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台嶼陳氏宗祠
台嶼陳氏宗祠位於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台嶼村。前後五進,由門牆、門樓、儀門、祠堂廳、祭廳、神主廳、臺山閣等組成。祠內藏有明代旌表陳淮捐米賑災的聖旨碑等。台嶼陳氏宗祠是我在福州地區見到的最大最深最高的祠堂。其特色如下:
祠深百米,福州第一:宗祠前圍牆面街正門口分立守衛青石銜球大雙獅。後護牆靠山前後五座,均有石階層升,還有前後石埕和左右回廊。縱深百余米,建築面積約三千平方米,保存明代建築風格。
亭臺樓閣,高度第一:古祠建築依地勢由低到高。首進叢桂樓仿宮殿式閣樓。門前矗立一對浮雕青石蟠龍柱。二、三兩進大廳乃明代建築,木柱雕樑畫棟,正上方高懸明誥封“儒族”牌匾等。第五進臺山閣五層古建築如塔形雕刻精美,登閣遠眺,景色盡收眼底。(四、五進鐵將軍把門無法拍到內景)
一進--新蓋
二進--明代建築
三進-明代建築
五層瓊閣,祠中第一:臺山閣在臺山之巔為塔形,五層石建築,頂層隨圓形藻井,斗拱碩大乃當今台嶼最高建築之標誌。宗祠五層塔形閣樓,福州地區也是少有。
四進-魁星樓,五進-臺山閣
樂善好施,帝詔第一:平民受朝廷詔書旌表在福州也是少有,村民陳淮公字彥遠,平時行善好施,濟困扶持,明天順間,民饑饉,淮公獻糧(大米二百石)賑濟,榮獲朝廷詔書旌表義民,當初宗祠勒石碑文,碑高八尺有台座稱“聖旨碑”。
《閩都記》載:“台嶼四面皆平田,中有三阜如三台故曰……宋孝宗時高士陳允元築室讀書中阜之下,子姓甚蕃。”鴻儒高士公徙居台嶼八百餘載繁衍31代,故里千余戶,支擴國內外,瓜瓞綿延。為紀念開基祖:宗祠堂號“高士堂”使族裔能追念其豐功偉德,傳世留芳。
《福建通志》載:“書隱草堂在鳳崗西南台嶼。宋鹹淳末,建州司戶陳嘉言築室於此,值元革命抗志不仕積書充棟,人稱書隱先生。”為了感懷在原址修建,仍號“書隱樓”使後輩彌加崇拜。
1998年台嶼陳氏宗祠,喜迎十二代同堂。《湧泉鄉音》報導:“台嶼人口蕃盛,英才輩出,歡慶十二代同堂,也是福州地區少見的,足見國家昌盛,帶來氏族興旺。”
-------------------
台嶼陳氏宗祠 來源:福州僻典
台嶼陳氏宗祠位於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台嶼村臺山南麓,前身為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台嶼陳氏三世祖陳嘉言建的“書隱草堂”,明朝洪武初年改建為宗祠,明萬曆年間擴建,清嘉慶年間重修。改革開放以來,在陳德善等襄助下,再次大規模重修和部分擴建。宗祠坐北朝南,四面風火高牆,縱深I25米,寬I9米,左右牆各延伸8米為文物保護範圍。主要建築前後五座,依山勢而建。宗祠占地面積21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400多平方米,為福州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宗祠之一,1995年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台嶼陳氏宗祠附近周邊還分佈著陳東忠烈祠、臺山書院等古建築,構成古文化建築群落。
台嶼陳氏源源
台嶼自古為福州陳氏一支望族的聚居地。據台嶼陳氏族譜記載,宋時中原動盪,台嶼陳氏始祖陳允元自豫入閩,先住在福州城內釣鱸橋(今鼓樓區南營附近),後擇台嶼定居修學。迄今八百多載,繁衍31世,世代耕讀傳家,子孫繁衍。如今除在村人口4000多人外,還有數千人分佈在海外各地,人丁興旺,號稱“十二代同堂”。
名人
台嶼文化昌盛,名士輩出。有名望的如宋代天文、歷史學家、築有“書隱草堂”的陳嘉言,元代隱居高蓋山桃花溪種桃讀書的名士陳憶翁,明代辭官歸來、修建福州名勝古跡“望北台”望北謝恩的名宦陳京,首倡並捐資修復永泰方廣岩寺的名詩人陳鳴鶴,出任琉球國左尚使(宰相)的陳克震,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陳更新,共青團福建省委暨福州支部創始人陳任民,美國、新加坡醫學院士陳乾晃、太極拳世界冠軍陳思坦等。
建築結構
宗祠面街的牆上寫著“台嶼陳氏宗祠”,左右兩邊牆面分別嵌著“臺山兩等學堂舊址”和“書隱草堂舊址”的石碑,透出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從大門入內,是寬敞的祠埕,祠埕內丹桂叢立,名“桂花埕”,後埕圍牆兩邊有雕刻中國古代二十四孝圖文故事的青石雕牆面。
“桂花埕”正面為第一進“思親樓”,為仿宮殿式兩層閣樓,系原“儀門廳”改建。“思親樓”正門邊掛著“陳德善文教基金會”等牌匾,一樓內外掛有世界冠軍“、”院士“、”博士生導師“等橫匾,褒揚當今陳氏宗親俊傑。右側小院保存著重要文物六角”禦碑亭”,其中立著聖旨碑。正面碑首刻著“聖旨”,碑文為:“旌表義民陳淮,願出米兩百石。天順二年八月□日立。”這是明代英宗皇帝在1458年為表彰台嶼先祖陳淮捐糧賑災義舉頒發的聖旨,裏人立碑以紀。
從“思親樓”後進,隔小天井就到了第二進“叢桂堂”。正門是一副對聯:“高風永作傳家範,士氣長為報國伸。”落款為“二十五世孫鴻鏗書”。陳鴻鏗為福建省文史館館員、名老詩人。此聯反映了陳氏家族宣導愛國愛鄉、高風亮節的傳統。進門過大石埕,是清建築風格的木結構大廳堂。建築精細考究,楠木柱梁、卷棚精美,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柱梁掛滿歷代名人的匾額和聯板。匾額除明嘉靖皇帝御賜的“儒族”和時任福建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程式手書的“史跡重光”外,還有“詞林名士”、“靖粵功高”、“碧血黃花”、“吾族之光”“十二代同堂”等。十二副推光金字對聯,內容是追思祖德族史和宣導繼往開來,讀來令人壯心不已。廳堂兩側牆壁鑲嵌四塊漢白玉石刻,上刻民族英雄文天祥書法“忠、孝、廉、節”大字,非常醒目。
過九米深的大石埕,是第三進“高士堂”。“高士”是古人稱讚台嶼陳氏始祖陳允元的讚語,台嶼人也以此作為始祖陳允元的名號。“高士堂”有明顯的明代建築風格特徵。懸掛的匾額聯板和各種裝飾器物,如“萬代如見”、“舜胄源流”和反映先祖職官的“通議大夫”、“中憲大夫”、“贊善大夫”、“車騎將軍”、“陸軍中將”等匾額,以及左右陳列的古代鐘鼓、服飾、鑾駕和十八般古兵器,充滿古風古韻。
第四進為“魁星樓”,樓前石埕中的“書隱古泉”遺址,井水清澈如鏡。一至三層,依次是祭祀先祖的神主廳,褒揚先賢今哲的名人廳和讚譽為家鄉公益事業貢獻良多的海內外宗親的榮譽廳。
第五進“臺山閣”為2002年重建。原“臺山閣”為陳氏三世祖陳嘉言的藏書樓,僅餘遺址。重建後樓高五層,仿古方塔形建築,雄偉高聳,成為台嶼的地標建築。正廳豎立曾獲福建省政府金質獎章表彰的旅新愛國愛鄉宗親陳德善先生漢白玉半身塑像。樓中設有紀念近現代台嶼陳氏革命先烈的紀念堂室,如陳更新紀念堂、陳任民紀念堂,以及紀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為國捐軀的陳氏先烈的英烈室等,供後人瞻仰。
倉山區臺山南麓陳氏宗祠,始建于宋景炎元年,迄今已有 700餘載歷史。歷代屢經興衰,“文革”時更遭劫難,幾瀕倒塌。上世紀90年代,由旅外族親陳德善等捐資重建。
重建後的陳氏宗祠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佈局嚴謹,工藝精湛,巍峨堂皇。老一輩革命家、原福建省人大主任程式題寫匾旌“史跡重光”。福州台嶼陳氏宗祠被文保部門認定為福州地區最大宗祠之一,2003年入編《中國名祠》一書,現列入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