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李墩鎮東山村的陳氏宗祠牆壁上發現的“魁星踢斗”圖
2014-03-20
魁星踢斗
“魁星踢斗,獨佔鰲頭”是古代藝術很常見的一個題材。下面都是網上搜羅的各種“魁星踢
斗”(亦稱“點斗”)的形象。
西安碑林 清代馬德昭“魁星踢斗獨佔鰲頭”碑
甯德李墩鎮東山村的陳氏宗祠牆壁上發現的“魁星踢斗”圖
端康皇貴妃“魁星點斗”立軸
濟南民居浮雕“魁星踢斗”圖
清雍正粉彩“魁星踢斗”
雖說“魁星”的題材在古代再普通不過,但現代人要搞清楚其中的含義,卻很是費事。先從簡單的說起:
◎仔細看的話,前四幅圖中的人物(即魁星),其實都是由“克己復禮、正心修身”八個字組成。這是古代讀書人的常被要求的人生信條。你可以仔細找找試試。
◎第一幅的碑刻,魁星站立在一個“鼇”字之上,取“獨佔鰲頭”之意。最後一幅的粉彩瓷中,魁星腳下的龜樣怪物,正是鼇。“獨佔鰲頭”的意思一般都知道,這是維琪解釋的來歷:
唐宋時的皇宮正殿,放置了龍和鼇的石雕像于正中臺階石版上。考中殿試進士者,列隊立在階下迎接金榜,而頭名狀元則站在鼇的石像前,故稱“獨佔鰲頭”。
◎ “魁星踢斗”的解釋就麻煩多了。先說“魁星”。
“魁星”是中國古代祀奉的主文運的神,祈求科舉順利,金榜題名。但“魁星”的來歷,到明末時顧炎武這樣的大哲已經拎不大清了。他在《日知錄》裏對其考究過一番:
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鬥。不知“奎”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嗯?“奎”是西方白虎七宿之一,“壁”才屬北方玄武七宿。不知何故),“魁”為北斗之第一星,所主不同,而二字之音亦異。
在這裏,顧炎武說得已經比較明白了,他認為“魁”本為“奎”。
“奎”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奎宿”常與“壁宿”合稱“奎壁”,因為二宿都被認為“主文章”。中國古代常有“奎文閣”、“奎星樓”之類的,一般建在文廟旁邊,祭祀奎星用的。
顧炎武還猜測,本來祭祀的是“奎”,但沒法把“奎”形之於像,因為誰也不知道“奎”長啥樣,於是就把“奎”改為了“魁”。但也沒人知道“魁”是啥樣,怎麼給“魁”塑個像呢。於是古人根據“魁”的字形,把所謂的“魁星”塑成了一個“鬼”翹著一條腿去踢“斗”的形象。所以你上面所看到的
5幅圖的“魁星”,都是一副鬼模鬼樣。中國古代不少筆記小說裏,都記載有這樣的故事:某書生臨考前晚上夢見一個兇神惡煞樣的鬼,被嚇一跳;後來金榜題名後,才知道原來夢到的是主管科舉的“魁星”,是個吉兆。
也就是說,就因為“魁”字長得比“奎”字沾光,於是“魁”越俎代庖,把人家“奎”的“主宰文運”的大權攬過來了。
但民間把“奎星”訛為“魁星”,麻煩就來了。因為古代星名裏本來就有“魁星”。顧炎武也指出來了:“奎”是北方玄武七宿(?)之一,而“魁”是北斗七星裏的第一顆星(也有人認為“魁”是指北斗裏第一至第四顆)。二者所主不同,讀音也不一樣(“奎”是苦圭切,“魁”是苦回切),怎麼能把它們搞混、胡亂祭祀呢?所以,顧炎武譏笑那些祀奉“魁星”但又金榜題名的人全都是些不識字的傢伙:“以文而祀,乃不於‘奎’而於‘魁’,宜乎今之應試而獲中者皆不識字之人與?”
正因為一錯再錯,後來古代還把中榜的前五名稱之為“五魁”。顧炎武把“魁”字本義考證了一番後,又把得魁者譏諷了一頓:古曰“魁”者,鬥之所用盛而構之本也。故言根本者皆雲魁。《說文》:“魁,羹鬥也。”趙宦光曰:“鬥首曰魁,因借凡首皆謂之魁。”其見於經者,《書.胤征》之“殲厥渠魁”,《記.曲禮》之“不為魁,主人能,則執兵而陪其後”。然則“五魁”之名,豈佳語哉?
“魁”不過是勺子把兒罷了,你以為還是啥好名兒嗎?所以那些皓首窮經、一舉得魁的書生們就甭“魁不魁”的得瑟了。
如果不考慮“奎”在內,單把“魁星”之原意解釋為北斗第一顆星,奉祀“大魁星君”是取其祈求考試“第一”,那也可以解釋得通。但這種說法卻無法解釋“踢鬥”。所以,顧炎武的說法更靠譜。
◎ 對“魁星”算是正本清源了。但糾結的還不止此。
古代人除了祀奉“魁星”,供拜的還有“文曲星”和“文昌星”!這就更添亂了。先說“文曲星”。
對於“文曲星”,大概國人最熟悉。《封神榜》裏比干就被封為“文曲星”;《水滸》裏,包拯是“文曲星”下凡,和“武曲星”狄青一道被玉帝差遣下來輔佐宋仁宗;當然還有《白蛇傳》裏許仙的兒子許仕林,也是“文曲星”轉世投胎。
人們常把“文曲星”和“魁星”搞混,因為“文曲星”在古代也是主管公務員考試的。但在天文學上,兩者分得很清楚:“文曲”是北斗裏第四顆星“天權”的古名;而“魁星”如前所說,是北斗裏第一顆星“天樞”,古名“貪狼”。
至於為啥已經有了“魁星”(極有可能從“奎星”那裏奪過來的領導權,如前所述),還要弄個“文曲星”和“魁星”共同領導一個部門?俺還搞不清楚。古代神官體系也夠臃腫的,和今天差不多。
◎ 終於輪到“文昌星”了。
提起“文昌”,俺就很有親切感。小時候在“古泮池小學”讀了五、六年。小學是在一個破廟的基礎上改建的,校門是個小小的古式門樓,印象裏很高的木門檻。每次進校門,仰頭都會看見門上方的碑刻“文昌君祠”幾個大字。
後來知道,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兩位都是管科舉的。古時,南方很盛行信仰“文昌君”。卻不知為何在曲阜建了一座“文昌祠”,而且是衍聖公孔令貽帶頭建的。
先不管這些。抄一段明代謝肇淛的筆記《五雜俎》裏的話: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故世以文昌為魁星也。
俗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故以北斗為司命。而文昌者,鬥魁戴匡六星之一也。俗以魁故,祠文星以祈科第,因其近鬥也,故亦稱文昌司命雲,附會甚矣。至以蜀梓潼神為文昌化身者,又可笑也。
“文昌”本屬三垣之一的紫薇垣的其中一個星官(“三垣”和“二十八宿”合稱“三垣二十八宿”)。“文昌”有六顆星(指上天的六個政府部門,分別為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如謝肇淛所言,這六顆星列于北斗魁星前,因為挨著魁星近,也就跟著沾了光,被民間附會為司科第的星。所以,也就有人認為“魁星踢鬥”的說法是從這裏來的。
這裏似乎是說,“文昌”=“魁星”(主管科第的意義上的;不是天文學上的“魁星”,即北斗第一顆),而“斗”則成了被踢的對象。不然的話,“魁星踢
斗”豈不就成了北斗星自個兒踢自個兒?
亂了,亂了。到這裏,俺也暈了。還是顧炎武老爺子的解釋清晰。
但至於老謝說的最後一句“至以蜀梓潼神為文昌化身者,又可笑也”,是咋回事兒呢?
“文昌君”全稱是“文昌梓潼帝君”。“文昌”怎麼成了“君”?哪兒又冒出來一個“梓潼”?在維琪百寇里,“文昌帝君”這一詞條對“文昌”、“梓潼神”的糾葛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我就不贅述了。簡言之,“梓潼神”這位本來是四川的地方神被傳得越來越神乎,香火頗盛,最後取代其他科舉之神,成為各地“文昌君祠”裏供奉的對象。也最終導致了魁星、文曲、文昌之間的大混亂和大融合。
總之,奎宿、魁星、文曲、文昌、梓潼,本來五湖四海,各不相干,但因為一個共同的目標——保佑學子們金榜題名——終於走到一塊來了。
還沒完。
估計看到這兒,諸位已經極不耐煩,直接拖到最下面了。如果拋開上面所有的猜測不管,對“魁星踢
斗”做最簡單的解釋,是這樣的:
“魁星”:民間傳說主管科舉、掌握文運的神祗。
“斗”字:北斗,“魁”乃“斗”之化身。左魁右斗,合成“魁”字。取其高中得魁之意。
“魁星”都有兩個動作:一手拿筆,一腿後踢。拿筆點“斗”,用“腿”踢“斗”,皆是希望被魁星點中、金榜題名的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