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陳氏源流考
關於莆陽“浮山陳”的由來,一說是從陳湟第四世孫陳琨遷居靈川東沙後,有一地名為“浮山”,其後裔後來被稱為“浮山陳”。二說是陳湟舉家南遷入莆時卜居泉之楓亭時即稱為“浮山陳”。筆者認為第二種說法較為客觀,現考證如下:
據雲霄縣開漳歷史研究會編集的“開漳聖王”唐.陳元光(657-711)遺著《龍湖集》,中載有一篇《故國山川寫景》,詩雲:“浮光昂嶽望,固始秀民鄉。”北京中華書局圖書館館長方南生先生曾為本詩箋注,“浮光”即浮光山,在河南固始縣,因常有浮雲繚繞,飄逸不散,故名;“嶽望”即出身望族;“固始”為今河南信陽地區固始縣。祖居地陳集鄉是“開漳聖王”陳元光的故鄉,也是吾浮山始祖湟公的“老家”。“秀民”是德行道藝出眾之人。從本詩和《潁川陳氏開漳族譜》以及陳元光的“神湖州三山神題壁”詩中漳浦縣的“浮山”地名中可看出,莆田靈川東沙之“浮山”與河南固始之“浮光山”,其“人緣”、“血緣”、“地緣”、“文緣”、“商緣”、“法緣”、“神緣”一脈相承,關係密切。陳湟字善宗,號“光山”,故對陳湟的後裔稱為“浮光山陳氏”,簡稱“浮山陳”。
多本“浮山譜”中均載有一篇唐御史大夫翁承贊撰寫的湟公“像贊”,曰:
公諱湟,字善宗,號光山。系出漢太丘長三子諶公後,世居淮右固始。唐中和間(881-884)避黃巢亂,與子本公、陳梭公同渡江,客宣州。光啟三年(
887),又挈家入閩。謂其子曰:閩之土地瘠,其人勞而不淫,山川秀,其人慧而好義,吾其處此矣,遂蔔居於興化之楓亭東門。是為浮山陳氏入閩之始祖。
翁承贊(859-932),唐乾寧三年(
896)進士,曾任南閩國宰相,他撰寫的上述“像贊”中就十分明確地注明湟公是“浮山”陳氏入閩之始祖。說明“浮山陳氏”在唐朝的楓亭就已經出現和使用。“像贊”中有:遂蔔居於興化之楓亭東門”句,查“興化”始出現在宋太平興國四年(
979),翁承贊在世時應不知道莆田後來有興化縣,興化軍之稱。因而不可能出現“興化之楓亭東門”,但查多本“浮山譜”中的有關譜序和有關記載,都載為“蔔居於泉之楓亭東門”,大概是後人在載譜時為了突出楓亭地理位置的準確性,認為楓亭地屬興化,不屬泉州,“泉之楓亭”地域較大,較難找到,結果篡改了兩字,畫蛇添足,弄巧成拙,致使後人對此“像贊”產生質疑。筆者認為,如果此篇“像贊”是後人“偽託”名人作序,名人撰贊,那像文中的“同渡江,客宣州……閩之地瘠,其人勞而不淫,山川秀,其人惠而好義”又怎能寫得如此真實,吻合?
仙游《鳳陽陳氏族譜》中保存著一份彌為珍貴的“楓亭大浮山大宗祠圖”,繪有:“大宗祠”的四至位置,但地形圖的“標題”卻十分顯眼為“楓亭大浮山”五個字,“大宗祠”的確切地理位置是在靈川東沙,“標題”為何不寫“靈川裏”或“東沙”(古稱“金沙”)大浮山大宗祠圖呢?因此從圖中的“標題”“楓亭大浮山”就可以看出,大浮山始於楓亭,大浮山源自楓亭,大浮山不是單指靈川東沙的“浮山”,大浮山在楓亭,大浮山陳氏應包括從楓亭後分居各地的陳湟所有直系後裔,陳湟後裔統統稱為“浮山陳”。
地名是“人”給予命名的,是先有“人”後才有地名。在莆田如魏壙,是姓魏的人在某處居住,後來就將這個地方命名為魏壙,不是先有魏壙,後來人在此居住才姓魏。蔡垞,也是姓蔡的人在某處居住,後來才把此處命名為蔡垞,同理可推定,靈川東沙之“浮山”,是先有“浮山陳氏”蔔居於此,後來人們就將這塊地域或某個山地稱為“浮山”,浮山地名源自浮山陳氏,靈川東沙的“浮山”地名,不是先有地名後來才將居住在這一地域的陳氏稱為“浮山陳”。
現在居住在靈川東沙的部分浮山後裔以及從東沙分居他處的浮山後裔,人們都習慣上稱他們為“務頂陳”或“磨頂陳”,而不稱為“浮山陳”,這是因為“浮山陳”範圍較大,浮山陳包括從楓亭分居各地的陳湟所有直系後裔,為了更準確地說明是居住在靈川東沙的浮山陳氏,便於與其他浮山陳氏所區別而形成的專對東沙浮山陳氏的另一種稱法。
莆陽“十八陳”習慣上將搬遷另一處“新居”(發源地)的第一代“開族公”稱為“始祖”,如“玉湖陳”是從“錢塘”遷居莆田“白湖”(今荔城區闊口,雅稱“玉湖”)稱第一代“開族公”陳仁為“玉湖始祖”;“五象陳”是從他處搬遷到仙遊象坑、象壙、象碑、象面,稱第一代“開族公”陳禧為“五象始祖”,陳齊是第一代在仙游侯峰開族,稱陳齊為“侯峰始祖”,等等。如果“浮山陳”是指在靈川東沙的浮山陳氏,在靈川東沙的第一代“開族公”是陳琨,應該稱陳琨為“浮山始祖”,而所有浮山族譜都沒有稱陳琨為“浮山始祖”,這就說明“浮山陳”不是單指從靈川東沙“開科”的陳琨的後裔。
“浮山始祖”是陳湟,則陳湟的所有直系後裔都稱為“浮山陳”,陳湟的首居地在楓亭,故“浮山陳”始自楓亭,源自楓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