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熔爐育新人——記福建革命大學的學習日子
革大二部二班九組模範組在畢業前夕合影留念(第三排中為林佑潤)林佑潤供圖
革大土改第三壁報委員會全體同志(後排左三為林佑潤)林佑潤供圖
一九四九年,繼我解放軍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勝利之後,揮師南下的蘇南大隊進軍福建,接管福州。為解決解放區幹部匱乏問題,急需組建和培養一批既有文化,又有革命理論基礎知識的革命隊伍。後經福建省委批准,決定在福州創辦一所抗大式學校,即福建革命大學。八月十七日福州解放後,全省仍處於戰爭環境下,尚有二十一個縣市未解放。敵人的飛機依然到處狂轟濫炸,國民黨特務頻繁活動,肆意破壞;退卻到台、彭、金、馬的國民黨軍隊殘渣餘孽也伺機反撲。支援前線,圍剿匪徒,鎮壓反革命及保護民主政府建設等任務十分艱巨、繁重。儘快辦起福建革命大學更顯急迫。
一九四九年九月四日,省委書記、省府主席張鼎丞在福州市第一次學生大會上正式對外宣佈要創辦“福建革命大學”。第二天《福建日報》頭版刊登了這則消息。為了辦好這所大學,張鼎丞親自兼任了校長,並從隨軍南下的服務團中抽調四百多名幹部擔任教員。創辦之初,資金不足,省財政克服困難,從山東、東北老區支援款項中擠出經費。據統計,款項達二億零一百多萬元(舊幣一萬折新幣一元);糧食一百二十四萬八千多斤。沒有校舍,三千多師生員工就散落市區各地,借用學校、廟宇、祠堂和民房,因地制宜,因陋就簡。是年九月二十日,招生工作正式如火如荼地開始了。在此之前,許多知識青年面對我軍勢如破竹解放全國的大好形勢,都強烈渴望學習革命理論。恰好福州市學聯先後到廈大留榕同學會、協和大學、福建學院、省福中、高工、格致、英華等學校宣傳鼓動,所以他們紛紛放棄學業、職業,毅然投奔革命。那些尚未解放地區的知識青年,也爬山涉水,越過敵人道道封鎖線,趕到福州參加革大的學習。省委原定招收一千五百名學員,由於各地知識青年踴躍報考,計畫一再打破。面對大家高漲的革命熱情,同時也考慮革命事業迅速發展,需要更多的人才,省委決定新增一千五百人。校黨委也打破常規,採用了邊報名,邊入學,邊學習的辦法,使教學漸漸步入正軌。
據林佑潤等老人回憶,當時很多學生不是住在民房,就是住在廟宇或祠堂中。沒有床就睡地鋪,二十多人擠在二十多平方米的破屋;沒有飯桌,各自就端碗圍著一盆大鍋,或站或蹲湊合著吃;大米、柴火,同學自已搬運。蔬菜,向當地農民借用冬閒田地栽種;沒有教室,老師就以戲臺當講臺,學生自帶小凳子在台下聽講,用膝蓋當課桌作筆記;需要討論問題,大家就到野外空地去,團團圍在一起進行討論。
福建革命大學辦學雖不如其他正規學校,但傳授革命道理卻不斷激起大家的革命鬥志。辦學理念充分體現了“艱苦樸素,刻苦耐勞,自力更生”的延安抗大精神。主要課程安排有《目前形勢與任務》、《社會發展史》、《青年修養》、《中共簡史》和《共同綱領》。學習期間既嚴肅、緊張,又不乏生動、活潑。校部辦有《學習》週刊,班級則辦起各自的壁報,報導學習動態,交流學習心得。對各班湧現的好人好事更是大肆宣傳,樹立典型。文娛活動異樣活躍,朝學革命歌曲,夕扭秧歌或跳團結舞。在節假日,學校結合階級教育組織師生觀看《白毛女》、《王貴和李香香》等劇碼。同時,學員們自已根據情況也編排起快板,話報劇,小短劇,定期舉辦文娛晚會。為了配合形勢發展需要,甚至到街上演出,宣傳時政。
首期革大學習時間只有半年多,但在同學們心中卻奠定了遠大的革命目標,使大家懂得了“為誰服務,服什麼務,怎樣服務”的革命道理。一九五零年三月二十五日,二千二百八十七名學員結束了學習並通過政審,分別走上工作崗位。其中三分之一去支援前線;三分之一去省農委土改隊學習土改政策,到農村參加土改活動;三分之一分配到省、市各部門工作。
林佑潤在畢業前夕與模範組同學合影留念時,曾題下這樣豪言壯語“我們走了,但要記住我們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字句不多,卻真實反映了那年代知識青年遠大政治抱負。許多同志就這樣懷著對革命的無限忠誠,投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成了革命事業的骨幹力量。據不完全統計:在革大畢業生中共有二人擔任省部級幹部,二十六人擔任廳級幹部,三百多人擔任縣處級幹部。有三百多人成為研究員、教授、高工、高師。後來,葉飛同志在題福建革命大學紀念冊時,曾高度評價道:“福建革大同學是建設福建的一支突擊隊”,項南同志說“革大有人才”,胡平同志則在有關革大的報告中批有“革大同志為數很多,均為我省骨幹,工作幾十年,作出了很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