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長樂陳氏鄉情 《十三》

作者:  來源:長樂市海內外陳氏文化聯誼會  更新時間:2013年01月12日

長樂陳氏鄉情 《十三》

》《》《》《》《》《》《》《》《》《》《十一》《十二》《十三

17.4 文石

潭頭鎮轄村。舊屬芳桂鄉,元為大宏裏一圖,文石境,由文石、寺下兩個自然村組成。

文石又名岩石、岸石、廣(該字不讀廣一撇在中央)石。傳明萬曆間有一知縣見該村耆老子民彬彬文質,然村名中“廣”字偏澀,囑曰:爾鄉文物之盛有鄒魯遺風,稱“文”,固甚當,何以“廣”為?遂改村名為文石。

文石三面濱海,一面接納陸地。歷數百千年滄桑變化,形成閩江口南岸一塊半島嶼丘陵盆地。文石澳,為長樂大海極邊四大澳之一。上通五虎荻門,下通省城、閩安鎮,歷來是長樂北蔽要害。現文石南毗霞江,西連潭頭港,陸地落座五座山,環繞照應,俗稱文石“五獸”:南虎山,西南蛇山,西豹山,東北牛山,東南龍山。山下海灘淤積地,土質較差。產糧不敷自足。
文石既占江海要津,魚鹽會聚要處,商賈貨品交易要地,仕宦往來要道,所以吸引了遠近村鄉、諸島澳及澎湖列島眾多的漁農工商,耕地雖少,經濟尚且殷實,生活亦稱安定。當時不僅登文道碼頭十分繁忙,市肆相當繁華,其風光景色,亦令人稱道。牛山日色、馬水春聲、龍灣雲起,虎穴風生,登文接踵,寶塔淩霄、漁家泛棹、石門觀瀾等被稱為文石八景。依景綴建的寺廟宮宇祠館塔亭等,多是構建雄偉,神像莊嚴,足稱壯觀。可見當時文石經濟的繁榮,民間財力的富足,環境的優美。

明末清初內憂外患,倭寇四次犯陸,地當其沖的文石首患其難。清順治十年(1653)冬,明遣將周端職居閩安侯,連艅入閩安鎮、駐閩縣嘉登裏,周圍有清軍重重圍困,船隻莫能出入,貨物皆在文石吞吐。翌年,清發兵剿除,兵民以抗禦稍得安全。十三年(1656)鄭成功抗清,由閩安鎮攻福州,初捷,戰敗後退守琅岐。文石鄉民心向抗清義軍,亦採取不同形式參加抗清活動。順治十四年(1657)農曆十月初七日,文石慘遭清軍征剿,鄉人被生擒者十之二,被殺者十之四,溺水者十之三,苟全性命者多外逃。至順治十八年(1661),清廷為防備鄭成功義軍活動,更令沿海居民內遷。始爾北從雁山抵金峰,南至大嶼轉壺井,直至三溪為界,絡繹設八寨。繼而至渡橋、旒峰、鶴嶺、井門,遞遷遞複,流離播蕩。文石被迫內遷三十餘裏。這一劫使文石一蹶不振,原來人煙稠密、舟車輻輳、經濟繁榮的澳口,淪喪為瓦礫丘墟之場。直至民國,文石景象元氣亦不能恢復。

五十年代初,文石村居有陳、劉、高、王等多姓。陳姓系由南陽、玉溪、雙江三支系遷入。南陽支系有較完整的譜諜供考證,另兩支始祖因年代久遠,已無從查稽。明末清初劫難出遷者,去向難以追溯。現今旅外人多。村民外匯收入頗豐,生活較好。新居林立,電話普及。村辦有完全小學。市屬長樂第五中學亦佈設在本村。

登文道又稱文石道。在文石村江墘,背負聖娘山,北有馬山為屏障。始建于明萬曆二十年,首倡者募緣籌款,歷經四載艱辛,募及鄉村上至縣城、洋門,下至楓林、菊潭、邊蘭、阜山、二劉、嶺南等。此道由花崗石砌礎,條石鋪面,石條長十尺,寬一點八尺,厚一點二尺,使雙條並列成道。

登文道是閩江口岸商旅行人水上交通要衝之一,是重要的船舶停靠點和對外通航的一個港口。明清兩代自紳衿來往及儒童赴鄉試趕京考由此轉道皆免花過渡費。

登文道建後碑刻頗多,記載甚詳。明清朝屢經整修,至民國還仍重修,接管碑刻。據清光緒丁亥年碑紀述,屢修登文道,重要原因在於此地是軍事要地。軍旅行文絡繹不絕。商賈客貨接踵往返。官商民眾皆為登舟方便。故民間有諺記曰:“梅花出美女,文石好道頭。”

與登文道相關聯的是文石港和文石渡。文石港與琅岐島隔江對峙,距五虎把門二十海裏。當時文石港渡是海舟漁貨商旅雲集之區,外輪溯潮可竟達本津。

文石寨在文石山上,建於洪武十一年,撤于清初,後改寨設汛。明清兩朝在文石設寨置汛,明吏部侍郎董應舉還倡議在此築城,目的都是為防倭禦寇。今遺跡猶存。

越王禁石在文石江邊。周十餘丈。產紫菜,味美纖細。王審知時,采以入貢,禁民私取,故名禁石。

炮臺.煙臺炮臺設在馬山,原建有營房,俗稱營裏。煙臺又稱煙墩,建於洪武十年。當時沿海山頭險要煙墩遍設。嗣後二百多年夷氛漸息,狼煙未起,刁鬥不鳴,亦示太平之象。

天妃廟在聖娘山。永樂七年,鄭和下西洋駐舟長樂時創修,並祭天妃神。厥後朝廷遣天使封琉球中山王,亦在此設祭。

東林寺在文石沙湄山。西對琅岐白雲山,建構宏大,環境幽靜。上殿三尊金如來,題額“大海慈航”。下殿左祀文昌帝君武曲,右祀五尊大帝。前設戲臺。

龍山寺在大宏裏。康熙間,文石、八社人同建。乾隆九年修。道光二十四年重修。

東西塔史上文石多塔。文石志載:東西兩塔建于明萬曆初年。時天上寶石殞落,村中讀書人紛紛捐貲造塔,以祈仕途吉利。東塔在澳東龍山,塔基尚存;西塔在澳西獅山。又有上元塔在澳北牛山,傳因牛頭擺動,屢建不成,只留塔基。

文石村域內寺宇多處。沙湄山上有東林寺。龍山上有始建于萬曆年間的寶賢寺,康熙間由文石、八社人同建的龍山寺,建於乾隆朝的文昌祠等。以上寺祠近年皆重新修建。

杞  字君材。宋紹聖元年甲戌(1094)進士,官至宣州團練使。

溉  字仲搏,杞子。紹興十五年乙丑(1145)進士。官清湘縣簿。

祖堯 字述夫,杞孫。紹興五年特奏名。海豐知縣。

元  字仁之。鹹淳九年癸酉(1273)武進士。政和縣尉。

天祥 字拱台。順治六年己醜(1649),以恩貢廷試第六,欽錫進士。山東博平知縣。

文燦 字爾明。雍正元年舉人。

瀾  字爾觀。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進士。任南部知縣。

良杭 字書葦,陝西寧羌州遊擊,升江南松江副將。

義亮 福建省制糖工業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曾任莆田地區經委主任。

棋  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師級將領。

美籍裏人陳遠,國際成龍集團公司董事會主席、神州成龍大酒店董事長,福建省政協委員。為國內建設累計捐資人民幣一千一百七十三萬元,其中福州長樂機場一千萬,潭頭中心小學五十萬,文石登遠路二十萬,文石幼稚園十萬,文石陳遠教育基金會十萬,村路及路燈十萬,寶賢寺八萬,龍山寺八萬,福建省孤兒院七萬,中共中央辦公廳五十萬。

秀玉 香港世紀貿易公司與福州世紀房地產公司執行總經理。

 

17.5 福星

潭頭鎮轄村。舊屬芳桂鄉,元為大宏裏,籌江境。東至文石、西鄰澤裏,南毗潭頭,北抵海嶼。村民多是漁民,有陳、江、歐、連、翁、林、張、劉等多姓。

陳姓始祖維祥,由洋嶼遷來,迄今已傳八世。

外遷有營前、黃岐、琅岐等地。

福星原是潭頭港邊一個無名的漁區小村。雜姓漁民賴江海謀生計,許多人假小漁船為家,風裏浪裏,漂泊不定。無園無地無祖山。或寄身海嶼江濱的連腳房裏,死後棺材也很難找到下葬之地。五十年代開始組織漁業社。漁業生產開始轉向以外海捕撈為主。人民政府在潭頭港岸劃出一片土地供漁民建住宅。1958年本村第一批木構漁民新村落成。六十年代,福星社成為東海邊上一面亮麗的漁區紅旗。西有營前海星,北有潭頭福星。八、九十年代以來,鑒於海上漁業資源衰退,漁民開始致力於蝦類資源開發,積極打造新的漁業生產力。同時通過吹吹沙造地進一步改善生活環境,絕大多數漁民住上了樓房。

昔日漁民多文盲。1995年在吹造的宅基地上圈建了福星小學教學樓。學齡童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青壯年文盲已基本掃除。

 

17.6 潭頭

潭頭鎮轄村。舊屬芳桂鄉,元為大宏裏,菊潭境。村鄰北福星,西文溪,南潭頭街,東菊潭。由潭頭、上潭頭港、下潭頭港、閘兜、下坪上、上坪上、山頂、港口等村落組成。境內布有潭頭前陳,山頂陳、坪上陳等陳姓。

始祖思訓,清乾隆五年由鶴上遷來。

日光 成化中為海豐丞。邑僻而習玩,前政率因循,一切條綱(擇字去提手右加反文)壞,奸豪寢以不戢,日光始振刷之,抑強舉廢,綽有賢聲。罷去,邑人立石紀之。

文德 字懋來,一字修齋,潭頭人,寓會城。國學生。幼孤有遠志。祖遺田宅悉推與伯叔,而家漸起。自奉儉樸,施與不吝。歲延師,裏中子弟可造者,輒助膏火。凡廟宇橋道,多鼎力捐修。邑文洽浦久湮,侶捐砌浚。受“義充鄉國”旌。

著名企業有陳明月、陳明雙、陳明全三兄弟創辦的閩威電路板有限公司,(前身為長樂市銀河感光廠)開辦時年產值僅十萬元,現在年產值已超過億元,年創稅三百多萬元,1999年通過ISO—9002國際品質體系認證,產品符合國家GB、美國 IPC、MIL標準,並獲美國UL認證。產品百分之八十出口,成為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等地世界名牌產品的配套產品。董事長明雙為福州市政協委員、福州市青年企業家理事、長樂市人民代表。

 

17.7 江塘

潭頭鎮轄村。舊屬芳桂鄉,元為方安裏二十三都一圖,厚福境。

村域東瀕陳塘港,西接厚福莊上,南抵鳳洋港口,北至新塘。河流,湖泊環抱。村中有數棵百年巨榕,遒勁蒼老,鬱鬱蔥蔥。被村民示為“鎮村之寶”。另有雙拋橋和明古井。陳姓屬南陽陳後裔林柄支系,陳克由大洋遷來,已傳至十六世,排行為“仕”。

1989年,村拓建一條寬八米的路。村民辦工業,跑生意,搞蔬菜批發,一半人家有輕騎,程式控制電話、電視普及。

江塘村小傳說多。傳村為“書香之村”,明朝有先賢官拜禮部尚書。還有陳三陽舉人以及多位進士出身。據說在“附馬山”、“江塘山”仍保存著他們的墳墓。

興靈 杭州大學畢業。省總工會主席。

學松 南平市委副書記。

 

17.8 石馬

潭頭鎮轄村。舊屬芳桂鄉,元為大宏裏六圖,由石馬、溝墘等自然村組成。村鄰西港尾,東沙尾,北元岱,南曹壋溝墘,含石馬、溝墘等自然村。本村之山,峰狀酷似睡龜者,名龜山。西盤有蛇山,北立鳳山。龜尾有辟于陳大建中的嚴湖,即西湖。

石馬居陳林兩姓。目前經濟為主的,是農業和外出經商。

陳姓祖源,始祖一為必遠,明代由嶺南遷入。一屬九常陳,由金峰華陽遷入。又一由潭頭文石遷入。轄屬的隔壁厝自然村,始祖陳其藍,由金峰首聯遷來。

外遷有沙京石馬、霞浦北霜等地。還有旅居香港、臺灣、美國等。

 

17.9 大宏

潭頭鎮轄村。舊屬芳桂鄉,元為大宏裏三圖。南鄰前劉,東、西、北三向與施朱毗。村居陳、施兩姓。陳姓始祖行釵,由縣城司馬裏雙江系陳光遷金峰塘下橋頭,後於明末由塘下遷大宏店。

瀾  字以觀,大宏裏人。乾隆六年舉人,十七年壬申(1752)進士。南部知縣。

祥農 美國福建省同鄉會副會長,美國大宏聯誼會會長。

 

17.10 汶上

潭頭鎮轄村。舊屬芳桂鄉,元為大宏裏二圖。村鄰東汶尾,西霞江,南曹朱,北寺下。

陳姓祖源,傳由汶石、陳壋頭和連江分支遷來。

 

17.11 祠西陳

厚東村轄自然村。舊屬芳桂鄉,元為大宏裏,厚福境。

厚東又稱厚福。村北毗克鳳村,西鄰元岱村,西南接沙堤村、陳壋頭村,東南連鳳洋村,東隔潭頭港連阜山村。村轄祠西、侖頭頂、祖廳邊、寺邊、存龍、莊上、三十塘、四十塘、園尾、松柏園等自然村點。

祠西陳東、西、南毗厚福,北鄰四十塘。始祖孔桂、奮鵬、乾隆初由文石遷入。後遷入金峰街的有四、五十戶。

祖傳,乾隆年間有十八舉子稱舉鄉里,惜事蹟來詳。

奮鵬 性剛方,負經濟才,有歐子禧等海寇劫諸鄉,奮鵬率眾殺之。又有寇掠婦女,據奮鵬館舍為巢,奮鵬焚其館舍盡釋之。徙家厚福,有甘、藍、赫三鎮聚嘯馬山,官司將文石廬舍盡毀,奮鵬獨以徙免。

錫璋 字爾奏,一字二如。歲貢生。弱冠補弟子員,曆試優等。教授生徒,講學敦行。家居弭爭訟,和鄉鄰,掩遺骸,禁溺女,裏閭化之。書法二王。每日清晨必端書《陰騭文》一篇及先哲格言,分送親友。尺幅寸箋,人爭寶之。

玉華 字昌泰,一字榕村,錫璋子。少穎悟,善屬文。弱冠補弟子員。肄業鼇峰,與陳烺、林志仁輩文字交,名嗓遠邇。乾隆五十三年舉於鄉。需次浙江,署紹興同知,僅四十日以憂歸。生平講學會城,執經者常七八十人,因材造就,皆成英雋。論者謂“玉華雖無著述,而其教澤及人。遊其門者或以經述稱,或以文章顯,實為一時老名宿”。

成 字朝靜,一字仰山。至正元年舉人。龍岩州學正。立品端方,課士有學前公地久被占,詳複歸學,歲收租錢三千余金,資鄉、會試,士類戴之。

玉英 字昌標,一字磊庵,厚福人。嘉慶五年亞魁。延平、晉江訓導,政和、海澄、永安、臺灣教諭。

秉乾 字健行。留法。曾任福建師範學院地理系主任。

 

17.12 水磨陳

岱西村轄自然村。舊屬芳桂鄉,元為大宏裏。東林朱,西溪壋南林朱,北鄭朱。

始祖傑由首占岱邊遷入。

經濟農商結合。

秋官 福建省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局長

 

17.13 新塘

克鳳村轄自然村,又稱草窩。舊屬芳桂鄉,元為大宏裏。東鄰阜山,西鄰允興,南鄰厚東,北鄰園墩厝。

始祖大洋陳氏宗祠長房遷卓,約於康熙五十九年庚子遷來,已傳九世。

 

17. 14 寺下

霞江村轄自然村。舊屬桂芳鄉,元為大宏裏三圖。村鄰北文石,西阪上,南霞江,東瀕閩江口。

陳姓始祖學曲,由文石遷來。遷出的有潭頭、長樂城關、琯頭、馬祖、福州。

 

17. 15 洋旁

岱靈村轄自然村。舊屬芳桂鄉,元為大宏裏。村鄰北岱靈本村西岱西,南陳墩,東溝南。

始祖如海,鶴上遷來,這是一支。又一支由九常陳遷來。

洋旁經濟農商結合。

 

17.16 上園

岱靈村轄自然村。舊屬芳桂鄉,元為大宏裏。村鄰北湖頭,西柯朱,南港尾,東嶺南。

始祖清康熙年間從文石遷來。

旅居新加坡僑胞陳依球,畢生艱苦創業,心懷故里,晚年為家鄉教育文化公益事業獻資六十八萬元,其中潭頭中心小學三十二萬元,上園小學二十二萬元,潭頭鎮二萬元,長樂五中二萬元,市婦幼保健院十萬元。獲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金牌大獎,潭頭中心小學設有陳依球銅像和事蹟陳列館。

 

17.17 上園

菊潭村轄自然村。舊屬於芳桂鄉,元為大宏裏。本村東鄰霞江村,西毗文溪村,北接潭頭村,南靠潭頭鎮。陳族山頂有磹形如鳥,叫鸛磹。左有鞋磹。

鮑陳始祖坤亨,字景厚,於元朝由嶺南桂房遷來。

經濟農、商結合。

 

第十八輯 猴嶼篇

18.1 猴嶼鄉

長樂市轄鄉,又稱侯封。曾屬閩縣江左裏,民國二十三年劃屬長樂縣,隸營前鎮轄。新中國建立後,初屬長樂縣第四區、營前區,1952年改屬金峰區,1958年 8月併入潭頭人民公社。1987年 7月猴嶼、象嶼、浮歧等村從潭頭鎮析出設猴嶼鄉,駐地設在猴嶼村。設鄉時人口近萬人,現在所轄四個村,有二千三百多戶六千多人。其中象嶼村陳姓四百二十戶一千二百多人。人口下降主因,在於本鄉是全省有名的僑鄉。所轄的猴嶼鄭村、張村和象嶼村、浮岐村,都是僑村。旅居海外的僑胞原來就很多,近年移民出國定居,更成風尚,逐年增多。旅居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國的外籍猴嶼人、猴僑總數近萬人。全鄉僑匯收入每年都超過八百多萬美元。猴嶼外籍華人、猴嶼廣大僑胞、臺胞、港澳同胞為祖國和家鄉各項建設事業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猴嶼地域面積十九點六平方公里。北臨閩江口,與雁行洲、琅嶼島隔江相望,現有凱撒路相連,有琅岐橋相通。近岸浮岐洲、蝙蝠洲、新淺灘等沉積洲,是閩江口重要濕地;西瀕閩江與閩安、亭江對峙;南毗航城鎮,東鄰潭頭鎮。

境內主要名勝有猴嶼本村村貌景觀,有洞天岩、屏山寺等,雞籠寨已成軍事歷史遺跡。猴嶼岩是閩江“一日遊”十大景點之一。

猴嶼鄉建設富有僑鄉特色。僑胞、臺胞、港澳同胞和在鄉同胞攜手共建,在屏山麓建亭台,拓修寺宇,辟登山道;在鄉村內修水泥村道;在長安路口和文明路口立牌樓、牌坊。捐鉅資建三校一園:猴嶼學校、猴嶼華僑學校、猴嶼中學和猴嶼中心幼稚園。金碧輝煌、相互媲美。鄉政府規劃成片土地用於華僑新村建設。1978年後,新建住宅三百多幢,多單家獨院,一家一個庭院,一個花園。村民、僑眷外匯收入頗豐,生活富足,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

承恩 字仲爵,猴嶼人。元天曆二年己巳(1329)進士。直殿中丞。

 

18.2 象嶼

猴嶼鄉轄村,又稱象村。位於長樂縣西北部,閩江口南岸,凱撒公路中段。東北鄰猴嶼張村,西瀕閩江與亭江、閩安隔江相望,南負群山與石龍、後山等村毗鄰。

象嶼群山挺秀,山裏有山,山外還有山。過壁頂、西嶺、獅頭頂、新園頂、浮佬山、侖後裏、橫眉尾、水晶壑、犬頭山、黃金石、多坑裏、塘裏等諸峰蜿蜒連綿。東視侯封鳴山砥峙,西覽亭江碼頭山,形如雄獅盤舞。群山南倚,猶如鴻雁飛翔。村傍公路、海堤,宛若玉帶環腰。堤外江濤海潮交匯,一望無際,浩渺無窮。

象嶼山隱南岸,勢扼閩江,舊設有長福寨,為屯兵守士之所。天然名勝金剛腿居其西南。象山洞口的南岸炮臺,北逼大江與閩安對峙,近與裏岸炮臺相呼應。兩炮臺皆建于清順治十三年,均毀於日軍侵華時。在今凱撒路邊椿樹下,留有立水師營時建成的武聖廟。

山脈孕溪流,境內水源豐富。一水順獅頭頂、蛇倉坑而下,經南岸浦入閩江。一出萊堂裏,經多坑裏,注入閩江。一坑王裏水,來自猴嶼霄宅水庫,與啼嘛坑水匯流,經水渠引入水庫。一出於橫眉尾、哈鵲尾、嶺門口、三坑匯合而納入水庫。象嶼水庫既供田洋灌溉,又資村人常年飲用。

象嶼土地多為山園與洲田。昔薯米常年糧。農家多子弟,衣食難度。現今百分之九十村民生活小康安定。村裏建了變電站、小水庫、市場、學校、敬老院和村辦公樓。以前的象嶼道,又稱南岸,與亭頭相對,設有過江渡。現建為碼頭。

象嶼陳號象峰。先祖有定,又名友定,字國安,祖福清,徙居汀州清流縣。元至正間應募入伍,署理巡檢,遷清流縣尹,積功擢平章領福建行省中書。明軍入閩,友定將一軍守延平。洪武元年春正月,城破後被械送京師,不屈,詔並其子海,殺之,家人隱名四散。其中有背負聖像過象嶼泰山宮、選象山吉地而居者,遂為象嶼始祖。象峰陳初遷之時,已建有小宗祠。民國十八年重建宗祠,正廳牌匾標“德里堂”,為堂號。現在的象嶼陳禮堂,投資四百多萬元,建竣於2000年。

象嶼陳氏宗親愛國愛鄉,節義相承。象嶼陳是長樂著名僑村僑族。旅外族胞一千六百多人。身居異國,心懷故土,熱愛祖國,為國家統一強盛和家鄉建設事業爭做貢獻。

永孝 為中國海軍第一艦隊中山艦槍炮手,1938年10月24日中山艦被侵華日軍空襲機群炸沉于武昌金口鎮長江水域,永孝奮勇抗敵,殉國。祀邑忠烈祠。

長翠 字仁珊。1949年 9月在吳淞口發動國民黨“長治”艦起義的海軍將領。解放後,國防部授予解放二級勳章,提升艦長、廈門水警區副司令員、上海基地正師級副參謀長、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會委員、上海市第五屆政協委員等職。

永洽 1938年出洋謀生,經歷新加坡、倫敦當海員,後相繼至紐約、華盛頓、費城等地創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當選為首屆美東同鄉會主席和永遠名譽主席。他曾舉義旗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奔走呼喊。為振興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竭盡心力。曾履任福建省華僑大學董事、福州市華僑中學董事、長樂華僑中學董事長、象嶼小學董事長。逝世後,美東同鄉會和象嶼鄉親為之建立了陵園和紀念碑。

學順 為紐約社團聯合總會顧問、副主席,曾代表社團兩次得到江澤民主席的接見。1995年代表僑團陪同江澤民主席向聯合國贈送中華世紀寶鼎。

榮華 華裔愛國詩人。1997年 7月 1日在紐約慶祝香港回歸的盛會上當主持人。《回歸情》被選為海外華人慶祝香港回歸主題歌詞。為紐約中國城林則徐銅像撰寫碑文。1998年福建省委書記陳明義訪美,為題“明心照日月,義氣貫河山”詩句。

長潤 華盛頓福建同鄉會成員,福華中文學校董事長,金山房地產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兄弟三人為象嶼村獨建碼頭一座。

 

(附表一)

長樂市陳氏村人口數一覽表(略)

 

(附表二)

長樂市陳姓狀元榜眼探花表

陳誠之,字景明,籍慣後團仙山,紹興十二年壬戌(1142)狀元,任樞密使、東宮講官。

陳良彪,字綽然,籍慣麟墩,慶元五年己未(1199)武狀元,任武德郎。

陳文龍,字君賁,籍貫阜山,鹹涥四年戊辰(1268)狀元,累至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

陳 全,字果之,籍貫江田,永樂四年丙戌(1406)榜眼,任翰林編修、擢侍講、

    權翰林院事。

陳景著,原名湜,籍貫琅岐,永樂十三年乙未(1415)探花,任修撰、福州教授。

陳 謹,字德言、號環江,籍貫營前,嘉靖三十二年癸醜(1553)狀元,

    任修撰、惠州推官、南京太僕丞、國子司業、中允。

 

(附表三)

長樂市姚姓進士表(略)

 

(附錄)

長樂市陳氏聯誼會會址建置獻資芳名錄(略)

 

後記

歷史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時空範疇。迄今的人類歷史,還不可以像錄影一樣重播。值得慶倖的,是其中往往有若干重要的瞬間資訊,被跳躍式的文字定格傳留下來。這也許正是傳統文明中史志譜牒的珍貴價值所在吧。

即將付梓的《長樂陳氏鄉情》,編者希望它也能臍身其列,起那麼一點存史資信的作用。

自從先人在長樂這塊沿江、濱海、倚山的熱土上留下第一行腳印起,經歷了多少個歲序更新,薪火傳延,在一串串長長的朝代名單後面,在一部部國史郡志邑乘和宗譜家牒中間,筆者發現了先人長途艱辛跋涉的軌跡,被喚醒了沉甸甸的自然與人文的記憶。當我們將各方面收集到的資料,分門別類,刪繁就簡地壓縮成一本薄薄的書的時候,筆者腦海中似乎仍閃現著許許多多鮮活感人的故事。拘於體裁、篇幅和表達能力的局限,當然無法一一將故事細說,而只能通過追溯和穎悟,儘量比較貼切地把長樂陳氏發展簡史涵括在有限的文字影畫中間。

倘回顧《長樂陳氏鄉情》成書的全過程,惟恐後記將過於累贅。但無論如何,必須借此告訴所有關心本書的宗親和讀者:這本書,它是長樂市海內外陳氏文化聯誼的產物,是廣大陳氏宗親心血的結晶,促其成者太多了。

總策劃是籌建于1997年的長樂市海內外陳氏文化聯誼會。

採集、選送材料的是各片區鄉村的文史資料聯絡員。

彙集、篩選、初步形成第一稿的是聯誼會屬下的文史組。

顧問陳和錟、陳興秋、陳劉俤、陳永香、陳明省等老同志,始終關心修書工作,過問修書工作,參與修書工作。

聯誼會成員,編委會全體工作人員,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海內外陳氏宗親、各鄉鎮村居和陳姓宗親老人會、譜志編纂組和海外長樂公會、鄉親聯誼會等等,都熱心支持編好這本書。

第一稿之後的修訂稿、新輯的鄉鎮篇文字及插頁皆由主編陳茂興總其成。

林氏、鄭氏、李氏、黃氏、張氏、石氏、王氏等各兄弟族姓積極提供譜牒樣本、史料和修譜的好經驗。

長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等領導,十分關心編寫鄉情志譜工作,及時提供正確的領導和指導。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傳部編發的長樂畫冊,政協文史委編輯的長樂文史資料,市統計局提供的經濟年鑒等有關資料,主管部門市地方誌辦公室領導在業務指導和資料交流等方面,分別都給予了寶貴的支持和關照。

長樂一中校史辦公室提供了該校校友人才庫藏資料。

市文化館著名攝影家陳國任、《長樂報》攝影記者王秀霖等應邀為本書攝影,原長樂市委辦公室攝影記者鄭航也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照片資料(部分照片作者佚名,未列入名單)。

張國英、黃世鼎、何可輝、陳仲英、陳兆熾、陳依熾等資深老教師都給了本書編寫工作以無私的幫助。西關居主任江秋芳等幫助收集提供吳航地區的人口分佈情況。

本書承印單位鄭和文印社,捐贈了精緻的套盒。

編委會在此一併表示誠摯的感謝。

千年名邑長樂,百世巨族長樂陳氏和各兄弟族姓,在長樂這片土地上曾鑄造過許多輝煌和榮譽,也經歷過無數風雨艱辛。我們想如實地記錄,客觀的反映,力圖使這本反映長樂的書,有長樂的特色,有長樂陳氏的特色,有長樂陳姓所處時代的特色,以及不同于許多史志、族譜、族姓風情的鄉情特色。在梳理史實史事,轉錄人物傳略過程中,我們注意到今人不同于古人的地方。如程朱理學在長樂廣泛傳播,朱熹所極力鼓吹的“正心誠意”、“存天理,滅人欲”等封建主義的、唯心主義的思想,以及輕農棄商等不利於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張的負面影響是毋庸漠視的。縣誌節婦烈女傳的篇幅尾大不掉,重得嚇人。唯有讀書做官、科舉仕進,舍此沒有別的路,這種現象在長樂也特別突出。社會生產力低下,實業家、大商巨賈鳳毛麟角,長期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另外,在一些記載長樂的有關史書中,對朝代更替、民族關係、農民起義、官宦地位等問題,亦存在歧見,如用\"盜匪賊寇\"等誣稱農民起義軍。諸如此類,顯然是有失公允的。我們一經發現,一般都作了文字刪節。但重新評判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非本書職能,這是必須指出的,亦請讀者在閱讀中加以注意。

本書記事原迄於2000年。正式發行延至虞舜堂落成慶典之時,但其內容除補充個別圖片外,文字基本不作變動。特於說明,並示歉意。由於本書牽涉的範圍比較廣遠,資料選送不很齊全,而我們編寫經驗不足,水準有限,因而對資料的搜集選用,難免不有遺漏、謬誤和輕重、詳略不當、甚至重複之處,希望讀者批評指正。

“讀史使人明智”。這是智者的名言。要讀史,首先得編史、存史。史料不存,即使是最明智的人也無從讀史。歷史深邃的目光總是預示著未來,現時還無法預測到的遙遠未來,也終歸會演化為歷史。我們深知,一個國家要強盛,一個民族要站在時代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沒有理性思維,不能沒有自己的傳統與史情文化。從炎黃、虞舜到陳太邱,從孔夫子到孫中山,到毛澤東、鄧小平等等,歷代偉人在這方面無不努力作出自己的闡發和創新。我們正是遵循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先進文化的指導,嘗試著編寫了這一本書。父老鄉親中蘊藏著極大的文化熱情。我們希望以此抛磚引玉,希望同代人和後人能承先啟後,大力發揚光大,在這方面寫出更多更好的書來。

《長樂陳氏鄉情》編輯部

二〇〇四年十一月歲次甲申季冬

 

《長樂陳氏鄉情》

編纂機構及人員組成

策劃 長樂市海內外陳氏文化聯誼會

編纂委員會及編輯部人員名

顧問   陳和錟 陳興秋 陳劉俤 陳永香 陳明省

主任   陳 峰

副主任  陳依彩 陳德珍 陳心愛 陳居桂 陳政述 陳茂興

委員   陳明清 陳孝鎔 陳錦鑄 陳本舉 陳昭騰 陳雲欽

     陳學端 陳德光 陳金森 陳建甯 陳和桐 陳 鶯

     陳貽萼 陳禮鋼 陳桂興 陳世彬 陳祥潤 陳秀雲

     陳依振 陳銘忠 陳孝增 陳禮新

總編   陳興秋

主編   陳茂興

副主編  陳明清

文史組  陳明清 陳和棟 陳仲英 陳昭凎 陳依熾

資料搜集聯絡員:

吳航鎮  陳昭騰 陳錦鑄 陳學端

航城鎮  陳昭光 陳建寧

營前鎮  陳木舉

首占鎮  陳 旭

玉田鎮  陳益泉 陳萼輝

羅聯鄉  陳玉海 陳傳清

鶴上鎮  陳孝榕 陳文輝

古槐鎮  陳孝俤 陳銘忠

江田鎮  陳禮新

松下鎮  陳禮新

文武砂鎮 陳孝俤

漳港鎮  陳克順

湖南鎮  陳心愛 陳鐘官

金峰鎮  陳國球 陳木釵 陳玉讓

文嶺鎮  陳禮渭 陳道禮

梅花鎮  陳道禮

潭頭鎮  陳貽萼

猴嶼鄉  陳明清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