陽卯山之右。安徽歙縣《新州葉氏家乘》說:葉望五世孫碩,遷新安歙縣。
另據晉永嘉之亂帶來的大批移民潮推測,期間葉氏族人南遷的當不在少數。晉永嘉年間,皇室內訌,由爭權演變為八王之亂,戰火遍及中原。晉永嘉五年(西元
311年),匈奴劉淵乘機起兵反晉,其族弟劉曜攻入洛陽,西晉滅亡。晉室遺族倉皇南逃,最後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重建政權,史稱東晉。在永嘉之亂中,中原士族紛紛南奔,並有大量百姓逃難過江,先後有近百萬人之多,在這次南遷浪潮中,中原葉氏族人當有不少移居到了福建、江西等地。
唐、宋時期:
葉氏族人的大舉南遷在唐朝有兩次,第一次在唐朝初期。唐高宗總章二年(西元
669年),福建泉漳之間,蠻獠嘯亂,朝廷派以陳政為朝議大夫、嶺南行軍總參,率府兵三千六百名,戰將一百二十三名入閩征討,其中眾多葉氏士卒,戰後在福建各地定居繁衍,史稱五十八姓入閩第二次在唐朝末期。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光州固始王潮、王審知兄弟率眾起義,舉兵南下,中州地區的葉氏兵眾跟隨二王南下,在福建轉戰八年,王氏兄弟在福建建立“八閩王國”,葉氏將士也在福建各地定居開族。當時以北方為主要聚居地的葉氏當不在少數,由於資料匱乏,其具體遷徙情況已無法得知。
宋朝末期是中原葉氏南遷的又一高潮。北宋靖康元年(西元1126年),金兵大舉南侵,戰禍遍及幾乎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造成慘重破壞:“幾千里無複雞犬,井皆積屍,莫可飲”,“菽粟梨棗,亦無人采刈”;“民多流亡,土多曠閑,遺黎惴惴,何求不獲”。靖康二年春,北宋滅亡。五月,康王趙構建立南宋政權,後定都臨安。靖康之難後,直至南宋滅亡,宋金對峙,戰亂不斷,大批北方人民為避戰亂,被迫不斷向南遷徙,持續近一個半世紀,其中不乏中原葉氏族人。
由於年代久遠,記載葉氏族人在上述幾次大的移民過程中的遷徙情況並不是很多,一些葉氏族譜的記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一時期葉氏遷徙到了江蘇、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如安徽《休甯陪郭葉氏世譜》稱其始遷祖葉尚或,南唐時自湖州苕溪遷休甯陪郭。據《葉氏族譜》記載,後唐清泰年間(西元934~936年)葉一琅任朝奉大夫,隨官遷至江西贛州府信奉縣。葉一琅之孫延慶再遷至福建興化府仙遊縣。根據族譜記載,唐宋南遷的葉氏族人中,主要來自河南,來自河南的葉氏分別遷居到了福建、江蘇、浙江、廣東、四川等地。
福建仙游《古瀨葉氏族譜》中說:“始祖葉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亂,舉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葉炎會者,隨宋南渡,卜家仙游之古瀨。”《佛嶺葉氏譜序》中稱:“吾稽葉氏,居雍州,徙居光州囪始縣。”《思實公重修族譜序》中也說:“吾祖河南固始人也。”《明元公譜序》中謂:“吾宗自光州入閩。”
江蘇吳縣《紀革葉氏支譜》中稱:始遷祖葉壽三,宋室建炎南渡,自汴遷東洞庭紀革。
浙江淳安、遂安、開化《葉氏宗譜》中記載:一世祖為葉翥,先世為河南人,因官遷居歙之黃墩。曆五世曰豪,不滿王安石新法,避地遂安承鳳,後名葉村。
四川成都《蓉城葉氏宗族全譜》中記載: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大經者,南宋末官閩,時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鄉縣。
這些都說明,葉氏祖根在河南。因此,直到今天,福建省葉氏各宗各系,追述其宗,十有八九稱其祖上原籍為河南光州、中州。
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繁衍,到宋朝葉氏已成為大姓望族。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說“葉氏,宋朝為著姓”,史籍《宋史》中立傳的葉氏人物有十二人,而《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收錄的宋朝葉氏人物有四十七人。從這些名人的籍貫看,《宋史》中立傳的名人全部為江南人,其中浙江籍三人,福建籍三人,江蘇籍一人。《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收錄的四十七名宋朝葉氏人物中,除兩名籍貫不詳,一名為河南人外,其餘四十四人全是江南人,其中浙江籍二十人,福建籍十九人,僅兩省就占八成以上,其餘為安徽、江蘇、江西等省人,由此可見此時的葉氏已鼎盛於江南了。
葉向高書法
明、清以來:
明清時期葉氏已遍佈全國各地,成為我國的大姓之一。見於史載的各類葉氏名人較以往大大增加。《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收錄有明清葉氏人物一百十七人,從這些名人的居住區域分佈來看,明清時期葉氏族人已經繁衍到了大江南北,但仍以浙江、江蘇、廣東等地為多。《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收錄的明清葉氏一百十七位名人中,在有明確籍貫的一百人中,浙江四十五人、江蘇十九人、上海十六人、安徽七人、廣東六人、福建六人、湖北六人、江西三人、河南和山東各一人,這說明此時葉氏發展的中心仍然在今浙江、廣東、福建、江蘇、上海、安徽等東部沿海一帶。
浙江葉氏:
明清時期浙江葉氏的遷徙大都是在本省境內進行。如:余姚的葉氏就是南宋大臣葉夢得的後裔由湖州遷入的。《余姚梅川葉氏宗譜》中說:葉夢得孫葉簣,宋理宗端平間(西元1234~1236年)自湖州遷余姚熨斗山。《葉氏再續譜》中稱:葉簣孫葉文達,元朝又從熨斗山遷邑之梅川三山,為海川始遷祖。葉簣之孫葉文遠,遷邑之東門,到十五世孫葉伯興又遷邑之通德鄉西旺隸,是為遷西旺始祖。《葉氏續修宗譜》中記載十六世孫葉永初,由余姚葉家埭遷邑之奉山,葉永初之孫葉淵鎧,由葉家埭再遷邵家渡。
松江葉氏是在元朝由杭州遷入的,松江《葉氏家譜》中稱:始遷祖葉廷玉,元自杭州豐樂橋遷松江,先築室鐘賈山陽,後又遷居籽城西門內豐樂橋。
淳安葉氏為南宋大臣葉義問的後裔,由壽昌遷入。《南陽葉氏宗譜》中稱:南宋大臣葉義問玄孫葉椿,始自壽昌遷淳安梓桐;十三世傳至葉繼善,元明之際因商自梓桐崇疚再遷遂邑七侏溪西桃源,為遷遂一世祖。
金華葉氏是在明初由松陽遷入的。《雙溪葉氏宗譜》中稱:始遷祖葉顯,明初攜子葉彥由松陽遷婺州金華縣西之菱塘。以業鹺(鹽)為生,家益饒裕,至曾孫葉仕瑛,複由菱塘徙附廓雙溪。
東陽象山葉氏是從松陽遷入的。《象山葉氏重修宗譜》中稱:始祖葉質,先世括蒼松陽人,南宋時自松陽芝田都鋪遷來東陽茜疇裏。傳九世至葉雅,元末再遷本邑象山大塢,是為始遷祖。
東陽龍溪葉氏是淳安縣遷入的。《龍溪葉氏重修宗譜》中記載:始祖葉恩,北宋初自睦州清溪遷義烏永寧鄉。五世孫葉桐,再遷廣口葉堂。十一世葉由幸,南宋後期複遷十三都演溪。十九世葉良玉,明中葉又自演溪遷東陽斯孝鄉鶴岩龍溪玉印塘,是為本始遷之祖。
浦江葉氏是在明朝從金華遷入的。《浦陽葉氏宗譜》中稱:先祖葉辭,由臨海遷金華永康柳山;越五世有葉必秀、葉必香、葉必和三兄弟,于明萬曆年間(西元1573~1619年)自永康再遷浦陽人峰山下,是為始遷祖。
鎮海葉氏是在明朝由慈溪遷入的。《鎮海東管鄉沈郎橋葉氏宗譜》中稱:始遷祖葉茂春、葉茂二,約于明季由慈溪石步遷來鎮海東管鄉沈郎橋。
龍游葉氏《西山葉氏宗譜》中記載:始祖葉玖,南宋時自新安遷龍游八石,清順治間(西元1644~1661年)始遷祖善貴再遷邑之鏸北湖都山裏。
但也有少數葉氏是從外省遷來的,如余姚葉氏就有一支是北宋大臣葉祖洽的後裔,是由福建遷入浙江奉化,再入余姚的。葉祖洽,字敦禮,邵武人(今福建邵武)。熙甯進士。歷任職方、兵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左司郎中、起居郎、中書舍人、給事中等職。
《余姚孝義虹橋葉氏宗譜》中稱:葉祖洽之子葉廣,因官遷浙江明州奉化縣剡源鄉。葉廣曾孫葉爽之,入贅余姚孝義鄉虹橋周氏,遂家虹橋。爽之玄孫葉純,元末明初人,生四子,長幼無考,次子守義支分西宅。三子守禮亦生四子,長子曰禮一,其後居邑之東門;次子祥一,居田屋;三子齊山,居西虹橋;四子曰亨四,居東虹橋。
浙江的葉氏也有向省外發展的,如烏裎的葉氏就遷徙到了無錫、安徽、江蘇等地,《圻裏葉氏宗譜》中說,葉清臣,生二子,長子葉均徙蘇州,次子葉坦遷常州廣化門下塘。鎮江《潤東嚴莊葉氏重修族譜》中稱,十數世傳至葉子良,明季由徽州遷揚州。子良子檳,複由揚州再遷潤州城東之西嚴莊。
葉氏宗祠
福建葉氏:
唐宋時期遷徙到福建的葉氏族人,不斷向周圍遷徙繁衍,仙游古瀨葉氏徙居南安、德化境內,《社壇葉氏族譜》中稱:後周顯德五年(西元
958年),即南唐中興元年自仙游古瀨徙居南安高田,傳至葉碧崖於明弘治年間(西元1488~1505年)定居南安詩山社壇。《國寶葉氏族譜》中記載:宋末景炎二年(西元1277年),仙游葉氏誓不降元,挈眷遁跡德邑,結廬國寶,迨明朝建立,葉氏子孫始設籍德化。同安葉氏繼續向外遷徙,元末遷到了晉江。《東石世美葉氏家譜》中說:開基始祖葉以寅於元至順元年(西元1330年)從同安縣分居東石西尾。
廣東葉氏:
廣東葉氏遵葉大經為始祖。《梅州葉氏源流世系說》中記載,葉大經為葉諸梁八十五世孫,字伯常,號封川,汴梁人(今河南開封),宋寶慶二年(西元1226年)進士,曆官二十余載,宋鹹淳間升閩制置使。宋德祐二年(西元1276年),元兵大舉南下,戰亂不已,辭去了官職,在梅州曾井(今廣東梅城西區)住了下來,遂為梅州葉氏一世祖。
自從葉大經定居梅州之後,梅州葉氏便迅速地發展開來,成為當地大族,子孫繁盛,不斷地向本省境內的其他地區以及周圍的江西、福建等省,乃至四川遷徙。《梅州葉氏源流世系說》稱閩粵交界的清流、龍川、博羅、河源、長樂、歸善,興甯、龍川、平海、平遠、鎮平、永安等地,以及江西的瑞金、雩都、會昌、興國,湖北、四川、浙江、湖廣等處的葉氏子孫,皆“其一脈貫通之所發也”。
廣東葉氏另外一支來自福建,為宋朝宰相葉頤後裔。臺山葉氏稱葉頤居南海大圃而不歸閩,遂為廣東葉氏之始祖。廣州市永漢北路(今廣州北京北路)曾有“清介書院”,就是葉頤後人為紀念葉頤而修建的。其後裔主要分佈在南海、新會、花縣、鶴山、番禺、惠陽、東莞、龍崗等地。
江蘇葉氏:
江蘇無錫葉氏為葉清臣後裔,自浙江遷入。無錫《圻裏葉氏宗譜》中稱:始祖葉參,世居烏程,仕宋為兵部郎中。子葉清臣,生二子,長子葉均徙蘇州,次子葉坦遷常州廣化門下塘。葉坦越五傳而至葉盛,葉盛長子葉朝極居雲澤之濱,次子葉朝楹之子葉旭彩退隱陽湖虞橋。葉旭彩子葉志仁號春山,由虞橋再徙邑之新塘鄉莊巷裏。葉志仁三子:長子葉道,徙宜興;仲子葉通,仍居新塘;季子葉達,徙無錫梁溪。葉通亦三子:長子葉德成,號謙山,其子葉芬徙黃公山;次子葉德英,號仁山,其子葉蓁遷丁堰鎮;三子葉德華,號學山,孫葉雲。七世孫葉敷春,明朝由新塘先後遷無錫青城鄉圻裏。
揚州、鎮江葉氏為葉夢得後裔,是由安徽徽州遷揚州,再遷鎮江的。鎮江《潤東嚴莊葉氏重修族譜》中稱其始祖為葉夢得。十數傳至葉子良,明季由徽州遷揚州。葉子良子葉檳,又由揚州遷至潤州城東之西嚴莊。
武進、江陰葉氏為葉頤後裔,自福建遷入。《江陰東葉家橋葉氏宗譜》中說,明初,有名葉禮者,宋高宗相頤
9世孫,先居武進北孝西鄉夏墅,旋又遷安東鄉輝龍地村。其五世葉祥,自輝龍村再遷江陰東葉家橋。
宜春葉氏是從江西萍鄉遷入的。萍鄉《葉氏族譜》中說,一世祖葉輝儒,明末避亂挈眷來萍鄉。生三子,……季子葉綱芳,清雍正間(西元1723~1735年)遷宜春縣北冷水江婆塘。
上海葉氏:
青浦葉氏是由江蘇吳江遷來的。《(青浦)葉氏家譜》中說,始遷祖佚名,字華南,或雲為宋石林先生葉夢得二十二世孫,明崇禎時期(西元1628~1644年)自吳江縣遷至青浦縣蒸裏芟稼村。
湖南葉氏:
葉大經之後,有遷至湖南的長沙、寧化、善化、益陽等地的。有一支湖南葉氏,據《葉氏四修族譜》中記載,是南宋人大經開派,大經晚年居廣東梅州程鄉縣,八傳到葉德茂、葉德成、葉文保、葉德真,分別為四大派。葉德茂子葉仲華、葉仲彰,葉德成子葉仲顯、葉仲盛,葉文保子葉仲仁、葉仲義、葉仲禮,葉德真子葉仲勝、葉仲騰、葉仲明,共成十大房。十房後裔或居長沙、或居寧鄉、或居善化、或居益陽。
瀏陽葉氏有的是從江西遷入的。萍鄉《葉氏族譜》中說,其一世祖葉輝儒,明末避亂挈眷來萍鄉。生三子,長子葉繼芳於清康熙年間(西元1662~1722年)徙瀏陽東鄉君家灣……
平江葉氏是自蒲圻(今湖北嘉魚)遷入的。《平江玉山族譜》中說:始遷祖葉永壽,明洪武二十五年由蒲圻遷平江燕額嶺下。
寧鄉、湘潭、瀏陽葉氏多是由長沙遷入的。《楚南葉氏族譜》中稱其一世祖葉淋泗,宋元之際人,世居長沙,傳至七世,有孫四人:葉斌、葉賦、葉緗、葉詿。葉斌後無考,餘三人分別開派寧鄉、湘潭和瀏陽。
安徽葉氏:
太平(今安徽當塗)、歙縣葉氏為葉夢得後裔。太平《葉氏宗譜》中說,始遷祖行名葉儉十,葉夢得五世孫,元末避兵亂自歙縣藍田遷太邑麻溪,後代轉徙中潭、湘津。
桐城葉氏是自婺源(今江西婺源)輾轉遷入的,《南陽葉氏宗譜》中稱其始祖葉林秀,唐末五代人,世居婺源,傳至二十一世葉貴,經商于金陵,明初移居桐城西山餘家沖。
黟縣葉氏遷自祁門(今屬安徽),《黟縣南屏葉氏族譜》中稱其始遷祖為葉伯禧,元末自祁門縣石馬山遷黟縣南屏山五都村。
江西葉氏:
據《玉山葉氏合修房譜》說:始祖葉乾源,宋朝人,世居江西南豐縣花心巷。十五世孫葉文海始由花心巷遷本邑八都下源裏,二十五世孫葉正未,清初由下源再遷玉山縣徐村;稍後,乾源後裔嘉禾支二十六世孫葉毓標,亦移家玉山,世居東源。
萍鄉葉氏是從湖南醴陵遷入的,《萍鄉南門葉氏族譜》中說,始遷祖葉萱義,南宋時自醴陵仙石上庫遷萍鄉南門。另有一支萍鄉葉氏是明末從外地避亂遷入的。萍鄉《葉氏族譜》說,一世祖葉輝儒,明末避亂挈眷來萍鄉。
四川葉氏:
清初四川人煙稀少,為此康雍時期特別頒佈招墾條例,實行種種優惠政策,從而吸引了兩湖及閩粵等大批農民入川開墾。“遷居者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往往都是整個家庭,或者與至親密戚結伴而行。葉氏族人在此時也有遷居四川的,民國《葉氏宗譜全譜》中說,廣東葉榮山攜妻並七子二媳一女共十二人於清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年遷居四川。民國《葉氏族譜一梅州宗譜》中載龍川縣葉氏二十五~二十九世有二十九個分支葉氏入川。廣東遷居四川的葉氏中還有葉大經後裔,遷到了成都。《蓉城葉氏宗族全譜》說,是族先世汴梁人,有葉大經者,南宋末官閩,時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鄉縣。自葉大經後又傳二十七世叫葉必琅的,清康熙間由粵入蜀,落業成都仁裏鄉。湖北蒲圻葉氏遷到了蓬溪縣,《蓬溪西鄉葉氏續修宗譜》中載:始遷祖葉增璧,先世湖北蒲圻縣人,清乾隆間,由蒲圻入蜀,卜居蓬溪縣河西李家溝。
海南葉氏:
葉氏入瓊始祖葉懋,原籍廣東南海,明嘉靖間任文昌訓導,後落籍文昌。
臺灣葉氏:
葉氏族人最早何時移居臺灣,已無從確知,據現有資料顯示,臺灣見於史載的葉氏是在清康熙年間(西元1622~1722年)。據《臺灣通志稿・人物篇》中記載,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2年),臺灣黃教作亂,福建海澄人葉恒章被害,其子子文來台護柩歸葬,旋即入台居郡(今臺灣台南),自此以後不斷有葉氏族人來台定居。據《臺灣府志》、《鳳山縣誌》中記載,清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年),廣東人葉運城平定朱亂有功,居下淡水。據《大日本地名辭典臺灣篇》載,清康熙六十一年,葉某打貓東堡葉仔內莊;清乾隆初年(西元1736年),葉五常,入墾嘉義西堡永虞厝、過溝莊;清乾隆初年,廣東人葉古入墾港東中裏涵仔口莊、南埔一帶;清道光元年(西元1821年),葉某與邱姓人一道入墾沙連堡內茅埔莊;清道光八年,廣東人葉雲,入墾東勢角中科莊(今臺灣台中東勢鎮)。據《臺北縣誌稿開闢志》中記載,清乾隆末年,葉坤入墾今臺北縣汐止鎮東山裏作坡內;清嘉慶五年(西元1800年)福建同安人葉天佑入墾臺北縣八裏鄉古莊村山豬窟,同年葉聘入墾臺北縣三峽鎮碩石裏魚寮子;嘉慶末年葉薯臼、葉委與張體合墾今臺北縣石碇鄉格頭村。據《屏東縣古碑文集》中記載,清嘉慶八年,葉玉生、葉孟榮與屏東縣內埔村人同建天后宮。據《臺灣中部古碑文集成》中記載,清嘉慶九年,廣東人葉振旺居今東勢鎮,與莊民同立東勢角圳諭示碑。據《嘉義縣古碑文集》中記載,清道光十六年,葉隊與邑人捐修嘉義城。
移居臺灣的葉氏大多來自福建和廣東兩省,除上面提到的外,還有福建同安縣。清康熙末年,葉仲勤入墾今彰化市,葉雄入墾今臺北市;清雍正年間(西元1723~1735年),葉猛入墾今苗栗竹南;乾隆末年,葉再入今臺北市土林區,葉天祈、葉志入墾今臺北市;嘉慶年間,葉繼茂入墾今臺北市,葉通殿入墾今臺北,葉烏治入墾今臺北板橋,葉英入墾今彰化和美;道光年間,葉士拱、葉松麟入墾今臺北市中山區,葉邦入墾今高雄阿蓮。晉江縣人葉求,乾隆末年,入墾今高雄楠梓。安溪縣人葉砂,道光年間,入墾今臺北市。平和縣葉田人乾隆末年,入墾今桃園市,葉海入墾今南投竹山,後裔移墾魚池。海澄縣人葉思,道光年間,入墾今竹南。
廣東陸豐縣。清康熙末年,葉奕明先遷澎湖,後移墾桃園平鎮;清雍正年間,葉天意入墾今雲林鬥六;清乾隆末年,葉必達入墾今新竹竹東,葉仁吉入墾今苗栗南勢,葉篤秀入墾今屏東內埔;清嘉慶年間,葉仁奏、葉仁卿入墾今桃園平鎮,葉宏波入墾今苗栗;清道光年間,葉壬風入墾今新竹芎林,葉兆慶先遷新竹北埔,後裔移墾今苗栗南莊。梅縣人葉文興于清乾隆初年入墾台中豐原;葉天開與清嘉慶年間入墾今苗栗鎮。長樂縣人葉日壽、葉發壽兄弟在清嘉慶年間入墾今台中大甲。
明末清初之際渡海入台的葉氏族人,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已在臺灣發展成為龐大的家族。據臺灣文獻委員會的調查統計,葉氏為臺灣的二十大姓之一,約有三十余萬人,子孫遍及海島。
1953~1954年間,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對臺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五市,陽明山一特別區,及臺北、宜蘭、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東、花蓮、澎湖十一縣所作的調查表明,除桃園、雲林、台東、高雄四縣外,全省八十二萬八千八百零四戶居民中,有葉氏一萬九百十三戶,占全部戶數的1.32%,居全省七百三十七個姓氏的第二十位。
遷居海外:
葉氏族人在宋朝便有到海外謀生,據《高麗史》、《高麗史節要》等史書記載,宋至和二年(西元1055年)有葉德寵等人前往高麗從事貿易活動,並有葉氏族人在高麗定居下來,如葉盛,生卒年不詳,通曉音律,後定居高麗,將宋音樂傳至高麗。葉氏族人大批移居海外是在明清之際。如福建南安民國二十二年(西元1933年)《社壇葉氏族譜》中就載有族人一百三十八名前往東南亞的吉隆玻、檳榔嶼、呂宋等地謀生;福建德化縣清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國寶葉氏族譜》中記載有四十六人移居東南亞;福建晉江民國年間《東石世美葉氏家譜》中記有十六人前往東南亞。
葉氏移居東南亞的時間,《社壇葉氏族譜》中記載:葉買,“號保全,天助公次子,生嘉慶六年(西元1801年)農曆八月初一日,卒道光七年(西元1827年)農曆閏五月十五日,外出番邦吧城無歸”。由此推測,葉氏移居東南亞當最遲在清道光年間。
葉氏族人僑居海外的地點大部在南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亞、印尼、泰國、柬埔寨、緬甸、越南等地都有葉氏族人定居。到目前為止,除大陸、臺灣以外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日本、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葉氏族人的足跡,比較著名的葉氏人物在馬來西亞有吉隆玻的奠基者葉亞萊、華人甲必丹葉觀盛、華文教育工作者葉鴻恩、華人作家葉觀仕,國會議員葉炳漢;印尼有華人政治活動家葉全明、華人律師葉添興;新加坡有華僑報人葉季允;菲律賓有眾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葉何塞;泰國有華人著名攝影藝術家、文藝作家葉樹勳;越南有華僑商會領袖、銀行家葉伯行;巴基斯坦有華人針灸醫生葉彬舉;加拿大有華人學者葉嘉瑩;澳大利亞有華人領袖葉炳南。
目前,葉姓經歷了數千年的繁衍,此時已是足跡遍天下了。尤以福建、臺灣、廣東、江蘇、江西等地人數最多,分佈最密集。海外則依然以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最多,葉姓華人,已經遍佈全球很多地方。葉姓在當今中華百家大姓中排行第四十九位,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一。
惠澤尊王
惠澤尊王,葉聖王者、南安高田人也。諱森諡廣德侯。有宋教諭葉三翁第十一世孫、父廷顯元君母大仙陳氏、弟三複、昆仲二人王居其長。初太王樂善好施、積德甚厚。嘗夜三桂交柯、飛星入室。晨興異香撲鼻紫氣迎眸。心竊奇之!乃未幾而太妃娠矣。於宋淳熙十六年已酉十二月初十日誕生王、名之曰森、其以此歟。王生而穎異、少而豪傑。獨居淩雲堂、不茹葷、不受室、亦不與庸俗、偶吉凶禍福、所言多奇中。嘉定元年戊辰王年二十歲、一旦沐浴更衣,端坐而兌。鄉人德之、立廟上宮。今慈濟宮其故址也。後屢著靈異、凡有祈禱如穀受響。嘉定末有功於朝、甯宗遣官齎敕封之授其秩曰:威武惠澤尊王、並賜祀典。夫立功大者、爵必高。賜爵高者、澤必長。受封以來神光愈熾、水火盜賊、王則捍之。災殃疾疫、王則禦之。曆今數百年,其所以護國裨民者、功難殫述、、、宜乎懋德音懋著、英聲爛然祝朝曛者、歌載道蔫、暴牲者、人如雲也!於戲懿哉、神傑亦由地靈哉!高田之山半插雲日嶄岩乎、南之北、安之東、而葉聖王產焉、文章為泉名、岫峭撥乎、南之北、永之南、而郭聖王居焉。二山雖離三十裏許,其胍同發天柱雄鎮對峙、正氣特鐘。二王一以慈聞一以孝著。報國同時、榮封同爵。其神光普照、兩地如同一轍、亦可知山嶽之鐘毓者大也則後此億萬斯年。而王之聲靈赫濯、亦將與曰月經天江河緯地同垂。永久則勿替也夫!
民間傳說
魁躔英豪 應夢而生
南安縣城北去八十裏,有座淩雲山,高峻挺拔,若插雲霄,亦稱朝天上。淩雲山峻嶺之中辟有田數十畝,故又得名高田山,此處氣候溫潤,四時如春,風景秀美雄奇。
清初進士葉獻論曾為淩雲山寫生:“陡起為騰空朝天,逶迤而西,屹然高峙者,淩雲也。吞九氣,連五色,位置高大與眾山不同。惜古人不建刹造塔,栽種柏松,引客開徑,聲色甚晦.獨幸其中多奇石,山之頂貌類獅子。中有穴,莫能瞰其所底。訇訇然,風聲從穴中出。其空也,為洞;其架也,為亭;其淺也,為庭;其低窪也,為池沼;其曲折也,為荒徑;其佇而立也,為老佛;其古而淨也,為禪床;其搖影也,為菩提樹;督郵爭界,曠女望夫,虎臥犬伏,種種奇態俱焉".其實,淩雲山豈止以崇隆雄奇飲譽,更以孕育神奇的惠澤尊王稱聞。
尊王姓葉諱森,南安魁躔淩雲人,宋教諭葉迅的十一世孫。其父名廷顯,其母陳氏,其弟名三複。
淩雲葉始祖迅公卜居魁躔後,家業蒸蒸日上.到了迅公的第十世孫葉廷顯,家族繁榮昌盛,人丁興旺。
葉廷顯偕妻子陳氏勤儉興業,樂善好施,為人排憂解難,積德其厚,因此很受鄉人的愛戴
。遺憾的是,葉廷顯夫婦雖心地善良,但膝下尚無子女。
宋淳熙十六年(1189),有一天夜裏,葉廷顯老爺夢見天色異象,三棵桂樹枝枝相交,葉葉相連,突然一顆閃星疾飛入居室。葉老爺驚醒了,只見天已大亮。推開房門,滿庭紫氣祥雲環繞,香氣迎面撲鼻,頗為驚奇。經高人指點,知必有貴祥降臨,不久,夫人有孕了,舉家歡喜。
積德之家,必有餘慶。是年十二月初十日,陳夫人生下一子,廷顯公聯想奇異構境,便取其名為“森",希望長成後能成為社稷的棟樑之才。
葉森自幼十分聰穎,倍受父母和族親好友的疼愛和器重。在葉公夫婦的言傳身教下,葉森知書達禮,富有同情心,十分關心窮苦人家,且丈義行仁,人人對葉森稱讚有加,都說葉森堪比豪傑。
葉森實在與俗人有許多的不同:他深居簡出,不僅體恤窮人,也十分憐愛動物,從不吃葷,生活極其清淡簡樸、喜淨,避煩喧,誠心向善。奇怪的是,他具有奇特功能,未卜先知,預言吉凶福禍,遠近鄉人紛紛慕名前來問事。
轉眼之間,葉森到了論及昏娶的年齡,但他似乎另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選擇,堅持不昏娶,葉公夫婦為之十分著急。
羽化成仙 五次受封
嘉定元年(1208年),葉森已二十歲了,行過冠禮,自知塵緣已盡。一天清早,沐浴更衣後,來到魁躔南面山山麓的枷吊藤上端坐,雙手合十,不久便羽化升天。
葉森成仙後,英靈丕顯,神通廣大,有求必應。人稱救急拯危,妙藥挽回恩同再造;行仁賜福,慈雲普遍利群生.因森公庇佑,高田一帶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為紀念森公的廣施德澤,人們根據他的面容塑成神像,供奉在上宮。一時香火鼎盛,四方善男信女前來進香祈福還願者絡繹不絕。未幾,依上宮舊址擴建為慈濟宮。
成神後的葉森,理通天地秘,道合聖賢微,故神光顯耀,威靈屢著。捍賊禦災,澤及萬民;興兵助站,立功於朝。據史冊記載,自南宋嘉定而下至清同治年間,歷經五次封爵。
1.南宋嘉定十七年,敕封"廣德侯"
南宋甯宗帝,嘉定未年歲次甲申(1224年),金兵與蒙軍征戰角逐,屢次侵犯宋疆,危及宋國社稷.多難之秋,森公由西方神明點化,興兵助戰,保全疆土,建立奇功.宋帝獲悉沙場出現"葉森"兩字旗號.查名來歷,遣派欽官前往福建南安縣魁躔慈濟宮,賞賜敕封"廣德侯",並追贈葉森之父廷顯為太王,元君母大仙陳氏為太妃.
2.南宋寶慶二年,敕封"忠應\威武"
南宋理宗帝寶慶二年歲次丙戌(1226年),西夏國獻宗帝李德旺,於二月興兵侵犯宋疆,設下伏兵、地埋火藥。森公作法、使天降暴雨、浸濕火藥,化險為夷。宋軍在雷電閃光之時,發現"葉森"旗號兩字,宋帝得知神明沙場顯聖,敕令加封"忠應\威武"四字。
3.南宋開慶元年,敕封"英烈"兩字
南宋理宗帝,開慶已未年開慶元年(1259),皇太后患病,經宮內所有太醫醫治無效,太后病危,命在旦夕。宋理宗帝出榜,尋找天下杏林高手,竟無華佗在世。森公神力顯聖,化一白衣道人,入宮為太后醫病,從此太后日漸痊癒。宋帝詢問醫師何處人氏。一瞬間,道人突然顯化無影,晃見“葉森"兩字。宋帝獲悉又是葉森神靈顯聖救太后,功著趙家皇族,敕旨加封"英烈"兩字
。
4.南宋景炎元年,敕封"忠應\威武\英烈\惠澤尊王"
南宋端宗帝,景炎元年(1276)十月間,皇宮帝殿突然遭於火災,烈火沖天,匹夫不及,目睹宮殿成為一片廢墟。危及之際,出現陰兵神將萬千,俄頃大雨傾盆而降,火焰遂熄.禁軍首領恍惚看見一面黃旗,上繡"葉森"兩字.宋帝獲悉,龍顏大悅,說:若非福建南安葉森神力之助,勢必宮廢朝亡!立即敕令遣官抵魁躔慈濟宮,敕封"忠應威武英烈惠澤尊王"。
5.清同治九年,加封"代天巡狩"
清咸豐\同治年間,惠澤尊王多次顯聖,息逆亂\攝群賊\沛甘雨\祛瘟疫,有功於朝。同治九年(1870),同治帝加封"代天巡狩"尊號。
至此,神葉森封號累計有廣德、忠應、威武、英烈、惠澤十字,職務榮膺“代天巡狩",祭祀由民間紀念逐漸升為朝廷派大臣致祭,地位從一介庶民扶搖直上,晉升為侯、為尊王秩位的高級神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