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山杏塘自然村,巍然屹立着一幢形似古堡的龐大建築物,這就是遠近聞名的杏塘土樓,是詩山僑鄉最具價值的古建築物。
據考證,杏塘土樓於清乾隆47年(公元1782年),由杏塘鄉七世祖陳繩武主持始建,採用公投巨資,延聘名師巧匠,經數載苦心營建,終成為杏塘鄉長房三柱(土樓柱)的標誌性基業。
杏塘土樓建築面積約二千五百平方米,坐北向南,外圍是呈四方形的土石結構圍牆,牆高八米,牆體開半部五米用巨石壘砌,牆厚二米,上半部三米用黏質土夯築。建造土牆時,把糯米磨漿燙入開水,混合拌進沙石、瓦片、紅土和舊牆土,加進竹片夯實,固若金湯,連鐵釘都打不進。當時,社會動盪,匪盜猖獗,為抵禦外患,樓主在四面圍牆離地面六米多高處,設置20多處槍眼,每孔約一塊磚頭大小,圍牆內可蹬階往上觀察動靜。內部依牆共建有雙層木樓居室78間,左右兩側及後排各門
3間,樓層為穿斗式木構架,上下居室外皆有走廊,屋蓋為杉木椽仔桷和方形黑瓦片構成。
朝南的圓拱大門用青草汞精工雕琢,高2.63米,寬1.68米;門額鑲嵌“潁水流芳”楷體鎏金大字的輝綠石匾,以示建築主姓氏(“潁水流芳”普為壯觀);兩扇大門板用10厘米厚的硬木合成,非常堅固,兩個寬1.08米的邊門位於東西兩側,是土樓人出入的通道。
走過青石台階。跨進圓拱大門,一座皇宮體“十間張”雙頭護大厝赫然入目,天井中還有一口古井,這才是土樓的主建築物。整體結構富麗堂皇,門窗牆壁,皆精選上乘的杉木或楠木構建,雕樑畫棟,巧奪天工;上下廳堂居室門面刷以黑色油漆,紅漆點綴其間,閃閃發亮,熠熠生輝;花草山水彩繪和古代人物畫像,栩栩如生,光彩奪目;體現了古建築的文化精華和欣賞價值。 |
土樓的門口埕由正、副埕組成,面積567.96平方米。正埕鋪砌黑磚,副埕用三合土夯實,土樓四周及埕下,修有通暢的排水溝,環境整潔,平坦開蒨,鄉間盛典多於此舉辦,熱鬧非凡。
土樓左側約10米小山丘上,原有一座私塾。杏塘鄉當時人口僅僅幾百,書房竟多達十幾處,難怪這裡人才輩出(南安縣誌曾有記載),土樓始建者重教興學,造化人群的精神,可見一斑,其遠見卓識,值得後人敬仰弘揚。
風雨滄桑,杏塘土樓歷經兩百多個春秋,土樓人世代聚居,和睦相處,生生不息,至今繁衍十二代,海內外鄉親一千多人,他們代代引以為榮,承先啟后,自強不息,不負祖先厚望,為土樓爭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