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陳氏宗祠
寧德金嶠陳氏宗祠
吳澤華文/圖
漫步寧德市蕉城區北門街古老的街巷,有一處始建於明代的古建築令人流連駐足,這便是古樸典雅的金嶠陳氏宗祠。
金嶠陳氏宗祠於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十一月十一日建成,距今四百五十七年,是蕉城區唯一保留完整的明代宗祠建築物。
前廳牌匾樹立威儀
宗祠臨街,大門上方赫然印有“金嶠陳氏”四個大字。邁進宗祠大門是一狹長前廳,過道兩旁仿明代衙門風格樹立一十六塊大紅牌匾,牌匾上書“皇封奉政大夫”、“山西按察使”等官銜,記載了金嶠陳氏先賢的宦海沉浮。原來,始祖陳和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中癸酉科舉人,授直隸廬州無為州(今安徽省巢湖市無為縣)學正、南京刑部郎中,金嶠陳氏自此子孫蕃衍,冠裳鵲起。其子孫有伯侄同魁,兄弟同舉,明以降數百年間“公孫一門六舉人,伯侄兄弟三進士,父子手足五榮封”的傳奇迭起,寫就一部“寧川望族”輝煌家史。
據統計,僅在明清兩朝,金嶠陳氏便出了二十四位貢生、一百九十七位秀才,歷代忠臣名將輩出,包括:都察院左都禦使(俗稱烏台總憲)、山西按察使陳寓,都察院雲南道監察禦使、廣西提刑按察使司僉事、欽命江西巡按陳襃,廣東肇慶知府陳希孔,南京軍功五品銜陳日寶,福建承宣佈政使司理問陳志椿,南京金壇知縣陳克勤,江蘇昆山知縣陳克科等。如今,金嶠陳氏子孫上萬餘人,遍居海內外,在各條戰線為祖國富強、家鄉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正廳大殿一角
穿過前廳便是天井中庭,天井周圍廊乾用大石條鋪設,四周磚鬥牆包至正廳屋頂,使磚瓦相接,立柱與梁由拱鬥襯托,氣勢恢弘。
金嶠陳氏宗祠的正廳大殿
天井進正廳大殿的踏步按官衙規制鋪設石階,兩邊各置一石獅,頗具威儀。大殿供奉先人,神像、主牌安置神龕,神龕的正上方依次高懸“福澤流衍”、“南陽世澤”兩大牌匾,牌匾周邊的木立柱均刻黑漆底金字對聯,內容多為追溯姓氏之原、歌頌先人偉績。
佇立大殿,欣賞雕樑畫棟之精緻,感受臥虎藏龍之氣勢,無怪金嶠陳氏人才輩出,實因此乃人傑地靈之福地。
大殿后明代的水井
正廳大殿後門,有深水井一口,並配有洗滌用石槽一個,為明代遺物。宗祠管理員告訴筆者,水井系明、清兩代寧德城關北門街唯一水源,幾經風雨滄桑,養育地方百姓無數,至今仍有活水流淌。
走出金嶠陳氏宗祠,只見毗鄰寧德汽車中心站的北門街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心中感慨:一座宗祠仿佛一部歷史典籍,為後人尋根溯源提供依據,做好宗祠文物保護工作無異造福千秋萬代!
甯德福安上杭陳氏宗祠
上杭陳氏宗祠,坐落于福安市虎井弄 3號。初建於南宋1156年間,至今有
846年歷史。總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座。清乾隆二十年及五十一年曾兩次重修,1986年再度整修。祠前木牌坊(俗稱太子亭)始建於清康熙十年秋(1671年),至今有
330年,1991年被批准為文物保護單位。祠宇為宮殿式結構,左邊有虎井,右邊有寢室,步入大門雄偉壯觀。
潁川陳氏世祖從帝舜至入閩始祖檄公 102世至上杭始祖孺公
108世(為上杭 1世祖)直至 120世分左右共八房至今發展到
148世(為上杭41世)。
上杭陳氏代有聞人,例:孺公上杭
1世,宋真宗乾興1022年遷風崗(今上杭)宋縣令林子勳為邑除虎有功,奏請於朝,敕封威惠侯,墓道現尚聳立在城內後巷;陳宗億
122世(為上杭15世)明太祖洪武元年旨授湖廣荊州府知府;陳玉龍(稱九哥封王)明嘉靖十三年冊封琉球國王;陳鐵民,1930年(民國十九年)歷任中共福安縣委書記;解放後陳增光任甯德地委書記、行署專員,現任福建省政協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