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縣陳氏族史秘聞
一.東安橋開基祖陳六郎公天葬墓的傳說
武平陳氏東安橋開基祖六郎公,生卒年未考。公于明朝洪武初年先由上杭先遷江西瑞金塘背而寧化石壁寨、長汀石壁鋪,轉遷武平東安橋開基為
1世祖,後人尊稱為六郎公。公在60多歲--70歲左右時,一日帶一獵犬往武平縣城北西山打獵,至午時,電閃雷鳴、天降大雨。六郎公攜獵犬往一半山窩處避雨(類似於山洞形),忽然山體坍塌,我祖六郎公未及躲避即被掩葬。翌日,獵犬流淚獨返東安橋六郎公家中。廖氏婆太(六郎公妻)見獵犬眼淚啪嗒啪嗒直流,且又是獨返,驚詫的問:“怎麼就你回來,培元呢(六郎公號)?”獵犬流淚遙遙頭。“培元出什麼事了嗎?”廖氏婆太又問,獵犬點點頭。“在哪里,快帶我們去。”廖氏婆太慌忙丟下手裏的東西,叫上子孫。獵犬還是流淚默默在前帶路。到西山,六郎公掩葬處已與山融為一體,成了一個小山坡,只見六郎公獵槍的槍口裸露在外。武平陳氏族譜記載:六郎公葬西山石獅寨,不封不樹、不事割伐、無惡木穢草,相傳為天葬地,雲言其瑩天然也,墓有小孔一塞自開亦稱奇雲、坤山艮向。此傳說在武平縣城、萬安五裏村等六郎公後裔聚居地均有口口相傳。2011年4月萬安五裏村6位元宗親還組織去尋找,並有找到和祭拜。
在客家地區,在子孫後裔心目中“天葬風水”就是“生龍口”,必定人丁大發,使子子孫孫福澤綿延,因而有著特別敬仰的心情。而今我六郎公傳世28代左右,後裔聯繫上的有分佈在全國5--6個省市,人口達數萬人。
二.中赤鄉上赤村開基祖四六郎公傳聞
四六郎公是發壽公之子,明朝東安橋開基祖六郎公第
6世孫,公由岩前寧洋上坊亭移居上赤村開基。屬汀州莊八十四世陳魁公、八十九世陳梅佐之裔。世系為89梅佐→90十一郎→91念二郎→92→三六郎→93六十郎→94四三郎→95文二郎→96六郎公→97永興→98德才→99宗義→
100發壽→
101四六郎公。四六郎公相傳身高1.89,身體強健,享年96歲。四六郎公明朝中、末期任都司職(武官正四品)。公一生忠孝愛民,善於學習、文武皆精。朝廷為表彰其卓著功績,特賜二百五十斤大銅鐘一座以為紀念。
三.岩前鎮大布村陳氏玉京公祠後方一夜塘的傳說
大布村陳氏總祠,據祖輩所傳本由堪輿明師堪定,本可傳子孫萬萬人的。後同村王氏可能經高人指點,在陳氏玉京公祠後方(屬王氏地界)在一個月晚時,挖了一口魚塘。等第二天陳氏子孫趕到阻止時,魚塘已挖形成正好將陳氏總祠龍脈挖斷。因無明顯證據王氏是為故意破壞,王氏也未再繼續深挖擴大,故只能作罷。今魚塘仍存,面積很小俗稱一夜塘。後大布村陳氏日漸式微,子孫紛紛外遷。今大布村陳氏傳世20代僅有500來人,有聯繫上外遷四川宜賓的有10000來人。(注:本為傳說,事無依據,無挑動氏族紛爭之意)
四.岩前鎮大布村陳氏後裔大舉遷川揭秘
清朝康熙、雍正‘湖廣填四川’時期,大布村陳氏後裔大舉遷川族譜記載就有幾十戶,上百人之多。是什麼原因使他們遠離故土,不畏艱難困險,攜家帶口、拔山涉水遠遷它鄉呢。真令後世子孫費解?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大布村陳氏宗親數十年。
2011年
3月,我聯繫上了四川宜賓南溪縣的宗親,他說他們是岩前鎮大布村陳氏遷四川後裔的其中一支,今繁衍有10代左右,發展人口近萬人。看了他發過來的族譜我才知道大布村陳氏大舉遷川始末:
按四川南溪《陳氏家譜》所載遷蜀簡略:維敏公(東安橋開基祖六郎公第13世)是汀州府千總之職,當時汀州府奉旨移民到四川,按抽籤和自願的辦法,而劉太君(士振公妻)四子(維富、維良、維聖、維舉)住大布坊被抽入川。而且要官員押送。敏公為此,首為親情,請願護送入川人等,又因與喻家指腹為婚,所以請求護送到底。按當時法制只限送到省地交差。為得到確實瞭解,山川土壤、人情概貌等等。但見山青水秀,土地肥沃。經親朋相邀,回原籍交差後,動員老家四弟兄遷蜀,于雍正巳酉年遷入,均是親朋想讓,如維忠公之地是肖姓占地,維敏公是湯姓占地,維聚公是伍姓占地等。另外維道兩兄弟是樂山清水溪翁姓占地,因他們人口繁衍後遷部分到宜賓白塔舊州一帶。劉太君之四子占插河對門蘆亭壩(注:即今江南鎮)、登杆坪(即今登高村)、薑家溝、及長寧、江安等地。于雍正辛亥年四月建大祠堂於福興街,祠堂兩側邊,進門左(右)邊共九間門面,各房推一人居住,便於每年清明和七月中元之期,舉辦會期之時各房子孫組織進祠朝拜和進餐,不致紊亂,以及休息之地。各房集資購買蘆亭壩二百五十挑田,是鄭姓所占之地。每年收租以供兩期和全年香燭燈費也。
另據維舉公族家譜記載:維舉公閩省汀州府武平縣出生,大布鄉人也,幼好功名未就,因家貧攜妻子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由閩入蜀,始居南邑西教場,後興家創業邑之江南映南塔江家溝。
五.大布村陳氏士振公夫婦在川“牙齒墳”的由來
據岩前鎮大布村陳氏族譜載:12世祖士振公妣
劉氏俱居大布方而歿。怎麼會有墳墓在四川呢,而且還是“牙齒墳”?原來士振公四子(維富、維良、維聖、維舉兄弟)遷四川後,其孫懷科與長曾孫大理因思親念祖曾回閩祀祖,後為方便後世祭祖尋得士振公夫婦二老之齒合葬於四川敘州府南溪縣江家溝乙山辛向。“牙齒墳”于2008年重修。
六.永平鄉梁山村牛姆窩陳姓人丁沒有持續大發展的原因
武平縣永平鄉梁山村牛姆窩陳姓具體遷來開基時間和祖源暫無資料。關於梁山村牛姆窩陳姓人丁沒有持續大發展的情況,在當地有多種傳說。據一位陳姓族人說,牛姆窩有一座孔廈人的墳墓,該墓是被稱作“美女獻花形”的風水寶地,原為牛姆窩陳姓人的地基。陳姓先祖發現他放的鴨子經常在這裏生蛋,覺得這裏是一塊好風水,於是就約期風水先生前來做墓。做墓的前一天傍晚正好下大雪,風水先生路過孔廈時,當地豆腐店的老闆邀請他喝茶,喝茶的過程中,老闆問風水先生前往何處,替誰人做墓,風水先生如實回答。老闆便勸他說,今天雪下得這麼大,天又這麼晚了,不如在這裏住下,待明天早一點去更好。不料,第二天牛姆窩陳姓人帶風水先生前往做墓時,發現在這塊地基上已有一座剛建好的新墳。原來,孔廈的豆腐店老闆聽說牛姆窩有這麼一處好風水,便連夜請人將祖墳遷葬此處。從此,孔廈人的風水就比牛姆窩人的風水好得多,牛姆窩陳姓的人口也無法大發展起來。(注:本為傳說,事無依據,無挑動氏族紛爭之意)
七.大禾鄉湘村陳姓家族由村中大姓衰退成為當地小姓之迷
有的小姓在歷史上曾經是當地村落的大姓,但在激烈的姓氏鬥爭中或其他天災人禍等原因中逐漸衰退,成為當地的小姓,如大禾鄉湘村的陳姓就是這樣。
據湘村一位宗親說,歷史上曾有多個姓氏在湘村生活過,但現只剩下劉、朱、陳三姓。
其中劉姓占絕大多數人口,陳姓只有幾戶人,朱姓也不過二三十戶人。但在明代以前,陳姓卻是當地的大姓。據另一位年長的宗親說,歷史上湘村曾被記作“象村”,其原因是陳姓人的祠堂地形在風水學上是“象形”,而陳姓人在當時占全村的多數,所以被稱為“象村”!查《臨汀志》和康熙《武平縣誌》確實只有“象村”而無“湘村”的記載。
湘村的陳姓最早居住在該村下村的中部回欄館周圍的大部分地區,但到了清初,隨著劉氏宗族的迅速崛起和陳氏的衰弱,陳氏被逐漸排擠,最後只能居住在下村邊緣——岐山下。
湘村陳姓家族緣何人口銳減,從強盛變衰落迄今未有人能說得清楚。
武平縣陳氏東安橋開基祖後裔 陳相惜收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