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上杭下都象欄七郎公源流的總述

作者:陳昌華  來源:陳氏宗親網  更新時間:2012年10月01日

上杭下都象欄七郎公源流的總述

為再進一步對七郎公的源流追根朔源,澄清事實,還其歷史真相,現在本人再次編寫整理一份題為“我村始祖七郎公源流的總述”僅供宗親們參考、分析、探討,如有不同高見,敬請指教。

具體以下面幾個方面分析:

一、我村老譜與光耀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的探討。

二、七郎公出生時間的推算。

三、我村七郎公世系每代相隔年數的推算。

四、我村始祖七郎公與中興公之子七郎公的區別。

五、我村始祖七郎公系何朝代之人的探討。

六、關於七郎公墓碑上所刻“明始祖”的分析。

為進一步澄清我村始祖七郎公系何公之子,今以我們已有的資料,再進一步進行探討使之得出較為準確的結論。

 

一、我村老譜與光耀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一)建譜時間:

 A、光耀譜的建譜時間:

 1、光耀譜由陳文鳳首次主編于光緒20年(即1894年)

 2、後由陳紹宣手抄於1927年。

 3、現又由陳義源老先生整理于2010年。

 B、我村老譜

 1、據筆者于2011年12月 1日(農曆11月初 8)前往福建圖書館查找族譜時,在該館特藏部查到該譜影本由遷至長汀的七郎公八世裔孫之後裔提供給該館收藏,收藏號為φ999·1—448·23,封面注有“據清末上杭玉餘堂列印、影本。”

 2、由封面所注文字可知我村老譜應是清末年間所建。而按歷史年份劃分清末年間是由光緒1875至宣統1911年間,或還可前幾年。由折中計算我村老譜所建時間應在1878年前後,至今已150年之久了。

 3、以上面時間分析,我村老譜與光耀譜首建時間相差無幾,比第二次的手抄譜和義源老先生的整理的時間前得多了。

二)內容記載

 A、光耀譜的首建譜和陳紹宣的手抄譜的內容我們未曾見過,故不知是如何記載的。

 B、現在我們只能依據義源老先生所整理的新譜進行分析、探討。但此新譜與手抄譜及首建譜的內容是否一致,有無偏差呢,這我們不得而知。當然我們但願能一致,不然就無法探討出真偽來。

 C、我村老譜的內容不但已經上網告示各地宗親,而且還於2011年9月6日曾寄給義源老先生,樹浪會長、雄耀宗親,供您們以作探討之用。我們想我村老譜的內容已達到極度的透明了。

 D、從以上分析,我村首建老譜從年代和地理位置(本村)上看,其準確性和可靠性不亞於,甚至有可能略勝於首建的光耀譜,至於手抄譜和整理譜那就更可想而知了。

 

二、七郎公出生時間的推算

一)根據七郎公九世裔孫綱公(上下員埔開基始祖)房譜內容推算:

 1、譜中載:綱公於明成化二十一年(即西元1485年)在員埔買田定基。

 2、假設綱公是在40歲左右在員埔定基(因其先前曾移居過中都瓦子坪),那麼綱公的出生時間就是1485-40=1445年。

 3、從七郎公至綱公已繁衍九代,這幾代的總歷時是25×9=225年。

 4、由此推算七郎公的出生時間應為1445年-九代總歷時間225年=1220年即為七郎公生於約1220年。

)以筆者代數和出生時間推算

 1、筆者系七郎公24代裔孫。

 2、從綱公的推算出生年1445年到筆者出生年1947年,歷時1947-1445=502年,從綱公至筆者歷經16代,平均每代生育期為31.3年,故從我至七郎公相距時間可為31.3年×24代=751年。

 3、從我出生1947年-距時間751年=1196年。這1196年也可視為七郎公的一個出生時間推斷。

三)從七郎公第17代嗣裔廷槐公於明末約1640年,清初約1648年間遷至中都琳坊開基,現折中為1644年遷移。

 1、廷槐公17代總歷時為25×17=425年。

 2、1644年-425年=1219年(此乃七郎公出生之年)

分析:

從上面三例的推算可知七郎公的出生時間在1227年至1196年之間,現按中間時間算則是在1213年前後。這與此次重修新譜中的“序”中和“傳說中的種種”記載基本相符。

 

三、我村七郎公世系每代相隔年數之推算:

一)據我房開房始祖綱公(即象村上、下員埔房)資料記載:

 1、綱公于明成化21年(即1485年)在員埔定居。假設他是在40歲時定居,那麼他的出生時間就應為1485-40= 1445年。(即綱公生於1445年。

 2、從七郎至今已繁衍了28代,而綱公是七郎公第九世嗣裔,這樣算來綱公以下就繁衍28-9=19代,包括綱公20代。

 3、從綱公出生1445年至今2011年(2011-1445=566年)即已經歷有 566年之久。

 4、綱公至今(20代)每代相隔(566÷20=28年3個月)

二)從目前我處人口發展最快(即其輩份最低已是28代了,而且其28代之人已20多歲了)之例計算,每代最快的也要23.3年:

 1、曾祖父(如在世已90歲)即其出生時間是2011-90= 1921年,即生子1921年。

 2、曾孫(第28代之人已20歲),出生時間為2011-20= 1991年。

 3、曾祖父至曾孫相距時間(1991-1921= 70年)。

 4、從曾祖父至曾孫應按繁衍 3代計算。

 5、每代相隔年數是70÷3= 23年 3個月,即相隔23年 3個月。

注:為保護個人隱私,此例之人名在此不以明寫,敬請讀者諒解。

  其世系為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曾祖父 子   孫   曾孫

(三)為了增強此例說服力,再摘錄其他資料。

 1、據廣東省梅縣西陽鎮白宮上崗村、石坑鎮(都)化龍村陳華昌宗親主編的《陳氏族譜》P379中記載:自七十二世伯宣公率孫旺公于 731年從廬山遷居江西德安至西元1062年義門分莊為止共歷經331年,已達14代,平均每代23年 8個月。

 2、在2004年12月出版的《重修穎川郡陳姓族譜》(板鋪思盛公後裔支譜(即英德譜)中第86頁第四節“思盛公是陳姓第幾世祖?”一文中有三處提到“每代按25年計算”之言,由此可知一般情況下每代相隔25年左右才比較符合人類生育規律。

 3、據上杭《陳氏族譜》(總譜)1998年 8月所編P110所載:

  淑興公之子明祖公由象欄遷上杭湖洋通橋店前開基,尊淑興公為世祖。生二男,長子子志,次子子忠。

  明祖公次子子忠公生於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年),妣吳氏,生三男,長子誼,次子謙,三子祥。

  子忠公三子詳公,生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進士,生三男,長道鎮,次道鑒,三道鎬。

上洋譜載:

淑興公于宋度宗(趙祺又稱趙基)咸淳壬申年(1272年)生。

從上面幾人的出生時間可計算出每代相隔年數:

①子忠公與詳公父子倆人(兩代)相隔是37年。

②淑興公與其第四代嗣孫詳公相隔是1384-1272=112年。

 112÷4=28年,即相隔28年。

 4、以1062年義門分析至中興公之孫淑興公和孟二郎之孫淑興公的相隔年數之對比。

義門分析時是1062年,當時陳讓公是第81世之公。據上洋譜載淑興公生於1272年。

 A、按淑興公系中興公之孫計算如下(中興——七郎——淑興)

①分莊時讓公系81世之公,淑興公系98世之公兩公相差(98—81)17代。

②分莊時至淑興公出生時相距(1272-1062)是210年,假設分莊時讓公是40歲,那麼從讓公出生至淑興出生時間相距210+40=250年。

③中興公之子七郎派系的每代相隔是250÷17=14年7個月(即相隔14年7個月)

 B、按淑興公系孟二郎之孫計算:(孟二郎——七郎——淑興)

①分莊時讓公系81世之公,淑興公系89世之公,兩公相隔(89-81)是8代。

②分莊時至淑興公出生時間相距(1272-1062)是210年,也假設分莊時讓公是40歲,那麼從讓公出生至淑興公出生相距(210+40)是250年。

③孟二郎之子七郎公派系的每代相隔是250÷8=31年7個月(即相隔31年7個月)。

分析:

此兩例的計算方法①同是義門分莊時之公是讓公;②同是1062年分莊;③同是淑興公出生時間是1272年;④同是假設讓公當為40歲。但是繁衍的代數不同而導致每代相隔年數不同,(即中興公之子七郎公派系每代相隔14年7個月,而孟二郎之子七郎公派系每代相隔31年7個月)。至於哪種相隔年數較為符合人類生育規律,只能讓眾人評論而斷之。

 

四、我村七郎公與中興公七郎公的區別

據江西南昌大學劉經富教授于2004年 2月27日所撰《切不斷的血脈親情》一文中寫道:“上杭陳姓10個開基始祖之一的七郎公有傳說、有虛擬的成份,一說七郎公是峰公後裔中興公第七子。從甯化先遷武平象洞,再遷上杭來蘇裏下都象牙坑。一說七郎公是嵩公五世孫。其父孟二郎從寧化遷上杭勝運裏。七郎公再遷來蘇裏下都象牙坑。後一說將七郎公的世次提升了八代時間也提前了二百多年。”

的確如此,七郎公的記載據目前我們已有資料就各有千秋,到底哪是哪非難以判斷。現在我們不防用一些有關資料作分析和探討,從而 使七郎公能正本清源。

(一)我村七郎公系孟二郎之子的依據是:

 1、我村新星片(舊時稱新屋裏)老譜,以下簡稱“我村老譜”載

  八十三世 魁公生嵩

  八十四世 嵩公生銓、錫、欽。

  八十五世 欽公生儉壽、爵壽。

  八十六世 儉壽生孟一郎、孟二郎、孟三郎。

  八十七世 孟二郎遷上杭勝運裏又遷來蘇裏,生子七郎。

  八十八世 七郎公遷來蘇裏下都象欄鄉,娶林氏開基遂為一世之始祖。其墳墓仝妣合葬本鄉雄牛推車形,醜山未向、辛醜辛未分金,其妣原系銀牌,金骨據說被十郎公裔孫遷移至廣東程鄉縣龜漿都地名鬆口倒車坐北向南癸山丁向展岡海螺形,至今各分其祭,生子三,長十郎,次十一郎,三子十二郎,十郎遷廣東程鄉縣(又稱嘉應州))十一郎隨父老基住,葬於沙埔河坑蛇形,生子,念六郎,十二郎遷本都舊寨鄉(今為舊寨村)

 2、廣東省梅縣(又稱嘉應州松源灣溪羅庚坪,舊時稱羅耕坪)譜載:

  儉壽生孟一郎,孟二郎,孟三郎。

  孟二郎  生子七郎遷上杭勝運裏來蘇裏下都。七郎公遷上杭縣象欄,葬象欄鄉雄牛推車形,妣林氏葬鬆口倒車堡,海螺坪展江邊海螺形癸山丁向。生子,長子十郎,次子十一郎,三子十二郎,續妣淩氏葬象欄張家坪(塘),生子淑興。

  十郎公  由父遷廣東嘉應州鬆口倒車鄉,妣黃氏,生子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

       念四郎,念五郎。

  十一郎公 妣嚴、邱氏公葬下都沙埔河坑蛇形,生子念六郎,其墓今已找到。

  十二郎  妣彭氏,遷上杭縣下都鄉舊寨鄉(今屬舊寨村)居住,生子三十四郎。

 3、臺灣陳坑派族譜中吊線圖是

  孟一郎

  儉壽公 孟二郎 七郎

  孟三郎

 4、廣西合浦譜載:

  八十五世 欽公生二子,儉壽,爵壽。

  八十六世 儉壽生三子,孟一郎,孟二郎,孟三郎,孟二郎遷汀州。

  八十七世 孟二公遷居福建汀州上杭縣來蘇裏試街瓦子巷法名十一郎,生五子,長子三郎,次子五郎,三子七郎(邱),四子九郎(鄴)(今永定有後裔)五子十七郎。

  八十八世 七郎公諱邱生幾子不詳,只知其子元公四郎為吾僑始祖,另一子遷廣東省城(據廣西欽州譜載另一子實是六郎公為欽州始祖,今已銜接到了,三次祭祖都有代表來參加)。

 5、《八閩陳氏》族譜(2009年 月16日印製版P033載:陳嵩三子陳欽的第四代(陳實第四十七代)長房裔孫陳七郎(孟二郎之子)是上杭下都鄉象欄村開基始祖。

 6、廣東梅縣石坑鎮(都)化龍村,西陽鎮上崗村2010年編印的《陳氏族譜》P235、P236載:
五世祖孟二郎儉壽公之次子遷居上杭縣勝運裏來蘇裏試街瓦子巷,其子七郎公遷上杭下都鄉象欄村開基祖。

 7、上杭《陳氏族譜》(總譜)1998年8月編印的P101、P102中載:

  儉壽公次子孟二郎遷居上杭勝運裏,又遷來蘇裏。

  孟二郎之子七郎公遷下都象欄村開基。

  七郎公三子十二郎遷居鄰村舊寨。

 8、福建上杭客家聯誼會主編的《客家姓氏源流匯考》2000年 6月版 P69載有陳嵩生所撰一文《陳》中寫道“陳嵩三子陳欽的第四代(實公第47代)長房裔孫陳七郎孟二郎之子是上杭下都鄉象欄村開基祖。”(注:這文與《八閩陳氏族譜》相吻合)。

二)我村始祖是否系孟二郎之子,現以中興公之第十一子(十一郎公)之後裔遷至江西義寧(今改為修水)的陳寶箴於1895年至1898年間寫給中都琳坊(其祖原籍地)梓叔的兩封家書足可證明之。

陳寶箴簡介:

陳寶箴(1831年至1900年),譜名觀善,號右銘。咸豐年間辛亥(1851年)恩科鄉試中舉。同治年間以舉人身份入曾國藩、席寶田廳戍幕累擢至湖南巡撫,是義寧“五傑”之首。曾為首建之光耀譜撰寫譜序。其曾祖陳西元與兄弟公遠,公升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從上杭來蘇裏琳坊(今中都鎮羅溪村的一個小村落)遷到江西義寧州泰鄉七都竹塅開基。

寫信原因是因為咸豐年間琳坊陳氏宗祠(即中興公之祠)毀於兵焚,(實是何姓人乘發匪過境時,暗自放火,托言為匪所焚)所引起的一場官司。在打官司之際陳姓人前去江西求援于陳寶箴,所以陳寶箴回復兩封家書(注:此兩封家書從未公開過,今幸在竹塅陳家陳繼虞處收集之處尋找到。第一封家書:去冬何鈞堂來函,言何姓專人至州,言象牙坑七郎公裔無祠份,今一併入祠,何姓不服,恐久有事故。兄答以何姓但論吾祠與彼有礙無礙,至祠內之事,與彼無涉。

分析:

從這封家書內容可說明如果我村七郎公是中興公之子七郎公的話,何姓人怎麼會揚言“象牙坑七郎公無祠份?”再說作算何姓人言而無理,那麼家書中或當地陳姓為何不反駁何姓人象欄七郎公是中興公之子,作為象欄七郎公為何對自己父親之祠會無祠份呢?但兩者都無曾出此言。另者如果我村七郎公是中興公之七郎公,為何在這樣的時候未曾站出來駁斥何姓人,我們是中興公之子七郎公的後裔,為何我們無此祠堂份?但也未曾見有此言詞,亦無傳說。由此分析可知我村七郎公絕非中興公之子(七郎)。

第二封家書

“墳山今年山向不利,既今立約具結,即至明年修復豎碑亦無不可,”“明年豎碑即可與鄧、邱諸君言明,請象牙坑某人代為經理。只照合約辦理,亦斷不以墳占山,惟何姓人等,不得傷害損壞。”

分析:

由此段文字也可說明如果我村七郎公是中興公之子何必說請象牙坑某人代為經理,不如直接指派某人擔任此任。加上從“代”字更加說明象牙坑七郎公雖是同姓宗親,但因時隔甚久,房隔甚多(可能有近十幾代了)故已有親疏之分和非直系關係。從中也可證明我村七郎公並非中興公之子。

 

五、我村七郎公是何朝代之人的闡述。

關於我村七郎公屬何朝之人,現根據我們目前已有的資料作一個粗淺的分析和闡述。

一)據我村老譜記載:我村始祖系孟二郎之子,以上已有說明,並與多譜及有多種資料記載相符合。

二)從七郎公於1230年遷至我村至今已繁衍有28代裔孫。按每代25——28年計算已有 730多年之久,從2011年往前 730多年推算即為1281年左右,而這1281年正是元朝1206年至1368年之間。

三)根據筆者在2011年 9月18日所寫《七郎公出生時間的推算》一文中知曉七郎公生於1213年,正是元初人士。

四)根據我村下、下員埔七郎公九世嗣裔綱公房譜載:“綱公曾移居中都瓦子坪,後因三弟紀公忤犯母舅,後於1485年遷回員埔開基”這一內容可說明二個問題,其一與廣西、合浦、欽州二譜所載內容相吻合。其二從綱公系七郎公之九世裔孫可推算出從一世至綱西曆時(25×9)225年,再從1485年往前推算225年即1260年。另外因譜又載有當時綱公已曾任千總,從這又可分析綱公遷回員埔開基時可能要在40歲左右,由此再往前推算40年即1260-40年=1220年,此1220年即為七郎公出生之年,與筆者所推算的1213年相差只幾年,亦基本吻合,仍屬元朝期間。

五)依據編於1998年春的《李氏火德公族譜》記載:火德公生於宋開禧二年丙寅歲(1206年)11月8日子時。現以火德公出生時間與陳氏太婆結婚時間推算梅山公的出生時間。

 1、據該譜記載,火德公娶過三妻後,又在其63歲時與梅山公之女結婚,由此可知火德公此次再婚是在(1206年+60)1266年左右。

 2、火德公此次(第四次)所娶之妻陳氏太婆當時年方19歲,由此可知陳氏太婆是生於(1266年-19年)1247年左右。

 3、陳氏太婆雖是梅山公之女,但不知其排行第幾。現我們假設陳氏太婆是梅山公在35歲時所生,那麼梅山公應是(1247-35)1212年生。

 4、因梅山公系爵壽公之孫,七郎公系儉壽公之孫,而爵壽與儉壽是同胞兄弟,所以梅山公與七郎公是屬第三代的堂兄弟,由此看來梅山公生於1212年與七郎公生於1213年相隔只1年時間,這都符合同宗同脈人類生育發展規律,說明他兄弟倆人都屬元初人士。

 5、由以上種種分析、推算、資料記載足可證明我村始祖七郎公屬元朝初期人士,絕不像有人猜測或從別譜看見是明代之人也。在此敬請不明真相人士通過我們這些述說後,對我村七郎公的源流應更清楚,更明確的看法。

 

六、關於七郎公墓碑上所刻“明始祖”之分析

關於我村始祖七郎公墓碑上所刻(明始祖)之事我們現根據目前所瞭解和所知情況作簡略的分析,並供各地宗親參考、分析,以便更好探討,如有不同高見敬請賜教。

一)根據我村族譜記載:從一世至七世只有男丁 8人,居住在本村(以下所指人數皆指居住在本村的,外遷人數不在內)八到十一世只有男丁 8人,十二世男丁18人。從一世至十二世男丁才34人。從八世至十二世五代同堂堂男丁才36人,何況還有老人、小孩,如此算來有勞動能力的無非只有十五、十六個人左右。按此人口如果當時想把始祖七郎公安葬像現在規模(石墳墓)是毫無能力,我們估計當時只能把七郎公之金骸裝入金鬥中隨便找個地方暫葬之。待到了十二世以後到十五世時才再次安葬。

二)如果真是那時(十五世左右)再安葬,那麼按每代相隔25—28年計算,就要後380年左右,按七郎公1213年生,後380年左右葬之,剛好與七郎公墓碑上所刻“明始祖”及現編新譜七郎公墓圖片中所注文首葬於1593年相符,而1593年剛好明朝萬曆21年。

三)據傳說元朝時期統治者是北方人,對我們漢族人非常憎恨,不許我們漢族人做風水墓,生怕我們做了風水墓出了人才會跟他們奪過江山,由此現在在我們當地很少看見葬於元朝時期的墓墳。

四)為弄清七郎公墓碑所刻“明始祖”這一問題我們也派人去專訪我處老風水先生雷賢文老先生,他今年已70多高齡,歷來給人做風水。據他回憶介紹說,我們這裏附近對元朝的政治腐敗、動盪、無能採取幾戶人一把菜刀的政策等十分不滿,十分憎恨元朝,由此墓碑上都不刻元朝,大家都改為刻宋朝或明朝,有前元刻宋,後元後刻明之說。他說我給人家葬了那麼多時間的墓,走了那麼多地方在本地從未看見過刻有“元始祖”之墓碑。

五)分析

由以上分析、推測和走訪,結合本人所寫《關於我村始祖七郎公系何朝之人的闡述》可說明此墓碑所刻“明始祖”一是對歷史的不清,二是逼於當時歷史條件的無奈所造成的,並非真實標明當事人的實際時間。肯定是一種誤為。

 

象欄村七郎公理事會

整理人:陳昌華

2011年12月9日(農曆11月24日)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