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 龍岩陳氏 »

貢川陳隔川世系連城縣陳氏源流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2年10月01日

貢川陳隔川世系連城縣陳氏源流

連城縣,簡稱“蓮”,地處於閩、粵、贛三省的結合點,是革命老區,是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發祥地之一,既是福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縱深連片發展重點區域,又是內地連接沿海的重要交通樞紐。據《讀史方輿紀要》,南宋置蓮城縣,因縣治以東蓮峰山而得名。元朝改為連城縣。西元1098年—1100年(宋元符間)建蓮城堡,屬長汀縣,西元1133年(紹興三年)設蓮城縣。西元1346年(元至正六年)改名連城。曆屬汀州、汀州路、汀州府、汀漳道。1929-1934年先後在新泉、蓮峰建立縣蘇維埃政府,曾一度改名明光縣。1949年11月 6日解放,曆屬龍岩專區(地區)、龍岩市 。1998年,連城縣轄6個鎮、12個鄉,5個居委會、 232個村委會:蓮峰鎮、廟前鎮、北團鎮、莒溪鎮、姑田鎮、朋口鎮、新泉鄉、林坊鄉、曲溪鄉、宣和鄉、李屋鄉、隔川鄉、羅坊鄉、揭樂鄉、塘前鄉、四堡鄉、賴源鄉、文亨鄉。陳姓分佈在除羅坊、四堡以外的其他各鄉鎮的55個村。連城陳氏源流有:

1、福建永安貢川陳氏九世陳閏城遷連城隔川。

2、福建永安貢川陳氏十二世陳九經遷連城。

因此,連城陳氏基本上都屬於貢川派九經公後裔。下麵簡要介紹貢川陳隔川世系:

隔川始祖:九經公:原名九穹,因鄙窮字同音,故改名九經,字邦國,虞帝舜一○七世,胡公七十三世,入閩始祖雍公十三世,北宋翰林待詔弩郎公五世孫,公賦性聰敏,貫通百家,三教九流之書過目成誦,無不精通,嗜山水,精地脈,南宋紹興年間(西元1131年辛亥—西元1162年壬午)父裕安公以博學宏才,任寧邑教諭,公省父甯邑,緣連寧接壤,造於連,至止隔川,以此處山明水秀,地靈正興人傑,可大可久,遂拓而家焉。初居黃姓宅地,繼居柑園坪,是為陳姓發祥的故居。隔川原名夾頭,明邑侯徐大化改名隔川。公以長孫績郎為蘇州太守,貴贈中憲大夫,婆太武淑娘、鄧尾娘、萬氏、李氏,俱贈恭人。公與夫人武淑娘、鄧尾娘合葬本鄉龍滾潭艮山坤向,墳案下有潭廣數畝,大旱潭水不竭因名龍滾潭,像其形曰:仙人獻掌,又曰:金盤載珠,又作回龍望祖形,山水環拱,回龍結穴,真有百子千孫之頌。祠一所在泗州堂左,未山醜向。妣萬氏,葬迎恩橋頭大圳旁大樹下,巳山亥向,鵝公氽水形。妣李氏葬清流李家茜水壙蓮花形,後以銀牌合葬萬氏墳。生女三、子三。陳一娘(武出殤)、陳二娘(鄧出)、陳三娘(武出)、百四郎(李出)、百五郎(李出)、百九郎(萬出)。祭期八月初一。

連城縣隔川鄉陳氏大宗祠,是個崇文尚武的客家文化古祠。隔川陳氏裔孫以開基祖陳九經命名為“九經公祠”。

據連城隔川鄉陳氏宗譜載,陳氏大宗祠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年(西元1602年),磚木結構,紅牆黑瓦古磚,氣勢恢宏。為客家二堂式民間單層建築風格。平臥式大門及整座宗祠坐西向東。占地總面積2160平方米、建築面積 934.8平方米。門前半畝月池清如許,祠後百叢竹樹綠似茵。古祠建築風格獨特,內有敞式三進廳,廳內全是圓木立柱,皆由鼓式雕花或八角石墊底。正廳設左右大廂房,全敞式中廳,是村民平時議事、娛樂、學文、習武或祭祖時設席擺桌的重要場所。清宣宗道光二十(1840)年首次重修;太平天國期間因戰亂被焚後(1863)再次重修;2004年系第三次維修。雖歷經倉桑,目前十分完好,整潔。修膳後的古祠廳內圓形木柱上,懸掛著由隔川陳氏裔孫自撰自書的38副黑底塗金楹聯。行草楷隸,聯字端重,哲理豐富,承前啟後。如“百計千計可大可久長長計前思後思為國為民上上思”,“仰舜英豪循孝道明經趐楚作忠臣”;廳樑上懸掛有“敦宗愛國”“厚德崇高”“文範遺風”等橫匾。客家文化韻味十分淳香濃厚。目前古祠僻為老年文化活動中心,各類書報齊全,棋類牌類為老年人的娛樂項目。不少傳統武術老人為傳播連城地方武術,利用開敞式中廳寬闊場所,義務為隔川中心小學的習武學生在節假日傳授技藝。隔川鄉陳氏大宗祠因成為老中青少崇文尚武的重要場所而聞名四鄉八鄰。

二世祖:百九郎:九經三子,字家誠,宗堂一所坐落本鄉土名樓下,上下兩廳,周圍計建間房四十眼,清鹹豐戊午八年冬,為太平軍石達開部羅長髮所毀,西元一九九五年乙亥複建上廳,並用磚環築祠基。祠一所坐落汀州府三官堂前。公葬本鄉之東,寅山申向,地勢廣平而結穴。象其形曰:落地金錢,又曰:錦線坪,婆太武明娘。妣徐貴英,繼妣沈秀姑,俱合葬本鄉龍龜庵走馬拋鞍形,午山子向,祭期二月初三。生子三:六七郎、百一十郎、千百郎。

三世祖:六七郎:百九郎長子,以德昭年高,正直慷慨,選舉鄉飲大賓,葬本鄉土名:蕎子上田堘間未山醜向,名曰:烏鴉落壟形。妣朱五娘,葬蠟樹墩申山寅向名曰:繡球。生子二:千百四郎,千八郎(遷揭坊東演)。

四世祖:千百四郎:學究無人識,探元奧精於陰陽曆書,授宋南宮應天璣衡之官,葬本鄉蒲竹洋箕窩,酉山卯向,十五步為界,名曰:犬眠形。妣羅三金葬本鄉水口迎恩橋背,庚山甲向,排葬三穴,名曰:黃牛脫軛形。生子三:十一郎、十二郎(遷席湖營鯉江)、十三郎。

千八郎:六七郎次子,遷揭樂東演。妣黃孺人,合葬庵背山虎形,生子三:章壽、子順、五二。

五世祖: 十一郎:千百四郎長子,原名千一,避上諱改名十一,妣揭辰娘合葬隔口田橋頭,辛山乙向,名曰:獅形。生子一:得用。

十二郎:千百四郎次子,原名千二,避上諱改名十二,初居隔川蠟樹墩制基創業,自南宋度宗鹹淳甲戌十年,西元一二七四年遷席湖營鯉江坎頭,妣林秀娘合葬鯉江秀峰名曰:猛虎跳牆形。生子一:八郎。

十三郎:千百四郎三子,原名千三,避上諱改名十三,性慧不求甚解,博覽古文猷得力韓蘇,為文汪洋浩瀚,有豪氣,明邑尹雷公,壽辰出序閤邑欣賞,遍錄遙傅其文斷簡殘碑猷有可考者,葬本鄉大路口燕子泊樑,又名走馬拋鞍形,午山子向。妣黃六娘葬本鄉窯前山其墳碑字橫糊,其過江並左右輔碑地均系平砌的,左以火路為界。今又竹林山禹益墳並界,左以火路絫山腳下田坎之界為界。生子二:六欽、六望(遷新泉車田)。

六世祖:六望:十三郎次子,元順帝至正丙戌六年,西元一三四六年,時值胡元毒癰中國,於汀尤甚,族叔績萬不堪忍受,於是不顧利害,為民族爭存亡,反對胡元以異族入主中原,同年六月與文亨表親羅天麟舉兵逐元,公傾家資以助軍用,於是義軍將士公推羅天麟、陳績萬為義軍首領,白坑人饒梅生為軍師。義軍先陷縣城、繼陷汀州,南攻武平上杭,西略江西瑞金。八月集中主力北上,經清流、寧化,轉戰歸化、將樂,直抵順昌,進逼延平,擬沿閩江東下直取福州,北上建寧入浙江。元廷聞報,立詔三省兵馬分四路合十萬餘人,圍剿義軍。同年十月被叛將羅得用陷害於延平西部。享年卅五歲。族叔績萬風華正茂,大業未成,壯志未酬,報國未艾。慘遭叛逆陷害,人畜皆悲。恐有滅族之罪,避元廷誅殺,遷新泉車田岡上。當時離鄉者數十人,俱是從堂兄弟共居於車田崗上,俱各諱姓更名,妣蘇氏,生子二:八一郎,八六郎。

七世祖:八一郎:六望長子,生子三:千十一郎 千十二郎 四二郎。

八六郎:六望次子,生子二:千七郎 千十郎

八世祖:千十一郎:八一郎長子,

千十二郎:八一郎次子,

四二郎:八一郎三子,

千七郎:八六郎長子,元順帝至正年間,由新泉車田遷廣東長樂老虎石,後遷廣東揭西小溪,葬於小溪鄉之北,坎下村背,四指鼻上向東北,穴形喝曰:“雄雞報翼。”妣金氏,生子五:大一郎、大二郎(遷廣東嘉應州廣程鄉旗嶺塘)、大三郎(出繼弟千十郎為嗣)、大五郎、大八郎。

千十郎:八六郎次子,入繼兄千七郎三子大三郎為嗣,生子:文周。

九世祖:大一郎:千七郎長子,

大二郎:千七郎次子,遷廣東嘉應州廣程鄉旗嶺塘。

大三郎:千七郎三子,千十郎嗣子,生子三:石崇 碩富 仕全

大五郎:千七郎四子,居廣東揭西小溪。

大八郎:千七郎五子,

十世祖:石崇:大三郎長子,生子:福全

碩富:大三郎次子,生子:石生

仕全:大三郎三子,明隆慶庚午四年西元1570年,車田空前水災,房屋盡遭漂蕩,厥後元末遷車田陳氐後裔,皆沿河而下,散居黃石潭、陳屋坪、嶺下、胡樹坑、朋口建湖或上杭、龍岩各地,惟公仍居住車田葬梁屋山甲山庚燕子伏粱形。妣馬一娘,葬本村麻坪寅山申鳳形,生二子:王政、東勝。

十一世:福全:石崇之子,生二子:福奴、仲奴

石生:碩富之子,生三子:吳通(遷廣東)、志通(遷龍岩小池)、滿子(遷漳州)

王政:

東勝:仕全次子,葬佘部莓蒺塘回龍顧祖形坤山艮向辛醜辛未分金康熙辛醜年起看金?內生靈芝草上好本年四月初一日辰時,更葬原墳乾隆甲寅年九月廿四月起看金骸入乾土本年十一月初四午時,更葬豎碑其墳升高二尺,配王五娘安葬赤地坑青山寅山申向丙寅丙申分金鳳形,先年起看金?進清水後重修起看金?,又進清水乾隆甲子年正月十三卯時,更葬原墳,生子三:慶生、岳生、辛淑

汀州莊緣整理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