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長樂陳氏鄉情 《十》

作者:  來源:長樂市海內外陳氏文化聯誼會  更新時間:2013年01月12日

長樂陳氏鄉情 《十》

》《》《》《》《》《》《》《》《》《》《十一》《十二》《十三

第十二輯 漳港篇

12,1 漳港鎮

長樂市轄鎮。位於縣東部,東瀕海,西、南、北與鶴上、文武砂、湖南、金峰四鎮毗連。古時處濱海港灣地帶。相傳遠祖從漳州一路跋涉,舟進漳江,見一派港灣,便定居下來,故鄉名漳港。舊屬昌化鄉弦歌裏,元代地領十四都、十五都,明清仍舊。1949年 9月劃第二區。1958年設鄉後並人鶴上人民公社。1961年析出設立漳港人民公社,駐地漳港村。村鄰東路頂、漳光,西演嶼,南門樓,北龍峰,1984年複置鄉。1992年設鎮。面積四十二點四平方公里。轄十九個村一萬六千七百戶五萬二幹多人。其中居有陳姓的村有漳港、路頂、漳光、洋邊、關湖邊、渡橋、上擋頂、門樓等村,計二千一百九十多戶,八千三百九十多人。另仙岐村原亦住有陳姓村人八戶三十餘人,由溝東村遷來,現在絕大多數已旅居國外。

漳北多丘陵,主要山峰有元帥吉、溝東山、龍角峰和牛山,海拔一百五十二米的元帥吉為最高峰。漳南濱海一帶多沙灘,海岸線長八公里。南澳山風濤海浪,岩石奇秀,風景幽美,久有小南普陀之稱。中部開闊區是一片平原,河港縱橫,水網密佈,是主要農產區。這裏原有建於南宋淳熙十二年的錦橋,長十五墩五十丈,是當時聯接路頂、仙岐等地的重要通道橋。後由於河道淤積而漸圯。

全境耕地兩萬多畝。傳統農作物一是稻,二是薯。蔬菜、花生、大豆、西瓜等也多有發展。
漁業是濱海地區一大產業。但生產規模不大,水準欠高。解放前世代單家獨戶“討小海”,不是以船為家,就是蝸居棚屋茅舍,溫飽難以保證。漳港原辟有鹽場。漳港海塗水質好,養分豐富,所產海蚌、香螺、黃螺、竹蟶、西施舌等貝類,均以美味聞名。《縣誌.物產志》載:“蚌,字亦作蜯,蛣也。形如蛤蜊,殼厚而長。”《萬曆府志》:“蚌頭錢,有珠胎。又有一種曰馬刀。”《八閩通志.食貨》記曰:“沙蛤殼紫而薄,中有沙,俗謂西施舌。出長樂”。“府志作沙蛤,土匙也。殼紫而薄,肉白如乳,形酷類舌,俗名西施舌,味佳。”明代《本草綱目拾遺》亦曰:“海錯出東四郡者,以西施舌為第一,蠣房次之……產長樂灣中。”西施舌兩片薄殼上生有對襯箸痕,傳為西施舉箸夾食時留下的。漳港一帶海區,海蚌個體厚大,品味極美,營養豐富,是蚌中珍品,閩菜譜系中“雞湯氽海蚌”為高級宴會特供佳餚。六十年代,國家投資創建了長樂海蚌增殖站,八十年代建立了長樂海蚌自然保護區。1994年,漳港海蚌被列為“福建省名特優新農產品”。

漳港曾是受海嘯、風災、沙害威脅最嚴重地區之一。五十年代起政府組織人民自力更生,降服災魔,投入數以百萬計的人力資源和巨額資金,締造百里海堤和萬畝防護林。這項戰天鬥地,改善生態環境的壯舉,現已記載在建于路頂澳和前岐澳交界處的百里海堤紀念碑上。

漳港是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也是福州市二十個商貿旺鎮之一和十二個次中心鎮建設鎮之一。隨著福州長樂國際機場的建成,漳港被福廈高速公路、峽漳路、福北路、兩港連接路等高等級公路連成一氣。基礎設施一步到位。寬敞整齊的漳港新街一夜崛起。漳興工業區內一些大型企業已成為全省有名的重點企業。漳港茶廠生產的\"航漳\"牌二級茉莉花茶,1988年獲評省優產品和農業部優質產品。九十年代創辦或改造的漳新中學、漳港中學、尚遷中學、漳港中心小學、龍峰小學、路頂小學、沙尾小學、演嶼小學、度橋小學等等,都容顏一新。新街區商品房、幹部、教師集資房,和各村規劃的村民新樓房,使這裏的居住條件大大改觀。

漳港歷來為海防要地。1941年 4月19日侵華日軍從漳港、仙岐、南澳山登陸,1944年農曆“祭灶節”前夕,日軍再次侵犯漳港,當地群眾奮起抵抗,同胞死傷數十人。日軍投降後,這裏立有抗敵死難同胞紀念碑。

福州長樂國際機場

位處長樂市東部海濱,地跨漳港、湖南兩鎮,距福州市區四十五公里。東連北澳南澳,西鄰仙岐,南濱海,北跨湖南大鶴。占地近九百公頃,航站樓建築面積十三萬七千平方米。飛行跑道三幹六百米,機坪三十二萬平方米。能起降最先進的大型客機和大型貨機。具有現代化導航,全天候起降能力,年吞吐量四千五百萬人次。首期工程已於1997年通航。已開闢的航線通往國內各大城市及東南亞、日本、北美、歐洲等地,年旅客吞吐量可達一千五百萬人次,貨運能力十二萬噸。

龍角峰

位處漳港北部龍峰村,遙對大小祉牛角山,為吳航名勝區之一。平原沃野聳起一山,山巔石岩形似龍角突出雲表,有宋書刻“龍角峰”三字。石門、洞天、試劍石、仙棋枰、仙人跡諸勝,風光無限,變態橫生。前人有“方龍頭角屹中天,鼇極翻疑出海邊”句。龍角崢嶸、石門積翠、洞天仰止、岩際觀瀾、真人試劍、絕頂仙枰、孤松出岫、仙履留蹤等為龍角峰八景。“龍角含煙”屬吳航十二景之一。

龍角峰寺

寺在龍角峰,肇創于宋嘉定間,士人多讀書其間。寺側有圓通岩,清雍正三年,僧禪隱避,題鐫其頂曰:“圓通岩”,又有龍峰八景之一的“洞天仰止”、“佛窟”等刻字。洞窟中塑有普陀岩觀音羅漢諸像。後圯。乾隆二十八年重建。複重建文昌閣於東畔,構亭於寺前。陳子敬舍虎頭山田畝、陳觀舍草安裏園地以捐之。

今日,龍角峰寺經鄉人重建,巍峨挺拔,矗立峰巔,更令百里千山共矚目。

顯應宮

位於漳港仙岐,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清光緒年間被風沙吞噬。1992年原址被發現後,出土了形態各異色彩鮮豔的泥塑神像五十多尊,以及古銅幣、陶瓷器具等二十多種珍貴文物。1993年在原址上興建保護性仿古建築顯應宮。該建築占地十六畝,兩層全回廊佈設將殿、天妃殿、大王殿等。三進佈局合理,結構嚴密,龍柱、石獅、石壁浮雕、壁畫等工藝精湛。2000年列為省級保護文物。

漢章 字可雲,一字天於,十四都人。性好學,十七補諸生。邑名士多出其門。既耄,口授手披,無間寒暑。著作甚富,有《四書講章》、《天游居文集》、《古文絲聲集》等,《三調遷賦》尤有風雅之遺。

   陳氏,知縣林瓊蕤妻,漢章女。性孝友,通詩史,漢章愛之,不輕許人。年二十一適瓊蕤,瓊蕤家貧勤讀,屢空,晏如。翁姑甘旨及薪米需。氏輒轉移母家,不以累瓊蕤,俾得力學成名。隨任高陽縣署,荊釵裙布,善政悉贊成焉。課三子特嚴,常曰:“人有萬頃田,汝家數卷書耳。不稼胡穡?匪獨農也。慎勿習紈絝,墜汝父風。”待側室周氏,尤有《繆木》之遺。

仕雅 字道月,十四都人。府學生,性孝友。祖祠墳墓,時加修茸,與弟道(草頭上下左丹右隻)白首同灶。族鄰有爭訟,多所息。一日向佃戶取租,佃者怒目肆詈,仕雅不校而歸。少頃,佃者墜水死,有嗾之詐嚇者,其家人曰:“吾逋租反辱業主,奈何複以屍嚇之?”其大量服人類此。年八十,縣舉賓筵。

應良 字明佐,漳港人。康熙八年舉人。

碧登 字可韜,一字龍橋,十四都人。康熙二十三年舉人。勤學能文,父仕雅病三年餘,奉侍湯藥不少倦。著有《綠天亭稿》。

春英 儒士。素貧,舌耕糊口。其妻柯氏,紡績佐讀,椎髻布,晏如也。春英中年得病,氏焚香默祝,割股和藥,罔效。泣曰:“家道清寒,囊無鬥粟,欲從夫於地下。一婦人死何足惜,若二子何?”仍操作女紅,忍饑度日,送子人塾,必訓以讀書明理,毋辱身以辱親。間有小過,夏楚不少寬。鄰里賢之。卒年八十六。子建中,邑庠生。

則發 漳港鹽場職工,1963年福建省先進生產者。

昌良 漳港糧站渡橋糧店保管員,1978年福建省勞動模範。

秀清 女。1988年和1990年全國農村青年歌手比賽兩次三等獎獲得者。

 

12.2 新街陳

漳光村轄自然村。俗又稱“豬仔八”。舊屬昌化鄉弦歌裏,元為十五都。村鄰東仙岐,西漳港,北龍峰,南接兩港路。

新街陳明朝由閩沙沙嶺村遷來。傳上祖家窮多子,生得八男,個個肥壯,吃飯活像豬崽搶槽,故稱“豬仔八”。居處漳光村街邊,故又稱新街陳。

新街陳原是漁業村,村人“靠海吃海”,沒有一分土地。現在從事各種商業性活動謀生計的占多數。

 

12.3 路頂

漳港鎮轄村。舊稱後大路,亦稱石樑霞江,屬昌化鄉弦歌裏,元為十五都一圖,厚安境。村鄰東上擋頂,南漳光,西、北龍峰。村落南北偏長,東西狹窄。形酷似龍船濟滄海,昔有“龍船穴”之稱。村民素來亦農亦漁。近海土地多鹽沙堿質。五、六十年代起三度組織圍海淤田,墾耕土地三百畝。改良土壤,科學種田。提升漁業,逐步改變搖槽駕小舟,在驚濤駭浪中尋求生計的狀況,淘汰木帆船,改用機帆船。八十年代利用灘塗創辦對蝦養殖場,發展淡水養殖。九十年代建避風港。發展鄉村工業,1961年創辦全鎮第一家打鐵廠。1964年辦印刷廠,就業職工達一百三十多人。接著,又創辦了造船廠、鐵道丁加工場、板車配件花鼓廠。1975年,創辦兩家帳絲廠。1987年創辦漁網廠、漁具廠、福利紡織廠。不久,又發展十多家紡織廠,用機量最高達八十多台。

企業家陳順利于1996年與香港合資創辦和順化纖有限公司,引進先進的化纖成套流水線生產設備。產品被列為“福建閩貨精品”和“中國名牌產品”。和順(中國)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於2000年11月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二億三千萬港元成功,是長樂市首家在香港股市上市的企業。

1961年自然災害和經濟困難時期,全村十八歲以上勞力,從離村三裏外的龍峰龜山手抱肩抬運來石頭,在原祠堂舊址上建起了一座全石砌新禮堂。禮堂邊有百年古榕樹,四季翠碧長青,枝葉茂盛。

村辦有路頂小學。學校三次拆建。1987年建八間標準教室教學樓,1992年加層又增教室四間。
近年集資一百五十多萬元,鋪水泥路,布下水道,安自來水管。全村用上了自來水。路頂厚安宮,建于明萬曆元年,清咸豐九年和民國三年曾兩次重修。現經2000午的重建,面貌煥然一新。

欽之 宋寶祐間任河南開封府尹,自縣南遷居北石樑。

應麟 康熙二十三年武舉。以孫書封文林郎。

書  字特卿,一字葦庵。八歲喪父,事母盡孝。好讀書,為文自成一家。康熙二十年舉人,授湖廣安仁知縣。革除祀南嶽由百姓捐金舊例。親訪苗家,開疏民智,將利用苗族淳樸民風而騙錢財者治罪,使行騙之風得以止息。後調任四川通江知縣,減茶稅,免加賦,政績斐然。擢任刑部廣東司主事,遷浙扛道監察禦史。善決獄,冤獄多平反。懲治許多奸宄之徒。後掌登聞院及江南道,賜禦制禦纂經書《佩文韻府》等集。卒京邸。祀楚、蜀名宦。祀縣鄉賢祠。子允試,考授州判。父仕道,贈奉政大夫、監察禦史。

秋妹 路頂大隊生產隊長,1963年福建省先進生產者。

劍雄 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

玉龍 福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

 

12.4 洋邊

漳港鎮轄村,又名文京。舊屬昌化鄉弦歌裏,元為十四都八圖,文京境。周邊與十三個村莊相鄰。這十三村是:龍峰、沙嶺、陳店、仙高、華劉、結朱、歐陽、溝東、山邊、演嶼、屏洋、阜巷、西黃。

相傳本村很久以前還是洋邊海灘的一部分,海水洶湧澎湃,隨潮汛而漲退,推泥沙以淤積,遂成平地。至今虎頭山、龍首境山下水田,水質猶帶鹹味。全村田園相依,水田種雙季稻,旱地多種蕃薯、大小麥、洋蔥、蘿蔔、花生、白菜、蕃茄等經濟作物。生產因地制宜,山地造林種果栽種茉莉花。八十年代以後,有一百六十多人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廣西、哈爾濱等地辦企業經商開店鋪。單嶺房一百多戶人家,在榕城農貿市場經商的就有八十多人。南房有國平飛毛腿公司。辦在本地的有蜜餞廠、碾米廠、機磚廠、石料廠等。出國的有一百多人。僅虎頭山片三十多戶人家,旅居美國、荷蘭、英國等國家的就有四十多人。

經濟發展,生活水準逐年提高。村裏新房拔地而起。幾十戶在福州、長樂城關、金峰、漳港等地購置商品房安家就業。

村風重教。1996年,村民集資百萬元在青龍山麓興建洋邊小學綜合大樓。森官俤、良棟、明俤軋鋼廠等各獻資五萬元,獻資萬元的有幾十戶。1998年規定本村子弟考取大中專,學費由村裏負擔。

洋邊三山環繞。龍角峰位於村東南方。傳說山裏出神牛。神牛吼聲比雷聲還大。惹得雷神發威,一怒之下劈下一個牛角扔進海裏,變成與龍角峰遙遙相對的牛角山。西部的兩座山福鼎山和雙貴石亦傳有一段故事。故事說有皇帝與神仙鬥法,相約各造一座山試比高,先是皇帝造的福鼎山比神仙造的雙貴石高,神仙急忙把一頂帽子戴在雙貴石上,結果雙貴石比福鼎山高。至今雙貴石山洞裏尚有神仙的手掌印。

村西青龍山下有六株大榕樹,高二十多米,幹粗數人合抱不已,冠徑三十多米。鬱鬱蔥蔥,蔭罩大地,是村人盛夏乘涼的寶地,也是洋邊的歷史見證。

洋邊陳姓,一世祖宣義,由首占岱邊遷來,卒葬本村學裏山,銘石在,墓址存。傳已衍傳二十九世。

玉  文京人,居涿州。汲鹿衛學生,順天中式。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進士。成都知府。

時  字宜之,玉子。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進士。隨父居直隸涿州。任通政使。

光輝 字守鸞,文京人。乾隆十五年舉人。

曾浩 字世洪,文京人。乾隆二十七年亞魁。

鴻德 福州市化工局局長。

 

12.5 關湖邊

漳港鎮轄村。舊屬昌化鄉弦歌裏,元為十五都。長樂未建機場前,屬仙岐村轄自然村。住有陳、曾、鄭等姓人家共二百七十多戶。1994年因機場建設需要讓出舊村址,拆遷到漳港鎮所在地,獨立新建一個村,即關湖邊村。

新村占地一百七十三畝。北鄰龍峰村,西挨漳港港道,東、南連機場貨運路。交通便捷,道路寬敞。住房整齊有序,路邊植樹綠化,環境優美。有“方圓數十裏,半徑第一村”之稱。賴以生存的土地被徵用後,村民逐步改變觀念轉向搞運輸、擺攤點,外出打工,發展第三產業。

關湖邊陳氏系屬嶺南村上厝義房。先祖開列,約於清乾隆年間與其一兄弟從嶺南遷文嶺石井港,隨後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定居關湖邊。原取地名為半湖邊,因地處漳港、湖南交界外,後改名關湖邊。初僅五戶十二人,現已傳六世。

 

12.6 溝東

渡橋村轄自然村。舊屬昌化鄉弦歌裏,元為十四都五圖。位處長樂中部。靠鴻山、龜山、靈吉山,與山邊、結朱等村毗鄰,西接金溝,南抵白眉下溝東,北近峽梅公路,處南、北鄉交界。
陳姓源溯岱峰芹巷,英諱國祚,因愛溝東山水之秀,由古槐湖南陳朱遷居溝東,為鴻山溝東一世祖。取堂號“玉溝”。經數代衍傳,枝發福、祿、壽三房。國祚孫克應為福房祖,克峻為祿房祖,克清為壽房祖。福、祿兩房今傳廿七世。旅居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近百人。

福房克應裔德賞、端燦、端輝、端明先後遷徙連江黃岐鎮。

祿房克峻裔徙福州鼓山邊。

世代以農耕為主,多種經營。

溝東背山面水,風光秀麗。鴻山卓立如鴻,不僅是境內主山,而且是南北鄉中區。山頂三塊巨岩重疊,稱晶石岩。周邊群岩獻瑞,形趣出於天然。諸如和尚背尼姑、鯉魚朝北斗、玉兔拜月,鬍子摘瓜,雞牳(石+雲)、雞角(石+雲)等等,無不惟妙惟肖。

昔裏人陳師倡曾為鴻山標十景:前天門、篆雲峽、漸鴻磐、參天筆、承霹石、臥仙榻、賽月潭、蹲兔窟、後天門、漱石泉。今人身人其境,須細細辨認品賞。

秀  十四都人。正統三年舉人。應天中式。桂林教授。

九鼎 字敬彝,一字新齋。乾隆元年副舉人。曆署廣東新會、江門、瓊山海口、山東荏平等縣縣丞,升邱縣知縣。引經斷獄,有儒吏風。嘗掌教吳航書院,與修邑志。生平嗜學工文,簿書之暇,即以著述為事。間或作畫,隨筆所到,人物畢肖,深得八大山人遺法。著《四收便注》,未梓行。父陳壇,封修職郎、廣東新會縣縣丞。子拱秀,字希文,號質原,邑廩生,善草書,片楮尺幅,人鹹寶之。次子光祖,字希蘭,號蘭仙,善畫蘭。

德燕 貧而廉。嘗販米於漳港,道拾洋銀三十員,守候失主而還之。

   現在有五人在本市中小學任校長。

稼祥 瀋陽工學院畢業。原任漳港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仁蓬 原任沙京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居福 大學畢業,高級工程師,原任福建省水利電力局地方電力局副局長。

家順 上海交大畢業,高級工程師。

利官 天津商學院畢業,研究生,現任福建省財政廳財經處處長。

家登 同濟大學畢業,碩士學位。

 

12.7 半嶺

上壋頂村轄自然村。原名灌嶺,舊屬昌化鄉弦歌裏,元為十五都二圖。位於漳港鎮北部與湖南鎮鵬謝村交界處的山腰間。北鵬陳,東鵬謝,西半山,南上壋頂本村。

傳說,數百年前半嶺下大海汪洋,海灣直逼鵬謝。半嶺下坡數十米,有一小村落“下道”,現在此村雖已不復存在,那時卻也住有幾十戶人家。下道可能設有碼頭,供過往船隻停泊。半嶺西北鄰村經龍峰村有一段供停放麻竹的地方,稱“竹下尾”。又過了多少年代,滄海為田。到光緒年間,洋邊村陳姓井房有戶人家常到此地放田鴨討小海,發現母鴨生蛋特別大,便在半山嶺搭茅屋棲身發跡。這便是半嶺陳氏始祖。由此遷出的,有連江灌嶺村、福州蘆下村,本市有文武砂、仙岐、洋邊等。

不多的山坡梯田,是半嶺人主要謀生之道。計劃經濟時代,生活仍然貧困。如今經營門路拓寬,經商者有五家。

 

12.8 新塘樓

門樓村轄自然村。舊屬昌化鄉弦歌裏,元為十五都。位於漳港鎮東南部,東濱海,西靠百戶,北鄰漳港,南毗新厝、坊前。

陳氏系屬溪下祠“三桂堂”,先遷鶴上巷口,至行兆于清道光元年(1821)由巷口遷門樓新塘樓。已傳十世。

行兆是怎樣遷過來呢?據祖上傳說,當時行兆到百戶海邊,見灘塗河塘魚蝦跳躍,塘岸青草蔥蔥,便從巷口村遷移此地,搭茅樓養鴨為生,見鴨肥蛋大,經營順心,兼事捕魚、墾田。生二子,長式遠,次式光。子孫勤勞儉樸,好景蒸蒸。

近海沙質田和鹽鹼地多不利耕種,1969年在門樓村支援下建新塘港抽水站,開地面渠一千八百米,沖淡鹼性,使農業生產穩步上升。近年又建造暗灌渠四千八百米,引閩江水灌田。因地制宜,種植水稻、西瓜、花生、蕃茄、洋蔥等作物。利用沙坡河塘,養牛和蛋鴨。發展企業,在湖南、貴州、湖北三省合股開辦三家軋鋼廠。十二戶三十五人在外地開設食雜、日用品商店。二十五戶百餘口人從事漁業生產,擁有八十至一百五十匹機帆船十六艘。

 

第十三輯 湖南篇

13.1 湖南鎮
長樂市轄鎮。舊屬昌化鄉崇仁裏十七都和芳桂鄉新開裏二十三都。1949年 9月劃屬縣第三區,1955年 8月屬金峰區,1958年 8月成立人民公社,隸金峰公社轄。1961年 6月析出成立湖南公社。1989年 9月撤社立鄉。1991年改鎮。駐地仙宅村。

陸地面積三十二點八平方公里。西北部與文嶺鎮交匯區有著名的東湖,湖南之稱由此起。土地多由泥沙沖積形成,沿海沙灘寬闊地帶,因沙浪淤積變遷,沙丘遊移不定,小墟落往往居無定所,先人便以遷入前祖居地或族姓加“涸”而取名,如“鶴上涸”、“江田涸”、“九陳涸”等等。故俗謂“湖南多涸”。

湖南海岸線長約四公里。濱海風光旖旎獨特。藍天、大海、沙灘、岩礁、森林等等的美麗組合,似乎給人以千古不變的遐想和千姿百態的夢幻。北部象鼻山、豬腳山承受著天風海浪永不疲倦的拍打,造就了神龜參佛、神雞望海等許多天然傑作。山腳下金沙灘,沙黃如金,銀沙灘,沙白似銀,柔美勝過彎彎的月牙,把她的倩影映留在海面。還有壕壘和坑道,迷宮般蜿蜒于山陵丘壑間,許多出口暗達海灘。這昔日人工構築的戰備設施,今日已經與山與灘與海與森林聯為一氣,衍化為福建前線海濱戰地之旅的極佳景點。白鸛山上雞角潭,古為過往船隻自然導航標誌,今已推平成了國際機場飛行跑道。

低矮山陵布于本區東、西兩部。東部煙臺山海拔不足百米,他山皆高不過五六十米。多數山丘長期飽受風浪侵襲,岩石裸露,雨水難蓄。致境內河流少而短促,多西流注人東湖。自古多災,風、沙、旱、澇為害甚烈。半個多世紀以來,區內人民興利除害,大興水利和營造防護林。

1964年大鶴鶴上涸建有以經營木麻黃為主的大鶴防護林場。現在沙灘木麻黃、濕地松等組成的防護林帶面積達五千多畝。風沙、鹽鹼、海嘯等災害已被征服。昔日人煙稀少,無涸不貧窮。今日風定沙固,林海林帶營護下的薯園、菜園、瓜園和柑桔園,孕育著豐收和富康的景象。林濤海浪,襯著藍天白雲,和著鷗鳥啁啾,處處令人品味大自然的無限風光和情調。周邊仙疊岩、潮音洞、石豬嶺、南貓山、北貓山等諸多名勝,以及“豹變岩”、“龍翔峰”、“鼇頂峰”、“龍首石”、“鵬程”等摩崖刻跡,皆頗值觀賞。

本鎮耕地面積不足二萬畝,其中水田約四千畝。建設長樂國際機場,大鶴、湖濱、鵬陳、鵬謝、閩鵬等村計征出土地四千多畝。現鎮轄有十一個村,人口三萬人。其中湖濱、閩沙、鵬陳、閩鵬、大鶴、新村等住有陳姓,計一千八百七十多戶六千五百七十多人。

原經濟以農業為主,沿海七個村農漁兼業。改革開放以來,改變經營思想,拓寬就業門路,多種經營,工副業、商貿業、養殖業和海產品加工業等發展較快。道路交通、新村建設等成績可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鎮現有中學二所,中心小學一所。湖南中心小學綜合樓、鵬程中學教學樓、教師宿舍樓等都是近年新建的。

美金 女,閩鵬大隊副生產隊長,1967年全國先進工作者。

松松 貫石壁,福建農學院教授。

 

13.2 鵬陳

湖南鎮轄村。舊屬昌化鄉崇仁裏,元為十七都,鵬程境。處海之濱,東毗擋陳涸,西鄰丹同,南接鵬謝,北至下鄭東卓。地域闊,金沙園地一望無際。面對牛山奇景,背靠煙臺棋峰,整個鄉村綠林環抱,村落雖然偏僻,環境卻十分幽靜。今機場銀鷹展翅,公路四通八達,給本村增添了無限風光。

鵬陳村是一個獨姓的陳氏村落,約四百年前江田南陽陳台江遷來鵬陳。近代遷出的壋陳涸,屬本陳的一個自然村。另還有遷出的金峰溝南村,克鳳江塘村和新塘村。

旅居海外,分佈美、英、日本、加拿大等國家。

經濟以農為主,兼營漁副業。近年工商發展較快。村民外出經商,多數是開店鋪,有幾家在外省辦鋼鐵廠。美思達鞋業有限公司較出名。陳華玉湖南染整廠引進先進生產線,生產上規模,管理上檔次,是本市重點工業企業之一。

宗祠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歷經清道光廿六年、民國二十八年兩次修葺。1994年由村民集資,再次修繕,面貌煥然一新。

原有小學校舍狹小。後自籌資金自行擴建,新校舍滿足適齡學童入學。1996年市、鎮在本村創建鵬程中學,有規範的教學樓、宿舍樓、辦公樓和操場等活動場所,校園占地三十多畝。中、小學在學學生數激增,外出求學也日益增多。

1998年村民集資建成了建築面積四千多平方米的潁樂苑文化娛樂中心。捐資者中陳成立獨捐二十五萬元,陳建太、陳發五各捐二十一萬元。一百六十五位外嫁姐妹每人各捐一萬元。

境內名勝有醫靈行宮,後改為仁麟寺又稱仁靈寺,始建於元至正間,今加重修。村南與鵬謝村交界處,有鵬鳥潭。鵬鳥潭東又有一潭,潭刻“鵬陳”二字。因之鵬陳、鵬謝兩村有“鵬程陳”,“鵬程謝”之稱。

本村烈士陳振秋,中國人民解放軍六七三一部隊七二分隊班長,犧牲于1966年 1月。

鈺  現任長樂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13.3 墩陳涸

鵬陳村轄自然村。舊屬昌化鄉崇仁裏,元為十七都,鵬程境。東連大鶴,西鄰鵬陳下鄭東卓,南至鵬謝,北抵閩鵬。地域遼闊,對牛山奇景,靠煙旗雙峰。大海共藍天一色,金沙與綠樹映襯,景物瑰麗,富含生機。沙園地主種蕃薯、大小麥、黃豆、花生和西瓜,水田種稻。建機場、公路徵用大片土地,現僅餘不多的沙園地。

本村陳氏屬江田陳支系,于清咸豐年間從鵬陳分支而來。近年拓寬就業門路後,外出經商辦企業的,有金峰、市區、福州。旅居國外,多集中在日本、美國、加拿大和英國。

本村建有禮堂、教堂和都察廟。都察廟原座落在牛山東麓火石山火石潭,建機場遷移到村西沙丘地。有廟聯雲:前朝牛山千峰秀,後座煙臺萬古青。

 

13.4 沙峙

閩沙村轄自然村。舊名芝嶺,屬昌化鄉崇仁裏,元為十七都一圖,芝峰境。座落於湖南鎮西南,東與丹同自然村連,西與金峰鎮陳店村接,南與漳港鎮上擋頂半嶺自然村和龍峰村交界,北與嶺頭、華蘭兩自然村毗鄰。

登山鳥瞰國際機場全景,隙望東海,祖國東沙寶島呈現眼前。本村山多田少,處於丘陵地帶,故有八山、三籠、一條溪之稱。水稻田靠溪水灌溉。山上多種果樹、林木。

新中國建立前近百年間,沙嶺是有名的“窮鬼村”。村民日食難度,有的只好賣兒賣女求生。陳儀圭因窮極困窘,被迫以自殺抗債。國民黨抓壯丁,打內戰,更造成一些村民家散人亡。為謀生圖存,許多人家外遷。

1941年長樂淪陷,小股日寇由仙岐村竄沙嶺進行騷擾。當時有村婦被匪兵強姦。日寇暴行引起村民們的公憤,陳立如、陳秀金等發動村民與日寇搏鬥,打死日兵二人。夜間鬼子大隊人馬圍村搶奪燒殺,村民五人被殺,許多人家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劫後全村只剩下一百三十餘戶,不足三百五十人。

陳氏屬古靈陳系脈。明洪熙元年,仲享從縣南岱邊遷來,為沙嶺陳氏始祖。外遷地有臺灣,旅居國有美、英、日、新加坡等。

解放後,發展農牧副業,利用水庫和長裏溪湖水灌溉山籠田,開闢山園種果樹和蔬菜五百七十多畝。現村辦養豬場三個,養牛場一個。興辦塑膠製品廠、翻砂機械廠、服裝廠、水泥瓦廠、軋鋼廠、石料場、機磚廠和建築隊等。還有一部份人在本省和上海、南京、武漢、浙江、雲南等地經商。

建設新村多數村民遷入新居。公路暢通,部份村民備有小轎車,普遍有摩托車,服務隊的運輸車。

利用祠堂舊址改建禮堂。1997年建老人會。1998年在黃山(即青蛙山)建青年活動場所日月山莊。

1993年冬,建小學教學樓二千三百平方米,填平二千平方米魚塘建操場。

廷璵 字傅山。清武舉,山東濟寧州河標守備。

挺成 福建省地方稅務局副局長。

振遠 陝西省西安博物館館長。

曼升 廣州農業大學教授。

 

13.5 丹同

閩沙村轄自然村。舊屬昌化鄉崇仁裏,元為十七都一圖。四鄰南半嶺山,北華蘭村,東下鄭村,西沙嶺村。

始祖明朝由陳店村局裏房遷入,屬玉溪系,已傳十五世。

 

13.6 江田涸

大鶴村轄自然村。舊屬昌化鄉崇仁裏,元為十七都,大漏境。是海濱的一個漁耕小村。原擁有耕地,建機場和修公路等徵用後,農業收入比例下降,轉向發展漁副業和經商打工。

陳姓初祖德詩、德思兩兄弟是南陽阜房恕裔,于清嘉慶四年遷入,故村取名“江田涸”沿用至今。道光廿九年從嶺頭涸遷來一支。光緒廿五年從塘下遷來一支。

1954年從鵬陳遷來一支。1956年從陳店遷來一支。

 

13.7 鶴上涸

大鶴村轄自然村。舊屬昌化鄉崇仁裏,元為十七都。東濱大海西至大鶴林場,南鄰孟樓頂,北接象鼻山。

始祖約于一百一十年前由漳港鎮洋邊村遷入。

群眾習俗,多信奉白馬忠懿王和沙帽洞大姐。

 

13.8 九陳涸

大鶴村轄自然村。舊屬昌化鄉崇仁裏,元為十七都。四鄰東劉朱涸,南林朱涸,西湖濱林,北七小姓。

始祖其豪,屬太常陳元賢裔孫,明正德間由麟墩遷來。

經濟以農業為主。

 

13.9 七小姓

大鶴村轄自然村。舊屬昌化鄉崇仁裏,元為十七都。東接大鶴林場,西毗湖濱村,南至九陳涸,北連文嶺鎮潭趕兜。

始祖由漳港鎮洋邊村遷來。

農業經濟,種植蕃薯、花生、蘿蔔等,生活較艱苦。

 

13.10 丕寬頂

大鶴村轄自然村。舊屬昌化鄉崇仁裏,元為十七都。四鄰南三角下,北樓頂,東濱海,西五隻魁。主要作物西瓜、菜頭、蕃茄、花生等。村民經濟來源主要靠在外經商。

始祖丕寬,由鶴上玉溪陳遷入。又有從江田遷入。

春官 福建農學院畢業,教授。

日泉 福建農學院畢業,現任湖南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13.11 三角下

大鶴村轄自然村。舊屬昌化鄉崇仁裏,元為十七都。東瀕海,西、南鄰機場,北靠葫蘆山。除田地、山地外,有兩泓湖水,面積一百餘畝。田地種水稻、蕃茄、西瓜、花生,山地栽龍眼、橄欖等果樹。辦有牛奶廠、紡織廠。

始祖玉溪系陳茂,由陳店遷入。

六十年代全縣沿海興師廣造木麻黃,試點村就選定在本村。後來沙灘桔子紅的景色也是展現在這裏。

 

13.12 乾流蚱

新村轄自然村。原屆鵬謝村,因國際機場建設征地,拆村遷新村落戶。

陳姓由陳店遷入。已傳五世。

 

13.13 過洋店

湖濱村轄自然村。舊屑昌化鄉崇仁裏,元為十七都三圖,龍峰境。四鄰東八南厝,西蔡宅,南東卓,北湖東裏。

始祖仲甫自鶴上玉溪陳遷湖東裏,因人丁衰微又有陳店村郭裏遷入幫旺。外遷福州企頂吉祥山,連江縣三沙。

本村有縣級保護文物一處。即龍翔峰豹變岩刻字。龍翔峰山崖崔嵬,有巨石可坐數十人,前人讀書於此而後登第,故峰名龍翔,岩稱豹變。兩幅刻字對峙而立,“龍翔峰”楷書直行,“豹變岩”橫幅楷字,均完整可讀。為朱熹所題。

蘇貞 女,福建醫學院畢業,福州晉安醫院主任醫師。

 

第十四輯

14.1 金峰鎮

長樂市轄鎮。位於長樂東北部,周邊與文嶺、潭頭、鶴上、漳港、湖南五鎮相鄰。面積二十九點八八平方公里,是長樂經濟重鎮、商貿旺鎮,是福建省名鎮之一。

金峰本街原名甘墩,別稱爐峰。東面有山形似香爐,前人曾以古刹皇恩寺“鴉池通玉井,鏡石照金峰”之對,而把爐峰雅稱金峰。

民國時期金峰鎮是鎮公所駐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49年為長樂縣第三區駐地,統轄金峰、文嶺、梅花、潭頭、湖南等地一百多個村莊。1958年 9月成立金峰人民公社。1962年複設金峰鎮,但仍屬金峰公社轄。1984年 9月恢復鎮建制,鎮治設在金峰村。現轄二個居委會、一個街道辦事處和十九個村,常住一萬九千多戶,六萬多人,其中布有陳姓五千三百九十多戶二萬一千七百多人。另有外來人口約三萬人。

半個多世紀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金峰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85年成為全省首批億元鎮之一。如今以其歷史形成的區緣優勢、雄厚的經濟實力、發達的鄉鎮工業、繁榮的集市貿易、完善的基礎設施,躋身福建省綜合實力百強鎮、沿海規劃試點鎮、星火技術密集區試點鎮、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的行列。

金峰商貿歷史悠久。康熙年間即已開闢街市。明末形成長樂北鄉一百零八村農副漁牧林和手工業產品集散地,市肆如林,商賈麇集。晚清,在北港道頭設“十六甲”(搬運社),從事貨物商品搬運的“甲哥”多達數十人。雖然城市建設和商貿活動在日軍佔領長樂期間遭受過嚴重破壞,“極左”思潮氾濫時也深受“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干擾,但其曲折而頑強挺進的發展歷程卻是不可逆轉的。七十年代拓建振興路,八十年代建成綜合市場,九十年代新辟臚峰大道和獨具地方特色的臚峰市場。

城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建成十一萬伏變電站、日供水量一萬噸的自來水廠,郵電大樓、一萬五千門程式控制電話、衛星地面站、文化娛樂中心、長樂第二醫院病房大樓等一批高檔設施投入大建設,使金峰鎮品位進一步提高。

金峰是鄉鎮企業的發祥地。1986年著名社會活動家費孝通教授通過實地考察,稱喻金峰鄉鎮企業是生機勃發的“草根工業”,並把它的發展模式,與溫州模式、蘇南模式相媲美。現已形成化纖、棉紡、緯編、經編、染整、機織、服裝等大項。金峰經編成為全國經編產品主要生產基地之一。上規模的企業數十家。利用外資和出口創匯成績斐然。

金峰民間紡織業素來比較發達。早期是婦女手工織造。明代織吉貝布、夏布、麻布已成為婦女的家庭副業。至民國更甚,志載:“婦女于中饋之暇,則事紡織,深夜行裏巷中,必聞機聲軋軋”。晚清時,三星、華陽等村成為紡織店中心。即使在抗戰時期,仍增設作坊,產帶仔、汗巾、興化巾、愛國布。夏布更是長期大宗輸出產品。三星、塔光、後團、華陽的夏布,與梅花吉貝布、蕉嶺的蕉布,皆聲名遠播。清後期,華陽村出了“闖蘇州幫”,專門至蘇州一帶販賣織布,有的甚至形成紡織世家七八代相承祖業。1943年至1944年,三星村陳姓代良、賢梓、孝明、孝華等相繼發起組織成立紡織生產社和夏布生產合作社,金峰成為全縣紡織業中心。解放前夕,染坊發展到十一家,工藝有青染花、多色套染等,所產“龍風朝牡丹”被面、床帳,一度紅遍城鄉。1951年12月,金峰紡織社率先成立。從此金峰紡織逐漸發展成為拳頭產品和支柱產業。鄉鎮企業大發展之時,紡織業占工業產值六成以上,其中經編一枝獨秀,機台擁有量和產品產量高居全省之冠。輻射力強大的金峰紡織城現正在建設中。

交通運輸四通八達。水路陳塘港主港為北鄉水道咽喉,早年船舶直達金峰街。五月端午,北鄉數十村百來條龍舟出塢競渡,港面羅鼓喧天,岸上觀者連綿數裏。建于宋宣和年間的七星橋,為跨陳塘港的七孔長橋,又名仙橋,今為仙橋古跡。現在陸路交通發達。以寬五十五米,長五千四百米的臚峰大道為主骨架的新城區路網已形成,該路網與國際機場公路相銜接,五公里進機場,十八公里至長樂城關,二十公里到琅岐經濟區,二十五公里達松下港,五十公里抵省城。本鎮千輛各類機動客貨車,繁忙往返於周邊鄉鎮縣區和全國各地。車輪滾滾,人流、物流、財流、商品流和資訊流,源源不斷地薈集於臚峰山下。

金峰文化教育,有久傳於民間的筆墨紙硯故事,有建於明崇禎七年的龍洞書室,建於清光緒二十一年的臚峰書院,抗戰勝利後創辦的私立德成初級中學等。今日的學校,遠非昔日可比。現在這裏已成了城關地區外長樂市又一個教育重鎮和發展中心。五十年代建于上陳山的長樂第二中學,八十年代建于金峰村的金峰中學,九十年代建于華陽村的華陽中學、金峰中心小學、中心校二部,以及近年集資千萬元建在臚峰大道開發區的新金峰中心小學,都是長樂市上規模上檔次的學校。周邊星羅棋佈般還設有華陽小學、塘下小學、塔光小學、陳墩頭小學、風洋小學、華恩小學、藍田小學、三星小學、陳店小學、後團小學等衛星校。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

金峰名勝古跡有越王山、爐峰、皇恩寺、臚峰書院等。

越王山

山高聳,周圍三十裏。傳越王勾踐七世孫無疆,與楚戰不利,諸族子弟散處南海,此為其一。山上建有越王廟。山北有西石岩,有大旱不涸的浴光池,有建于唐天複二年的岩泉報恩寺,寺下有宏源洞。又有石岩崢嶸,大書“天子萬壽”者,是萬壽山。平洋突起,為群嶼之冠者,是冠嶼山,宋人勒“龍石”二字于石。周近高出諸山的是太常山,這裏是太常陳的發祥地。太常峰建有常峰寺。

爐峰

又稱臚峰,是長樂名山之一。雄姿巍然屹鎮之東,古時“常出雲如煙”,設有抵禦外寇的營寨,在被冷落了許多世紀之後,這裏成了人民軍隊駐地。在人民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這裏成為金峰老人晨練的場所。1993年歲末,部分退休老人自發組織鶴齡崗理事會,發動捐資於1994年建成了夕照亭,1996年再建朝陽閣。在此基礎上有計劃地進行臚峰公園建設。

臚峰公園落位臚峰山,規劃面積五十公頃,是集觀光、遊覽、娛樂、健身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首期景觀主建築冠峰樓,高二十五米,五層,現代材料仿古結構,宏偉壯觀。“冠峰樓”三字由著名書畫家潘主蘭書題。

皇恩寺

建于梁太清元年,唐鹹通九年賜額。該寺由來於一個傳說。相傳古代有一皇后,患癱毒症,百藥罔效。夢中有神仙指點,須取鴉池之水敷療。帝命太監察訪,取水敷之,果然神效。帝查鴉池旁別無餘物,唯一小廟而已,即賜金擴建,敕封皇恩寺。

皇恩寺擅一方之勝。詩詠甚多。紹聖進士陳之邵詩句:“望斷四天春野闊,夢回一枕夜濤寒”。監察禦史朝散郎陳毅詩雲:“樓殿參差倚白雲,菩提枝老掛金新。門開海國多留月,地接梅林早見春”。

臚峰書院

在臚峰山西麓(今金峰中心小學內),清光緒二十一年,由同善社同仁陳熙春等募建。今存臚峰書院橫額石刻。

善和 湖南省株州冶煉廠高級工程師。

國祥 北京空軍醫院副主任醫師。

維平 高級農藝師。

 

14.2 三星

金峰鎮轄村。又稱三星橋,舊屬芳桂鄉,元為二十一都四圖,塘福境。地緣位置優越,處金、梅、潭交通紐帶,金峰長途汽車站始發站,福州至金峰終點站,開發區中心商貿雲集地段。東是金峰街,西與首峰、聯開等村接壤,北連集仙村,南臨前林村。俗有“前三星,後七星,中為太子星”的傳說。陳姓,熹裔,於南宋鹹淳九年遷三星橋,迄今傳二十七世。

祟銘 一世祖,號存耕。咸淳初國子生,宋亡,隱居不仕,閉門謝客,以節終。

大倫 字有連。乾隆二十四年武舉。

冠榮 字九鼇。同治元年舉入。

觀型 三星橋人,省居。光緒八年武舉。

寶銓 三星橋人,省居。光緒二十年武舉。

用初 發祥居星橋東房。

用作 用初弟,發祥居星橋西房。

用才 用作弟,遷居文嶺鎮東房。

用羽 用才弟,遷居鄰里,發祥不明。

廣論 遷居霞浦縣牙城。

世積 遷居霞浦縣城關。

世各 遷居霞浦縣城關。

本佑、本立 遷居福州太平山。

本暢 由馬江船廠出力,給六晶頂帶。

國蔭 畢業于黃埔軍官學校,曾任國民黨陸軍司令,遷台,已故。

尚友 字兆璜。原國民黨海軍艦長,現居上海市。

桂菊 1997年牽線塔橋,為金峰鎮文教衛生事業集資人民幣四百八十萬元。

文信 留美博土。

永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畢業。福建《婚育導刊》雜誌社副總編、主任編輯,福建省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會員。

星橋先祖重視文化教育,七世叔高建書齋,置有書田,資助子孫勵志攻讀。現辦有小學。

半個多世紀以前,全村僅有三百餘戶,千餘人口。男耕女織,經濟落後。合作化以來,特別在改革開放以來,農工商並舉,農業大興水利建設,旱澇保收。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弱。工業以紡織業和塑膠業為主,工廠林立。還有近百人外出辦軋鋼廠、開店鋪。工商收入占總收人的三分之一強。百餘人出國發展,外匯收入亦占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經濟達富裕型小康水準。

最大的景點是新村的開發。新村分東西兩部份。東開發區是金峰鎮新區的一個組成部份,位於金峰鎮第三公路西側與本村舊區相連,面積百餘畝,現已建成樓房二十三座,店面百餘間,上層為單元式住房。三星大廈,是村委會所在地,後側緊靠省閩運汽車站,用地近十畝。西開發區位於星橋村西部,金峰鎮西環路,現已建成,路寬二十四米,南至首峰村,北接東宅村。西環路的兩側約有四百畝土地已劃為金峰鎮開發區。開發成功後,本村地理位置為金峰鎮的中心。“辟穎水千秋事業,撐星橋半壁江山”。意義重大,造福子孫。

星橋古跡有三星橋、唐福溝等。

唐福溝,建在三星橋。清順治年間,裏人陳養志捐資買田四十四畝開鑿,兩頭設立閘壩,上涵嚴湖,下禦陳塘港鹹潮,潤田四十八頃。

三星橋,原名三間橋,宋慶曆五年裏人陳智充建,共三間,長五丈,闊六尺,北接七間橋(今為七星橋),南達雄橋。

化鯉橋,在唐福溝上,北連真武廟。乾隆十七年裏人陳文房捐建,長六丈,闊七尺,共三間。
真武廟,雍正元年,星橋東房始祖用初鼎建。1998年以桂興、桂菊、敦枝等人宣導重建。

白馬王廟,在星橋西萊壋,始建年代失記,祀白馬王。1994年裏人桂蘭宣導擴建,今又行重建。

 

14.3 後團

金峰鎮轄村。又稱厚團,舊屬昌化鄉祟仁裏,元為十七都六圖,後團境。位處鎮治之南,北鄰鳳山鄭朱、濱澗湖,西毗仙高,東連湖南仙宅、蔡宅,南與蔡朱接壤。

按地理區劃,後團陳分成東、西、中三房。東房稱東陳,以農、商、工為主,出國較多。西房稱西陳,以工、商為主。東西房上祖與蔡朱金蘭結義,四鄰和睦相處。一世祖思文,約於宋朝從鶴上東倉遷入仙山后塘。又一由陳店村遷入,置東西兩房之間,稱中房。遷出的,東房遷三星石洋、連江奇達,西房遷霞浦。

後團是超億元村。企業家陳坤官,是福建省新中亞小黑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其主要產品有小黑子礦泉水、麥片等。

村民生活較富裕。教育普及,辦有完全小學一所。

古跡有建于宋代的狀元府、跑馬場,東湖狀元池,風髻塔遺塔基,清代鳳儀寺、真武廟、大王宮和陳氏宗祠。

誠之 字景明,仙山人(即今後團),寓居福州鼇峰坊。少讀書於九仙山,師從林之奇,榜書齋曰“匯征”。宋紹興十二年壬戌(1142)賜進士及第第一名。曆官至樞密院事,端明殿學士,出將入相,于高、孝兩朝榮寵莫比,為宋室名臣。獨其廷對主和議。晚年敕賜在本村風儀山建狀元府,在省垣建鼇峰坊。事詳《宋史》。

賓  字彥光,誠之弟。紹興二十—年辛未(1151)進士。泉州教授。

端友 字士會,誠之侄。紹興二十七年丁醜(1157)進土。鄂州司戶。

峴  字汝仁,誠之子。與端友同榜進士。四川制置使。開禧三年,以秘書監出任廣州知府。著《海南志》十三卷。

士表 峴子,嘉泰二年壬戌(1202)進士,知岳州。

士修 字敬卿,士表弟。嘉定十六年癸未(1223)進士。

著  士表侄。嘉定十六年癸未(1223)進士。

成  字朝靜,一字仰山。雍正元年恩科舉人。龍岩州學正。立品端方,課士有法。學前公地久被占,詳複歸學,歲收租錢三千余金,資鄉、會試,士類戴之。

騰溶 字尚溶。咸豐五年武舉。

秉乾 字健行。留法。曾任福建師範學院系主任。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