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科甲第一家——螺江陳寶琛家族透視
福州南台島有個叫“螺洲”的地方,南面是煙波浩瀚的螺江(屬烏龍江的一段水域),隔江虎山嚴嚴,若案若幾。明洪武年間有個稱陳廣的人看上了這塊好地方,便舉家自新寧縣(今長樂縣)鶴上村遷來,經過
200多年的繁衍生息,始成皇皇巨族。至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族人陳淮第一個成為進士,從此開螺江陳氏的科甲之先。
自明嘉靖十七年至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始,凡
360年,“螺江陳氏”中進士的竟有21人之多,為福州地區所首屈一指。特別鼎盛的是清同治、光緒年間,竟有10人。陳寶琛是同治七年進士,他的胞弟陳寶瑨和陳寶璐都是光緒十六年(1890年)進士“兄弟三進士,同榜雙奪魁”是“螺江陳氏”家族的殊榮。陳寶琛的
3個胞弟陳寶琦、陳寶瑨、陳寶璜等也皆舉人出身,時稱“六子科甲”,顯耀榕垣。陳寶琛不但“兄弟六科甲”,他的父親陳承裘為清咸豐二年(1852年)進士,祖父陳景亮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舉人,曾祖父陳若霖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進士……真可謂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此外,在陳寶琛堂兄弟諸侄輩中還有許多“進士”和“舉人”,最有趣的是光緒十六年除了寶瑨、寶璐“雙進士”外,還有堂侄陳懋鼎也是“進士”。光緒二年(1876年),有陳琇瑩、陳翥、陳懋侯等
3人同榜進士,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陳瑜、陳希賢等2人同榜進士。最後一個進士是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科的陳柏侯。
螺江陳氏科舉陳捷,世代簪纓,且多為朝廷重臣,為國家和民族作出積極的貢獻,最為福州人有口皆碑的是陳若霖。陳若霖累官至刑部尚書,尤以執法嚴明、剛正不阿為人所稱道。據說他在任內曾判一個“貝勒”死刑,令人感佩之極。後人據此編演《陳若霖斬皇子》劇碼,雖然與史實有所出入,但弘揚正氣、反腐倡廉確是陳若霖的一大“官德”。當年的林則徐特別崇敬陳若霖,自稱是陳若霖的“門下士”。
陳寶琛,字伯潛,號弢庵,為陳若霖的曾孫,官至正紅旗漢軍副都統、內閣弼德顧大臣,並為毓慶宮皇帝授讀,恩賜紫禁城騎馬。早年他入翰林,直言敢諫,同張之洞、張佩綸、寶廷等被譽稱為“樞廷四諫官”,甚得當局寵信。曾有“庚辰午門案”冒犯“天顏”,但終促使慈禧太后修改“上諭”,獲信於民。光緒四年(1878年),清廷派崇厚出使俄國。崇厚貪生怕死,擅自簽訂不平等條約。陳寶琛失聲痛哭,指出國家不能失去主權,堅決主張“誅崇厚,毀俄約”。以後他又提出的東三省官員應滿漢兼用、福建巡撫應移駐臺灣等等無疑都是很有遠見的建議。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法越南戰爭,陳寶琛因推薦唐炯、徐延旭“堪往軍事”,唐、徐戰敗,遂以“薦人失察”之過,降5級調用,“閒居”福州。但他在福州期間不甘寂寞,任鼇峰書院山長,又創辦東文學堂,親自任學堂監督,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之後陳寶琛還作為福建鐵路公司總理,親自到南洋各埠募股,建設“漳廈”鐵路,開福建建設鐵路之先河。溥儀登基後,陳寶琛被起用,為皇帝授讀三年三升,恩寵極隆。但民國時,陳寶琛仍留戀於“故宮”的小皇廷,這是有其歷史局限性的。但他愛國,極力反對引渡溥儀到東北去建立偽滿洲國。他勸說:“貿然從事,只怕去時容易回時難。”“不要輕信鄭孝胥的欺罔之言”。溥儀認為陳寶琛“忠心可嘉,迂腐不堪”,擅自出走。陳寶琛“風燭殘年”,冒死赴東北勸諫,差點被日本關東軍囚禁在東北,“求為陸秀夫而不可得”。
陳寶琛之後的“螺江陳氏”族人,有的參加革命,成為革命的先驅;有的研究學問,成為專家學者。我們在“螺江陳氏宗祠”裏看到許多當代陳氏著名人物的巨幅照片,其中有陸軍中將陳長捷、海軍中將陳慶甲、交通建設學家陳體誠、福建師大教授陳矩孫、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陳岱孫、科學院院士陳彪、物理專家陳萀等等。據已知材料統計,“螺江陳氏”現任正教授和黨政機關正處級以上的幹部有61人之多,真可謂人才濟濟、星月交輝。
陳矩孫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陳寶琛的親孫子,在英華中學讀書的時候就參加了愛國學生運動。1933年他考取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翌年參加共產黨,先後任地下党燕大支部書記、北平西區區委書記、北平學聯黨團書記、北平市委秘書。後任外交部部長的黃華說:“(他)在同輩同學中,經驗豐富、注意政策和策略,水準高人一籌。”1938年
6月,他到延安向劉少奇彙報工作,隨後跟劉少奇赴河南籌建“中南局”。1940年回“燕大”當研究生,還當過司徒雷登的秘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避過日軍的圍捕,回福州與閩浙贛省委書記曾鏡冰聯繫,負責省委社會部工作,策劃和推動省銀行總行和香港分行的起義,迎接解放。解放後,陳矩孫在福建師大任教,1986年病逝。黨組織在悼詞裏說:“半個世紀以來,他保持著革命的堅定性,機智、勇敢、出生入死地為黨為人民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陳矩孫生前熱愛家鄉,曾熱情地指導鄉人撰寫《螺洲摭讀》一書,服務於桑梓。
陳岱孫是陳寶璐的孫子,在北京清華學堂讀書時即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考取公費留美,1927年獲博士學位,得“金鑰匙”獎,當年國任教於清華大學,後為北京大學教授為當代著名的經濟學家,著有《從古典經濟學派到馬克思》等名著,被稱為“中國近代經濟學泰斗”。1995年10月21日,陳岱孫在95壽辰慶祝會上自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他70年如一日地矢志於教育事業,培養大批優秀人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親筆寫信祝賀說:“先生年高德勳,學貫中西,授業育人,六十八年如一日,一代宗師,堪稱桃李滿天下。我於一九四七年入清華,吳非入門弟子,而先生之風範文章,素所最仰。清華經濟管理學院成立之後,始得求教于先生之機緣,得益良多。”慶祝會後“陳岱孫經濟學基金”宣告成立,陳岱孫為名譽理事長,北大校長為理事長。
陳岱孫長年客居他鄉,始終心系故土家園,尤其在宗族子弟的教育成長方面傾注了他的關愛。當他聽說螺洲陳寶瑨的玄孫陳郁以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福建省一等獎考上北京大學時,陳岱孫很高興,便把曾侄孫接到“燕園”裏住,日夕教誨,以後陳郁考上公費留學美國。陳郁說,他永遠不會忘記伯祖父對他的教誨和關心。1997年陳岱孫病逝的時候,陳鬱都哭腫了眼睛。
30年代陳體誠留學美國卡內基鋼鐵研究院,回國後曾任北京大學教授、浙江公路局局長,福建省建設廳廳長。抗戰時期陳體誠致力於中緬國際公路的建設,為抗日工作做出不朽的貢獻。1942年病逝于昆明住所,年僅49歲。他的兒子陳篪、陳彪秉承父教,更努力地獻身於科學,為人類作了殊異的貢獻。陳篪于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曾任冶金部鋼鐵研究院金屬物理室主任等職,致力於斷裂力學的研究。1976年,他帶病主持完成92項研究工作。第二年接到在加拿大召開國際斷裂會議的通知,他忍著“甲狀腺癌”擴散的巨大痛苦,連續苦戰3個月,終於找到在斷裂力學科研領域,以解析法分析裂紋擴展的規律,並親自寫了兩篇論文、整理出版《金屬斷裂研究文集》,為科學事業作出最後的貢獻,被稱為“科技戰線上的鋼鐵戰士”,垂范于世人。陳彪是他的同胞兄弟,金陵大學畢業,曾從教臺灣大學、金陵大學,從事天體物理力學的研究,後任紫金山天文臺太陽室主任、雲南天文臺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今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封建科舉時期,螺江陳氏有過許多的進士和舉人;在民主共和的年代仍然有許多傑出的人才,不得不令人肅然起敬。今天,當我們來到坐落在螺洲店前村的“螺江陳氏宗祠”訪問時,這裏已經泥金煥彩,1992年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宗祠”的大門上許多“南元”、“館元”、“進士”的橫匾,還有左宗棠、李鴻章等名人的題匾、題聯,無不顯耀著陳氏子弟的榮光與輝煌。宗祠第二進有一座“橫牆”,隸書橫匾:“百代羹”。負責人陳天培解釋說:“這“羹”字的重點在於教育。螺江陳氏之所以曆百年而不衰,人才輩出,都源於“教育”二字。陳寶琛本身就是大教育家,他的妻子王眉壽也是大教育家。近年陳寶琛的第六子陳立鷗教授特別從美國回福州發起設立“陳寶琛教育基金”,並當場捐資10萬美元,這不能不說是一項有識之舉。“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於一家族、於一民族如此,於一泱泱大國亦然。
螺江陳氏以始遷祖陳廣為一世祖,廣傳孫五人:曙、暄、映、曄、 ,是為恭、從、明、聰、睿五房之祖。再傳而長房又衍為三派:恭房仙灣派、恭房富 派、恭房南瀛派。五世以下合之為七房。後代子孫以此七房為祖,繁衍生息。
螺江陳氏近世字輩為:宗、孔、孝、敬、澤、長、明、體、達、用。
陳兆翱,中國近代第一位為世界科技作出貢獻的發明家
陳兆翱(1854~?年),字鶴亭,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為福建船政前學堂首屆生,習法語,專攻輪機製造。同治十二年(1873年)畢業。光緒元年(1875年),派赴歐洲遊歷,兩年後入法國削浦官學學習輪機製造。留學期間,創制新式鍋爐和抽水機,抽水機項目填補當時世界技術空白,獲得以兆翱名字命名的殊榮,是中國近代第一位為世界科技作出貢獻的發明家。隨後改進輪船車葉,化側為平,國外競相仿效。光緒五年(1879年)十二月,學成回國,賞都司,戴藍翎,任船政工程處總工程師,專司艦船輪機設計與監造。不久,升遊擊,賞戴花翎。光緒九年(1883年)起,先後參加“開濟”號炮艦和中國近代第一艘鐵甲巡洋艦“平遠”號等十餘艘艦船的製造,還參與監造與驗收向國外訂購的新式艦船。多次受到嘉獎,晉升至總兵。
|