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長樂陳氏鄉情 《五》

作者:  來源:長樂市海內外陳氏文化聯誼會  更新時間:2013年01月12日

長樂陳氏鄉情 《五》

》《》《》《》《》《》《》《》《》《》《十一》《十二》《十三

4.4 洋尾下

上洋村轄自然村,舊稱陽夏,屬二難鄉,元為崇聖裏,二都二圖。地處縣城西南。東連首占村,南過江與塘嶼村交界,西、北隔上洞江與營前鎮馬頭村、長限村相望。

村居陳、鄭、黃、趙、楊、林、謝、劉、高等姓。陳姓始自岱邊,現僅留數戶人家。遷外的有福州、閩侯、吳航鎮等地。先前遷閩縣南通陳厝村,現已衍祥二千多戶近萬人口。

洋尾下村後陳坑嶺、江滸陳坑道頭、江山寺暨陳烈“江山第一”詩碑,是存史名勝。

轉  字朝舜,號為治。梁開平中舉諸科,任潭州通判。後唐清泰中由岱邊遷陽夏,致仕後構小穸于縣南鼇峰,號縣南道士。長子岱,字崇衡,居岱邊;次子岌,居陽夏。

岌  字崇高,轉次子。宋景德中舉進士,官至御史大夫。生七子,其子孫在宋高宗、孝宗兩朝,甲第蟬聯,一門七進士,世稱“七條金帶”。後因朝廷朋黨紛爭,被誣陷抄家,族屬星散。

烈  字季慈,少讀書,苦不能記。一日讀《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忽悟曰:“心未放,何以讀為?”閉門靜坐百餘日,以求放心。後遂一覽無遺。性至孝。平居端飭,遵古禮,禦童僕如對賓客。鄉里人敬之,冠、婚、喪、祭,請而後行;每訓子弟,必舉烈言行以為式。從學者,常數百人。與同郡陳襄、鄭穆、周希孟稱海濱四先生。慶曆初,預鄉薦,黜於禮部,遂不復踐場屋。至和間,天章閣待制曹穎叔知福州,薦於朝,授試校書郎,充本州州學教授,烈三表請辭。嘉佑三年,翰林學士歐陽修薦授太學博士,授安州司戶參軍,召為國子監直講。均未就任。安貧力學,積四十年,著書數萬言。元佑元年特授宣德郎致仕。次年充福州府學教授。就職,不受廩俸,鄉里饋贈不取,敝衣糲食,處之裕如,稍有餘,悉以濟貧。

   烈操節守行,報言敢說。嘗與蔡君謨同研席,後君謨出鎮福唐,束吏治民,毫髮不容。一日烈往見之,維舟亭下,聞其嚴察,不往謁。但留詩而還。吏不敢隱,錄詩呈公,自是少霽威棱。

   元豐中,劉待制瑾為守。元夕,不分貧富,每戶科燈十盞。烈以詩題鼓門大燈籠雲:“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聚哭。風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無妙曲。”瑾聞,罷而謝之。

   盱江李覯,一日與烈同赴蔡君謨飲於道山亭。蔡襄執生徒禮,命正春營妓佐酒。酒數行,妓方歌,烈擲杯案上,逾牆而遁。覯賦詩戲謔曰:“山鳥不知紅粉樂,一聲檀板便驚飛。”

   烈嘗建江山第一樓于二都翁山為讀書處,並書“江山第一”詩記勝。詩雲:“第一江山亦壯哉,仙居何必問蓬萊?墩迎半占飛來鳳,樹繞瀛州翠似苔。”狀元李騏亦有詩詠:“飛構巍然勢欲騰,無邊光景與時增。簾前綠水歸帆遠,窗外青山對幾憑。萬壑松聲來戶牖,半天月色映銀燈。書閑偶躡空梯迥,獨快先登第一層。”碑現存立陽夏江山寺前。

   烈著有《孝報經》一卷。卒于宋元佑六年,享壽七十有八。墓在溪湄村西園山,為縣級保護文物。生二子,長子丞,字一水,遷居省城郎官巷;次子璁,字源芳,居陽夏。烈祖籍潭頭沙堤,祖世明,父元善。烈于景佑間遷居陽夏,有宅第。縣誌存歐陽修《薦教授陳烈充太學博士劄子》、陳襄《薦直講陳烈不次任用劄子》。

惠  字元恩,紹興十八年特奏名。太常博士。

夢兆 字元吉,紹興十七年省元,乾道五年特奏名。

桂  字起詵,乾道八年壬辰(1172)進士。官起居郎。

得華 字以輔,夢兆子。淳熙元年甲午(1174)進士。樞密使。

伯昂 紹熙元年特奏名。直龍閣左司諫。

肇元 慶元五年特奏名。秘書郎。

熊之 開禧元年特奏名。承務郎。

敬之 熊之弟。嘉定元年特奏名。大理寺評事。

熙之 敬之弟。開熙元年特奏名。承奉郎。

學裘 大德三年諸科,左司諫。

淼  大德十一年諸科,漳州司戶,知本縣。

恬  至治二年諸科。石城主簿。

清甫 元延佑四年舉人。長汀縣尉。

伯仁 浙江省農林局黨委書記。

一清 華能福州火力發電廠副廠長。

起濤 曾任福建省總工會副主席。

 

4.5 禮元

首占鎮轄村。東鄰琅峰,東北接赤嶼,西界大象山,南連琅岐。轄禮瀆、大田元等自然村。

域內築有大坑裏水庫和大田元水庫。

始祖昌泰,由江田南陽遷閩侯青鋪,後遷禮元;用明,亦由江田遷禮元。外遷漳港、福州、福清吳田。村人外出做工的較多。

 

4.6 佑林

首占鎮轄村。又稱幽林。舊屬二難鄉信德里,元為三都二圖。周邊北

燈銓 福州大學教授。

 

4.7 山腰

赤嶼村轄自然村。四鄰南赤嶼,北塘嶼,東黃李,西倚雞籠山。

村民有陳、王兩姓。陳姓始祖蓋喬,本貫興郡涵關,遷來已傳:二十三世。村民從事農業和機磚生產。

 

第五輯 玉田篇

5.1 玉田鎮

長樂市轄鎮。位於市西南部,閩侯、福清、長樂三縣交界處。東與古槐接壤,東南與羅聯、福清洋下交界,西毗閩侯青蘭圃,北鄰首占。俗稱白田。1949年 9月為縣第五區。1958年成立玉田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設鎮。鎮人民政府設玉田村。

面積五十四平方公里。轄十一個村。總人口四萬多人。其中駐在坑田、陳店、大溪、上埕、琅岐、前汀、老鼠洋、宅園、判院裏、東渡、上園、阡中等村點的陳姓人口占二千三百六十戶一萬零二百二十人。

境內東、西、南三面群山屏立。九龍山狂牛嶺有龍潭,俗名水淳湟,吐納瀑布其深不測。明成化間亢旱,裏人車水溉田,內現“毗濟潭”三大字,傳為朱子所書。玉田山地產蕉草,可用以織布。雙奶山景標“雙奶浮青”,為六裏四景之一。八社黃晶嶺、龍廣墓、蓮角山等山高林密。鼇峰山有古刹、仙人厝,峰巒層迭,人煙罕至。抗戰期間抗日遊擊隊活躍在這一帶,培育造就了玉田、桃源、大溪等革命基點村。龍廣墓農場曾經作為閩中遊擊隊和閩中軍分區的補給基地。桃源村支部,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樂建立的最早的黨支部。大象山及岐脈琅崎山、三十六灣山、五禽山、金獅山等,因其峭拔雄奇而稱“五虎”。九龍飛瀑、蓮花石、八仙石、鬼衙洞等多達十八景。黃龍宮、龍福宮、泰山宮、清峰寺、觀音閣、廣澤寺等五虎古跡,多已圯。琅尾港,明代便有水運達營前、馬尾、魁岐、福州等地。“福長號”便是在上洞江行駛的第一艘汽船。港岸浦坳上溜溜桔林,密匝匝可藏百千人馬。五十、六十年代高峰期,種植面積七百多畝,植株近三萬五千棵,產量九百多噸,遠銷上海、杭州、廣州、香港等地區和蘇聯、東歐等國家。1941年 8月閩中遊擊支隊組織的抗日伏擊戰,斃敵馬營警備司令中島及其官兵四十二人,戰場就在琅尾港。1990年在這裏興建了琅尾港抗日伏擊戰紀念碑和紀績亭。

在欽仁裏古嵐山,保存有螺州陳方伯景亮墓,為市級保護文物。景亮字孔輔,號弼大,清道光刑部尚書陳若霖次子,進士出身,歷任兵部郎中,陝西督道,山西鹽運使,按察使、布政使,咸豐七年升雲南布政使,居官清正,有賢名。其墓由光緒進士、內閣中書謝章鋌撰墓誌銘。景亮長子承裘字孝餳,號子良,咸豐元年進士,官刑部主事,為附葬。“七子六登科”、“父子叔侄兄弟六進士”的故事,就出在螺州這一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其源脈出自鶴上玉溪陳。

玉田農業基礎雄厚。北部閩江支流貫穿千畝良田,種稻旱澇保收,種薯,種蔗,種大蒜、香梨瓜,產量和質次皆勝一籌。浦坳、丘陵、山坡地尤適於種果。二月桃花春,三月枇杷出好世,五月蟬兒“知了――知了”叫,又報荔枝早登場。在歷史的行進中,玉田荔枝,琅峰桔子,桃源蜜桃,阡中枇杷,大溪大蒜、西埔涼薯等都曾馳名于一時。改革開放新時期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亦工亦農亦商,辦茶廠,辦鞋廠,辦機磚廠,富了數以千計的昔日窮棒子、貧困戶。

1984年和1986年,玉田茶廠生產的“樂峰”牌特級、一級、六級茉莉花茶,兩次評為福建省優質產品。目前主導產業是制鞋業,其產值占全鎮工業產值的三分之一。長樂第一制鞋廠生產的“矯健”牌沙灘拖涼鞋,1989年和1990年獲福建省優秀新產品獎,評為省優新產品和部優產品。玉田街經拓寬、改建,商號林立,百貨雜陳,成為長樂重要的集鎮商業街之一。教育文化事業隨之發展,全鎮布有十二所小學、一所完全中學、二所初級中學和一所中心幼稚園,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

玉田原有七星墩(現墩已墟),該墩陳景著,原名堤,永樂十三年乙未(1415)廷試第三人,以探花授翰林編修,預修《大典.四書五經性理大全》。以母老乞便祿養,改福州教授。著有《儀禮舉要》三卷和《碎金集》。卒葬螺峰山。

海官佛 閩中遊擊隊西區分隊隊員,1947年犧牲。

國惠 福建省協和醫院主任醫師。

本祿 福建省立醫院主任醫師。

永傑 西北工業大學飛機系畢業,福建省東南造船廠高級工程師。

 

5.2 坑田

玉田鎮轄村。舊名瓊田,屬二難鄉嵩平裏,元為四都一圖。處玉田鎮東北部,東倚神眉山,西連老子洋,南鄰秀風村,北接首占鎮佑林村。

村雜姓,以邱姓居多。上街陳姓與林姓混居。坑田街古時為長樂西部南北水陸交通樞紐。上洞江繞村墟而過,公路未開發之前,水路客貨運輸繁忙。抗戰時期這裏設有坑田鹽運站。

本村陳氏多自江田遷來。明天啟間林柄房榜眼派鴻遠遷入一支。明末清初克則一支。雍正間上杭房昌九一支。乾隆間溪湄阜房陳修園胞兄廷邁一支。嘉慶間周東房有發一支。以上各房各支均屬南陽派系。外遷有福州、三明等地。居臺灣省的,其中有經商五兄弟仲傑、明棋、明銓、陳鐸、明鏡。旅馬來西亞經商有金潼、金福、金花三兄妹。

從較早組織互助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多以主營農業為生計。進入八十年代,部分村民外出經商辦企業,或在福州、三明經營服裝業,或到廣東、深圳等地辦機磚廠。

民國二年在坑田薇峰閣辦有公立薇西初等小學校。現村辦有小學。

祖乾 字紫臣,省居。光緒十五年舉人。

祖謙 字儀臣,寓福州水玉巷。光緒十九年舉人。三十三年應杭州府知府卓孝複之聘,佐府幕,以才幹稱。民國三年署理松溪縣知事,卸職後不復出,曾選任福建省參議員。

嘉靖年間,坑田建有微峰寺,七層實心石塔,並重建坑田橋。

 

5.3 陳店

西埔村轄自然村。舊屬欽仁裏。東鄰雲居裏水庫,西與西埔黃姓接界,南靠福淺山,北與西社村毗鄰。

本村有陳、黃兩姓。陳姓約在清康熙年間由鶴上玉溪後阪房遷來,衍傳十五世到清末已發祥幾十戶,到民國中只剩六戶。

長期以農業為主業。改革開放後,許多人外出打工、搞建築、辦機磚廠。

村辦小學一所。

 

5.4 大溪

玉田鎮轄村。舊屬紹惠裏,茂山境。後屬羅欽鄉。位處玉田鎮中部,東連東渡村,南界桃源村,西鄰閩侯青圃,北與阡中村毗連。轄有大溪、十八石、羅裏、風嶺山、以美厝、新樓、唐厝樓、鼇峰樓等自然村。

大溪亦稱龍溪,因溪流闊大,故稱大溪。東南部為平原區,閩江支流上洞江源頭出自本村赤岩山。西北部峨峰山、青圃嶺、雞種山、風嶺山等群山屏立。風嶺山建有寶林寺。山村林木蔥郁,景色秀麗。

大溪村由陳、馮、卓、林、李、唐等多姓和睦安居。經濟以農業為主。解放後修有寶林裏水庫。農作物有稻、蔗、薯、茶,蔬菜有檳榔芋、大蒜、番茄,水果有枇杷、龍眼、香蕉等。

陳姓解放前一百三十多戶遷往福州水流灣、文藻山,開家俱店的約居半數,有的在下杭街開木板行。

遷入的陳姓,一屬顯裔,諱伯宗字孝元,元至元二十一年(1361)自澤裏徙大溪築室落居而為初祖。後陸續衍於本村的溪前、下底陳、鳳嶺山、以美厝、新厝等五處。又一屬岱峰潤裔岱南陳,宋紹定間由岱嶺陳厝遷岱南湖山,民國中仁字輩仁本由湖山再遷大溪,衍傳六世,到今信字輩。在鳳嶺山赤爐坪建有義舉樓,六扇五風火牆,為祖廳。抗戰後期,閩中遊擊隊分部曾利用此樓組織抗日活動。現村民已下山建了新住房。赤爐坪義舉樓祖廳、祖墓和老柏樹尚存。

民國早期設有國民學校,解放後擴升為大溪小學。1988年創建了玉田初級中學。

開根 福建省農業廳助理巡視員。

雲生 三明市商業局局長。

金珠 福建省婦聯幹校校長。

 

5.5 上埕

王田村轄自然村。舊屬欽仁裏。東靠觀音山,西接閩侯縣界,南鄰西社村,北接閘青公路。主業栽種蔬菜。

上埕陳始祖是珠湖忠裔分支,於明末清初由珠湖福房遷入。

光新 福建省財政廳教育處處長。

 

5.6 琅歧

玉田鎮轄村。舊屬紹惠裏,後屬琅峰鄉。合作化時屬大溪鄉。現有前汀、山尾、老鼠洋等四個自然村。西靠琅岐山主峰,東北鄰山尾、前汀自然村。西南接阡中。

村民世代務農,只有極少數外出謀生。

陳姓居琅岐主村,系南陽陳謨後裔,于明崇禎七年由廣東省汕頭市平石村迂回琅歧。

村前一片平原,閩江支流上洞江從本村經過直通玉田。水運方便。潮水漲落,土地肥沃。解放後,興修水利,平整土地,使兩岸水田旱澇保收。洋蔥和豆類等蔬菜作物,同步發展。山地大片培植桃李等果樹。

村辦琅岐小學。

君理 清嘉慶年間中武舉,用一把長丈餘重一百八十斤的大刀。此刀在大煉鋼鐵時熔化煉鐵。

貴欽 福建省廣播電視廳廳長。

劉佛 歷任長樂縣人民政府第八屆副縣長、長樂縣人大常委會第八屆至第十一屆副主任、代主任等職,現為長樂市海內外陳氏文化聯誼會顧問。

永瑞寺,建在琅岐山上,兩座八扇七,一供奉如來三寶,一供奉五顯靈公。經八十年代修繕。上官廟,位在琅岐陳氏宗祠後面,內供奉上官爺。

琅岐粵東陳氏宗祠,建于清嘉慶二年。

 

5.7 宅園

琅峰村轄自然村。舊屬閩侯縣紹惠裏,1934年劃屬長樂縣轄。座落玉田至營前公路旁。東鄰琅尾,西鄰琅岐前汀,北靠琅岐山,村前有外江通往琅尾港。

陳姓屬江田下杭房,約在清嘉慶間由曦遷來為始祖。田園主要耕種稻,薯、茉莉和蔬菜等。部份村民外出辦機磚廠。

南陽陳氏支祠建於民國十年。

境內尚有岐山寺、泉潮寺、鎮海樓等遺跡。

增  字有謙號錫夫,省居。同治元年舉人。

 

5.8 判院裏

桃源村轄自然村。舊屬閩縣欽仁裏,1934年劃歸長樂縣轄。位於玉田鎮至營前公路側,東北向是桃源鄭姓,東朝公路,背靠桃源山。始祖屬三桂一支系雙江陳後裔。清乾隆間,由漳港洋邊村遷來。主業農業。

據祖傳本村出過二位進士。

村前有塊倒水流的空地,據傳是判院裏祖廳,六(木+扇)五,三落直透。四十多年前毀於火。

 

5.9 東渡

玉田鎮轄村。舊屬二難鄉嵩平裏,元為四都二圖。由東渡、秀鳳、瓊琪等自然村組成。東鄰古槐鎮前塘村,西鄰玉田村,南鄰羅聯鄉吳莊村,北鄰坑田村。轄有東渡、秀鳳、瓊琪店、大南洋、小南洋等自然村。村建有麒麟山水庫。村民以農為業,兼種果、養殖、外出經商、開辦實業及勞務工作。設有東渡、秀鳳兩所小學。

東渡陳始祖彥通,字則久,號麟角,系玉田七星潭始祖純厚九世孫,明洪武八年自七星潭遷來東渡月爿池。十八年嘗重修楊大使廟前大使橋。傳至十四世思潤於嘉靖五年遷閩清池園鎮,二十世蒙於康熙十五年遷感恩娘宮裏。

秀鳳村陳氏三個支系,一支東渡則久系,一支系於清康熙間由青橋取青陳上宅房喬瞧遷入。另一支由南陽江田林柄西園系朝朋,約於清朝遷入。秀鳳古稱(木+臭)縫,屬嵩山境。境內有嵩山,今敏山,天馬山。山間有清水潭,上午出雲下午雨,下午出雲三日內雨。有噴珠岩,清泉曆落由石竅中噴出。諸山之水匯為(氵+廠+黑)溪。

隹  字守赤,康熙間以軍功累擢任浙江副將。

鼐  字宜齊。乾隆十八年舉人。任天河知縣。父嵩生,乾隆四十二年贈修職郎。

萼芬 字(氵+廠+黑)川。咸豐六年丙辰(1856)進土,授內閣中書。同治二年補中書缺,署侍讀,旋以截取同知選雲南阿彌州知州。時回氛方熾,公在軍旅佐大吏兵機,總督內岑公委辦厘局供軍需,故未赴知州任。回患少熄,留辦理善後事宜,積勞得重聽疾。旋丁內艱歸,服闋,養父,家居不出。光緒三年,知縣徐承禧禮延吳航書院主講席,倡捐數千金,以增諸生膏夥,修學舍,邑文風為之一變。父歿,益無複進取志,惟留意於善舉,如義學、鄉約、水利、蠲賑、育嬰、砌橋、種樹、修造廟宇諸事,必踴躍為倡。光緒十八年閩浙總督譚鐘麟聘主鳳池書院。曾倡議重修東渡楊公祠。

壽圖 光緒十五年武舉。

鵬升 光緒十五年武舉。

韻珂 字孫珍,號玉溪。光緒十五年舉人,授國史館漢謄錄,調廣東東倉鹽大使。為人品方行潔,見義勇為。東渡之東為閩、長、福三邑交界地,無賴者恒于此肆劫掠。公請於大府,擇蕉嶺地設保甲局,自是前弊盡絕,行旅便之。三邑之民祀公神位於保甲局後院。

依美 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八軍八十二師戰士。1951年犧牲。

發魁 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九零零一九部隊二五五團陸戰隊四班副班長,1952年10月犧牲。

子奮 原名起,字意薌,號無寐,別署水叟、諸鳳、老鳳、鳳叟等,齋名宿月草堂、烏石山齋、桂香書屋等。(木臭)縫人,祖籍江田,居福州。祖父是木匠,父吉光,字壁如,縣學秀才,授徒為生,善書畫篆刻。子奮從小受父薰陶,精研書畫金石。尤擅長花鳥、人物,畫法宗陳洪綬、任頤,著重花卉寫生,喜作雙鉤白描,筆法謹嚴典雅,形態秀麗生動。晚年作戲曲人物畫,筆簡神全。對詩詞篆刻造詣亦深。民國十七年以畫與國畫大師徐悲鴻結識,徐在所贈《九方皋圖》題跋雲:“戊辰夏盡,薄游福州,乃識意薌先生,年未三十,已以書畫篆刻名其家。為予治 游於藝  長廣頷而何傷  天下為公 諸章,雄奇遒勁,腕力橫絕,盱衡此世,罕得其匹也。畫宗老蓮、伯年,漸欲入宋人之室,曠懷遠志,晶潔學醇,實平生畏友。君國果文藝復興,詎不以意薌者期之哉?茲將遠別,悵然不釋,聊奉此圖,願勿相忘。”1953年以白描畫法創作的《百花齊放圖》參加全國美展,徐悲鴻稱此圖“極為精妙”。1959年,為四面雕漆屏風作《萬壽無疆圖》,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此後作者又花一年半時間繪製了一百四十幅白描花卉,結集出版《陳子奮白描花卉冊》,成為國內外研習雙鉤白描畫法的範本。其書畫篆刻作品,多流傳於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受到崇高的評價。

   民國期間,子奮曾與福建畫家陳福敷等多人組織龍珠畫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福建分會副主席、省政協常委、省文史館館員、福州市美協主席、福州市國畫研究會會長。1976年春病逝于福州桂香書屋,享壽七十九。著述宏富,已正式出版《陳子奮先生治印》、《陳子奮先生印譜》、《陳子奮白描花卉冊》及《陳子奮畫集》,同裏著名書畫家潘主蘭為之序。1937年鉛印本《壽山石小志》一冊二卷現存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

雲惠 字昌樵。清華大學畢業,泉州華僑大學教授。

捷東 福鼎市醫院副主任醫師。

明端 秀鳳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1961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90年晉升少將軍銜。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軍區司令員。

榮官 原長樂縣第一制鞋廠廠長,1989年全國勞動模範。現任長樂市副市長。

楊公祠

在天馬山下,祀揚州都統使楊夢鬥及其兄琦、弟叔濟、侄次鄭死難揚子江。父老為建祠、墓、匾,祠額曰:“敕封都統大使宋進士文章節義祠”。祠內有楊公塑像,原有石柱,清光緒間閩浙總督譚鐘麟,狀元王仁堪等撰書的聯對,及現代各級領導方毅、盧嘉錫、楊成武、陳明義、陳明端等人的題詞。已列為市級保護文物。

秀峰寺

在今敏山。康熙二十七年改為文昌閣。同治元年,裏人陳德韜重修。又名翌文閣。西側為福房祠堂。前人有詩詠秀峰寺明山秀水:“平田千頃綠波稠,水繞山阿出澗流。門掩落花春事晚,畫簷時聽鳥聲幽。”

濟洲廟

今敏山嵩山嶺,唐長興初建。祀水神,舟人往來,率祈禱於此,故名。明弘治間改祀天妃,嘉靖間江田諸生謝傑曾寓此讀書。西側為壽房祠堂。

大使橋

在楊公祠前,宋慶元元年造,明洪武十八年裏人陳彥通重修,正德十年陳鑒重修,清乾隆五年裏人陳嵩生重修。

牌頭橋

橋道通福清縣,歲久傾圯,明弘治十四年重造,清康熙三十年陳斯儀重修。

兆豐橋

在兆豐浦,清道光十九年裏人鳩工開浦時修,橋通老子洋,橋北一石屋,供路人避風雨。

涯溪

又名中溪,(氵+廠+黑)川。系東渡與玉田之分界水溪,下接萬利壩,其源出雪居山,縈回三四裏,西通閩縣,入白田渡。

雙福井

在塘前大路,乾隆二十三年裏人陳天柱鑿得二福錢,故名。

洋中井

泉潔味甘,久旱不涸,水浮井面,傳時或響鳴,能示鄉吉凶。

 

5.10 上元

玉田村轄自然村。舊屬閩縣欽仁裏,1934年劃長樂縣轄。南毗蕉嶺,北為玉田本村,東接東渡南洋,西毗長青、西社。

上園陳姓屬玉田村分支,其中有由江田南陽遷來,也有從阡中遷來。

 

5.11 阡腫

玉田鎮轄村。舊屬閩侯縣紹惠裏,1934年劃長樂縣轄,後屬羅欽鄉。位處玉田中部,背負廣角山,東聯東渡村,西閩侯青圃,南大溪村,北琅岐村。

阡中亦稱村中。村居高姓為多。陳姓,一江田陳下杭房,于清嘉慶以後由本裏宅園遷來。一在明朝由閩縣門口陳遷來。

村存明式六扇五舊厝,為陳姓祖廳。舊傳村人陳安阝,洪武三十年丁醜(1397)春榜狀元,因言獲罪誅。家人避禍四散,流落阡腫者名文模。至今已傳十世。

阡沖陳姓外遷地有福清、福州十四橋等地。

 

第六輯 羅聯篇

6.1 羅聯鄉

長樂市轄鄉。據傳,西晉太康三年( 282),在閩州很有建樹的晉安郡首任太守嚴高曾到過蕉嶺。隋煬帝在位時,約大業二年( 606),有羅氏開拓洋中,因取地名羅田。至唐德宗貞元八年( 792),青山董平遷公娶妻高羅田羅氏,以後陸續又有陳姓、林姓等蔔居於此,繁衍成族。

清光緒三十一年,蕉嶺設閩、長、福三縣蕉嶺保甲局關防,民國初年撤局改設員警所。1949年解放,初設羅聯鄉,治設三山村。1950年分設羅北鄉,治在吳村;羅南鄉,治在東林村。均屬第五區,後改為東渡區。1957年底撤區設立羅聯鄉。1958年 8月,歸玉田人民公社轄。1980年6月增設三山人民公社,址選吳村。1982年 9月三山人民公社更名為羅聯人民公社。1984年9月撒社複設羅聯鄉,鄉治仍在吳村。

羅聯地處長樂西南部,東毗江田鎮,西、北鄰玉田鎮和古槐鎮,南與福清市交界。面積二十一點五平方公里。

羅聯多山,群山環拱。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平緩傾斜,中間形成小盆地。

北部鄰嵩平裏接蕉嶺的,有三山,臥如筆架;屏風山,列若屏風;鼇鼻峰,眾峰盡傴,一峰獨高挺,狀若鼇鼻。周圍又多有小山,羅列如兒孫,中間擁壟田百畝稱牛壟山。

南部泉元裏有海拔五百一十八點一米的七岩山,為鄉境內第一高峰。七石覆山巔,錯落如南斗。鬥傍雙澗,水流石竇中,聲若笙簧,悅耳動心。此即吳航十二景之一的“七岩星繞”。七岩山與牛壟、三山、屏風諸山南北相接,環羅為城,故俗又稱羅聯為羅城。明進士、裏人陳應春標為羅城十景,曰:七岩星繞,三山筆格,禦屏端聳,雙澗考架,馬峰吐月,牛壟撐雲,蓮墩鐘秀,羅石障流,青岩樵隱,雪灘釣閑。在此作休閒遊,令人情然有澄大宇而羅萬象之感。
西迤為郎官山,過石尤嶺,進福清界。東部有馬厝嶺,馬峰。迤東北是青岩山,偏東南為獅頭山、溪湄山等。這一帶集中了不少景觀,前人羅列出溪湄十美,曰:襆頭石、筆架山、寶山雲、珠湖月、文筆峰、石澗泉、龍津釣、馬嶺樵、南陽耕、西咨牧。獅頭峰原有陳修園結廬著書處。

羅聯鄉是本市純農業鄉鎮。山多而不高,難以形成大溪流。南部溪水從石尤嶺流經方厝坑到東林雙澗溪,注入羅聯水庫,夢蛟嶺(馬厝嶺)、大坪山坑泉經洋中、馬厝溪注入瀨溪。西部從下廖經三山、吳村、洋中、頂頭亦注人瀨溪。沿溪岩壁橫障,羅星石錯,綰扼狂流,羅存為鎖,俗稱十八金鎖。由於溪流短促,山裏降雨量偏少,怎樣科學地蓄用水,歷來是羅聯人民關心的課題。解放後陸續建造了羅聯、龍慶、馬台、壩掩、蕉嶺、吳村、頂頭、馬厝、下張等水庫,還築建溪壩十多座。

羅聯長期以農為主,以林為輔,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發展稻、薯、林、果、茶、油茶和畜牧業等雖都曾成績不蜚,但檔次欠高。解放前更是落後貧困。八十年代以來,鄉村開始從封閉走向開放,辦有建築、機磚、石只、淡水養殖、禽養殖等廠場。頂頭是著名的家禽專業村,馬台是葡萄專業村,馬厝引種臺灣木瓜,方厝龍慶山農業觀光區大面積種植水果,三山村大力發展蘑茹生產,都頗有特色。許多青壯年走出山村,外出做工、經商、辦企業。多數農戶蓋了新住房。交通狀況大為改善,青閘、蕉嶺至感恩等多條公路均貫穿境內,村村亦內通水泥路。

舊社會山村文盲充斥。現今羅聯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有了較大發展。鄉辦有羅聯初級中學、中心小學、中心幼稚園、鄉文化技術學校,村村也都建辦了六年制小學。學校校舍一新。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鄉設有衛生院、郵電所。

全鄉人口三千戶一萬一千多人,分佈於八個村十一個自然村。其中聚居三山、大坪、馬台、寶橋、下蔡、下張、上張、蕉嶺、洋中等九個村的陳姓人口占九百一十戶三千七百四十人。

瑤  字惟玉,羅田人。洪武十七年舉人。南陽知府。

繼文 字士華,羅田人。嘉靖十三年舉人。定遠知縣。

洪潢 字仲春,五都人,大學生。商于洋,鄉人惠者不計。捐千金造湖州、寧波兩郡浮橋;建本邑廳事,捐金四百,又捐社穀四百二十石。受巡撫“尚義可嘉”旌,別立五都附一圖戶,永免徭役,碑豎縣堂側。

仁彬 福建省立醫院超聲診斷室主任醫師。

在文 國家科委高技術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師。

 

6.2 三山

羅聯鄉轄村。舊屆二難鄉泉元裏,元為五都一圖,西安境。北靠吳村、蕉嶺,南鄰大坪,東接頂頭,西連下廖。

始祖德亨,南陽裔,乾隆間自江田阜房遷人,阜房陳氏支祠建於民國初期;克合,由江田周東房遷入,周東房陳氏支祠建於光緒年間。

步瀛 字有燮,一字清若。道光五年舉人。

式遵 字彥燦,一字循軒,省居。同治六年舉人。

炎樹 廈門大學中文系畢業。原任長樂第一中學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長樂縣政協第七屆副主席,現為長樂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晶夥 福建省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治安處處長。

華  福建省公安廳處長。

農  福建省公安廳處長。

 

6.3 大坪

羅聯鄉轄村。舊屬二難鄉泉元裏,元為五都一圖,前津境。東至下張、聯社,西鄰寶橋,南毗東林,北界三山下蔡。轄大坪、下蔡兩自然村。

陳姓屬古靈陳,明正德年間由本縣東關遷入。至繼雍外遷甯德打石坑。現大坪陳氏有三個支系:

古靈陳,文瑤由縣城東關遷入。

周東房,康熙午間德弁由江田周東房遷入。

下杭房,順治年間德蒼由江田遷井門,克藻由井門遷大坪。

祖傳,本村曾出過文瑤、慕弘父子兩將軍,查舊志未見記載。

瑞鶃 字諸濟,一字沅甫。性聰敏勤學,詩文字均冠絕一時,與陳鶚聯、陳翽風稱長樂三大鳥。咸豐三年癸醜(1853)進士。授山西趙城、和順等縣知縣。父超南,字道煥,一字蓮峰,祖有茂字盛甫,同治四年,同贈奉政大夫,同知銜,山西和順縣知縣。

席珍 字響如。光緒五年亞魁。

國安 光緒十五年武舉。

炳琛 號鑒竹。光緒十七年舉人。性聰敏,弱冠授徒省垣,得其力獲雋成名者甚眾。事母孝,中年,以母年老即絕意仕進。生平見義勇為,宗黨問有以苦告者,無不償其欲以去。

顯旺 閩中遊擊隊西區分隊隊員。1947年犧牲。

國良 福建農學院農機系農業機械化專業畢業,營前中學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元清 定居新加坡,曾任總理李光耀機要秘書,現為新加坡政府發展部部長。

正  定居新加坡,為新加坡《聯合晚報》部編輯。

大坪村辦有小學,1991年新建了教學樓。外出求學人較多。

古靈陳氏大王廟建于明中葉。周東陳氏支祠建於民國二十年,下杭房陳氏支祠上座建於民國二十七年。以上古跡皆經近年重建或擴建。另還有建於明末葉的蟒王聖王廟等。

 

6.4 馬台

羅聯鄉轄村。舊屬二難鄉泉元裏,元為五都二圖,馬台境。南越七岩山與福清交界,北過山嶺至大坪,東毗溪湄,西鄰方厝。大部分田地種葡萄,是本市著名的葡萄專業村。

陳氏由大坪古靈裔時祿遷來,到第七世有爾節遷永泰赤錫村。

陳氏宗祠建於清中葉,1990年重建。建于清中葉的還有大王廟、龍山寺、聖王廟等。村辦有小學。

澤光 字秋波,光緒二十年舉人。

傳炬 福州師專化學系畢業,長樂職專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詩炎 定居新加坡,現任福州會館會長。

家東 福建省林業廳副廳長。

傳淡 廈門大學教授。

 

6.5 寶橋

東林村轄自然村。舊屬二難鄉泉元裏,元為五都。東鄰大坪,西至壩庵,南毗東林本村,北接西亭。

清雍正間,先祖由南陽系江田周東房遷人。後克登又迂回江田白劉村。後裔朝用、朝新又自江田遷寶橋。

學齡童到東林小學就近人學。

 

6. 6 下蔡

大坪村轄自然村。舊屬二難鄉嵩平裏,元為四都三圖,傅岩境。東至聯社,西至寶橋,南至大坪,北至洋中。

乾隆年間,南陽裔景煬,自周東房遷入,是為下蔡始祖。咸豐年間有十八戶遷往寧德縣。陳道美一家光緒年間定居印尼。

下蔡陳氏支祠建於1998年。

學齡童就近入學大坪小學。

 

6.7 下張

馬厝村轄自然村。舊屬二難鄉嵩平裏,元為四都三圖,龍岩境。東至馬厝,西至下蔡,南至埔上,北至洋中。

乾隆年間,南陽裔貞度自林柄房遷來,為下張陳氏始祖。

學齡童到馬厝小學就近人學。

彥如 甲申馬江陣亡。

 

6.8 下張

馬厝村轄自然村。舊屬二難鄉嵩平裏,元為四都,龍岩境。北是下張,南靠浦上,西鄰大坪,東連馬厝。

始祖大立,于宋景定間由玉田玉井巷先遷下張,後遷上張定居,

傳史上出進士一名,任浙江奉化縣知縣。查舊志未見記載。

學齡童就近入學馬厝小學。

 

6.9 蕉嶺

吳村村轄自然村。舊屬二難鄉嵩乎裏,元為四都三圖,蕉嶺境。座落筆架山麓,南是三山,東為吳村,西、北是玉田東渡。

有洪崗寺落座於村後筆架山麓,創建於明中葉,1982年重建,2000年擴建。大王廟建于清道光年間,1985年重修。蕉嶺三山挺秀,筆架聳天,此即羅城十景之一的“三山筆格”。蕉嶺烈士紀念亭是長樂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該紀念亭立于青閘路山麓,建竣於1998年 7月。亭中間矗立三烈士紀念碑,正面刻“陳振先、陳亨光、陳清弟三烈士永垂不朽”,背面刻烈士傳略,亭柱鐫原省委領導程式題聯:“血染蕉嶺山川碧,功垂龍江日月新”。

1947年 5月,三烈士被捕,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同年10月英勇就義於蕉嶺。

始祖所守,陳省季子,天啟諸生,自邑東司馬裏遷來。還有一支,屬雙江陳由縣城遷來。再一支南陽裔漢台,由江田林柄房遷來。又有由大坪南陽周東房遷來。

蕉嶺村學齡童在吳村小學就讀。

吳村陳海官,海軍“安慶號”艦輪機手,1949年犧牲。

 

6.10 洋中

頂頭村轄自然村。舊屬二難鄉嵩平裏,元為四都三圖,芝堂境。東鄰馬厝村,西毗三山,南接下蔡,北頂頭村。境內有虎頭山、鐵馬山,村前有羅城十景之一的“蓮墩鐘秀”。村後有古松三株,其中一株,樹齡達數百年。

經濟以農業為主業。勞力在農閒季節多外出做工。近年多數人家蓋了新房。

陳氏始祖叔通字審亨,約於永樂年間由玉田玉井巷遷洋中,今已傳二十一世。又一支子祚裔,民國間從東渡遷洋中,今已曆六世。

陳氏支祠建於清中葉,1982年重建。大王廟建于光緒年間。

學齡童就學于頂頭小學。

庵  號中山,明正德間任南京定遠縣知縣。為政清廉,不畏權勢。有探花之子某,橫行鄉里,庵將其拘捕嚴審。某恃父勢,咆哮公堂,為之杖斃。庵連夜棄官歸,探悉有司追捕,即提前一日過冬節,祭祀後即率家人避馬厝曹溪寺。官兵毀其住屋而去。據現存廳堂磚、石尚留搗砸痕跡。至今中山後裔仍沿習提前一日過冬節以為紀念。

應春 字汝梅,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進士。初授東陽縣知縣,多惠政。隆慶初擢戶部主事,以才幹著。出為雲南僉事,曆廣東、廣西副使、參政,以平寇功升山東左布政。卒於官,子孫遂寓居山東。父夢達,贈戶部主事。應春嘗課讀於七岩山雙澗庵,作有《七岩山記》。

鴻鼎 濟南軍區建築設計院高級工程師。1929年國立復旦大學理學系、土木工程系學士、碩士。一生為國防工程建設連續工作三十七年,晉升正軍級。1965年中國科技大會特邀代表,受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接見。1998年卒于福州,享年九十七歲。

在文 1949年上海國立暨南大學法學院經濟系學士。國家科委綜合計畫局條件財務局處長、副局長。離休後,被聘任中外合資企業中國高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專家顧問。

筱雄 空軍航空技術裝備可靠性辦公室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冠華哈爾濱外語學院學士,新華社參編部蘇聯東歐組編輯。

  

第七輯 鶴上篇

7.1 鶴上鎮

長樂市轄鎮。位於長樂中部,上下長樂、南北鄉交匯之區。東與漳港、東南與文武砂、南與古槐、西南與首占、西與吳航、西北與航城、北與潭頭、東北與金峰等八個鎮接壤。舊屬善政鄉進賢、逍遙、清平、崇德、仁義、招賢、永勝等裏和昌化鄉弦歌裏。元代地領九都、十都、十三都、十四都。1949年 9月屬第一區。1951年10月改稱第二區,1955年 8月改稱鶴上區。1958年 6月,為鶴上鄉, 8月成立鶴上人民公社。1984年 9月撤社複設鄉,1990年 2月鄉改鎮。區域面積四十八點五平方公里,轄二十二個村,總人口五萬九千多人,其中駐有陳姓人口六千五百一十七戶二萬五千一百二十六人,分佈在十三個村。

鶴上地勢由北向南傾斜。西北部負山,山地面積一萬多畝。中部為開闊的鶴上平原,水鄉澤國,河港縱橫,農業資源豐富,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瓜、果、蔬、茉莉花和畜、禽、蛋等相容的農產品主產區。全區耕地面積二萬八千二百畝,是著名的長樂“糧倉”。但在過去漫長的歲月裏,封建制度的束縛和天災人禍的頻繁破壞,即使是“糧倉”也難免其害。廣闊的鶴上平原,被稱作“覷天洋”。

明嘉靖十六年至二十四年(1537—1545)八年間,大旱五次,颱風暴雨四次,淫雨、海嘯、地震各一次。造成“連年饑饉,疫疾問作”,“穀價騰踴,民劚草根、屑木皮食之,道殣相屬”。清道光十四年饑荒,每挑穀價四千文,又偏遇五月大水,七月海嘯,“鹹潮湧起十餘丈,壺井棺木漂至北山”,鶴上平原“一路蛙、(上圭下黽)、蛇、蠍醃死不計其數”,潮退後臭不可聞。十六年又是春夏太早,秋,吐瀉大作。直至十七年、十八年還是瘟疫盛行不絕。落後的生產關係桎梏造成廣大農村長期停滯不前。民國十七年,覷天洋設有農事試驗場。解放後改為鶴上良種場。翻身農民通過互助組、初級生產合作社和高級生產合作社組織形式,實現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農業生產穩步上升。半個世紀以來,水稻栽培技術改革、良種推廣、農田改造等方面在鶴上以至全縣有過數次大的突破。第一次是五十年代,以改制為中心,單季改雙季,間作改連作,實行合理密植,提高復種指數;第二次主要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以推廣良種為中心,高杆改矮杆,水秧改旱秧,推廣卷秧和薄膜育秧;第三次是七十年代後期推廣雜交水稻和高產常規良種。1978年以來,實行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起點的農村改革逐步深入,建立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和發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服務體系,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而日趨合理,經濟作物面積的擴大,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興起,都為改革傳統農業帶來了新的動力和生機。

除了糧食生產以外,鶴上許多鄉村的茉莉花種植,花茶窨制和龍眼栽培,同樣歷史悠久,富有特色。

工業基礎較為雄厚,羽絨、紡織兩大行業較具規模。除外還有石材開發、飼料加工等。數以百千計的農民改向轉機,走上農工商貿綜合發展的致富之路。村村通公路、電話、電視,村村建有學堂、禮堂和敬老院。全鎮布有初級中學三所、小學十九所,多數村還辦幼稚園、托兒所,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

蓮柄港

是長樂市天然港、人工港,管道、隧洞、海堤、攔河壩、水閘、電灌站等綜合而成的龐大水利工程。全程從營前港水閘引托閩江水源起,流經航城、鶴上、古槐、漳港、金峰、湖南、文武砂、潭頭、文嶺等鎮的廣闊流域,使上下長樂、南北鄉一半田地受益。是長樂人民的一項偉大創造,是長樂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命脈。

蓮柄港已經歷了八百多年的沿革歷史。宋大觀間,先人就曾進行過開山鑿港的早期嘗試,以石堅難鑿,三年無成。明、清兩朝四度欲繼前功,均以未竟而罷役。1925年至1929年招募上海工程隊再度勘測施工,才苦鑿初成。但規模較小,所設兩座抽水廠,每天僅能憑潮汐抽兩次水。水量供不應求,往往釀成沿線村莊之間的矛盾糾紛。1931年因海軍溉田局苛征水費,欺壓百姓,而激起鄉民自發反抗。十三鄉成立自衛民團,糾集千余農民怒毀溉田局,攻佔縣城,軟禁縣長,自推新縣長。後因民團內訌和海軍陸戰隊的殘酷鎮壓,反抗鬥爭歸於失敗。史稱“十三鄉事變”,俗稱“十三鄉亂”。十三鄉包括北山、鶴上、雲路、洞湖、渡橋、山邊、旒峰、演嶼、龍峰、壺井、岱嶺、沙京、嶼頭等沿線鄉村,其中近半數隸屬鶴上鄉。這次事變影響很大。至1935年被搗毀的機件始修復。1941年日寇侵長,又遭破壞,1947年至1948年再次修復。由於官僚盤剝,機器破舊,管理不善,到解放前夕,這條長樂的水利命脈幾乎陷入了難以為繼的境地。

解放後,人民政府組織各鄉農民清淤擴渠,增拓三十七公里港道,改裝機器,新建堤河壩、蓄水閘,安裝了渡橋電灌站,1972年 3月鑿通八百四十多米的東陽山隧道,翌年10月建竣營前港綜合橋閘,開設全長二十四公里的跨江輸電線路。實現用水季節全天候抽水,實際灌溉面積達一十多萬畝,使全市一半水田均得其水利滋潤。鶴上鎮是蓮柄港水利主要受益區,萬畝覷天洋再不用覷天種田了。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